「必得超绝去」之义
──慧净师父 2020年12月 27日讲于弥陀诞法会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是中华净土宗协会,北北区各道场联合举办弥陀诞庆祝法会。
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本尊,阿弥陀佛的净土是我们永恒安乐、究竟圆满的归宿;阿弥陀佛悲愿彻底,要救度十方任何的众生,离开六道的分段生死以及菩萨的变易生死, 往生到极乐世界快速成佛,这是阿弥陀佛的悲心。
阿弥陀佛有这样的悲心,一般讲就是爱心,纯净无我的爱心,而且也有这一种力量,不是徒然有心无力,没能力去达到这个目标。阿弥陀佛悲心愿力圆满具足,任何众生只要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毫无遗漏的,每一个众生都能够往生成佛。 所以阿弥陀佛是我们身心性命的依靠,也是我们成佛的依据。因此净土宗的念佛人, 是把阿弥陀佛看成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的。因此他的内心中,除了阿弥陀佛是他的 本尊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本尊。
所谓「本尊」就是在根本上是独一无二、最尊无比、无可替代的。所以念佛人的心中,都有阿弥陀佛这一尊本尊。进一步讲,一个真正的念佛人,他是跟阿弥陀佛永远融合在一起的,这在净土宗的名词叫做「机法一体」。阿弥陀佛的生命在念佛人的心中,念佛人的生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当中,永远不会离开。《观无量寿经》就解释说,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就是机法一体的内涵。
阿弥陀佛的光明是阿弥陀佛的生命,我们念佛的众生是凡夫的生命,凡夫的生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当中,岂不是凡夫跟佛是在一起,这个叫做「机法一体」。因为不可能彼此分开,所以念佛人跟阿弥陀佛是同睡同起、同出同入、同工作、同休息。因此, 念佛人的生活就是念佛,念佛就是生活,念佛人他是「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
这样的一个念佛人,可以说每一日、每一时都在庆祝阿弥陀佛的圣诞,不只锁定 在今天这一天。我们念佛人对这个道理应该要了解,把它融会贯通在自己的内心之中, 这样,自然就能够像净土宗宗旨所讲的「信受弥陀救度」──「信」,相信、信顺;「受」, 接受、受取。阿弥陀佛要救我们,他要把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赐给我们,我们要相信、要领受。阿弥陀佛说,你一旦念佛,念他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 他就要以他没有障碍的光明来摄取,所以说「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所谓「摄取」就是现生保护他,让他消灾免难、逢凶化吉、增福增德;而一旦业 报尽了,即将命终了,阿弥陀佛就现身来接引,而且带着观音、势至、清净海众浩浩 荡荡来接引。所谓「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因为阿弥陀佛与 诸圣众现在其前了,这个人就会怎么样呢?「是人终时,心不颠倒」,这个人命终就会心不颠倒,当下怎么样呢?就「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都是有经文为依据的。 有关刚刚讲的这一些教理,我来现身说法,讲我祖母往生的现象与过程,这是我当场所参与的。
这个感应事迹,我曾经写了一段纪录,标题叫做「祖母往生现接引相」,刊登在《念佛感应录(一)》三百四十五页的地方,没有看过的莲友们可以去阅览一下。在这 里,我也向大家作报告:
我的外祖母名叫陈石素,在民国七十五年(1986)农历六月三日中午一点二十分往生,享寿八十四岁。当她断气的剎那,显现了阿弥陀佛接引的身相。而其实在前一 天(二日)晚上,我的三舅妈也亲眼看到无数的阿弥陀佛化佛,遍满在夜空之上。
这样看来,我的外祖母似乎很有修行,而我的三舅妈也是个念佛人,因此临终才会有这么样的奇特瑞相,而又能够看到佛满虚空?其实完全不是。我的外祖母既不是大修行人,也不是一般的修行人,她是一个烦恼的、苦恼的凡夫,没有学佛,对佛法 毫无所知的乡村老妪。我的三舅妈也不是念佛人,也是一个一般的、平凡的、苦恼的 人,也是没有学佛,对佛法毫无所知的乡村妇女。
那怎么会有这样的殊胜瑞相?这个殊胜瑞相除了对我们有所启发之外,我们是不是也要去期盼?从结论来讲是不可以去期盼的,因为会有障碍,这个我等一下会说明。
现在我简要述说我外祖母的往生经过。
我是台南市南区郊区的人,我的外祖母也是在我家乡附近。她出生在大概是一百多年前,算起来那个时代的台湾,普遍是落后、贫穷、困苦的;因此我的外祖母生长 在乡下,没有受教育,也没有什么文化,当然对佛法也不了解。因为当时佛法不普遍, 尤其是在乡下,她一生可说是贫贱困苦。
民国七十五年(1986),当时她已经八十四岁了,跟我的小舅父住在高雄,住屋是 小舅父租的,因为我的小舅父生意失败,生活也是困苦潦倒。八十四岁的外祖母,因 骨刺严重,已经有半年以上都躺在床铺上,没有力气下床活动。
那时,我正好在高雄县的山里住山。我是民国六十六年(1977)出家,民国七十 四年(1985)向常住请长假,找到那个山头去住山。那一年的农历五月二十日左右, 我有事到高雄,因为晓得外祖母跟小舅父也住在高雄,所以就顺道去探望我的外祖母。一进屋,看到外祖母躺在客厅临时摆设的床上,心里就有一个直觉──外祖母的寿命 快要到了,食禄也可以说没有了,是一个即将去世的人。这个时候如果不把握时机劝 她求生净土,那必定会堕落三恶道。
为什么?我的外祖母生长在乡下近海的地方,那个时代农工商业不发达,所以都 是一方面捕鱼,一方面种一点地瓜,也养养猪、鸭、鸡,可以说为了生存,造业无边。 所以说,如果不往生净土,肯定要堕落三恶道。
因此,我就简略的跟她讲有善恶报应、有三世因果、有六道轮回;同时也有庄严的极乐世界、慈悲救度的阿弥陀佛。只要愿生极乐世界,此后忆佛念佛,就必定往生 极乐世界;如果不往生极乐世界,那就会堕落三恶道,尤其是地狱,所谓苦重时长, 跟她讲这一些道理,并且把我身上的一百零八颗的念珠送给外祖母,希望外祖母能够念佛。
那个时代的人,虽然穷困,很少能上学受教育,没有什么文化,但民风纯朴,比 较有信仰;不过所信仰的,大部分是民间拜拜的神道教,当时我的家乡就是王爷公的
信仰。外祖母尽管对佛教的教理不了解,也没有皈依,没有正信正见,可是既然有信 仰的基础,给她转一个方向,她的信仰就会不同,这是导致我外祖母之后往生极乐的 一个原因。所以说即使迷信,也比完全没有信仰好。所谓的迷信,就是民间的信仰, 假藉机缘她也能够信佛解脱;最怕的是迷信,一去不回,而且伤身失财。
我当时就想:外祖母什么都不懂,小舅父对佛法不了解也毫无信仰,甚至是不信 的,我又无法陪伴她,那要怎样让外祖母能够往生呢?所以我在想必须制造能够往生 的环境。怎么制造呢?想来想去就只有两个:一个就是挂佛像,给她的眼睛可以瞻仰 慈容;一个就是播放佛号,让他的耳朵可以听闻佛声。总之,要使外祖母眼常见佛像, 耳常闻佛声,而忆佛念佛,相继不断。
大概经过了一二天之后,我已请了一卷念佛的磁带(那个时候还没有念佛机),两 张阿弥陀佛的接引像,到高雄去装框。并且顺便再度去看我的外祖母,也顺便将念佛 磁带给我小舅,请他买播放机长时播放佛号给祖母听。这时看到祖母把念珠串在她的 右手背上。我问外祖母:「阿嬷,你有没有念佛?」她说:「有。」「你怎么样念?」「就是心中想。」
可以想象得到,她从来没有参与念佛共修,尤其年纪大了,气力衰迈了,躺在床 上,不可能跟大家一样在佛堂高声念佛,或者是出声念佛,所以她说心中想佛。只要 能够心中想佛,至少阿弥陀佛就知道,到时候也会来接引她。
之后大概经过了一个星期,也就是农历六月一日,我想佛像装框应该已经好了, 所以又再度到高雄,把两张已经装框好的佛像请到小舅家。到达时已经傍晚,小舅家 里没有人,大门深锁,我就将佛像托给隔壁,请他们转交,之后我就回山,到了山下 打公共电话到小舅家,这时小舅已经回来了,我就请他将这佛像一张挂在外祖母的头 顶上,显示阿弥陀佛住顶保佑,不令冤家得便;一张挂在她的右边,让外祖母眼睛可 以时刻瞻仰慈容。然而因为小舅不了解也不重视往生大事,再者也因为经济不好,只 是将佛像放在旁边,也没有买卡带机播放佛号。所以,只能靠外祖母瞻仰佛像了。
正好今日早上外祖母请小舅妈为其擦洗全身,更换新衣,并说明日不用再洗。
从今天晚上开始,外祖母一看到佛像,内心就起了恭敬的心,也多次的合掌拜佛,
这就是乡下人虔诚的表现。就这样经过了一个晚上,隔天(农历六月初二)中午过后, 外祖母虽然还是躺在床上没有气力起来,但是时不时的就会看看佛像,也时不时的就 合掌,显示膜拜的状态。突然的,到了下午三点半的时候,她的神情、气色,开始不 一样了。到了四点的时候,突然呈现昏迷的状态。那个时候只有我小舅妈在家,因此 就立刻通知小舅父回来,也意识到外祖母大概要往生了,因此也连络台南的大舅父、 三舅父们,一起到高雄处理外祖母临终的事项,也打电话请人上山通知我。
我接到通知的时候已经是傍晚六点多,即刻在佛前恭请阿弥陀佛不舍本愿大悲, 垂慈接引外祖母往生,之后立刻带着引磬与小木鱼赶到高雄。到达高雄已经是晚上七 点多,那个时候,台南的大舅父、大舅妈,以及三舅妈也都到了,而且外祖母已经完 全不省人事,被换好了寿衣,只剩下微微的一口气还没有断……不久救护车也到了, 准备载外祖母回台南老家往生。我向外祖母做简短的开示之后,就一起上车,外祖母
躺在中央,我敲着引磬一路带大家念佛,当时车上有从台南来的大舅父、大舅妈、三 舅妈,还有在高雄的小舅父、小舅妈。一路上,外祖母还是一样地只剩下一口气,但 迟迟都没有断气。
回到了台南三舅父的家,经过了一个晚上的开示助念,隔天早上再继续开示助念, 因为亲戚们对佛教不了解,也不晓得怎么念佛,也不知道这个时候开示助念对一个临 终之人的重要性,所以全程都靠我一个人打引磬带动大家念佛。中午用过了午餐,我 觉得有点疲累,就跟附近的亲戚们说:「外祖母应该是心中有执着、有挂念的事情,所 以迟迟不想跟阿弥陀佛往生。因为我们只要念佛,阿弥陀佛都会闻声救苦,应声而现, 而外祖母现在进入弥留的状态,阳气已经差不多没有了,阴气增盛,应该是可以看到 阿弥陀佛的;但是心有挂念,所以就迟迟不往生。那我到旁边房间躺一下,如果有什 么状况,就立刻来叫我。」说完后,我就到旁边的房间稍作休息。
我高雄的小舅妈听完我所说的,似乎想到了什么,等我进去休息时,她就立刻跪 下来合掌向我的外祖母说:「阿婆!阿婆!如果阿弥陀佛已经来接你,就请你跟随阿弥 陀佛往生。我前几天跟你说的话是无意的。」我这位小舅妈是续弦,元配的舅妈因家 庭因素离家出走,留下三个读小学的小孩;她在家时本来是个大小姐,一进入小舅的 家门就要服侍我的外祖母,又要照顾三个小孩,可以说很苦很累,当然就会抱怨。几 天前,小舅妈还跟我外祖母抱怨说:「您如果不在,我也要离开这个家了。」我的外祖 母就是罣碍这一点。
外祖母大概心想:「这个家庭,你进来,所以大太太离开了。这几个小孩子必须要 有人照顾,你一离开小孩子怎么办?」小舅妈就是想到这一些,所以就跪下来跟她保 证说:「您如果往生之后,我绝对还会留在这个家庭,至少把这一些小孩子培养到大学。 所以,阿婆请您放心,跟着阿弥陀佛去。」
这几句安慰保证的话一说完,当下,原本一直躺着不动的外祖母立即双手合掌。 旁边的人看到外祖母有动静了,立刻来叫我,我立刻来到我外祖母的旁边,到时,是 看到外祖母第二次合掌,然后双手放下了;又第三次合掌之后,双手又放下在两边; 第四次,是把左手伸到胸前,就像阿弥陀佛左手捧莲花的那个状态,一模一样,而右 手本来是手掌在下,也同时翻掌过来,当手掌翻过来的时候,立刻断气,脸相也逐渐 圆满红润。
在场的亲戚们,无论大人小孩,看到这一幕,你看我、我看你,讶异的不知道怎 么说。本来念佛有气无力的,现在则是大声、虔诚、响亮。外祖母就这样在一点二十 分显现弥陀接引相,随即断气,这是我亲眼所看到的。
我外祖父当年九十二岁,那个时候身体还很康健,他并没有跟我们一起念佛,但 一看到我外祖母断气后的相貌,就说:「没有看过人断气面色没转。」意思就是说,他 活到九十二岁,也看过了很多去世的人,从来没看过像我外祖母这样,断气了,但是 面貌没有转变,还像活着的时候一样,好像睡着一样的安详、柔和。一直到入殓时, 还是维持着接引的形象。
事后,我三舅妈跟我说:「老人家往生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农历初二,刚从高雄回来,大家围着念佛的那个晚上,阿弥陀佛的侍者有来。」她这么一讲,我就很好奇:「你没有学佛,不懂得净土,阿弥陀佛长怎样你怎么知道?也认得出来吗?」 所以我就反问她说:「阿弥陀佛也有侍者?那长得怎么样,你在哪里看到?」
她就回答说:「因为天气很闷热(六月天),你们大家在室内房间里念佛,我就一个人拿一个板凳坐在门外念佛。那个时候,有看到虚空中一尊一尊的阿弥陀佛,很多, 就像佛光山。」她一讲佛光山,我就晓得,因为佛光山大佛城有一尊大佛,大佛底下 四周有很多小尊的阿弥陀佛。表示那一天晚上,我三舅妈有看到夜空遍满阿弥陀佛的 来迎。当然她也认不出来,到底是所谓「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还是阿弥陀佛带着观音势至、清净海众浩浩荡荡前来迎接。不过这总是表示往生的瑞相显示是真的。我们一念佛,尤其是为往生的人念佛,阿弥陀佛就会浩浩荡荡的、主动的来迎接,这就是一种证明。
所以我就在这一篇记载的后面写了几句按语,说:
阿弥陀佛 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无所不知
阿弥陀佛 常在我旁 调摄着我 等待着我
若我回心 忆佛念佛 我与弥陀 感应道交
现世护念 临终接引 眼前事实 岂能不信
我的外祖母往生时显现的相状,刚好是跟我请去给她悬挂的佛像相状是一模一样 的。
论他们,不是修行人也不是念佛人,即使一些高僧大德也未必能显现这种瑞相,
即使我们念佛几十年,也没有看到阿弥陀佛在我们面前,何况说遍满虚空?为什么他 们却会有这个现象?这是阿弥陀佛的悲心,要安慰我们。因为我是她的孙子,外祖母 一生困苦,现在是升沉的交关,要上升或往生成佛,或是要堕落三恶道的关键时刻, 难免我会很关心。至于我那一些亲戚,他们不像我这么关心,因为他们对这个道理不 了解,听我讲也未必会相信。但我是深信的,所以当外祖母迟迟不能断气,我心中就 很挂念,有了这个瑞相,就消除我心中的挂念,同时也是为了度化我的那一些亲戚们。
我的外祖母可说是经过我小舅妈跟她安慰保证才断气的。所以我们就要晓得,不 论是自己也好或对方也好,要把事情先交代好,应该处理的尽量处理好,之后就一切 放下,一心一意的准备往生,这样才不会彼此有罣碍。要去世的人有执着、有罣碍, 走不了,所谓依依不舍、难依难舍;活着的亲人也在想,唉呀!爸爸(或妈妈),你是 不是还有什么事情没有交代?可是你现在已经进入昏迷状态,怎么办呢?所以就要预先交代处理,之后就完全放下。
人的执着力量是很不可思议的,我们说不可思议是表示很神奇、一般没有的。真
正的不可思议,佛经之中讲有五种不可思议,其中最不可思议的就是佛,阿弥陀佛。 唯有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议。他能够令要堕落阿鼻地狱的众生离开 阿鼻地狱,甚至离开六道轮回,也超越菩萨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 达等觉一生补处,起死回生,这才是不可思议。
我们一般讲「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只是比照上来讲而已,我们执着的力量会使这个生命力一直保持着。我来讲件例子:
香港有一位老太婆已病入膏肓,医生判定她已不久人世,顶多不会超过一个星期。 她现在已滴水不进,点滴也打不进去,奄奄一息。但由于这个老太太有一个儿子在南 美洲,她挂念南美洲的儿子,她的亲友也到处寻找她这个儿子;等到联络到她的儿子, 办好手续回到香港,已经拖延了五个月,而这位老太婆竟然能支持等待五个月,直到 她儿子到了身边,才安详地断了气。
医生判断顶多一个星期的生命,但是由于老人家,执着挂念唯一在外的孩子,很 依恋、依依不舍,这个执着的念头使她的肉体继续维持了一百五十天,这就是医学上 的奇迹。
还有,现在医学科学也已经证明,即使一个人死了,医学上判断死了,就是脉搏 停止了,心脏也停止不跳动了,瞳孔放大了,脑波也没有了,就判断死亡。但是他的 心,他的意识还在活动,会维持好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以上,能知道自己已经死亡, 甚至还可以清楚听到医生宣布死讯,这是现在科学医学已经证明出来的。
有关我外祖母往生的经过,或许有人就会好奇。怎么好奇呢?想自己临终的时候, 也要这样的显现瑞相度众生,甚至期盼在助念当中有种种的瑞相。因此他念佛的时候, 除了称名念佛以外,还会夹杂着观想念佛,也期盼能够见佛、见光、见莲花、闻到异 香、听到天乐等……种种瑞相,这一些都不可以的。
因此,我就写了「念佛人六不四平」,哪六不四平呢?
一、不可自期临终瑞相;
二、不可期盼助念瑞相;
三、不可夹杂观想念佛;
四、不可期盼见佛见光;
五、不可期盼灵异境界;
六、通灵属神鬼境界,所谓物以类聚,那就会被牵引继续轮回;
故不可喜好、不可追求、不可亲近。
「四平」:平凡、平常、平淡、平实
有关这几点我来说明一下。
一、不可自期临终瑞相
在二十年前,有人跟随我出家,他也晓得我外祖母往生的瑞相。他就说:「他发愿,虽然不会讲经说法,但是临终要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坐着往生,以这个来给大众表法,来度化更多的人;不然这个法门这么好,如没有人相信就太可惜了。」
我就跟他说:「你不可以这样发愿,这样发愿很不好,会给自己带来障碍。为什么呢?一个人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念佛,至于临终,每一个人的业缘各不一样,应该任凭弥陀安排。坐着往生或站着往生,所谓坐脱立亡,一般来讲,当然殊胜。但如果需要躺下,乃至已经坐轮椅了,那也要随顺。」每一个人的业缘各不一样,所以我要他不可以发这样大而无当、高而不切的愿,也不可以有这样的念头。
果不其然,他现在年近七十,身体虚弱、病痛在身,心脏不好,有时感觉呼吸不
畅,几乎要断气了,所以很苦。他当初的发愿跟现在吻合吗?不吻合。所以人应该老 实、踏实,不应该有过大、不切实际的心愿,那是会给自己带来障碍的。这是一个证
明。
再引用两件高僧的事例,似有冒渎,但非存不敬,先乞恕罪。
近现代有一位老和尚,可以说是佛教界首屈一指的高僧。他中壮年时期曾经住山,
曾入深定。中年之后下山度众,慈悲祥和,道气感人,自行化他,专一念佛,广受四 众的钦敬崇仰。不过到了老迈之年,再也未曾入定了,乃至于九十五岁临终那一天上 午,看到他躺在一个房间的藤床上,气息微弱,面无血色,有人在旁边为他打点滴, 祈能延长寿命。其实这完全不是老和尚的本意,老和尚自知四大假和的色身已然败坏, 不堪使用,唯愿早日往生。但是寺院的主事者却在这一天举行佛七,要为老和尚延寿, 祈盼老和尚多驻世几年,也好帮她盖庙。可是既然脸色已变,气息似断未断,显然已 将命终,已经这样了,勉强打点滴还有什么用?这只是折腾老人家而已,又怎能达到 延长寿命呢?还是撤除一切延命的措施而进行助念才是最为重要的吧!
果然,午餐过后,常住向大众宣布取消为老和尚延寿的佛七,请大家前往大殿为 老和尚助念。此时老和尚身体已先搬移躺在大殿,四周围着布幔,寺里的尼众与外来 众多莲友们都在布幔外面助念。
一般信徒肯定会认为老和尚平生入定,常坐不卧,也有神通,所以临终时应该会 有如何如何了不起的殊胜瑞相,至少也要正身端坐,红光满面,目光炯炯,说了一首 偈语之后,眼睛一闭,立刻化去,这才合乎高僧最后完美的形象,同时划下圆满的句 点,信众们心中难免都会有这样的期盼。其实这是不必要的,不要认为平生能入定, 所以临终也能入定,也有种种瑞相。临终将如何?由于业缘各不一样,我们把握不到。
世尊常说:「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善导大师说:「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
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法,有因有缘就有这现象,无因无缘就没有这现象,所有一切
万法都由因缘所生,都由因缘所决定,所以要创造因缘,也要随顺因缘。
中壮之年能入定是因缘,晚年之后未曾入定也是因缘;平生之时能入定是因缘,
临终之时不能入定也是因缘,一切都是因缘。
平生曾经入定,期盼其人临终也须能入定,或坐脱立亡,说偈留世,即是强人所
难,不知凡事都有其因缘。年迈体衰,也没有入定的环境,因为人事纷杂,已无自己 与外在之主客观的入定条件。
如果临终之时必须依靠正念念佛才能往生,则老和尚临终已经昏迷,何能往生? 岂非连老和尚这样的人物也不能往生?然而丝毫不减损老和尚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往 生极乐世界在于平生的愿生与念佛,而老和尚正是如此。因为他平生愿生净土,专念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劝导弟子及信众们也要专一念佛愿生净土,往生前二天还自己 亲打木鱼要弟子一起念佛,如是因如是果,往生是决定的,而且他荼毘之时与之后也
有诸多往生的瑞相。
如果临终之时须要正念念佛才能往生,则阿弥陀佛不是不够慈悲就是不够力量,
但阿弥陀佛是够慈悲而且够力量的。
阿弥陀佛有绝对的慈悲,也有绝对的力量,誓愿主动积极的救度十方任何一个罪 苦的众生。不论任何众生,只要平生愿生弥陀净土,此后忆佛念佛,不管临终任何现 象,即使昏迷不能念佛,或者病苦念不出佛来,照样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当中。念 佛人应信平生已在弥陀摄取不舍的光中,所以不论临终何种现象,阿弥陀佛必定迎接 往生极乐净土。
所以一个念佛人,他的往生在平生就已定下来了,这就是祖师说的「平生业成」。 因此不管临终怎样的死法,怎样的形象,那都各有因缘,但毫不妨碍往生,同时对往 生不增不减。也就是瑞相昭著,天乐鸣空,异香瀰漫,也不增加往生一丝一毫;即便 是平平淡淡,弥留之际昏迷不醒,也丝毫不减少往生。为什么?弥陀摄取不舍,故得 平生业成。人力的造作还会增加佛什么、减少佛什么吗?总之,一个念佛人,临终正 念分明也好,昏迷不醒也罢,决定往生,不可有疑。
因为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在平生的信佛念佛,不在临终的能否念佛;在弥陀的 摄取不舍,不在众生的功夫功德。
老和尚临终已经昏迷,何况其他的人?所以只要平生愿生而念佛,决定往生极乐, 至于临终现象将如何,则由因缘决定。
这也显示遇缘有异,而成机类差别。因此,众生之机不可凭,唯凭弥陀之救度。
另一件,也是现代一位高僧大德,三四十年前,经常举办斋戒学会,接引了很多 大专青年学佛。他的行持是戒律与净土,不仅持戒严谨,而且天天精进拜佛,可说是 一位勤苦修行的高僧。但是年迈的时候,健康状况一年不如一年,得了脑部水肿瘤的 痴呆症,几次进出医院,坐在轮椅子上,有时两眼无神的望着前方。虽然示现这样的 衰病,然而如是因,必得如是果,平生的德行功不唐捐,丝毫不为「无常之身相业缘」
而障碍弥陀的接引往生。
现代医学科技发达,能够延长人的生命,未必能够维持健康的身体。所以寿命愈
长,身体愈衰,这几乎已经是现代人的常态,那是必然的。不能期盼他平生这么勇猛 精进,临终也要示现一个众人期待的瑞相。
有人认为一个念佛愿生极乐之人,平生至少要功夫成片,降伏烦恼(伏惑),临终 要正念分明,不可神识昏迷,才能蒙佛接引往生极乐。这种见解既不契理,也不契机。
为了确切显明净土宗的「机」跟「法」,也为了让所有念佛人安心,对弥陀救度无疑 无虑。也就是净土宗之机,临终若是衰老病苦,乃至痴呆或昏迷,弥陀救度之法,依
然摄取不舍,接引往生。
晚辈叙述长者行谊,大多忌讳、不忍冒渎提及长者衰老病苦之相状。上来举出两 位高僧老迈及临终相状,略作事证,因此冒渎,万乞恕罪。至于所举相状有些与传记 或有异同,但都是根据见闻如实呈现,未加修饰,目的只是为了显明净土宗的真实之 法与真实之机,令人念佛安心而已,就如《大经》所说:「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净土宗开祖善导大师说:一个念佛人要自觉自己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 之缘;同时要信受弥陀救度,必得往生,不要怀疑忧虑。这就是净土宗根本的核心的 信仰,也就是净土宗有名的「机法二种深信」。其「机法二种深信」之文说: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
往生。
所以我们要自觉是一个愚痴无智、罪恶生死的薄地凡夫,以凡夫的根机来学佛念 佛往生,不可以学菩萨,或者学上根利器的行径,因为这不合乎现实,会给自己带来 障碍。也不外现贤善精进之相,以防内怀虚假,只要做个朴实、踏实、老实的安愚念 佛人便可。
所以「不可自期临终瑞相」,只要平生信佛愿生、忆佛念佛,就必定往生。至于临终如何,任佛安排,弥陀的安排便是最好的安排了。
再引用善导大师四段法语如下:
·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
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二、不可期盼助念瑞相
为人助念要抱着悲心、真心、信心、清净心。悲心就是视人如己,把助念的对象 看成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这样内心就会很真诚专一的念佛,而不会有随缘、应付 的心态;也要深信阿弥陀佛是一尊悲愿弘深的佛,主动积极平等无条件的要救度十方 所有一切众生,不管任何众生,只要念佛,阿弥陀佛随即闻声救苦应声而现的前来救 度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同时要清净心,纯粹深愿对方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永远脱离轮 回,别无其他目的,既不为自己被赞叹的名,也不为自己能得好处的利,更不可期盼 出现某种瑞相。
为什么不可期盼助念瑞相?因为有无瑞相都是各有因缘的,要任凭因缘,随顺因 缘,不可盼望,否则恐怕招来魔境。因为我门旷劫以来生生世世有无量无边的怨家债 主,当我们心不纯正不专一,而有非份妄求什么个人的名利,尤其是奇特、灵异的种 种瑞相,有他心通的怨家债主就会显现瑞相诱引存此心态来助念的人进入魔境当中, 即使没有冤家债主显现魔境,自己也容易走火入魔。因此,为人助念心中不纯,求名 利尤其期盼瑞相是极其危险的。再者,期盼助念瑞相而未达到预期,若对教理没有正确了解也容易退失信心。
只要自己抱着悲心、真心、信心、清净心,自然能够感召弥陀前来接引,有无瑞相丝毫不用介意。因为一般都是平平常常的多,有特殊瑞相的往往是不同的根机、不 同的因缘才显现的,但那总是少数,而自己也要以平常心看待,不引起未来再有这样 瑞相的心思与期盼。
其实助念的时候,助念的人坐在那里,以悲心、真心、信心、清净心,朴实踏实、 安心定意、一声一声地称名,这就是最大的瑞相。
总之,期盼助念瑞相容易引来魔境或走火入魔,是极其危险的。
三、不可夹杂观想念佛
我们只要专一称念弥陀佛名,不用观想佛像,如《观经》十三种观,或者观想极 乐世界的种种庄严、或者观想佛光、观想莲花,这些都不可以,只要专一称名念佛。 为什么?一方面我们对道理不了解,万一所出现的是怨家债主所显现,而被牵引进去, 怎么办?所谓「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时着魔」。我们念佛是为了这一辈子就解脱永恒 的六道生死轮回,如果这一辈子没有解脱,失去了这个机缘,下下辈子怎么办?尤其 着魔的话,那就被牵入三恶道了,所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危险之至。所以,宁可做 一个实实在在的平凡平常平淡的念佛人,而不好奇特、好别异、好高远。
称名念佛本来就具足「胜易」功能:弥陀名号功德最胜,众生称念下手最易,三 根普被,利钝全收。即便愚钝、不堪义解之人,但能专称佛名,必定往生,舍此称名 念佛法门,便非既殊胜又容易的易行道了。
释尊虽在《观经》说了十三种观,但这是释尊随着韦提希夫人所问的回答,是随 他意而说,不是随自意而说。再者亦如善导大师《观经疏》所说「释迦佛说此《观经》 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意思是说,释尊所说十三观 的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目的是使人欣慕,而发愿生极乐世界之心,目的不是使 人观想。由此可知释尊说这十三观,一是随他意而说,二是要使人欣慕而愿生。
十三观是随他意而说,那什么是随自意呢?释尊随自意而说的就是《观经》〈流通分〉的「付嘱文」:「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可知,《观经》的核心是「持无量寿佛名」,不是观无量寿佛像。所以善导大师《观经疏》解释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释尊虽 然随他意而说了十三种定观以及三福九品这两大门的利益,但目的是在引导所有众生,通通进入阿弥陀佛本愿称名的法门,这就是「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意思。因为称名念佛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正定业, 也是易行道,任何人都能做得到,所以是既殊胜而又易行;若非本愿称名,则非弥陀 本愿,也非易行。
印光大师也说:
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 观也。
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
观不能作,称即获益。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
善导大师《观经疏》〈定善义〉(《净土宗圣教集》六一五页)就说:
佛光普照,唯摄念佛。……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自余众行」:也就是除了念佛以外的其他行门。「自余众行」包含很广,包含着 除了念佛以外的释迦牟尼佛一生之中所说的所有法门。释迦牟尼佛一生之中所说的法 门,归纳起来就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再浓缩则为三学六度。三学就是戒、定、 慧;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广泛的来讲可说是八万四千 无量法门。
如果再归纳的话,就如同《观经》所说的十三种观想的定善、三福九品的散善。 所以,释尊所讲的一代教法,除了念佛法门以外,所有的法门都可以归纳为「定善」 与「散善」。因此,善导大师这里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这个「善」,就是定善跟 散善,就涵盖所有法门了。可是,定善也好、散善也好,显密、顿渐这些法门,「若比念佛者」,如果跟念佛法门来比较的话,善导大师说「全非比较也」。「全非比较」:就完全不能比较了,相差悬殊,可说天差地别,不能比较。
为什么呢?如果要说原因的话,可有很多,如果从根本上来讲的话,就是如善导 大师所说的,念佛是弥陀本愿,而且弥陀光明直接摄取不舍;若不念佛,而修其他万 善众行,不是弥陀本愿,弥陀光明不摄取,这是最根本的差别,从这个差别就已经显 现出彼此的胜劣悬殊了。
或许有人会认为:除了念佛以外,譬如说十三种定观,入定观佛,它的境界很高, 这是属于定善方面的;不然散善,三福九品,三福之中,「世福」所谓「孝养父母、奉 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也是很可贵的,「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等「戒福」,同样也是很可尊敬的,尤其是「行福」的「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些也非常殊胜,难道都不如念佛吗?
是的,不如念佛!为什么?这些在阿弥陀佛当初发愿救度众生的过程当中,已经 一一做为选择对象了,怎么选择呢?这些都是难行道,没办法广度十方众生,所以, 阿弥陀佛经过观察二百一十亿的世界,在这些世界当中,选舍这些方法,而选取念佛 之法,以念佛做为弥陀本愿、往生正因。所以,念佛是弥陀本愿的念佛,由于本愿的 念佛是阿弥陀佛经过五劫思惟所选择的,它是必定往生的,它往生的功德是属于绝对 性;如果不是念佛的话,都是相对性。相对怎么能够跟绝对相比较呢?所以也是不能 比较的。
何况,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我们。阿弥陀佛念我们,我们就已在阿弥陀
佛佛心之中;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功德就已在我们的身心之内。更何况念佛 的人,阿弥陀佛的光明永远摄取,永不舍离,永不嫌弃,这岂是自余众行,所能够比 较的呢?
念佛与佛心心相印,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肯定地、断然地说「全非比较」。诸行虽妙虽贵,也是释尊所赞叹;但「望佛本愿」,念佛独优,故说「全非比较」。
当然,善导大师在这里主要是简略地引用正依经典,来显示「全非比较」的道理, 如果以其他的教理来说明的话,也会很清楚的。
四、不可期盼见佛见光
初学佛的人,难免好奇特、好灵异,往往期盼能够亲自见证灵异的现象或感应的 事相,来让他更肯定佛教,更增长信心。
如果是初入净土门的念佛人,也会期盼能够看到弥陀,看到佛光,看到极乐世界 的净土庄严。没有的时候很期盼,可是一旦有了,甚至是常常看到佛、常常看到光, 反而就会觉得是稀松平常的,没什么奇特;而且常常出现,反而是一种罣碍。
然而,最重要的是,所出现的到底是纯正的,还是邪魔外道的,教理不通,没有 智慧,没有真正的神通去明辨;尤其还没有证悟实相,还没有断烦恼,没有业尽情空, 起心动念都是跟十法界之中的凡夫境界,尤其是魔界相感通。也就是起妄念,以躁妄 之心妄求圣境,要见佛、见光,这会引起魔事。譬如:有邪灵外魔冒充佛菩萨形象, 满足自己的躁妄心,这是自己招感来的;或者自己内心现出虚幻景象,错认境界,以 为自己有了修行,有了功夫,有了证悟。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圣教集》848页)引用经文说:
佛告阿难:「未来众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观佛诸相好者、得诸佛现前三昧者, 当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贡高。
这些人的根机超过我们,他们得了念佛三昧,得了佛现前三昧,能观佛相好,都 已经修成就了。修成就了尚且还有过失,还有可能走错路,还有心思不稳的,这些人 的根机比我们强多了,何况修不成就的人?
「密身口意」,就是秘密而行,不张扬,不显露,不让别人知道,这一定是沉潜深 厚的人才做得到的。一般人根本就做不到,做之前就张扬吆喝「我要精进修行,我要 住山,我要闭关,做种种盘算,打种种主意」,得不到效果,就捏造一些事情来说。如 果稍微有一点感应,就浮夸得不得了,「我达到怎么样怎么样了」,就要表白显露。这 些都不可以,因为这是招感魔境的因缘。
真正通达教理有涵养有修有得的人,反而会归无所得,以平常看待,不会张扬显 露。贪瞋痴慢疑是我们凡夫的本性,因此都有「胜他、名闻、利养」的心,所以一般人 只要有一分二分,就会炫耀浮夸成九分十分,因此会衍生两种情形:也就是释尊所说 的「邪命、贡高」。
「邪命」,就是以邪命自活,以此作为自己生存的一种手段,向别人炫耀,得到一些名闻利养。
「贡高」,就是认为自己了不起,得证圣果了,不知不觉贡高骄慢,高己卑人,甚至不可一世,如果这样就已经入魔了。所以释尊接着说:
若起邪命及贡高法,当知此人,是增上慢,破灭佛法,多使众生起不善心,乱和 合僧,显异惑众,是恶魔伴。如是恶人,虽复念佛,失甘露味。
也就是说,本来能够获得念佛三昧,见到诸佛现前,看到种种相好,是很大的功 德善利,殊不容易。但由于凡夫固有的慢心容易浮现,一经炫耀,结果不但失去念佛 的种种殊胜利益,反而以魔为伴成为恶人而不知,所以说「虽复念佛,失甘露味」。
印光大师也说:
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有正念, 勿生取著。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 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
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 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圣境界现,及得种种神通。 平常专欲得见圣境,不知圣境之得,须到业尽情空地位。否则勿道所得者皆属魔境,即是圣境亦无所益,或有大损。
近人多一用功便有境界,此实多半是魔境。即令是圣境,若心地不明,理路不清,
一生取着,便致误事,不是得少为足,便是着魔发狂。故经云:「不作圣心(谓己已证), 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著魔发狂。
因此,不论圣道门或净土门,修行或念佛过程中,凡是身体上的任何觉受,或者 见到什么、听到什么,应视为如幻如化,一律不当真,一律不当一回事。善境不喜, 恶境不惧;见如不见,闻如不闻;有若无,实若虚,归无所得。回归平凡、平常、平 淡、平实。若不如此,恐生魔障,着魔发狂,如《楞严经》所说:「不作圣心,名善境 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五、不可期盼灵异境界
灵异的境界除了能够看到佛、看到光、看到鬼神的境界,也能够跟对方沟通,甚 至能够晓得过去、知道未来,或是晓得对方的吉凶祸福,等一下哪里要发生什么事。 这一些灵异的境界,都不可以有一点点的起心动念去盼望。
所谓「外有余则内不足」,追求期盼灵异境界,显示虽然念佛,但还觉得内心不足, 还会向外追求,想要能人所不能,见人所不见,知人所不知。不知道这句弥陀佛名是 摩尼宝珠,念佛人已经获得了成佛的摩尼宝珠,拥有了成佛的大功德宝,已是平生业 成现生不退,对于灵异境界视为雕虫小技,舍而不求。
既然已经得到了弥陀名号的摩尼宝珠,就不会在垃圾桶里扒来扒去,在垃圾桶里 扒来扒去,显然是还没得到摩尼宝珠。贪图灵异境界,就如同一个乞丐在垃圾桶里扒 找一个烂苹果,就像苍蝇在垃圾桶里嗡嗡地飞,这种境界太低了。
凡人都有好奇心,好奇心会自误误他。你好奇,就有外来灵异投其所好,当然不 可能是正的,都是邪的。因为都是凡夫心,凡夫心一有期盼,就会跟凡夫心相应的邪 灵邪鬼的频道互相感通,感通之后就会有灵异境界,就会更让自己着迷,不知不觉越
陷越深而致不能自拔,到最后着魔发狂,欲升反堕。本来想提高自己的修行境界,结 果反而堕落了,被不正的境界诓骗。
总而言之,只管念佛就已经是最高的境界了,也就是所谓的「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念佛是最平凡也是最高深的法门,凡夫只要安于平平凡凡的念佛,反而是最殊胜的, 此外不要妄求其他不平凡不平常的境界,这样会误了自己,所谓求升反堕,危险之至。
六、通灵属神鬼境界
所谓「通」,就是交通、沟通、接通,互相是通的;「灵」是指灵界的众生,不是 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我们肉眼看到的都是物质界,所以这里的「灵」是指灵界众生。
「通灵」就是接通了灵界的众生,接通了一些来自灵界的讯息,由此获得一种灵异的 力量,这叫「通灵」。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灵」,所谓「人为万物之灵」。以佛法来说,人有佛性, 我们的佛性、本心是灵明洞彻的。但是,通灵不是跟自心相关的,不是「何期自性, 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然后把佛性的功能展现出来,不是这样的,而是借助于外灵的力量,所以通灵不是从自身显发出来的。
如果通过修行戒定慧,以外道来讲,就能发得五通;以佛法来讲,就能获得六神 通:这都属于「证」,是自身的一种灵验力量展现出来。但通灵不是的,自身没有灵异 力量,要借助于外灵,接通灵界众生,获取一种灵异的力量。就像一个灯泡,它自己并不发光,但是通电之后,借助于电的力量就发光了。
「通灵属神鬼境界」,通灵到底是哪种境界呢?属于神鬼境界。通灵跟灵异境界都是在一起的,学佛的人不好乐神奇、神异、奇特、玄妙的境界。如果喜欢这种的话, 往往不是真正的学佛,而是民间信仰比较多,就是属于民间的宫、庙、金母、王母、 老母或妈祖,这一种比较多。
「物以类聚」,你经常和神鬼沟通交流,就沾染了神鬼的气氛,就跟神鬼归到一类, 叫「物以类聚」。
「牵引轮回」,你就受神鬼的牵引。这些神神鬼鬼都是六道轮回里的罪业凡夫,你 经常通灵,和他们搅合在一起,将来必然走到他们的方向。何不念佛呢?念佛就跟佛 在一起,就到净土,所谓「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以,我们念佛人要追求往生,不愿 意轮回。通灵有轮回的危险,所以不能做。
因为学佛人的目标是要脱离轮回、成就佛道,所以不会停留在那一种事相或感受 境界,也明白那还是神鬼的境界,是在六道之中,而且是在天道以下,没有出离轮回。 如果好乐的话,所谓「物以类聚」,岂不是又要生生世世的轮回而去?
佛教有大乘、小乘;小乘是大乘的基础,小乘目的在断烦恼、解脱轮回,所以必 须勤修戒定慧,断除贪瞋痴。能够断除贪瞋痴,就会有六种神通,所谓「天眼通、天 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在这六通当中,漏尽通是最根本的,如果断除了漏尽通,也就是烦恼,自然就会有五种神通的显现。因为它是一种断烦恼、入空性的自然的功能。假设一个修行佛法的人,他获得了五种神通,也要完全的舍掉, 才能够容易获得漏尽通,否则就被卡住了,被卡住的话,就不能进而获得漏尽通。五
种神通是鬼神也有的,当然神鬼的五种神通跟修行得道的五种神通是不能比的,但是 鬼神也有这小五通。
所以以小乘来讲,目标就是断烦恼,获得漏尽通。小乘的修行者绝不会以这五种 神通为殊胜、为追求目的,而停留在这个境界。他会舍掉这一些,像一个平常的人一
样。
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断烦恼,达到业尽情空的话,这一些是会有障碍的。因为这 个还在三界里面,所来来往往的就是三界里面的境界。所以大家可以想一想,为什么 学佛的人不好乐神通?何况所谓神通不敌业力,即使目犍连尊者得到了六种神通,果 报来的时候,还是要受果报。所以真正学佛修行人,他是很平常、很平淡、很平实的, 这是以小乘来讲。
以大乘来讲,大乘佛菩萨应化的境界是不会随便显现的。以法身来讲是无形相的, 超越时间、空间、万物的;以报身来讲,光明遍照,那一种光明也不是我们凡夫所能 接触得到的。所以论佛的法身、报身,统统不是我们凡夫能够接触得到的。佛有应化 身,应化身也是看对方、看机缘而显现,不会常常显现,也不会常常跟他在一起,让 他看到、让他听到、让他感觉到。
所以学佛不论小乘大乘,都不以灵异、通灵为教化方式。
也就是佛教不以神道设教,神道是民间的,如果佛法也以神道设教,那就不是佛
法,失去佛法的特质,还是在三界里面。
往往一般社会人士有了这一种灵异的现象,不了解有更高的层次,也不了解这种
的危险性,若入魔境就难以超脱了,因此会好乐,会更深一步的去追求。
学佛的人就不这样,尤其是念佛的人。虽然念佛当中,心一寂静就会看到境界,
如果是正知正见的人,就会把它当作没有看到,归空归零,不会去喜好,不会去盼望 祈求更多更殊胜的境界。如果喜好、盼望、祈求,那境界可能会越多,而那一些境界就不是真实的。为什么?我们生生世世以来,冤家债主无量无边,当我们喜好攀缘的 时候,没有在正念上,刚好让冤家债主可以有机缘来现身讨债。
我来讲一个例子。有一位男众居士,今年约六十岁。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学佛, 也想出家,可是一直没有机缘,一直到现在,因缘成熟了,再次萌生出家之意。
大概在二十几年前,友人邀请他去参加一场瑶池金母的法会,那一天正是瑶池金 母的生日。他是佛弟子,并不好乐神明的法会,但人情难却,就随顺友人之意去了。 在法会当中,那个神明就呼唤他的名字,要他向前,然后为他打开天灵盖。他是学佛的人,晓得这样进入神鬼的境界不好,所以当下他就持大悲咒,对方就跟他说:
「我是正神,你不用持咒。」然后就给他打开了天灵盖。从此之后,他就会感受到附 近磁场的好坏强弱,或者稍稍晓得过去未来之事,乃至对方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事也 都会知道。
这种「能力」,一般人会觉得很奇特很难得,而且也会想去追求,但因为他是有正 知正见的学佛者,晓得这个是不究竟的,而且是有障碍的,所以他就把它舍掉。当然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舍尽,但已经逐渐减少。知道他有出家的心,我就告诫他:「要统统舍掉,舍得干干净净,才能够现出家相。」
一般来说,打坐打通任督二脉后,也多少会开天眼与灵界感通,这个也都要舍掉。
在道家的功法当中有出阴神、出阳神,就是因为打通了任督二脉。出阴神是,这个人 在里面打坐,外面有他的身体,他能够看见外界的境界,但外界的境界看不到他,这 是属于阴的,这是出阴神;出阳神是,这个人在里面打坐,外面也有一个人在活动, 就是他本身的阳神在活动,他可以看到别人,别人也可以看到他,彼此可以互动交谈, 这就是出阳神。
在道家的修为上,是以这个为奇特高超的。但在佛门中,就完全要舍掉,不追求 这个,因为佛法的目的是出离生死轮回,而这个境界仍未脱出轮回,是神鬼的境界, 所以不好乐。人生短短几十年而已,好乐这个做什么?
天灵盖打开就会看到一些现象,不过原理还是在于感应,感应道交。没有那个念 头,外面的境界就不会跟你同频共振。好像开关的电源连接到电灯,开关不开,电灯 就不亮;开关如果开了,电灯就亮了,因为同频共振。假设开关电源没有连接到电灯, 再怎么开开关关,灯也不可能亮。
同样的,我们是跟佛感应,我们开的是佛的开关,不是鬼神的开关。有一句话说「你既无心我也休」,这一句好像是男女恋爱失恋的情况,你没有心了,那我也只好放下。假设对方有心,所谓一个有情,一个有意,自然就结合在一起了,一拍即合。所 以一切唯心,我们不起心动念跟那一种境界攀缘。有一句话说:「魔由心生,妖从人兴; 正心诚意,百邪不侵。」念佛人在灵通这方面应该警惕,要舍掉。
「故不可喜好,不可追求,不可亲近」,「喜好」是指初机,觉得挺喜欢,「挺好,我也想试一试」,有了喜好,就要追求,所以「不可喜好」是初步制止。有的人已经有了喜好,接下来就想追求,所以第二步再设一道坎儿「不可追求」。有的人还没有喜好、追求,这就从缘上断绝,如果你说「我觉得好奇,我去看看他们搞什么」,说不定你就 沾染了,所以说「不可亲近」。
修行人要有智慧,认识大的,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一有贪着境界,便难上进, 甚至退堕,危险之极。
七、「四平」:平凡、平常、平淡、平实
「平凡」,人要平凡不容易,为什么?一般人往往认为佛法的教理很深奥,佛的境 界高深无比,所以他也是不平凡的。心中会想我已经学佛了,如果还跟人家一样还算 学佛吗?尤其念佛法门只念这一句佛号,跟一些没文化的乡下阿公阿婆一样,怎么可 以呢?不甘于平凡。其实最高超的就是最平凡的,所谓「大道至简」,所以我们就守住平凡。尤其我们是个凡人,更要安分守己,老老实实的做一个平凡人。
净土宗宗风真谛也说:「不尚体验而平凡化」,为什么?体验很多,千差万别,但如果对教理不明了,有了这个体验,就会更喜欢某一种不一样的体验,而且停留在体验当中,就会失去正知正见、正信正行而走入歧途了。所以,一个正信的学佛者,应以教理为根据,不以自己的体验为根据。
凡夫的心,分析起来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知识性的;一种是意志性的;一种是情感性的。而体验,往往是情感性的多,而不是知识性的;如果是知识性的,就会着重 教理,以教理为依归;佛怎么说,我们就怎么相信,以佛的知见为我们的知见,这样 的话,即使我们没有佛的境界,但只要把佛的境界当作我们的境界,也依稀彷彿、几 乎有那个境界,而不会另去喜欢或追寻其他特异的境界。
佛的境界并不是三臂六头与人不同,显现很多灵异、奇特,不是的,佛的境界极 其平常。
我们想想看,一个证悟佛性的人会怎么样?肯定是非常的心平气和、安详稳重、 毫无造作,非常的平凡与平常,不会自命不凡,高人一等,与人不同。所以我们就守 住平凡,不要认为,哎呀!只是念佛,也没有其他的特殊表现,你看人家这也懂那也 懂,又会这个,又会那个,又能通灵进入灵界……千万不要生起这个想法,应知一旦 失去平凡,就会进入不平凡的坎坷境界,想要过平凡的日子就已经不可能了。
「平常」,我们是一个平凡的人,所以也是一个平常的人,因此就要实实在在的做 一个平常的人,不要想去做一个伟人、高人、与众不同的人。我们都是凡夫,本来就 很平常,因此就要以本来面目示现。有些人不甘平常,把自己装点成像高僧、像大德, 道貌岸然,很有修行,甚至自称是什么菩萨再来,这都是众生骄慢的本性在作祟,也 犯了大妄语罪,这都不可以。学净土法门的人,要体认平凡而归于平常,不装模作样, 平平常常没有与众不同,这才合乎自己的本分,也才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佛念佛人。 所以,所谓平常,就是过普通人的生活。是凡夫,就按凡夫的生活方式来生活就 可以了。把正常的事、该做的事做好,不需要去追求高深,追求玄妙,追求做不到的 事情。印光大师说:「凡夫不可盲目地去效仿菩萨。」有很多人希望自己像菩萨一样, 去学菩萨行,行菩萨道。但是我们没有菩萨的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大功行,做不了艰 难的事,学菩萨不像菩萨,所以我们就做力所能及的平凡、平常的事,以免如邯郸学
步,到头来连走路都不会了。 做一个平常的人,反而能够满足,安于现状。安于现状不是不求上进,而是在现状当中来安心念佛。 我们宗风也说:「不求高深而平常化。」一般人大多喜好高深玄妙,但只要安于平常,就能够拥有高深。其实最高深的就是最平常的,像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还不是 每一天打着赤脚、托着钵,然后平静安详的挨家挨户像乞丐去托钵,托完了钵还是平 静安详的回来。用了餐,然后洗了钵就经行打坐。这些是多么平凡、多么平常,毫无 奇特玄妙,不因为成佛了就时时处处显露神通异能,与人不同,显异惑众。
古人有一句开悟的话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飢饿了就吃饭,疲倦了就睡觉。佛法就在这么简单平凡平常的生活当中,累了就休息,饿了就吃饭,有工作就工作,要上班就上班,该念佛就念佛。把我们的身心安住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不要虚幻的想做一个不平凡不平常的人,希冀要过一个不平凡不平常的生活。
「平淡」,所谓淡中有味,淡中之味才是真味,可说淡是最真淳的味道。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聋。」所谓「繁华落尽见真淳」,平淡是最原始的,平淡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要安于平淡,甘于平淡,也要安于孤独,甘于寂寞,不要嫌淡而无味,而去寻找肥甘厚腻,去喜欢热闹奇特,这样会失去本真, 与自己越离越远。
有一首安贫乐道的诗说:「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
一个人只要心性安定,没有非分之想与非分之求,便能知足而安贫乐道,无入而 不自得。即便茅屋也安稳知足,菜根也甘甜有味,不希冀达不到的华屋大厦与珍馐佳肴而烦恼不安。
一个人只要心灵平静,不起心动念,而又清清楚楚,自性的风光,真理的面貌,
便会自然地呈现。
人生的滋味,犹如淡淡的白开水,有无味之味,无味之味才是真味,其味甘醇而不腻,长饮而无患。所以淡才是真味,淡才是平常,而可长可久。因此要甘于平淡, 安于平淡。
「平实」,实就是真实、朴实、踏实、老实。不造作,不虚妄,不客套化,不装饰 化,不表面化。在佛前不装模作样,在佛后要安分守己。
一个平凡、平常、平淡的人,才是一个平实的念佛人。所谓平实,就是我们是什 么身份就显示什么身份,过一种与自身相符的真实的生活,不需要虚假,不需要伪装, 很平凡,很平常,很简单,很朴实。
学佛人能够真实地面对自我,才能得到学佛的利益。如善导大师说:「决定深信,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这就是净土宗的「机深信」,就是要让我们回到自己的真实 状态。这并不是说要成为净土宗的机,就要去贪瞋痴,要去造罪,才能证明自己是罪 恶生死凡夫。不是这样的,是要我们回归到自己的真实状态,自己有贪瞋痴,有烦恼, 有业障,那就回到这一真实的状况,就以贪瞋痴的心,以凡夫的身份来念「南无阿弥 陀佛」。接受我是一个凡夫的身份,不需要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大修行人乃至菩萨的样子。 善导大师有句话讲到我们很多人的修行是:「外现贤善,内怀虚假。」很多修行人表面 看很贤善,很用功,但是内心很虚假,那就是不真实不平实。
古德说「世间虚假,唯佛是真」。所以念佛人,要把世间的东西看淡一点。认为世 间的名利很真实,但是世间的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口气不来的时候,没有 一样东西能够带走。以我们个人的因果来讲,如果不依靠佛力,就只有业力会随我们 而去,「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继续轮回受苦。
但念佛的人结局就不一样,我们虽也「万般带不去」,但我们可以随佛走,我们弥陀名号随身,临终就会自然随从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西方极乐 世界了。学净土法门的人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就做一个朴实踏实老实平实的念佛人, 把世间的虚假看淡一点,也不需要伪装自己多善良啊,多努力啊,多用功啊,凡夫众 生是什么模样,就按自己的模样去念佛就行了。
净土宗宗风说:「不求高深而平常化,不好玄奇而平实化。」修行为人处事都要实 实在在,因为一切奇特的境界都不是我们的本分,我们既没有开悟,更没有断烦恼、 证果位;如果竟然有异乎寻常的奇特、神妙、灵异的话,肯定是跟神鬼交流,在神鬼 的境界当中。
宗风又说:「著作讲演,必依传承,绝不妄自越格发挥。」经典怎么说,祖师怎么 传承,我们徒子徒孙就怎么解释怎么弘扬,平平实实亦步亦趋。祖师有说到的,我们 可以说,祖师没有说到的,我们不说,以免法久生弊,各立私义,混淆正法。
我们念佛人就是守着「平」,平凡、平常、平淡、平实,才能可长可久,以这样的四平念佛,蒙受弥陀光摄,静待弥陀来迎。
其实我们念佛人都在弥陀的如来掌中,无所谓临终来迎不来迎;极乐世界遍满整 个法界,阿弥陀佛是无时无处不在,无所谓来,无所谓去。所以一个念佛人应该知道, 他跟阿弥陀佛是没有离开的,没有距离的,永在弥陀怀抱当中。
所以,我们现在就是信佛念佛,临终自然往生,不用去担忧临终假设病苦不能念 佛,恐怕不能往生?昏迷没有念佛,恐怕不能往生?这些都是没有障碍的。净土法门 是靠阿弥陀佛的法门,是靠佛力的法门,而且阿弥陀佛在十劫之前,就已经呼唤我们 让他救度的,并不是自力的法门。
自力的法门就不一样了,有一句话说:「临终一念,胜过百年之功。」修行一百年,如果临终不能保持正念,或者病苦、昏迷等,那一百年的修行之功就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了。所以自力是难行道,很难,必须维持到临终,维持到下辈子又下下辈子,生生世世,都能够在这娑婆世界生而为人,遇到佛法、精进修行,是圣者根机的法门。
净土法门不是这样,净土法门是今生成就,一世圆满的,是横超的。这一辈子横超六道到极乐世界,横超五十一个阶位到佛的境界。所以是这一辈子可以容易达成的。
自力法门若要成佛的话,以教理上来讲,从初信开始到达十信圆满要一万劫,因 为要达到十信圆满才能够不退转,然后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所以自力法门不只是难,根本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说净土法门是这一辈子横超三界往生极乐,有经典根据吗?当然有,如果
没有经典根据,所说的就是外道了。经典根据在哪里呢?净土宗以净土三经──《无 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为主要依据的经典,在这净土三经之中,《无量寿经》是根本经,一切以根本经所说为基准。那我们现在要引用《无量寿经》的经文, 来说明这一个法门是易行道,是今生横超。
今天第二个讲题是「必得超绝去」。
《无量寿经》下卷(《净土宗圣教集》105页)中,有一首偈子是在显现净土法门 的特殊性、超越性: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
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这偈子,五个字一句,八句总共四十个字。这一首偈对我们来讲很重要,意义非 常的好,给我们信心、给我们安心、给我们满足,所以记忆力还可以的话,就把它背 下来。接下来,我就依讲义稍作说明。
此偈也是净土宗教相判释之根据,龙树菩萨依此文,判释一代佛教为「难易二道」,易即本愿称名,而喻乘船则乐,皆据《大经》与此偈。
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每一个宗派必须要先「判教」才能够成立一个宗派。所谓
「判教」,就是判别释迦牟尼佛一生之中,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这一些法门当中是属于哪一个阶位?利益哪样的众生?使这个众生获得什么样的果位?哪一些是小乘?哪一些是大乘?哪一些是权教?哪一些是实教?哪一些是渐教?哪一些是顿教?必须判别出来。同时举出本宗所依据的经典是属于哪个属性,这个叫做「判教」。
因为有依据的经典,又有这样的判教,自然能够成立一个宗派,也就是所谓的「立教开宗」,建立教理的属性,然后开创一个宗派。
这八大宗派当中,最初判教的是净土宗;那是谁为净土宗判教?是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在他所著作的《十住毘婆沙论》当中的《易行品》,把释迦牟尼佛一代佛教归 纳为两大类:「难行道」与「易行道」。龙树菩萨说: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这段法语已经概要的判教了。「佛法有无量门」,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一辈子,讲了很多的教法,那为什么要讲到这么多的教法呢?因为针对不同的根机、不同的时间 点、不同的地方,所以讲了不同的八万四千的法门。善导大师说:
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
讲这一些法门,都是针对众生的根机来引导,使我们断除烦恼、离开轮回。在这 无量门之中,龙树菩萨以两种交通来比喻。他说「如世间道」,他举出「陆道步行」跟「水道乘船」。本来陆道有国道,有省道,有县道,有乡村小道,也有羊肠小道;以现 在来讲,工具有脚踏车、摩托车、汽车、火车、高铁、尤其是飞机。可是古代这一些 都没有,顶多就是羊车、鹿车、牛车、马车这一类。龙树菩萨说:「如陆道步行则苦」,如果用步行的话,那就很辛苦,而且很艰难,未必到达目的,所以说苦。「水道乘船则乐」,如果坐船的话,就很安乐,为什么?轻松自在,好好坐在船上,时间一到就到彼 岸了。这样说来,岂不是龙树菩萨把八万四千的法门判为「难行道」跟「易行道」:「难 行道」用走路来比喻,而且说明它是苦的;「易行道」用乘船来比喻,显示它是安乐的、 舒适的。
龙树菩萨进一步又说: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勤行精进」就是难行道,就是陆路的步行。在路上如果不精进快走,停在半路上,怎么能够到达目的呢?所以要「勤行精进」。就好像骑脚踏车也好,摩托车也好, 开车也好,也必须要勤行精进。
但假若是坐船或坐飞机,我们要怎么勤行精进?在飞机上或在船上,我们只要安 分守己的坐在里面,自然有人驾驶,有人服务。
所以另一种就是「信方便」、「易行疾至」,相信这一条船,可以安稳快速的到达彼岸,相信它而坐上船,这叫做「信方便」、「易行疾至」,既容易又很快。
那到底「难行道」是什么?「易行道」是什么?在《易行品》当中,龙树菩萨就 举出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就是易行道。所以龙树菩萨就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意思就是说,所谓阿弥陀佛的本愿,根本愿,它的功德、功能、力用是什么呢?
「如是」,「如是」就是自然法尔,不假藉人为勉强。那什么如是呢?「若人念我称名」 龙树菩萨不说声闻、菩萨、人天,他说「若人」,如果有人,那有人的话就涵盖我们。 因为人有善人、有恶人,善恶就涵盖一切了,乃至平生、临终。所以说「若人念我」, 念阿弥陀佛,这个「念」就涵盖「信」,信阿弥陀佛;也涵盖忆,忆佛,内心想佛,口中称佛。所以说「若人念我称名,即入必定」,能够这样的话,现在就进入必定不退转的阶位,这个就是「信方便」。
「易行疾至」,这个法门,不是说容易但却很缓慢,不是的;它一方面是易行,一 方面很殊胜,能够快速的到达不退转。当然这里所讲的「念我」、「称名」、「自归」是一辈子的,是念念相续毕命为期的,不是偶然、昙花一现的。所以这个「念我」,是既然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这个「信」就是一辈子,不可能半途退转的,否则就不是真的信。
龙树菩萨用「坐船」来譬喻,说:
乘彼八道船,能度难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礼自在者。
「乘彼八道船」,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这句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 它具足所有的功能,所以用「八道」来涵盖所有法门,不论是三学六度、四弘誓愿、 四摄,统统涵盖在里面,涵盖在八道船中。这个八道船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也是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功能。
「能度难度海」,龙树菩萨说乘着这艘「八道船」,就能够度脱自力难以度脱的六道生死轮回。
「自度亦度彼」,而且这个法门,可以自度,也可以让他人得度,叫做「自度亦度 彼」。
「我礼自在者」,阿弥陀佛也叫做「自在」,所谓自在就是圆融无碍。不管合人, 只要念佛称名自归,阿弥陀佛都能不受障碍的救度他到极乐世界。
这一首偈是在赞叹「阿弥陀佛本愿如是」。龙树菩萨曾以三十几首的偈来赞叹阿弥 陀佛的本愿,这跟最开始说的「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的这个「乘船」,都是指阿弥陀佛本愿称名的法门。
龙树菩萨为了引导进入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这个法门,他首先讲了十方十佛及十 方诸佛的愿,之后就归纳到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一步一步引导。那龙树菩萨是根据 什么呢?是根据《大经》所说:
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原文为: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
很显然的,就是四十八愿当中的根本愿,也就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
所以龙树菩萨这一段法语是根据《大经》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然后用乘船
来做比喻。乘船就是从此岸横超到彼岸。
接下来:
《观经疏.玄义分》「归三宝偈」说:「横超断四流」,亦据此偈。
法然上人开创净土宗之据,此偈亦是其一。
《观经疏‧玄义分》「归三宝偈」所说的「横超断四流」,也是根据这一首偈。
此外八百多年前,日本创建净土宗的法然上人,他之所以开创净土宗,他的根据
有几个地方,这一首偈也是其中之一。 接下来的解释是就这首偈的句子来作解释。
必得超绝去
念佛必定往生极乐净土,离分段、变易之生死,获得大涅槃之果报。
「必得超绝去」,念佛必定往生极乐净土。「离」,离开分段以及变易这两种生死,到极乐世界直接进入大涅槃的境界。
「必」,自然,必然,必定之意,非机率,非偶然,与后面「其国不逆违,自 然之所牵」之意相同,前后呼应,义理一贯。
「必」,就是自然、必然、必定之意,也就是自自然然的、不假勉强的,只要念佛, 不假功用,就能够到达极乐世界。为什么?因为是靠佛力,所以才有这个必然、自然 的功能;所以它是百分之百,不是机率性,也不是偶然的,跟后面「其国不逆违,自 然之所牵」的意思相同。所以这两句「必得超绝去」跟「自然之所牵」是前后呼应, 义理上是一贯的,彼此是不相违、不矛盾的。
「得」,获得、拥有。「超」,超越、横超;未断一毫惑之凡夫,直超生死。「绝」,断绝、脱离;断绝流转之妄业,脱离生死苦海。「去」,去何处?离娑婆,往生净土。 舍此往彼,断舍娑婆世界,超离生死轮回,往生安乐净土。
「得」就是获得、拥有,「超」就是超越、横超,也就是龙树菩萨用坐船来比喻的 根据。因为在那个时代没有飞机,能够超越、横超的只能用坐船来譬喻,如果现在的 话用飞机譬喻是最贴切的。
「未断一毫惑之凡夫,直超生死」,念佛的人尽管从一出生就精进念佛到一百岁, 但贪瞋痴一点也没有降伏,一点也没有断除;可是即使贪瞋痴没有断除,也能够离开 生死。本来要要断烦恼才能离开生死,还有烦恼就跟三界六道相感应,怎么会离开三 界六道呢?因为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使得我们「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绝,断绝、脱离;断绝流转之妄业,脱离生死苦海」,我们之所以流转三界六道, 所谓「惑、业、苦」,流转三界六道是苦,苦来自于业(造作善恶)。业其实是虚妄的,因为它是从惑(烦恼)所产生的,而烦恼并没有一个本体,是因为妄见才有这个烦恼, 所以说「断绝流转之妄业,脱离生死之苦海」。
「去」,去哪里呢?「离娑婆、往生净土」;也就是「舍此往彼,断舍娑婆世界超 离生死轮回,往生安乐净土」。
往生安乐国
「往生」,舍此往彼,莲花化生。念佛人命终之时,即是莲花化生之时。《大经》:「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往生论》:「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往生,舍此往彼,莲花化生。念佛人命终之时,即是莲花化生之时」,为什么? 阿弥陀佛会以我们念佛而在极乐世界出生的莲花来接引我们,然后立刻就在极乐世界 莲花化生。这一朵莲花跟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有什么关系呢?是一体、没有两样的, 不然,我们念佛,但如果没有极乐世界以及阿弥陀佛的功能,就如同这里没有土地跟 太阳、肥料、水分的话,怎么能够开出花朵呢?
「七宝华中」,七宝所形成的莲花就是众宝(所有的宝物),为什么用「宝」呢? 因为要显示最为殊胜不可思议,最为高贵稀有难得的。世间上最稀有难得的就是宝, 所以就用「宝」来形容。如果不是在我们娑婆世界,或许就会用另一种名相来说明。
「自然化生」,在《无量寿经》当中有关「自然」这两个字,或者跟「自然」含意 相同的法语非常多,单单「自然」这两个字就有五十个地方,显示极乐世界是一个佛 自然的境界。一方面是佛的无为自然,一方面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自然。所以到了极 乐世界就自自然然,不是一般所讲的,极乐世界像一所有名的大学,阿弥陀佛是校长, 观音势至是老师,我们去之后要一级一级的进修,不是这样的,那种说法都是以世间 来想象极乐世界,完全与极乐的无为涅槃界相反。
《往生论》说:「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那一朵莲花也是阿弥陀如来正觉的 莲花,所以我们在那朵花中化生,就是阿弥陀佛正觉的花所化生的;阿弥陀佛正觉花 所化生的,那我们不成正觉,要成为什么?因为 DNA就是这样,就好像国王所生下的 独子,当然就是太子,太子就是未来的国王。
「安乐」,极乐异名。又名安养,妙乐,无量光明土,莲花藏世界,无为涅槃界。《无量寿经》:「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剎。其佛世界,名曰安乐。」、「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安乐」这两个字的根据在哪里呢?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名称,安乐是极乐世界另 一种名称,它又叫做「安养界」、「妙乐界」,或者「无量光明土」、「莲花藏世界」、「无 为涅槃界」,这一些都是指极乐世界的名称;因为极乐世界的功能力用很多,所以让我 们理解的名相也就很多,我只是举出这几种。
《无量寿经》就说「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剎。其佛世界, 名曰安乐」。所以「安乐」的根据在《无量寿经》。
又说「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那「安乐」 是什么意思?到底有什么内涵呢?经文上说:「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这里就有解释安乐。
安乐国——安稳快乐:
安——清净无染不变动之安,乐——微妙难思如涅槃之乐。
所谓「安乐国」,就是安稳快乐,清净安稳的「安」,微妙快乐的「乐」。
谓「安」就是安稳、不变动,一立万古然,无衰无变。这一种安是清净的,没
有烦恼,不受烦恼所污染的这种安稳。
「乐」,微妙难思如涅槃之乐。《阿弥陀经》说「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我们在这娑婆世界所讲的乐是跟苦相对待的,而跟苦相对待的乐,它的本质还是苦的。 所以佛陀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三界是没有安乐的,我们在这个人间受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烦 恼炽盛的苦,是「苦苦」,本身是苦。
即使出生在欲界天,享受欲界之乐,可是乐转变了,就回复到苦,显示这种乐也 是有变坏的时候,它的乐不是究竟永恒的,所以叫做「坏苦」。
或者生在色界、无色界天,寿命长久,但天寿一尽,还是堕落下来,所以也是苦, 佛陀说那是「行苦」。
唯有到极乐世界的那一种乐,超越娑婆世界的乐,也超越声闻菩萨的乐,所以叫 做微妙难思,如同涅槃的乐。在经文上是说:「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 无为泥洹之道」,这个「次」是「如」的意思。就像《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在世自在王佛的前面以偈语,一方面赞叹世自在王佛,一方面表达自己将来所建设的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境界。法藏菩萨就说「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将来不成佛便罢,我 成佛我的净土就像涅槃的境界一样,在十方法界当中是最尊第一的,所以说「国如泥洹(涅槃),而无等双」。所以这个安乐的「乐」,就是微妙难思如涅槃之乐。
横截五恶道
念佛得生极乐,娑婆六道,一时顿舍。
我们如果往生极乐世界,娑婆六道的轮回当下就划下了休止符。假设自己的业力, 千劫万劫无量劫应该在三界六道,甚至在地狱受报,当下也断除了,一剎那就断除了, 所以说「一时顿舍」。所以净土法门是横超的而且是顿超的。
「横」,横超,与前「超绝」两字相同,「横」即是显示他力,亦即指阿弥陀佛 的愿力,弥陀愿力能自然使众生横超六道往生净土。
「横」,就是他力,这个「他」不是指其他的他,是独独指阿弥陀佛本愿的力量, 弥陀愿力能自然使众生横超六道、往生净土。不需人为造作,也不受一切障碍。
横者对竖之言,超者对迂之言。竖与迂,是圣道门、自力修行、难行道。
「横」跟「超」是属于他力的法门、易行道、净土门。
「竖」跟「迂」是属于自力的法门、难行道、圣道门。
靠自己的力量叫做「竖」,会进进退退叫做「迂」,竖与迂是圣道门、自力修行、 难行道。
「截」,切、断,横断五恶道之绊。「横截」,区别于自力修断。
如果横截的话,是直接靠弥陀的力量超越三界六道轮回,即使自己不能勤修戒定 慧,也没断贪瞋痴,照样离开六道轮回。贪瞋痴是虚妄的烦恼,到了极乐世界,这个 虚妄的烦恼自然就没有了。
「五恶道」,即五道,与六道开合不同,将阿修罗道归于天、人、畜生、饿鬼 诸道。此界地狱、饿鬼、畜生名为恶道,人、天名为善道;若比弥陀净土,娑婆五 道不出轮回,同名恶道,故名「五恶道」,又名「五恶趣」。
「五恶道」,就是五道,跟六道开合不同,推广来说就是六道。六道就是「天道、 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五道是将「阿修罗道」归于「天、人、 畜生、饿鬼」。所以娑婆世界的地狱、饿鬼、畜生,它纯粹是恶的叫作恶道。那么人、 天名为善道,但是人、天还有烦恼,所以基本上还是属于恶道。尤其是跟弥陀净土相 比的话,娑婆世界还没有出轮回,而弥陀净土已经出轮回了,所以两相相比,娑婆世 界五道也好六道也好,就统统名为恶道;所以说五恶道,又名五恶趣。
恶道自然闭
「横截五恶道」,是截其果;「恶道自然闭」,是闭其因。截果闭因。
上句说离五恶道的果,此句说离五恶道的因,有因必开其果,今生净土,永离 六道因果,不会再度还来六道受苦,六道轮回之路已经关闭故。
虽不竖断贪瞋痴之烦恼,然有横闭三界六道之功能力用。
横截五恶道是截其果,恶道自然闭是闭其因,这就是截果闭因。上句说离五恶道 的果,此句说离五恶道的因。因为有了因,将来必定会显现果;有了贪瞋痴的因,将 来一定会在三恶道或三善道来来去去。那往生极乐世界,就永远离开六道的因跟果, 不会再到六道受业报之苦,六道轮回的路已经关闭了。
当然极乐世界是大乘法门,到了极乐世界佛性显现,自然就会倒驾慈航广度众生, 那是自然的功能,不假藉方便。在娑婆世界要先发四弘誓愿,然后以四摄行六度;但 在极乐世界这一些统统不用,自自然然就拥有,虽没有竖断贪瞋痴的烦恼,但却有横 闭三界六道的功能力用。
善导大师取「必得超绝去」之超,与「横截五恶道」之横,而说「横超断四流」。 此横非如竹节横咬而出之意,是乘弥陀愿力直接横超之意。
「横超断四流」,就是断了三界六道轮回的意思。
「此横非如直截横咬而出之意,是乘弥陀愿力直接横超之意」,所谓横超,比如一 支竹竿有九个节,如果竖出的话,是必须靠自己的力量一节一节的咬,咬到第九节才 能出竹竿;但如果是横超的话,就从旁边咬了一个洞,直接就出来了。
当然,这一种譬喻还不能够贴切的譬喻阿弥陀佛的横超他力。因为阿弥陀佛的横超他力是靠他的力量,不用再靠我们的力量去咬破一个竹片孔,再超出,不是的,我们只要信佛忆佛念佛就可以了。
好像乘船,我们只有老老实实、安安分分的坐在船上,不然,即便有十八般武艺, 难道能够在船上发挥吗?而这十八般的武艺也没有离开六道的烦恼。所以念佛法门是 老老实实的,平凡、平常、平淡、平实的。
法华一乘喻大白牛车,然犹非横之喻。
本愿一乘喻大愿船,超越六道苦海,直至涅槃彼岸,才是横之喻。
弥陀大愿船,广度六道苦海众生,横渡娑婆此岸到达涅槃彼岸。
升道无穷极
升至无上涅槃,即是成佛之意。
「升」,登上、进入。「道」,无上正等正觉。
「无穷极」,佛的境界至高无上,微妙广大,无有穷尽。
如《大经》「圣众果德」之文。
「升至无上涅槃」,也就是成佛的意思。
「升」,登上、进入,登峰造极的意思。
「道」,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说「升道无穷极」就是 成佛。
「无穷极」,佛的境界至高无上,微妙广大,无有穷尽,所以说无穷极。如《大经》
「圣众果德之文」所说的。
「圣道果德之文」在《无量寿经》上卷,经文说: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 方,故有天人之名。
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后面这一段经文,「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就是成佛。所以尽管极乐世界 有所谓的声闻或菩萨、天人这一些名称,但佛陀说,这是「因顺余方」,其实他们本身 每一个人都是「智慧高明、神通洞达」的,而且「咸同一类、形无异状」的;也就是 说「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的意思。
易往而无人
接下来,「易往而无人」;「易往」,不管任何人,等觉菩萨也好,阿鼻地狱的众生 也好,只要信佛念佛,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你看,我们动物往生的也很多,所以 包括三恶道。《无量寿经》就说: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三恶道中的众生也能够往生,那岂不是很容易吗?当然,背后是靠阿弥陀佛的力 量的;因为阿弥陀佛有这样的愿,所以阿弥陀佛也说「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 众生」。阿弥陀佛有那一种爱心跟力量,要救度阿鼻地狱的众生,显示阿弥陀佛有这个 悲心、愿力,使这一些在三恶道中,没办法听经闻法,没有时间来修行的也能够往生, 那岂不是易中之易吗?
可是又说「而无人」,为什么呢?
念佛即自然乘佛愿力,容易往生,却很少有人信受奉行。
或迷于五欲,不愿念佛往生;或执着自力,不信念佛必生。
「念佛即自然乘佛愿力,容易往生,却很少有人信受奉行」,就是没有信顺,没有 信受。
「或迷于五欲,不愿念佛往生」,就是指世间的人,世间的人不晓得善恶报应、三 世因果、六道轮回,悠悠患患,从这一辈子到下一辈子,又到下下辈子,都在六道当
中。
「或执着自力,不信念佛必生」,或者是学佛念佛执着于自力,觉得「哎呀!念佛不容易,往生不确定」,那就会退转了。
那既然易往,释迦牟尼佛怎么说无人呢?「没有一个人」,不是的。
此是佛对众生的悲悯与哀叹,也是佛对众生的劝勉与激励。
所以我们就晓得,这个是释迦牟尼佛在劝我们、激励我们的,所以我们要了解他 背后的意思。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就像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所讲: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都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劝勉,所以「易往」,应该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往生,遍虚空尽法界的众生都能够往生,所以并不是没有人的。所以到现在,往生极乐世界的众 生应是非常非常的多,事实也是如此。在《无量寿经》下卷最后流通的地方,释迦牟 尼佛就说:
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
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
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自古以来到现在,已经有六十七亿的不退菩萨往
生了。他们这个不退呢,是等觉的不退,次如弥勒。释迦牟尼佛又说,其他的菩萨往 生的不可称计。释迦牟尼佛举出这个娑婆世界之后呢,又举出另外一个佛国,之后又 举出另外一个佛国,总共又举了十三个佛国的菩萨往生,不可称计,甚多无数。最后 做了一个结论说,不但我们娑婆世界,还有其他十三个佛国的很多菩萨往生;十方世 界无量佛国的无量菩萨,往生的也是这个样子,其数甚多无数。可见呢,并不是「无 人」而是人很多。
那人很多,阿弥陀佛眼睛一打开看到,哎呀!我们娑婆世界板桥体育馆还有一千 多位还没有往生,他们是主角啊,他们没有来,他们没有来等于我这里没有人,所以 应该无论如何这一辈子,不是这一辈子,而是现在就要信受决定。那么决定信受,往 生就决定了,将来百分之百必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易往」,容易往生。
其国不逆违
「不逆违」即是自然之意,念佛即能自然百分之百往生极乐,不会有颠倒、障碍、 错谬。「逆违」,不顺、颠倒、障碍、错谬。
因此接下来就说,「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因为是不逆违,是自然所牵,所以 就是易往,容易往生。那么「其国不逆违」,「逆违」,就是不顺、颠倒、障碍、错谬。「不逆违」就是没有不顺的,没有颠倒、障碍、错谬,这一些都没有。
自然之所牵
「自然」,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指弥陀之愿力自 然。
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之愿力,能自然地牵引念佛人往生极乐世界。
《法华玄义‧二》:「言自然者,……任运之异名,因必克果之相。」
任运不作意。如影随形,因若成就,果必任运而显现。
法然上人《大经释》依此经文,引《安乐集》之释,作为「立教开宗」根据之一,
并判净土宗是顿中之顿。
华严、天台、禅宗、密宗等皆称顿教,然彼必须断惑证真故,犹是渐教。
显明未断烦恼之凡夫,直接横超三界六道者,唯有净土法门,故以净土法门为「顿中之顿]
这一段也很浅显,一目了然。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多解释。这一张讲稿会放在 后面桌上,有心研究教理的,就带回去研讨研讨,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祝愿大家,信佛念佛,得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