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译注
净土宗编辑部 编
【简介】
《佛说无量寿经》,净土宗正依三部经的第一部。也可简称为《大经》《大本》,或《寿经》《双卷经》,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讲述阿弥陀佛因地法藏比丘出家、发愿、修行,成就极乐世界。下卷讲述极乐世界成就之后的庄严景象,对根机不同的上中下三辈众生,皆劝「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并极言娑婆世界之苦恶,令众生生起厌离之心。最后付嘱弥勒菩萨:念佛具足无上大利功德,对此教法,应当冲破一切险阻闻信奉行;将来经道灭尽,此经住世百年,以度脱苦恼的法灭众生。
《佛说无量寿经》也称《本怀经》,即是释尊宣讲其出世本怀之经。本经「发起序」表明其本怀而说:「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此文谓诸佛如来之所以示现世间,其目的在于怜愍三界火宅、六道苦海之群萌(凡夫众生),虽广说一代之教(光阐道教),然,最后导归弥陀本愿之念佛法门(惠以真实之利)。真实之利即是念佛一法,若非念佛一法,群萌无能脱离三界火宅之苦。
念佛一法易行殊胜,善导大师说:「念佛即是涅盘门。」称念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离三界六道之苦,证涅盘成佛之乐,此即「惠以」念佛成佛「真实之利」。故《无量寿经》是释尊本怀中之本怀。诸经之中,此经独名《本怀经》;此经亦名《特留经》,亦称《独留经》,亦即末法万年之后,诸经灭尽,此经独留,以此经是佛本怀经故。
【要点提示】
一、释迦本怀:释尊欲说本经,先显祥瑞德相,阿难见相启请,释尊说明其出世本怀在于普救一切苦恼众生,惠以真实之利。
二、四十八愿:接下来专门介绍阿弥陀佛因愿果德。先明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选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之精华,结成四十八大愿,誓愿以其成佛时之名号,救度一切善恶、智愚众生往生其国,速疾成佛;如果有一众生称名、愿生而不能令其往生者,则誓不成佛。
三、法藏成佛: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之后,经过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的修行,圆满大愿,于十劫之前,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号为阿弥陀佛。十劫以来,阿弥陀佛不停地呼唤着我们往生其涅盘国土--极乐世界。
四、念佛往生:阿弥陀佛已然成佛,十方诸佛皆共称赞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众生闻信其名号功德,称名愿生其国,皆得往生,住不退转。
五、三辈专念:接着说明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一向专念弥陀佛名」,念佛皆得往生。
六、往生胜果:凡往生者,乘佛愿力,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究竟一生补处,供养一切诸佛,广度一切众生。
七、释迦劝诫:释尊慈悲晓谕娑婆世界刚强难化的众生,应当止恶行善,愿生安乐,永离三毒五恶痛烧之苦。
八、胎化二生:彼国有两种往生:明信佛智者,自然化生,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疑惑佛智者,胎生莲花宫内,五百岁不见三宝。劝当明信佛智,专修念佛,不要怀疑。
九、付嘱念佛:说经将终,佛告弥勒:凡是闻信彼佛名号,欢喜念佛之人,此人即得真实大利,具足无上功德。释迦本怀,于此达成。
十、特留此经:最后释尊预鉴当来众生纯恶无善,一切自力经法由于众生不能修持而自然灭尽。释尊慈悲,特留此《无量寿经》住世度生。那时众生念佛,随意所愿,皆得往生。
目录
卷上
佛1说2无量寿3经4 卷上
曹魏5天竺6三藏7 康僧铠8 译
【译文】
《佛说无量寿经》,这部经是曹魏嘉平四年(二五二),天竺三藏法师康僧铠所翻译的。
【注释】
①佛:梵语「佛陀」(Buddha)的略称,意译为「觉者」。即脱离一切迷妄、觉悟一切真理(自觉),引导众生觉悟(觉他),达到究竟圆满境界(觉满)的人。这里是指释迦牟尼佛(Śākya-muni),简称释迦佛、释迦、释尊、世尊。「释迦」意译为「能仁」,不住涅盘故。「牟尼」意译为「寂默」,不住生死故。公元前六二三年出生于古印度中天竺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四月初八在蓝毗尼园(Lumbinī)树下诞生,称为瞿昙(Gautama)或悉达太子(Siddhârtha),父亲是净饭王(Śuddhodana),母亲是摩耶夫人(Māyā-devī)。长大后娶拘利族长者善觉的女儿耶输陀罗(Yaśo-dharā)为妻,生子名罗睺罗(Rāhula)。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一说三十岁)觉悟佛道。从此之后,四十余年游化四方,八十岁时入涅盘。
②说:宣说、赞叹。
③无量寿: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梵语阿弥陀(Amitāyus),意译为「无量寿」;又,阿弥陀(Amitābha),意译为「无量光」,因此又称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即在纵的方面(时间上)长时以无量寿命救度三世众生,横的方面(空间上)以无量光明广度十方众生,所以名为阿弥陀佛。久远劫之前弃国捐王,从世自在王佛出家,号法藏比丘,五劫思惟发四十八愿,兆载永劫积功累德,十劫前于西方极乐世界成佛。任何众生相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必接引他往生极乐世界。
④经:佛所说的教义以及记载教义的书籍。梵语「修多罗」(Sūtra),意译为「契经」,上契十方诸佛所说之理,下契听经众生的根机;原意为「线」,如同以线贯穿花环一样,把佛所说的道理贯穿起来,使其不致散乱;又,织布时,纵线为经,横线为纬,「经以持纬」,经线固定不动,引申为常行于世,历久不变。中国古代圣人的言教称为「经」,因此就不译为「线」而译为「经」,以示尊重。
⑤曹魏:三国时期魏国,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一八七 - 二二六)所建。中国历史上东周、东晋时期也有国号为魏,因此加以区分而称「曹魏」。
⑥天竺:印度的古称,又作「身毒、贤豆」。
⑦三藏:三藏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三藏(Tri-piṭaka),经、律、论。经(Sūtra修多罗)是佛所说的经文,律(Vi-naya毗奈耶)是佛所制的戒律,论(Abhi-dharma阿毗达磨)是佛弟子所造的解释经文的论。法师,精通佛法、如法修行、善于为人演说的出家人。
⑧康僧铠:「僧铠」(Saṃghavarman),译者之名。「康」,此人祖先是康居国人。《译经图记》载,康僧铠于嘉平四年在洛阳白马寺翻译了本经与《郁伽长者所问经》。
【要义】
大经的翻译:这部《无量寿经》在历史上,从后汉一直到北宋初期,共有十二种译本。多次的翻译,表示这部经很受重视。在当时的印度,也经过佛陀多时、多次的开讲,并有多人在传诵,故有多种翻译版本。但因战火焚毁或时代久远,其中有七部佚失,现只存留五部,故称「五存七缺」。在尚存的五部之中,经名各有不同。列表如下:
编号 |
经 名 |
卷 数 |
时 代 |
译 者 |
1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四 卷 |
后 汉 |
支娄迦谶 |
2 |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大阿弥陀经) |
二 卷 |
东 吴 |
支 谦 |
3 |
佛说无量寿经 |
二 卷 |
曹 魏 |
康僧铠 |
4 |
无量寿如来会 |
二 卷 |
唐 朝 |
菩提流志 |
5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
三 卷 |
北 宋 |
法 贤 |
此五本中,互有详略,而以「康僧铠」所译之《无量寿经》最为详瞻。日本凝然法师写的《净土法门源流章》就说:
虽有五本,中国、日本,世多依行、读诵、讲敷、造疏、述义、举世竞翫者,只康僧铠译《无量寿经》而已。
因此,自古以来净土宗的高僧大德、历代的祖师,都选定康僧铠的《佛说无量寿经》作为主要的依据,并以其他四部经作为补充的解释。
近代,约一百多年前,在印度北方的尼泊尔发现梵文本的《无量寿经》。但是,和现存的五部汉文本比较,仍有很多缺漏的地方,甚至也比唐译的《无量寿如来会》逊色。所以,这本梵文本也不能作为净土宗教理的基础和标准。
总之,五种汉文译本和一种印度梵文原本,合计六本。在这六本之中,我们的依据还是比较完备的《佛说无量寿经》。
大经说法之理由:释尊何以开说此经?不用说,是为了要开显超世之别愿。是基于阿弥陀如来的本愿,以超世稀有的大慈悲而立的,所以释尊在许多经典中,也时常提到过,然而至今还没有直接始终一贯地将其宣说出来。因此,于此部经特别只说阿弥陀佛本愿生起之本末,并开示凡夫唯凭他力成佛的道理,是净土宗正依经典中的根本经典,也是释尊出世本怀中的真正本怀。可说:
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救度法。
诚然,本经是五乘齐入之教,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都能没有遗漏、平等地得证之教。
【一、序分】
(一)证信序
1六成就之前五成就
我闻如是1:一时2,佛住王舍城3耆阇崛山4中。
【译文】
(阿难尊者在结集经典的坐席上向大众转述本经:)如下尊贵的教法,是我听佛亲口说的,希望大家如实信仰。当时,释迦牟尼佛在摩羯陀国都城王舍城东北的灵鹫山中。
【注释】
①我闻如是:我亲自听佛这样说。「如是」,是这样,真实不虚。《大智度论》:「如是者,即是信也。」「如是」就是信,彰显信心之相。「我」,阿难(Ā-nanda)尊者自称之语,此为「流布语」。只是用以分别他人,故称自己叫做「我」,而不是指具有「常、一、主、宰」的「自在我」。佛经是佛灭度四个月后,以大迦叶(Mahā-kāśyapa)尊者为上首,在王舍城(Rāja-gṛha)附近毕钵罗窟(Vaibhāra)第一次结集经、律,由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转述自己当时听闻佛所讲法,再由诸大弟子共同认可之后记录下来,所以「我闻如是」是阿难自言如实转述佛语。《大般涅盘经‧遗教品》言,释尊将入涅盘,阿那律使阿难问佛:「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安何等语?」释尊回答:「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
②一时:当时。释迦牟尼佛说此法,道场大众听闻此法,机法相应之时。印度传统,不重纪年。三界众生纪年各不相同,因此总说「一时」,不说某年某月某日。
③王舍城:中天竺摩羯陀国(Magadha)的都城,位置在今印度比哈尔底赖雅附近,周围有灵鹫山等五座山。
④耆阇崛山:(ㄑˊㄧ ㄕˊㄜ ㄎㄨ ㄕㄢ)(Gṛdhra-kūṭa)意译为鹫头山、鹫峰山、灵鹫山。山顶似鹫,又山中多鹫,故名。在中印度摩揭陀国都城王舍城东北,释迦牟尼佛说法之地。释迦牟尼佛在此地宣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
【要义】
六成就:经典中,为证明佛说法非虚谬,使后代闻者生信,故会在「证信序」中标明佛说法时所具足的六种因缘条件,即「闻、信、时、主、处、众」,称「六成就」。经中,「我闻」是闻成就,指阿难亲闻佛说;「如是」是信成就,信受如是之法而不疑;「一时」是时成就,指所闻之法善逢时机;「佛」是主成就,为说法之主;「王舍城耆阇崛山」是处成就,为说法处;「大比丘众、大乘众菩萨俱」,是众成就,为闻法之圣众。
2六成就之第六成就
⑴声闻众
与大比丘1众万二千人俱2,一切大圣3,神通4已达。 其名曰:尊者5了本际6、尊者正愿7、尊者正语8、尊者大号9、尊者仁贤10、尊者离垢11、尊者名闻12、尊者善实13、尊者具足14、尊者牛王15、尊者优楼频螺迦叶16、尊者伽耶迦叶17、尊者那提迦叶18、尊者摩诃迦叶19、尊者舍利弗20、尊者大目犍连21、尊者劫宾那22、尊者大住23、尊者大净志24、尊者摩诃周那25、尊者满愿子26、尊者离障27、尊者流灌28、尊者坚伏29、尊者面王30、尊者异乘31、尊者仁性32、尊者嘉乐33、尊者善来34、尊者罗云35、尊者阿难36。 皆如斯等上首37者也。
【译文】
恭预法座的声闻众有一万二千人,都是位高德盛、神通自在的圣者。
著名的,如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所度的了本际尊者等最初五比丘,还有佛成道初年所度,因而年资最久的离垢尊者等五人,还有曾经统千外道事火的迦叶三兄弟,还有苦行第一的大迦叶、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密行第一的佛子罗云、多闻第一的侍者阿难等,都是此类各赋异能、德尊众钦的上首弟子。
【注释】
①大比丘:德高年长的比丘。「比丘」(bhikṣu),意译为「乞士」,上从诸佛乞法以资慧命,下就众生乞食以资身命,是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
②俱:在一起。
③大圣:位高德盛的圣者。
④神通:「神」,变化莫测。「通」,通达无碍。
⑤尊者:智德俱尊的人,阿罗汉的尊称。
⑥了本际:即「阿若憍(ㄐㄧㄠ)陈如」(Ājñāta-Kauṇḍinya)。「阿若」,名,意译为「已知、了本际」。「憍陈如」,意译为「火器」,婆罗门姓,佛的母系亲属。佛最初所度五比丘上首。
⑦正愿:梵语「阿湿婆氏多、阿说示、额鞞」(Aśva-jit),又译为「马胜」,佛的母系亲属。威仪端庄,引人注目,飞鸟为之盘旋,曾成就舍利弗得度因缘。佛最初所度五比丘之一。
⑧正语:梵语「跋波、波湿波、婆师波、婆敷」(Vāṣpa)的意译,又译为「起气、泪出」,即十力迦叶,大众部之祖。《三论玄义》:「界外大众乃有万数,婆师波罗汉为主,此云泪出。常悲苦众生而泪堕也。」佛最初所度五比丘之一。
⑨大号:梵语「摩诃那摩、摩诃那弥、摩诃男」(Mahā-nāma)。《金光明最胜王经疏》:「摩诃那摩,此云大名,甘露饭王之第二子。王有二子,一云阿泥律陀,二名摩诃那摩。」《增壹阿含经》:「速成神通,中不有悔,所谓摩诃男比丘是。」佛最初所度五比丘之一。
⑩仁贤:梵语「跋提梨迦、波帝黎迦、婆帝力迦」(Bhadrika)。《本行集经》:「跋提梨迦(隋言小贤)。」《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婆帝梨迦,此云善贤,是白饭王第二子也,王有二子,一名难提迦,二名婆帝力迦。」佛最初所度五比丘之一。
离垢:梵语「维摩罗」(Vimalā),又作「无尘、无垢」。《本行集经》:「毗摩罗(此言无垢)。」在好友耶输伽的引荐下,于佛陀座下出家得道。(《四分律》)
名闻:梵语「耶舍」(Yaśas)或「耶输陀、耶输伽」(Yaśo-dhā),意译为「善称、称天、上伞」。《本行集经》:「此子初生,上有宝盖自然出现,以是因缘,名闻流布,遍于一切,是故此子,应名上伞。」
善实:梵语「须菩提、修浮帝」(Su-bhūti),又译为「空生、善吉、善现」。出生之日,家中宝藏俱空,故名「空生」;父母惊异,请相师占,占为吉相,故名「善吉」;数日后,失去的财宝忽然而现,故名「善现」。禀性慈善,不与物诤。出家悟空得道,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
具足:梵语「富兰那迦」(Pūraṇa),又作「圆满、满足」。《本行集经》:「富兰那迦(此言满足)。」
牛王:梵语「憍梵波提」(Gavāṃ-pati),意译为「牛王」,昔五百世曾为牛王。又译为「牛呞(ㄕ)」,余报未尽,经常反刍。又译为「牛相」,作牛蹄牛呞之相。佛弟子中解律第一、受天供养第一。《增壹阿含经》:「乐在天上,不乐人间者,牛迹比丘第一。」
优楼频螺迦叶:梵语Uruvilvā-kāśyapa音译,三迦叶(ㄕˋㄜ)中的兄长。「优楼频螺」意译为「木瓜林」,因在木瓜林修道而得名;又,胸前有一癃起,犹如木瓜。「迦叶」是婆罗门姓。归佛前率五百弟子修习外道。
伽耶迦叶:梵语Gayā-kāśyapa音译,三迦叶之一。归佛前率二百五十徒众在伽耶城修习事火外道。如来往化,即舍邪归正,得罗汉道。「伽耶」,意译为「象城」,因在象头山修行而得名,此山在王舍城南七由旬。
那提迦叶:梵语Nadī-kāśyapa音译,三迦叶之一。「那提」为河名,因在那提河边得道而得名。其人事外神,领二百五十徒众,住在那提河边。后遇佛受道,得罗汉果。
摩诃迦叶:梵语Mahā-kāśyapa音译,又作「大迦叶」。「摩诃」,于同姓中最尊大,故以「大」简称之。「迦叶」,意译为「饮光」,身有金光,映蔽余光,使之不现。如来灭后,集诸大众,于毕钵罗窟等处结集三藏。灵山会上,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为禅宗初祖。生平修头陀行,遵佛嘱于鸡足山入灭尽定,待弥勒佛出世时,传佛僧伽梨衣(Saṃghāṭi,三衣中之最大者)。佛弟子中苦行第一。
舍利弗:梵语Śāri-putra的音译,又作「舍利子」。「舍利」,意译为「鹙鹭」。「弗」,弗多罗,意译为「子」,因其母眼睛美似鹙鹭眼,又于女众中聪明第一,辩才如鹙鹭(又名百舌鸟),由母得名舍利弗,意为「鹙鹭之子」。本来与目犍连(Maudgalyāyana)尊者共事外道,各有弟子百人。释尊成道后不久成为佛弟子,圆寂于释尊入灭前。佛弟子中智慧第一。
21大目犍连:又作「摩诃目犍(ㄐㄧˋㄢ)连」(Mahā-Maudgalyāyana),略称「目犍连、目连」,意译为「大赞诵、大采菽(ㄕˊㄨ)」等。先祖修仙,采菽而食,因以为姓。归佛前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精通教学。虽率一百弟子,然心有不安,因而与舍利弗互约,先得解脱者必以告。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见马胜比丘(Aśva-jit)仪容端正,问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现,由一偈而开悟。次于竹园精舍闻佛陀亲说,得法眼净,因告之目犍连,共为佛弟子。佛弟子中神通第一。
22劫宾那:梵语(kapphiṇa),意译为「房宿(ㄒㄧˋㄡ)」,父母祷房星感子。又译为「坊宿(ㄙˋㄨ)」,在僧坊中宿,如来知其根熟,化为老比丘,与同共宿,化令得道。又译为「房星」,房星现时出生。佛弟子中知星宿第一。
23大住:有多种解释[1]摩诃迦旃延(Mahā-kātyāyana)。一译为「扇绳」,出生时父已亡世,母恋此子,不肯再嫁,如绳系扇,谓之「住」。佛陀弟子中论议第一。曾教贫妇卖贫,得生天果(《贤愚经》),又曾受佛敕往本生处恶生王国,为国王解八梦,使发正信(《杂宝藏经》)。[2]优波离。又作「邬波离」(Upāli),意译为「上首、近执」。佛为太子时,曾为亲近执事之臣;出家持律,为众纪纲,佛弟子中持戒第一。(《翻译名义集》)[3]摩诃拘絺罗(Mahā-Kauṣṭhila),也译为「大膝」,膝骨大。归佛前名长爪梵志。佛弟子中答问第一。
24大净志:有二种解释[1]梵语「赖咤和罗」(Rāṣṭra-pāla)。《会疏》:「更无所乐,志于清白法乐,闲居第一,故名大净志。」[2]可能是摩诃迦旃延(Mahā-kātyāyana)的意译。梵本无此名。
25摩诃周那:梵语Mahā-cunda,意译为「大瘦豆」。《会疏》:「摩诃周那,出于《中阿含》第二,佛对之说七世间福。又,《宝积经》百十四卷有周那沙弥浣衣缘,依《长阿含》,是少年沙弥也。」
26满愿子:富楼那(Pūrṇa),「富楼那弥多罗尼子」(Pūrṇa-Maitrāyaṇi-putra)的略称,意译为「满愿子、满慈子」。「慈」是母姓。与佛同日而生,佛弟子中说法第一。初出家,证阿罗汉果,后闻《法华》回小向大,于《五百弟子授记品》授记未来成佛,号法明如来。
27离障:阿㝹(ㄋˊㄡ)楼驮。修天眼,彻见障外。又作「阿那律、阿泥律陀、阿泥卢豆」(A-niruddha),意译为「如意」,过去世曾以稗饭施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受如意乐。又译为「无贫」,无所匮乏。又译为「无灭」,昔因施食,人天受乐,至今不灭。甘露饭王之子,佛之堂弟。曾于法会中睡眠,被佛呵斥,七日精进而失明。佛弟子中天眼第一。《增壹阿含经》:「天眼第一,见十方域,所谓阿那律比丘是。」《楞严经》:「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28流灌:难陀,孙陀罗难陀(Sundara-nanda)。佛的同父异母弟弟,具三十相,前世曾以暖浴室供养维卫佛,故名「流灌」。又译为「艳喜」,家有艳妻孙陀罗,溺于其妻美色,不乐出家,被佛方便度化,得阿罗汉果。佛弟子中仪容第一。《增壹阿含经》:「大体端正,与世殊异,所谓难陀比丘是。诸根寂静,心不变易,亦是难陀比丘。」
29坚伏:可能是坚鼻罗(Kampila)之意译。坚精进定,无为无动。《增壹阿含经‧弟子品》:「清净闲居,不乐人中,所谓坚牢比丘是。」
30面王:薄拘罗(Vakkula),意译为「善容」,色貌端正。又译为「伟形、大肥盛」。天性乐静,不喜愦闹,故不为人说法,严持不杀戒而身无病苦,佛弟子中寿命第一。《增壹阿含经‧弟子品》:「寿命极长,终不中夭,所谓婆拘罗比丘是。」又云:「着弊恶衣,无所羞耻,所谓面王比丘是。」
31异乘:波罗延迦(Pārāyaṇika)的意译。又作「氏戒聚」,戒行颖萃,故名异乘。
32仁性:有二种解释[1]须菩提(Su-bhūti)之意译,亦译为仁吉。[2]尸利罗(Sīvali)。《会疏》:「施与钱财,救诸贫穷,济众下劣。」
33嘉乐:有二种解释[1]可能是难提迦(Nandika)的意译。[2]牧牛难陀。难陀(Nandā),意译为「善欢喜、欣乐」。牧牛难陀,区别孙陀罗难陀。《探玄》:「难陀者,此云『喜本』,是牧牛人,因问佛牧牛十一种法,知佛具一切智,得阿罗汉果,性极聪明,音声绝妙,令人闻喜,故以为名。」
34善来:梵语「娑婆揭多、莎揭哆、莎伽陀」(Sv-āgata)。摩罗山下长者浮图的次子,初生日父见喜,「善来」以为字;此子薄福,父母去世后家产悉散,人见云「恶来」;后为佛所摄,云「善来」等:以此别缘,得「善来」名。
35罗云:又作「罗睺罗、罗怙罗」(Rāhula),佛在俗时的儿子,意译为「覆障」,六年为母胎所障蔽。罗睺罗昔为国王时,有仙人犯盗戒,欲就王忏悔。王耽五欲,六日不见。以此因缘,今生六年在母胎也(《本行集经》)。又译为「宫生」,佛已出家,在宫而生。十五岁出家,佛弟子中密行第一。本为法身菩萨,住于圆顿妙戒,今现声闻身,持小乘粗戒而隐密本地妙戒,故称密行。
36阿难:「阿难(ㄋˊㄢ)陀」(Ā-nanda)的略称,意译为「欢喜、庆喜」,生时举国欢庆。斛饭王之子,提婆达多的弟弟,佛的堂弟,出生于佛成道之夜,二十五岁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佛陀弟子中多闻第一,结集三藏时口述经文。《增壹阿含经》:「我声闻中,第一比丘,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远,堪任奉上,所谓阿难比丘是。」赞曰:「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
37上首:上首弟子,一座大众中的主位,可以是一位,也可以是多位。
⑵菩萨众
又与大乘1众菩萨2俱:普贤菩萨3、妙德菩萨4、慈氏菩萨5等,此贤劫6中一切菩萨。
【译文】
还有许多大菩萨:如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此世界贤劫中一切出家菩萨。
【注释】
①大乘:梵语「摩诃衍」(Mahāyāna)。「乘」,交通工具之意,比喻能够运载众生从烦恼此岸到达觉悟彼岸的教法。大乘行者不满足于自身解脱,更致力于救度一切众生。大乘佛法以救世利他为宗旨,以成就佛果为目标,犹如大车大船能够运载芸芸众生到达彼岸。
②菩萨:「菩提萨埵(ㄉㄨˇㄛ)」(Bodhi-sattva)的略称,意译为「觉有情」,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人。
③普贤菩萨:「普贤」,或作「遍吉」。「纯一妙善,备具众德」,为菩萨行的最高典范。与文殊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胁士。乘白象,以大行著称。
④妙德菩萨:文殊菩萨。「文殊」,文殊师利(Mañju-śrī),意译为「妙德、妙吉祥」。与普贤菩萨常侍释迦牟尼佛左右,大乘菩萨中智慧第一。手持剑,表智慧利剑;驾狮子,表智慧威猛。以大智著称。
⑤慈氏菩萨:弥勒菩萨。又作「阿逸多」(A-jita),意译为「慈氏」,修慈心三昧。又译为「无能胜」,修慈最胜。南天竺婆罗门子,先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下生人间,龙华树下成正觉。
⑥贤劫:在大千世界成、住、坏、空的循环演变过程中,一次循环称为一个大劫,其中成、住、坏、空各为一个中劫,每个中劫包含二十个小劫。娑婆世界现在为住劫,有千佛贤圣出世,故称「贤劫」。上一次住劫称为「庄严劫」,下一次住劫称为「星宿劫」。
又贤护1等十六正士2:善思议菩萨3、信慧菩萨4、空无菩萨5、神通华菩萨6、光英菩萨7、慧上菩萨8、智幢菩萨9、寂根菩萨10、愿慧菩萨11、香象菩萨12、宝英菩萨13、中住菩萨14、制行菩萨15、解脱菩萨16。
【译文】
又有在家菩萨,比如此界大家熟知的贤护等十六位菩萨,包括他方世界来的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
【注释】
①贤护:梵语「跋陀和、颰陀和、跋陀婆罗」(Bhadra-pāla),王舍城商主之子,在家菩萨,具大贤德,护念众生,护持佛法,故名「贤护」。在《般舟三昧经》中,贤护菩萨得念佛三昧,亲见弥陀。
②正士:菩萨之异称,为求正道之大士。「正」,正道。「士」,大士。此处之十六正士,外现凡形居士身,内在实为求正道的菩萨。《胜思惟梵天经》《思益经》《宝云经》等经多说「贤护等十六正士」。
③善思议菩萨:又作「善思惟」,表五劫思惟说偈发愿。
④信慧菩萨:表信佛无上智慧。
⑤空无菩萨:又作「观无住」,表法藏比丘永劫因行,说住空、无相、无愿之法。
⑥神通华菩萨:又作「善华神通」,表神通力集万行德华,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⑦光英菩萨:又作「光幢」,光明英发严净。来自东方无忧首佛土。表光明无量。
⑧慧上菩萨:又作「智上」,空慧最胜严净。来自南方慧王如来土。
⑨智幢菩萨:智慧最胜如幢(ㄔㄨˊㄤ)。
⑩寂根菩萨:境智寂灭,根本严净。来自西方智积佛土。表寿命无量。
愿慧菩萨:又作「慧愿」。来自北方钓锁如来佛土。表弥陀智愿广大无能测者。
香象菩萨:梵语「干陀诃提」(Gandha-hastin),意译为「不休息」,旷劫修行,度化众生,念念流入萨婆若海(一切智海),不稍作停息。《华严经‧菩萨住处品》:「北方有菩萨,住处名香聚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香象,有三千菩萨眷属常为说法。」表弥陀愿力无穷如大香象。
宝英菩萨:又作「宝幢」,表无量功德宝庄严弥陀愿海,令无功德者证入涅盘界。
中住菩萨:常住中道,不着有无,故名中住。
制行菩萨:表制恶行善。
解脱菩萨: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
皆遵普贤大士之德1。具诸菩萨无量行愿2,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3,行权方便4,入佛法藏5,究竟彼岸;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译文】
(以下为赞前列菩萨德行之文。分为:总赞与别赞。此为菩萨总赞。)
如是一切此界他方、出家在家诸大菩萨,全都效法普贤行德,示现菩萨最高典范:修积满足无量行愿,身心安住广大功德,自在游化十方世界,善巧度脱无量众生(因德),悟入诸法实相,究达彼岸涅盘(果德);然并不满足于自身得度,还在无量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引导有缘众生同证菩提。
【注释】
①普贤大士之德:菩萨成佛之后,倒驾慈航,以圆满的悲智功德示现行道,普度众生。普贤有三种:一、人普贤,指因位上的普贤菩萨;二、理普贤,指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三、事普贤,即果后普贤,得果不舍因门的菩萨。此处之「普贤」是指事普贤。即二十二愿愿文「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为从果向因之示现相,非从因向果之修行相。
②行愿:菩萨所修的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等修行,以及四弘誓愿、十大愿等誓愿。
③游步十方:自在游化十方。
④行权方便:善巧度化。「权」,佛菩萨一时济度众生的权便。「方便」,为引导众生而采用的善巧方法或语言。
⑤入佛法藏:证入真如实相。「入」,证入。「佛法藏」,如来藏,即真如法性。由于法性含藏一切功德、功能,故称为「藏」(ㄗˋㄤ)。
处兜率天1,弘宣正法。舍彼天宫,降神母胎。 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2。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3。」释梵4奉侍,天人归仰。
【译文】
(以下就菩萨八相成道加以叙述。此以释迦牟尼佛为例:)
将成佛时,居住于兜率天,先在那里弘扬正法。等观察众生得度的根机成熟,就离开兜率天宫,降临人间,投托母胎。(此是八相之第一「从兜率天下」、第二「托胎」)
在胎内满十个月,四月初八,母亲摩耶夫人在蓝毗尼(Lumbinī)花园休息,站在无忧树下时,太子从右胁降生,向十方各行七步,从身上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这时,十方世界大地六种震动。太子高声宣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修行本起经》)帝释天王、大梵天王闻声奉侍,诸天天人也都闻声归伏。(八相之第三「出生」)
【注释】
①兜率天:欲界第四层天。「兜率」意为知足,于五欲境知止足。此天一昼夜,人间四百年;天寿四千岁,合人间约五亿七千六百万年。有内外二院,外院为天人所居,内院为补处菩萨所居。补处菩萨由此天下生而成佛,今为弥勒菩萨的净土。
②六种震动:动、起、涌、震、吼、击。表示祥瑞。动、起、涌是形,震、吼、击是声,于形声中各举一种,故言「震动」。六种中又各有三相,成十八种震动之相。此六种震动,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见。当地动时,众生如小儿卧摇篮中,不觉篮动,唯觉舒服。
③无上尊:佛于人天中最尊胜,故号「无上尊」。
④释梵:帝释天王、大梵(ㄈˋㄢ)天王。
【要义】
八相示现论:以下是藉释尊一代教化(救度众生的情形)来赞叹诸菩萨的德行。释尊成道之八相,在各经典中有开合之不同。如《四教仪》为:从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盘。在华严中则是:入胎相、住胎相、出生相、在家相、出家相、成道相、转法轮相、涅盘相。当然,诸菩萨成道的八相示现互有差异,未必与释尊八相示现相同。不过为了表示此处参与法座的大菩萨与说法的释尊本意一致,将来也必然同释尊一样地弘扬弥陀本愿救度之法,所以特别借着释尊的八相,来赞美诸菩萨之德。藉此也暗示释尊出世本怀即是开说本经。
示现算计、文艺、射御1,博综道术,贯练群籍2。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味之间。 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3,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着法服4,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
【译文】
随顺世俗,示现学习数学、文艺、骑射,无不精通;博晓仙道秘术,贯通世俗群书。在后园习武练艺。及至长大,迎娶耶输陀罗(Yaśo-dharā)为妃,享受五欲荣华,过着世人所欣羡的王宫生活。
然五欲繁华终难常保,太子虽身处王宫,纵情适意,陶醉于青春快乐,仍然有因缘观察到人世间充满的种种忧苦,一切众生无一幸免地蹒跚于衰老、疾病、死亡的不归之路,由此猝然惊醒,觉悟世间虚伪无常,国家、财产、王位、妻子等一切世人视为幸福的要素无一可靠,因此断然舍弃这些世人所迷恋之物,于某夜更深人静之时,带着侍者车匿,悄然出城,策马入山,开启了为一切众生求取解脱之道的伟大征程。卸下华美珍服,摘除金玉珠宝,交回乘风快马;换上粗敝简朴的修行服,自毁形好,剃除须发,从此不再是尊贵的王子,而成为求道的菩萨。在拜访过数字仙人之后,发现他们的教法都不能达到真实解脱,于是菩萨决定自求解脱,来到位于王舍城西南的尼连禅河(Nairañjanā)东岸苦行林,端坐毕钵罗(Pippala)树下,开始了六年的苦行,实践一位苦行者所应经历的一切(为调伏外道故)。(八相之第四「出家」)
【注释】
①射御:射箭御马之术。
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博通、广习仙道法术,贯通、熟习世俗典籍。
③璎珞:(ㄧㄥ ㄌㄨˋㄛ)珠玉串成的装饰品,挂在身上,多为颈饰。
④法服:法衣,如法而制。
现五浊剎1,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2。天按树枝,得攀出池3。 灵禽翼从4,往诣5道场6。吉祥感征,表章功祚7。哀受施草,敷佛树下8,跏趺9而坐。奋10大光明,使魔11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译文】
菩萨本从清净国土示现,来到此五浊恶世,故其尊身本无尘垢,但为仿同世人,示现也有尘垢,而入尼连禅河沐浴;然而经过六年的苦行,以致身疲力竭,无法攀上河岸。这时天神(阿斯那树神)按低树枝,菩萨得以手攀树枝登上河岸。菩萨舍弃苦行,前往菩提伽耶之道场,一心静虑,以求无上觉悟。
一群灵异的青雀在菩萨上空盘旋,一同前往菩提道场。路上遇到割草的童子,名叫吉祥,兆示菩萨将成就功果,福祚一切众生,破除一切不吉。菩萨慈悲地接受了吉祥童子所供养的软草,自敷菩提树下,跏趺而坐,从自身放大光明,使魔王波旬知道有菩萨即将成道。魔王率领眷属魔众前来逼恼,用种种方法破坏扰乱,想要障碍菩萨成道。菩萨以智慧神通,扫除一切内外诸障,心如虚空,深湛寂定。正当东方明星升起之际,彻悟诸法究竟本源,成为无上觉悟的佛陀。(八相之第五「降魔」、第六「成道」)
【注释】
①五浊剎:五浊国土,浑浊不净、充满痛苦的世界。「五浊」,劫浊(灾难频发)、见浊(邪见流行)、烦恼浊(贪瞋炽盛)、众生浊(罪多福少)、命浊(寿命短促)。「剎」,梵语「剎多罗」(Kṣetra)的略称,意译为「土田」,国土之义。
②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六年苦行而身形消瘦,有如枯木,更无所得,故思维起至尼连河洗浴尘垢,此顺世间,故曰「示有尘垢」。菩萨身本来清净,何垢之有?「金流」,尼连河。尼连,尼连禅那(Nairañjanā),意译为「不乐着」。此河又称为「有金」,河底有金沙。
③天按树枝,得攀出池:《因果经》:「洗浴既毕,身体羸瘠,不能自出。天神来下,为按树枝,得攀出池。」《庄严经》:「浣衣已讫,入池澡浴。是时魔王波旬,变其池岸极令高峻。池边有树,名阿斯那。是时树神,按树令低,菩萨攀枝,得上池岸。」
④灵禽翼从:《因果经》:「时有五百青雀,飞腾虚空,右绕菩萨;杂色瑞云及以香风而随映拂。」
⑤往诣:前往、拜访。「诣」(ˋㄧ),到。
⑥道场:成道之处。
⑦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吉祥」,人名,又作「吉安」。佛将成道,感见吉祥,而为征瑞,显彰将成功果福祚。《因果经》:「于是菩萨,则自思惟:『过去诸佛,以何为座,成无上道?』即便自知以草为座。释提桓因化为凡人,执净软草。菩萨问言:『汝名何等?』答:『名吉祥。』菩萨闻之,心大欢喜,我破不吉,以成吉祥。菩萨又言:『汝手中草,此可得不?』于是吉祥,即便授草,以与菩萨。」「章」,同「彰」,表明、显示。「功祚(ㄗㄨˋㄛ)」,功果福祚。
⑧哀受施草,敷佛树下:慈悲地接受吉祥所供养的软草,自敷菩提树下。
⑨跏趺:(ㄐㄧㄚ ㄈㄨ)盘膝而坐。分为两种:两足放在两腿上,叫作「全跏趺坐」;一足放在腿上,叫作「半跏趺坐」。「全跏趺坐」也分为两种:先以右足置于左腿上,再以左足置于右腿上,是为「降魔坐」;先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再以右足置于左腿上者,是为「吉祥坐」。《大智度论》:「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隐,不疲极。」
⑩奋:振。犹如鸟之奋迅,张毛羽而身大。此指佛放发出光明。
魔:梵语「魔罗」(Māra),意译为「能夺命」,破坏功德善本,夺人慧命。又译为「扰乱」,扰乱身心。又译为「障碍」,障碍善法,破坏胜事。又译为「恶者」,多爱欲故,常行放逸。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王,名叫波旬,常引无量眷属障碍佛道。若人勤修胜善,欲超三界生死,此天魔即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
释梵祈劝,请转法轮1。以佛游步,佛吼而吼2。 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3,震法雷,曜4法电,澍5法雨,演法施6。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7,莫不归伏。 掴裂邪网8,消灭诸见;散诸尘劳9,坏诸欲堑10。严护法城11,开阐法门;洗濯12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13,宣流正化。 入国分卫14 ,获诸丰膳。贮功德,示福田。 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15。 显现道意无量功德,授菩萨记,成等正觉。
【译文】
(释尊成佛后,七日之间未离本座,陷入深思:我内证之法甚深,难解难知,很难被众生信受,说法也是徒然,不如默然入灭。)
这时,帝释天王与大梵天王前来祈请释尊住世说法,转大法轮。于是佛从座起,如过去佛游步十方,教化无边众生;如过去佛狮吼而吼,宣弘圣教大法。
如同擂鼓进军、吹螺号响,召令众生趣进善法;如同执剑讨敌,摧灭群魔邪见,竖立正法之幢;又如春雷乍响,能令万物复苏,醒觉善根之芽;如电光闪耀,照亮无明长夜,开显智慧明路;如甘露法雨,滋润干涸心地,成长正觉稼苗。随顺众生根性,开演八万四千妙法,普施一切有情,令得利益。
如来的法音,唤醒三界迷梦。如来的光明,普照无量国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以此总摄魔类,撼动魔宫,众魔恐惧,莫不归伏。(教化魔界)
撕裂邪见之网,消灭一切恶见;扫除烦恼尘埃,毁坏爱欲沟堑。严守正法之城,广开正法之门;洗净众生污垢,显发本有净体。光大佛法,融摄一切,宣扬正教,化导人心。(教化外道)
入城乞食,接受丰盛的供养,让众生累积功德,示现无上福田。(教化人天)
欲说法时,心喜众生机缘成熟而欣然微笑。以各种法药,治愈生死苦恼。(教化小乘)
显现菩提心的无量功德,授记菩萨将成正觉。(教化大乘)
(八相之第七「转法轮」。佛的教化利益,无不实现于魔界、外道、人天、二乘、菩萨中。)
【注释】
①转法轮:佛说法度众生。《法华文句》:「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法轮」,佛的教法。「轮」,转轮圣王的轮宝,意为「回转」,回转四天下;又意为「碾(ㄋㄧˇㄢ)摧」,碾摧诸怨敌。佛的教法也回转众生界,摧破诸烦恼,所以喻为法轮。
②以佛游步,佛吼而吼:三世同道,如过去佛游步,如过去佛吼而吼。「以佛游步」,总标一代身轮化仪。指佛显示身业威仪,游行度化十方。「佛吼而吼」,总标一代口轮化仪。指佛说法如狮吼,调伏摄化一切众。《大智度论》:「师子吼怖,世世死苦;佛师子吼但今世死,更无后苦。师子吼者,其声粗恶,物不喜闻,生死怖畏;佛师子吼,其声柔软,闻者无厌心,皆深乐,普遍远闻,能与二种乐。」
③法幢:妙法高耸,如幢高悬。又喻佛菩萨说法能降魔军而得胜。
④曜:(ㄧˋㄠ)照耀。
⑤澍:(ㄕˋㄨ)降(雨)。
⑥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扣鼓(诫兵;远闻),吹螺(改令;知时),执剑(斩斫;破裂),建幢(高出;战胜),震雷(惊蛰;生芽),曜电(照了;破暗),澍雨(增长;润泽),演施(摄化;启悟)。总标一代说法德。前四(鼓螺剑幢)为破恶,对治邪执;后四(雷电雨施)为生善,法泽普施。
⑦慑怖:害怕、恐惧。「慑」(ㄓˊㄜ),同「慑」。
⑧掴裂邪网:撕裂邪见之网。「掴」(ㄍㄨˊㄛ),打。「邪网」,邪法绞络,如网罗人。
⑨尘劳:「烦恼」的异名。贪瞋烦恼染污心性,犹如尘垢,使人身心劳累。
⑩欲堑:贪欲之心难以满足,犹如深沟无法注满水,一旦众生陷入其中即难以超脱。「堑」(ㄑㄧˋㄢ),壕沟。
法城:正法可杜防非法,犹如城池之防患外敌。一切经法亦称法城,此乃因经法可守护正法之故。又,涅盘妙果乃安身之处,故亦称法城。
濯:(ㄓㄨˊㄛ)洗。
光融佛法:佛菩萨融会一切万法,并根据众生根机,以证得的清净妙法光明,融入众生迷惑暗冥的心中,转邪见为正知见,令其发起志求佛道之心。
分卫:乞食。《僧祇律》言:「乞食分施僧尼,卫护令修道业,故云分卫。」
三苦:一、苦苦,由苦受(寒热饥渴、天灾人祸等)所生之苦。二、坏苦,由乐受消失所生之苦。三、行苦,不苦不乐受,因诸行无常迁流、不得安定而生苦。
示现灭度,拯济无极1。消除诸漏,植众德本2。具足功德,微妙难量。
【译文】
观察以应身度化众生的世缘已尽,便示现灭度,然而法身常住世间,不断救度众生,无穷无极。消除众生一切烦恼,令其培植一切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难量。(八相之第八「入涅盘」)
【注释】
①无极:无有穷尽、没有边际。此指十方无量的有情。
②植众德本:种诸善根。「植」,种。「本」,根。「德本」,诸善万行功德,为佛果之根本。
游诸佛国,普现道教。其所修行,清净无秽。譬如幻师1,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本学明了,在意所为。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学一切法,贯综缕练2;所住安谛3,靡不4感化;无数佛土,皆悉普现;未曾慢恣,愍伤5众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菩萨经典,究畅要妙。名称普至,导御6十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如来道化7,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通诸法性8,达众生相,明了诸国。
【译文】
(此为菩萨别赞。分三部分:游诸佛国、供养诸佛、开化众生。)
游化十方诸佛国土,普遍示现正道之教。一切修行,清净无染。(虽在生死污浊中修行,而不为生死所染。)就像魔术师,幻现种种奇特景象,或人或物,作男作女,无所不变,这是因为他精通本行,所以能够随意自在。这些菩萨也是如此,一切法门熟练通达,安住于实相真理之中,法界众生无不感化;普遍示现于无数佛国,时刻哀怜众生,不曾怠慢。如是行法,一切具足。
这些菩萨深入经藏,究竟畅达诸法实相。名闻十方,引导众生,蒙获诸佛共同护念。佛所安住的境界无不安住,佛所行化的事业都能实行,佛所劝导的教言各能宣说,为十方世界菩萨作大导师,以甚深禅定智慧开化引导众生。通达一切诸法的本性,彻见一切众生的根机,明了一切世界的情形。(游诸佛国)
【注释】
①幻师:表演幻术的人。
②贯综缕练:贯通熟练。
③安谛:安住在空性、法性的真谛之中。「谛」,如来所说真实不虚之理。
④靡不:无不。「靡」(ㄇˇㄧ),无、没有。
⑤愍伤:怜愍、哀叹。「愍」(ㄇㄧˇㄣ),同「悯」。
⑥导御:化导统领。
⑦道化:以道法教化。
⑧法性:万物的本体,其性不变。是「真如、实相、法界、法身、佛性、自性、涅盘」的别名。
供养诸佛,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善学无畏1之网2,晓了幻化之法。坏裂魔网,解诸缠缚。超越声闻3、缘觉4之地,得空、无相、无愿5三昧6。善立方便,显示三乘7。于此化终,而现灭度。 亦无所作8,亦无所有9,不起不灭,得平等法。具足成就无量总持10、百千三昧。诸根智慧,广普寂定。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三昧11,宣扬演说一切经典。住深定门,悉睹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遍。
【译文】
分身十方供养诸佛,一时遍至,快如电光。受持无畏智慧之教,晓了诸法空寂,如幻如化,无所执着,无所畏惧。故能破魔界邪网,解众生缠缚。超越声闻、缘觉所证境界,得空、无相、无愿三昧,为济度众生,善巧建立方便,开显三乘教法。在此世界化缘终了,示现灭度之相。
虽作广大行化而实无所作,虽成无上觉道而实非外得。内心安住于诸法不生不灭的本来状态,体达诸法究竟平等,泯灭高下、善恶一切差别。具足成就无量陀罗尼、百千三昧。诸根不动,智慧广大,照了一切万法而不起一念分别,如同平静澄澈的大海,映照无尽星空。深入菩萨一切功德法藏,证入诸佛所证华严三昧,宣扬演说一切经典。安住甚深禅定,遍见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间游诸佛国,供养十方诸佛,无不周遍。(供养诸佛-自利之赞)
【注释】
①无畏:佛菩萨教化度众,因智慧明彻,具足正知正见,了知诸法如幻,故心无罣碍,无所怖惧。
②网:教网,如来教法能救生死海之人,故喻为网。《会疏》:「网有二义。一覆盖义,二救摄义。如来教法,能荫大众,普摄人天,故喻之。」又,《无量寿如来会》:「善学因陀罗网,能破魔网。」以一多相融、重重无尽的帝释珠网比喻无畏的智慧之网。
③声闻:闻佛的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而入涅盘之人。分为四果:初果须陀洹(意为入流,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意为一来,须再来欲界一番受生),三果阿那含(意为无还,不必再来欲界受生),四果阿罗汉(意为无生,解脱生死)。
④缘觉: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⑤空、无相、无愿:即三空门、三解脱门,通往涅盘解脱的三种门:空解脱门(了达诸法本空,而不着于空)、无相解脱门(了知诸法无相,而无不相,入于中道)、无愿解脱门(了知诸法如幻而无所愿求,不造作生死之业)。
⑥三昧:又作「三摩地」(Sam-ādhi),意译为「定」,止息杂念,心不散乱。
⑦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乘」,交通工具,借指成佛教法。佛教教义是唯一真理,以其能教化众生悉皆成佛,本为一乘。但娑婆世界众生的性情与能力不同,佛为度化众生,立三乘教法。
⑧无所作:任运自然,无所施为造作,义同「无为」。
⑨无所有:又作「无所得」,「空」的异名。
⑩总持:梵语「陀罗尼」(Dhāraṇī)的意译,总一切法,持一切义。
华严三昧: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达此理趣而修万行,庄严佛果,谓之「华严」;一心修之,谓之「三昧」。
济诸剧难1,诸闲不闲2。分别显示真实之际3,得诸如来辩才之智4。入众言音,开化一切。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5度世之道6,于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
【译文】
济度一切三途苦剧、八难无暇。众生不论生在人天有暇修习佛法,还是堕入八难无暇修习佛法,这些菩萨都能向他们分辨垂示真如至理,因为这些菩萨皆得如来四无碍辩智,通达一切名相、法理、方言,乐说自在,用种种语言说法,开示化导一切众生。超越世间一切有为有漏之法,一心安住出世解脱之道,于一切依正万物都能随意变现,自在无碍。
【注释】
①剧难:八难(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长寿天、盲聋瘖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当中,以三途苦为剧,故称「剧难」。
②诸闲不闲:有暇和无暇。「闲」,暇。「诸闲」,生在人天有暇修习佛法。「不闲」,堕入八难无暇修习佛法。
③真实之际:诸法实相,究极真理。「际」,究竟边际。
④辩才之智:又作「四无碍解、四无碍辩」,即法无碍智(通达诸法名相,分别无滞)、义无碍智(了知一切法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通晓各种言语,随意演说)、乐说无碍(辩才无碍,为众生乐说自在)。
⑤谛住:一心安住。出有为,证无为,而不着无为。
⑥度世之道:出世间无为法。「度世」,出世,出离尘世,又作「出尘」。
为诸庶类1,作不请之友2;荷负群生,为之重担3。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4,常使不绝。 兴大悲,愍众生,演慈辩,授法眼5,杜三趣6,开善门。 以不请之法7,施诸黎庶8。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一切善本9,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如是之等菩萨大士,不可称计,一时来会。
【译文】
怜愍一切众生,虽然众生不知不求,却主动为其善友;以同体大悲,一肩挑起众生的业力重担。
信受如来大乘甚深经典,为人解说,守护众生佛性,常令佛种相续不绝。
以大慈大悲之心,怜愍一切众生,演说佛法,令其对宇宙人生的真理有透彻的了解,以此堵塞三恶道之门,开启人天善趣之路。
进一步,更以人天善法之外,众生不知不求的三界解脱,乃至究竟成佛之妙法,普施一切愚暗众生。其心行如同孝子爱敬父母一般,至真至纯。视众生即是自己,所积一切善根,皆为运度众生到达涅盘彼岸。如此具诸佛无量功德,得圣明不可思议之智慧,其德之广大,到底不能说尽。(开化众生-利他之赞)
像这样自利利他的菩萨大士数不胜数,一时云集耆阇崛山,参加法会。
【注释】
①庶类:此指六道凡夫。「庶」(ㄕˋㄨ),众多。
②不请之友:不经请求,主动做其朋友,真挚无私地付出。如母亲爱护婴儿源于天性,自发甘愿地利益孩子。《维摩诘经》:「众人不请,友而安之。」僧肇大师《注维摩诘经》云:「真友不待请,譬慈母之赴婴儿。」
③荷负群生,为之重担:菩萨对众生甚深慈悲,发四弘誓愿,担负起救度法界有情的重担,令彼成就无上正觉。《大法炬陀罗尼经》云:「譬如长者家内丰饶,多诸珍宝。……唯有一子。……以爱念故,财富乐具悉给与之,无有疲倦。菩萨亦复如是,一切乐具尽皆与之,乃至令入无余涅盘。是故名为荷负重担。」
④佛种性:即佛性。又,菩提心为成佛种子,若菩萨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发心,则佛种不断。
⑤演慈辩,授法眼:依慈起说,发深智慧真妙辩才,名「演慈辩」。使众生闻法生解,开智慧眼,名「授法眼」。
⑥杜三趣:堵塞三恶道。「趣」,所往之处,由因趣果。故三恶道又名三趣。
⑦不请之法:法义高妙,众生愚暗,不知道请;世尊无问自说,不请而主动施予。
⑧黎庶:民众、众生。
⑨善本:善根。《胜鬘宝窟》:「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为菩提根,故名为本。」
【要义】
无限之慈悲:这段「证信序」结论之处的经文,其中有五句经文,说明并总结赞叹了这些大菩萨的悲心愿行,显露出大乘佛法的精髓。其经文如下: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如朋友)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如仆人)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施主)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如孝子)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如自己)
此五句经文,叙述了菩萨大悲化他的行谊,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弥陀慈悲殷切的心。因为菩萨们无非是效法十方三世诸佛的行愿,直到愿行圆满才成佛。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诸佛菩萨必然学习弥陀的愿行,踏循他的踪迹而成佛。所以,这些经文若能细细思维、体会,即能领悟弥陀和念佛人的关系。
凡夫烦恼障眼,不知道什么可以拥有,所以不晓得去希求追寻,但是阿弥陀佛不须我们礼请,主动地做我们的朋友,积极、平等、无条件地将成佛的功德惠赐给我们;又像一个仆人,挑起众生的业力重担;亦将众生当作父母般地孝敬随顺,进一步将我们视为他本身。由此也显示出阿弥陀佛是「不请之友」,净土法门是「不请之法」,是「他因自果、佛作我受」的法门,更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的救度法门。
(二)发起序
尔时世尊1,诸根悦豫2,姿色清净,光颜巍巍。
【译文】
这时,世尊诸根和悦,身色清净,容光焕发,显现异常喜相。
【注释】
①世尊:梵语「路迦那他」(loka-nātha),佛的尊号之一。佛具备万德,为世所尊;又,于世独尊。《成实论》:「如是九种功德具足,于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
②诸根悦豫:眼耳鼻舌身等五根非常喜悦、愉快。「豫」(ˋㄩ),安乐、喜悦。
尊者阿难,承佛圣旨1,即从座起,偏袒右肩2,长跪3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4。威容显耀,超绝无量,未曾瞻睹殊妙如今。唯然5大圣,我心念言: 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 今日世雄6,住诸佛所住; 今日世眼7,住导师之行; 今日世英8,住最胜之道; 今日天尊9,行如来之德。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10光光乃尔?」
【译文】
阿难尊者蒙佛冥加,领得佛的心意,从座而起,整理衣服,袒露右肩,长跪于地,恭敬合掌,禀告世尊:「世尊,您今天看上去面貌是如此愉快喜悦,全身散发着清净的光辉,从里到外洋溢着光明喜乐,如同明亮的宝镜,内外映彻。您的仪容如夜空明月,超绝群星,光照寰宇,无量无限,是弟子从来未曾拜见过的。世尊今日确实与往日不同,弟子冒昧揣测:
今天的世尊,内心一定安住于奇特最胜之法,才显现如此尊贵之相;
此法一定是诸佛果觉境界,非一切菩萨因人所知所解,才显出如此威德雄健;
以此诸佛所住之法,引导众生,住大导师之行,世尊真是十方众生之眼目;
令一切众生安稳行进于成佛之道,世尊真乃一切世间之英;
如此得畅如来出世之本怀,无有屈抑,世尊真乃圣中之圣、天中之天。(以上是五德现瑞)
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佛一体法身,相知相照,相通相念。世尊,您想必正在忆念诸佛吧,不然为什么威神光明如此显耀?」
【注释】
①承佛圣旨:释迦牟尼佛心怀旨意,现相冥加阿难,阿难承佛加威,发起此问。
②偏袒右肩:身披袈裟,袒露右肩,覆盖左肩,表示恭敬。
③长跪:《释门归敬仪》:「两膝据地,两胫翘空,两足指指地,挺身而立。」
④影畅表里:《华严经》:「譬如明净发光金玻璃镜,与十世界等,于彼镜中见无量剎,一切山川,一切众生,地狱饿鬼,若好若丑,形类若干,悉于中现。」显明佛身内外清彻。
⑤唯然:承佛威力,敬诺之辞。
⑥世雄:佛之异名。佛有大定力,具雄健之德,于世间最为雄猛,能制伏、断尽一切烦恼。
⑦世眼:佛之异名,又作「世间眼」。佛智慧圆满,具足五眼,可为一切世间之眼目,示导正道;又,开世人之眼,使见正道。
⑧世英:佛之异名。佛具足妙智,于一切世间最为英胜。
⑨天尊:佛之异名。《涅盘经》谓天有五种,佛为第一义天,是天中之最尊者。
⑩威神:威势勇猛、不可测度之能。「威」,外使物畏。「神」,内难测度。
【要义】
五德现瑞论:诸佛说法往往都有它的因缘,《无量寿经》发起的因缘不是小因缘,而是非常殊胜的大事因缘。当时释尊现出五种祥瑞之相,称为「五德现瑞」,显示接下来开说的将是最胜奇特之法。
异译《如来会》并未举出五德,而是说「入大寂定,行如来行」,这只是开合不同。本经五德是《如来会》二德的展开,而《如来会》二德则是本经五德的汇合,实质上无有差异。图解表示如下:
「住奇特法」是身上显现之德,而「住佛所住」是心上所得之德;心德是本体,身德是从心德表现出来之相。又后三德是心德本体之用。心住于佛所住的定,身上现出奇特之相,这就是所谓的大寂定。而此定所伴随的用就是如来行。
然而,为什么「住佛所住」是大寂定?这可由本段之末所言的「佛佛相念」看出。「佛佛相念」就是「佛与佛」相忆念之定,亦即五德本体之「住佛所住」的状态,等同第四十五愿的「普等三昧」。「普等三昧」是忆念诸佛之「定」,而诸佛之根本是阿弥陀佛,故可言是忆念阿弥陀佛之定(弥陀三昧)。所以弥陀三昧、普等三昧、大寂定其实都是同一体的定。
释尊入大寂定,外相则现出一种不可思议的愉悦,内外透达,姿色清净,光颜巍巍,阿难未曾见过,觉得奇怪。因为开说此经的释尊与平时的释尊不同。释尊佛身的位格,平时是应身,但此时释尊正入定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亦忆念释尊,其当体跟阿弥陀佛完全一致,心心吻合,可说当下即阿弥陀佛之本身(报身)。故自古以来,本经谓之「弥陀直说」。
既然释尊入定所念的是阿弥陀佛,可知「住奇特法」即是弥陀本愿救度一法。「住」就是内心安住在阿弥陀佛「本愿称名,凡夫入报」的奇特之法中。此法是一切法中,最为奇妙、特异的。不仅释尊住于此法,十方诸佛也以此法为他们的共同本怀,是诸佛如如不动的本位,故称「诸佛所住」。此法是利益超胜的易行道,可以引导一切凡圣一生成佛,才能被赞叹为「导师之行」、「最胜之道」。教导众生念佛往生,具足大慈大悲圆满,即是「行如来之德」。如果不以念佛法门教导众生,如来之德就不够圆满。为什么呢?不能满足大悲本怀,不能救度一切众生。唯有让众生决定一生成佛的普度妙法,才能究竟畅达一切诸佛的出世本怀。所以,五德现瑞的大寂定与如来行,正是指三世诸佛、释尊与阿弥陀佛相忆相知,互为一体,共同弘扬弥陀本愿救度法门。
于是世尊告阿难曰:「云何阿难,诸天教汝来问佛耶?自以慧见问威颜乎?」 阿难白佛:「无有诸天来教我者,自以所见问斯义耳。」 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1,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2,欲拯济3群萌4,惠以真实之利5。无量亿劫6,难值难见;犹灵瑞华7,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8,开化一切诸天人民。
【译文】
世尊故意反问阿难:「阿难,你问这个问题,是诸天教你来问的,还是凭借自己的智慧来问的?」
阿难答道:「没有诸天来教我问,是因为我见到世尊不可思议威颜,故发此问。」
佛赞叹说:「善哉,阿难!你的发问,甚为畅快我心。从提的问题就知道这是真正开发了甚深智慧,具足了微妙辩才,又具有愍念众生之心,才能问出这么有智能、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要知道,如来以无穷无尽的大慈大悲心,哀怜三界苦恼的众生,所以才出现在此五浊恶世,宣说种种教法,利益群生,目的不过是为了救度这些苦难的众生,出离三界六道轮回之苦,惠施他们究竟成佛的真实利益。如此大事因缘、殊胜利益,甚为稀有,无量亿劫也难得一遇,如同灵瑞花,很久很久才开放一次。(遇到佛出世,也听过佛说众多经法,但如果不了解能普救众生、惠真实利之法,无异于错过如来出世之稀有因缘。)阿难,今天你所提的问题,利益真是太大了,能令一切诸天人民真正开悟正觉而得化度。
【注释】
①矜哀三界:哀怜三界众生。「矜」(ㄐㄧㄣ),怜也。「哀」,愍也、伤也、悲也。「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是有情众生生死往来的三种境界。欲界是有食色等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六欲天;色界是无食色等欲,但还有色质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禅十八天;无色界是欲色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包括四空天。
②光阐道教:光大阐扬种种正道教义。「光」,光大,「阐」,阐扬,「道」,正道。「道教」就是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
③拯济:救度之意。救度众生脱离六道轮回之苦海。
④群萌:群生、众生。「萌」(ㄇˊㄥ),草木发芽还未展开,比喻无明众生。
⑤惠以真实之利:送给十方众生成佛的利益。「惠」,惠赐。「真实」,非权假、方便、迂回,而是直接、当下、圆满,没有任何缺陷的,也就是成佛。
⑥劫:梵语「劫簸」(Kalpa)的略称,用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大智度论》中,佛以譬喻说劫义: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每百岁一来,以细软衣拂拭此大石尽,而劫未尽。又,四十里大城满芥子,有长寿人,百岁一来取一芥子,芥子尽而劫尚不尽。
⑦灵瑞华:又称优昙钵罗华(Udumbara-puṣpa),只有佛出世或转轮圣王出现时才开花,为祥瑞的征兆,故称灵瑞华。经文常用此比喻佛出世之稀有难值。《出曜经》:「如来出现甚不可遇,犹若优昙钵花数千万劫,时时乃出。……若有此花出现世者,如来出世亦复不久。」《涅盘经》:「佛出世难如优昙花。」
⑧饶益:给人丰足的利益。
【要义】
出世本怀论:此段经文是发起序的主旨,清楚地表明,释尊出现在世间,其佛心、佛愿的所在,就是「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真实之利指的是什么?能使每个众生解脱生死、往生成佛的利益。这一种利,在流通分,释迦牟尼佛特别对弥勒菩萨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此「大利」即是这里的「真实之利」,「彼佛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名号乃是阿弥陀佛的誓愿所成就,可知宣说阿弥陀佛的名号救度,让众生都能念佛往生成佛,即是惠施「真实之利」,是释尊出世的目的与本怀。
在释尊一代经教中,提到佛出世本怀的有二部经:《法华经》和《无量寿经》。《法华经》言「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的是「导三归一」,使三乘--声闻、缘觉、菩萨,都归入一乘佛果。但《法华经》所引导的三乘都是证果之圣者,这毕竟是少数;而《无量寿经》所要救度的,就不只是三乘,而是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都能往生净土成佛。此处五乘包含了三恶道众生,泛指一切有情。然而,为什么五乘众生都能「齐入报土」呢?善导大师云:「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就是凭靠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力作为强缘,才可以使得五乘的众生,都能平等进入极乐世界。故印光大师赞叹《无量寿经》开展的救度法门是「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开众生归元之正路。」由这一点来看,《无量寿经》无疑才是佛陀本怀中的本怀。
释尊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唯此经是教中「真实之教」,宗中「真实之宗」。善导大师说:「真宗叵遇。」法照大师说:「念佛成佛是真宗。」可见,《无量寿经》是佛出世最终非讲不可的一部经,除此之外的其他经典是权假的,只是暂时的方便引导,目的是透过权假进入真实,使一切众生都能入此容易殊胜的广大法门。故印祖《文钞》云:「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脚注也。」
由于《无量寿经》能给予众生最究竟真实的利益,所以,末法万年之后,法灭之时,《法华经》等一切经典悉皆隐灭,而释尊以慈悲哀愍特留《无量寿经》,留下这句六字名号,救度那时烦恼炽盛的浊世众生。是故,《无量寿经》亦称作《如来出世本怀经》。
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无能遏绝;以一餐之力,能住寿命亿百千劫,无数无量,复过于此;诸根悦豫,不以毁损1,姿色不变,光颜无异。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阿难谛听,今为汝说。」 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译文】
(释尊在赞叹了阿难此问的利益后,又对阿难说:)
阿难,应当知道:如来的正觉智慧微妙至极,难以测量;善以相应之教法,调御化导各类根机的众生;其智慧见地,无论甚深或广大诸义,皆能彻见无余,无有丝毫障蔽阻碍;仅受一食,即能住世百千亿劫又百千亿劫,无穷无尽;六根和悦,从不衰减;容貌光明,不变不异。何以能够如此?因为如来的禅定智慧究竟畅达,无有极限,于一切法中得大自在。
阿难,你要仔细听。(你问:今天佛显现前所未见的瑞相,是否在忆念诸佛?确实,我是在忆念某一尊佛。)现在就来为你解说。」
阿难答言:「是,弟子乐意听闻。」
【注释】
①不以毁损:有二种解释[1]不会衰减。[2]不因毁谤而受损。
【二、正宗分】
(一)如来净土之因
1发愿
⑴发愿之缘
佛告阿难:「乃1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2劫,锭光如来3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须弥天冠,次名须弥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离垢,次名无着,次名龙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顶,次名不动地,次名琉璃妙华,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种,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脱华,次名庄严光明,次名海觉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离尘垢,次名舍厌意,次名宝炎,次名妙顶,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无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华,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华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痴冥,次名度盖行,次名净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鸾音,次名师子音,次名龙音,次名处世:如此诸佛,皆悉已过。 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4、应供5、等正觉6、明行足7、善逝8、世间解9、无上士10、调御丈夫11、天人师12、佛、世尊13。
【译文】
佛告阿难:「过去久远不可思议无数大劫之前,有锭光佛出现于世,教化无量众生皆令解脱得道,后取灭度。接着有光远佛、月光佛、栴檀香佛等五十二佛相继出世度众生,后取灭度。
尔时又有一尊佛,名世自在王,十号圆满,称之为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尊佛正是无量寿佛因地法藏比丘的本师。)
【注释】
①乃:发语辞。
②无央数:无尽的数目。
③锭光如来:燃灯佛。但不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的燃灯佛。
④世自在王如来:又名「世饶王佛」。「饶」,自在之义。《无量寿经》言,此佛次于过去锭光佛乃至处世佛等五十三佛之后出世,是阿弥陀佛因位法藏比丘的本师。阿弥陀佛在因位法藏比丘时,于此佛所出家,发四十八愿。「如来」,佛的十号之一,梵语「多陀阿伽陀」(Tathā-gata)。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
⑤应供:断一切恶,应受人天的供养。
⑥等正觉:梵语「三藐三菩提」,又译为「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
⑦明行足:宿命、天眼、漏尽三明,及身口意之行业悉圆满具足。
⑧善逝:妙往之义。谓以无量智慧断除诸惑,妙出世间,趣证佛果。
⑨世间解:能解世间事理。
⑩无上士:无上之士。人中最胜,无有过者。
调御丈夫:能调伏制御一切众生的大丈夫。
天人师:天与人的导师。
世尊:世所共尊。
【要义】
五十三佛论:本经在世自在王佛之前举出五十三位佛名,这含有什么意义?这表示,法藏菩萨乃是久远之古佛,绝不是世自在王佛时才发愿成佛。佛之大悲,示现一再地发愿修行、成道教化众生,如释尊亦往返娑婆八千次。所以,释尊举出锭光如来以下的五十三佛名,其意在显示阿弥陀佛在久远不可思议无央数劫前就已证悟成佛,如同此诸佛一样,累劫示现修行成道、教化众生。
如果以《无量寿如来会》来看,世自在王佛在五十三佛之前就已出现,而在《无量寿经》则处五十三位佛之后。一前一后,无非都在显示阿弥陀佛很早就已成佛,是因悲心无尽,为了救度三世十方无边的众生,才屡次示现、屡次发愿。
关于这一点,在叙述「十劫久远论」时,将会更详细的说明。
⑵发心总愿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1。弃国捐王,行作沙门2,号曰法藏3。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4,右绕三匝5,长跪合掌,以颂赞曰:
【译文】
世自在王佛出世时,有一位国王,闻佛说法,心怀喜悦,随即发起无上菩提之心,舍弃国家及王位,出家成为沙门,法号称作「法藏」。他才能高超,修行勇猛精进,智慧在当时无人能及。法藏比丘来到世自在王佛的座下,顶礼佛足,右绕三周,表示对佛的恭敬尊崇与爱戴不舍。然后长跪合掌,以偈颂赞叹佛德:
(以下二十行为赞佛偈,分三部分:一、赞叹佛德;二、表明愿心;三、请佛证明。)
【注释】
①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寻」,随即。「无上正真道意」,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jbodhi)之古译;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
②沙门:梵语Śramaṇa,出家修道者的通称,意译为「勤息」,勤修诸善,止息烦恼之意。
③法藏:阿弥陀佛因位之名。过去世自在王佛时,有国王出家为僧,号曰法藏(ㄗˋㄤ),发四十八大愿,兆载永劫积无量德行,于十劫前成佛。
④稽首佛足:顶礼佛足。「稽(ㄑˇㄧ)首」,梵语「和南」(Vandana),跪拜礼,跪下而头手至地。《归敬仪》:「经律文中多云『头面礼足』,或云『顶礼佛足』者,我所高者顶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礼之极也。」
⑤右绕三匝:向佛右手边,即按东南西北的次第绕行三周,旋绕不舍,以表爱敬。「匝」(ㄗㄚ),环绕的圈数。
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 日月摩尼1,珠光焰耀,皆悉隐蔽,犹如聚墨。 如来颜容,超世无伦。正觉大音,响流十方。 戒闻精进,三昧智慧,威德无侣,殊胜稀有。 深谛善念,诸佛法海,穷深尽奥,究其涯底。 无明欲怒,世尊永无。人雄师子2,神德无量。 功勋广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动大千3。
【译文】
(首先,法藏菩萨赞叹世自在王佛功德。)
您光辉的容颜,清净微妙,庄严雄伟,威德神力无有穷极。这样炽盛的光明,举世无光可相等、比拟。
一切的日、月、如意宝珠等所发的耀眼光芒,在您的光明之前,全都黯然失色,如同一团黑墨。
您颜容之清净庄严,超绝一切世间,所有众生都无可伦比。(赞叹身业)
您演讲正觉的清净微妙法音,无比地洪亮,响遍十方,普及无边世界,一切众生各个随其根机都能各得领解。(赞叹口业)
您的戒行、多闻、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威德,举世无双,殊胜稀有,难得拜见。
您智慧广大,透彻明白诸佛深广如海的法义,而且穷尽奥秘,探究根底。
世尊!您永无贪欲、瞋恚,亦无无明。业尽情空,毫无瑕秽。(赞叹意业)
噫!人中之雄,如狮为万兽之王,威神功德无有限量。
您功勋广大无能称说,智慧深妙不可思议。光明威德之相,三千大千世界无不为之震动。(总结赞叹)
【注释】
①日月摩尼:日、月、摩尼宝珠。「摩尼」(Maṇi),意译为「珠、宝、离垢、如意、增上」,珠宝的总名。出自海底龙宫,有福众生自然得之。亦名「如意宝珠」,随意而出宝物、衣服、饮食。得此珠者,毒不能害,火不能烧。《三藏法数》:「此宝光净,不为尘垢所染。」
②人雄师子:「人雄」,人中最雄杰。「师子」,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名「人中师子」,于九十六种外道、一切人天中,降伏一切,得无所畏故。
③大千: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为一佛土,由一佛化导。一须弥山、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其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三千大千世界」。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1生死,靡不解脱。 布施调意2,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3。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数如恒沙4。 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
【译文】
(接下来,法藏菩萨表明愿心。)
希望我作佛之时,能如师父世自在王佛之神圣德相,以救度十方众生,让他们全都解脱生死与烦恼。(愿成佛度生)
为调伏烦恼、广度众生,而常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并以智慧为前导。(修六度万行)
我誓愿成佛,实现这伟大的弘愿,让处于生死恐惧中的十方罪苦众生,不但没有任何恐惧,还能获得大安心、大安稳、大欢喜、大满足。(誓愿救众生)
假使有百千亿万的佛,恒河沙数一样多的大圣,一一都去供养,不如在求道上勇往直前,坚正而不退却。(为众心不却)
【注释】
①过度:超越、越过、度脱。此指度脱众生生死之苦果。
②调意:调伏意念上种种恶,使心意柔软。
③智慧为上:六度中以智慧为上首,为核心。智能如眼睛,没有智能,其他五度如盲,不能究竟到彼岸。
④恒沙:数量多得像恒河里的沙粒那样无法计算。
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剎土。 光明悉照,遍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1。 国如泥洹2,而无等双。我当愍哀,度脱一切。 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
【译文】
(接下来,法藏菩萨以五首偈吐露他的三个核心大愿。)
譬如恒河沙数的诸佛世界,及不可计算的无数国土,愿我佛身的光明都能永远遍照这些十方无量无边的国土而无余。我要这样地精进,成就这样难量的威德神力。(愿光明无量)
我如果成佛,所建的净土将殊胜庄严,最尊第一,超踰十方一切诸佛国土。最为奇特的是,国土中众生的成佛快速超越,如此神妙是超越而绝对无比的;国境则像佛的涅盘一般,更是十方净土所没有的殊胜庄严。(愿国土第一)
我发大悲愍哀之心,救度一切苦恼众生。使十方众生都愿意来生我国,并且充满清净无杂的欢喜信心;一旦往生到我国,必得微妙快乐、自在安稳,并且速成佛道。(愿众生第一)
【注释】
①道场超绝:即成佛超绝。一旦往生,就能证入涅盘,不经时劫,不经阶位。
②国如泥洹:「泥洹(ㄏㄨˊㄢ)」(Nir-vāṇa),又名涅盘,意译为「灭度」(灭除惑业,度脱生死)、「圆寂」(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不生」(不再生生死苦果)、「无为」(无因缘造作)、「安乐」(安稳快乐)、「解脱」(脱离三界苦果而得自在),是圣者所证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泥洹是正报境界,依报亦如正报无异,显明极乐国土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幸佛明信1,是我真证,发愿于彼,力精所欲。 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2,知我心行。 假使身止,诸苦毒3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译文】
(最后法藏菩萨祈请佛来证明他的愿心。)
本师世自在王佛,请您俯察我心,证明我的愿心诚信无伪,唯有您的证明才是真正的证明。以上所发的无上誓愿,我必定勇猛精进地去完成。(请师佛证明)
十方诸佛的智慧,无碍自在,能知一切。愿诸世尊智慧明察,常知我心之行愿。(请诸佛证明)
即使我身陷无间地狱等苦毒之中,我这样的愿心也永远决定不退,永远精进,安忍顺受,无怨无悔,直到所愿成就。(为众苦不悔)
【注释】
①明信:证明诚信无伪。
②此尊:此等世尊。
③苦毒:极端痛苦,犹如身中剧毒。
【要义】
弥陀愿心的根源:「赞佛偈」是法藏菩萨对世自在王佛的叹誉,赞叹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愿心,这其实是菩提心的自然流露,所谓「见贤思齐」。法藏菩萨之所以上求菩提,不单为自己,更是为了救度众生而成佛。换句话说,在发四十八大愿之前,于法藏菩萨赞佛的当下,就蕴藏了如此可贵的愿心,因此,从「赞佛偈」来了解阿弥陀佛,来了解净土法门,是最纯粹、最正确的,可谓原汁原味。
「赞佛偈」是四十八大愿的根源。先有「赞佛偈」才有之后的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发轫于「赞佛偈」,也以「赞佛偈」为其张本。有了四十八大愿才有阿弥陀佛,才有极乐世界,才有十方众生的往生,才有救度法门,才有整个净土宗的教理架构,这些推其根源就在「赞佛偈」。所以「赞佛偈」是阿弥陀佛愿心的根源,也是净土宗的根源。
「赞佛偈」的深广内涵以下做简要说明,并引用同本异译的经文来互相对比,以经解经,更能了解经文背后的深意。
「赞佛偈」总共二十行,分为赞叹佛德、表明愿心、请佛证明三个部分:
(一)赞叹佛德
法藏菩萨对其师父世自在王佛表达无比崇高的赞叹,赞叹的同时也表明他将来也要成为这样的一尊佛,并使十方诸佛也这样赞叹他,让十方众生晓得有这样一尊佛要救度他们。所以,前七行的「赞佛偈」,可以说是阿弥陀佛第十七愿「诸佛称扬愿」的张本。第十七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二)表明愿心
法藏菩萨表露自己心中三个弘广愿心:第一,愿成佛,第二,愿成净土,第三,愿度众生。愿心虽有三个,但最后目的是「愿度众生」。此第二部分所涵盖的这三个内容,是整个「赞佛偈」的核心。偈一开头就说: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
这首偈是法藏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弘广愿心最初、最原始的根源,所谓「阿弥陀佛愿心的根本」。表露他发愿成为像世自在王佛那样崇高伟大的佛,其目的是为了要救度十方众生,度脱生死轮回,解脱一切烦恼。比照其他两部同本异译的经是怎么说的呢?
《如来会》说:
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
《庄严经》说:
为彼群生大导师,度脱老死令安稳。
以经解经,就晓得「过度生死,靡不解脱」这八个字,并不是讲法藏比丘他自己,而是他要度脱一切众生解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同时获得成佛的安乐。法藏菩萨首先所表露的,就是这种无尽的悲心与弘广的愿心。接着又说: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发愿假若没能达成,就只是空愿而已;「誓」就不一样了,「誓」是无论如何都必定要达成这个愿,否则誓不终止。法藏菩萨说他一定要成佛,且要圆满救度众生的愿,使一切恐惧轮回的众生都能出离轮回,获得「大安稳」。大安稳就是涅盘,唯有涅盘不生不灭才称得上是大安稳。法藏菩萨接着又说:
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数如恒沙。 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
即使能够供养诸佛,获得无量无边的福报,但再大的福报都不如「成佛救度众生」这个愿心来得重大。所以,为了救度众生,他一定要求道,一定要成佛。接下来,又以五首偈吐露他的三个核心大愿。
第一,成佛的愿。表明他要成为什么样的佛?
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剎土,光明悉照,遍此诸国。
他要成为光明无量的佛,能够照遍恒河沙世界的国土。此偈同时也兼含要以遍照十方世界的光明来救度十方世界的众生之意。因此,法藏菩萨成佛之后,他的净土也叫「无量光明土」,他的佛身也叫「无量光明佛」。
第二,成净土的愿。他要成就怎么样的净土?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显明「总求最胜」。是总的来讲极乐世界是最殊胜而又超绝的。《大经》成就文说:「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
「其众奇妙」,显明「圣众第一」。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圣众,跟诸佛净土的圣众来比,是第一的,是超绝无比的。《大经》成就文说:「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又说:「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再者,成佛的速度之快也是超越性的,如第十一愿所说「必至灭度」,一旦往生极乐国土,就直接「至灭度」而成佛。《阿弥陀经》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梵文本的《阿弥陀经》则说:「都成为清净的、不退转的、一生补处的菩萨。」这些经文都可作为「其众奇妙」的经证与理证。
「道场超绝」,显明「成佛第一」。念佛人一旦往生弥陀净土,就能由凡夫直接超越到等觉菩萨,而顿时进入一生补处,超越通途法门的成佛过程,也就是《大经》第二十二愿所说的「超出常伦诸地之行」。
「国如泥洹」,显明「快乐第一」。「泥洹」就是涅盘的意思。《大经》第十一愿成就文说:「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阿弥陀经》说:「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而无等双」,显明「总结最胜」。无论正报、依报,方方面面,极乐世界的殊胜都不是十方净土所能比拟的。善导大师赞叹说:「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剎最为精。」
第三,度众生的愿。法藏菩萨说: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显明「摄生最广」。法藏菩萨之所以要成佛,以及成就国土第一的净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要广度十方一切众生。
「十方来生」,显明「生者最多」。以十方净土来讲,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最多。
「心悦清净」,显明「信心最纯」。要使十方众生都相信无疑心中欢喜,欣慕他的极乐世界。亦即,是欢喜地想要往生,不是勉强地。
「已至我国,快乐安稳」,显明「获益最胜」。到了极乐世界就永远获得涅盘之大乐、最胜之乐。
又,「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庄严经》翻译说:
所有无边世界中,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剎受快乐,不久俱成无上道。
显示没有一个众生不在阿弥陀佛愿心救度范围之内,一律平等救度。也不讲条件、没有门坎,消除任何众生的疑虑恐惧,并且要让所有众生都能获得最大的安慰与安心、最大的满足与欢喜。如此以经解经,更能了解经文背后的深意。以上内容图解表示如下:
(三)请佛证明
最后,祈请世自在王佛以及十方诸佛来证明他的愿心是真实的、不虚假的,是坚确不移、不动不变的。在最后一偈,更总结论地说:
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这一偈,不只撼动人心,更是惊天地泣鬼神。
有关这首偈,《如来会》翻译说:
纵沉无间诸地狱,如是愿心终不退。
《庄严经》翻译说:
愿我精进恒决定,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所发弘誓永不断。
此偈的三种异译,充分显示净土宗是救度的法门,也是救赎的法门。阿弥陀佛以身为质,代替我们到无间地狱,受无间地狱的苦来救赎我们。救赎是佛教大慈大悲的精神所在,也是佛教大慈大悲的最高表现,佛教若无救赎,或不讲救赎,则佛教不是真正大悲,罪苦众生永在轮回。佛陀出世的目的是使一切众生全部成佛,而能够给我们保证的,就是阿弥陀佛的誓言,能够达成这个目的的,就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如果细细思维整首「赞佛偈」,会非常感动,甚至会被法藏菩萨的愿心所触动而痛哭流涕。就如当一个孩子体会到母亲对他无条件的深爱时,他会感动,甚至痛哭流涕。
(注:有关《无量寿经》「赞佛偈」的深广内涵,另有出版随身书《弥陀愿心的根源》,作详尽的阐述,欢迎索阅。)
⑶选择别愿
①选择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1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译文】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以这些偈颂赞叹世自在王佛,并表达自己的心愿之后,禀白世自在王佛说:『世尊,我已发无上正觉之心,请佛为我广说经法,我当依教奉行,选取十方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集其精华。让我在世间快速成佛,拔除一切众生生死苦恼的根本。』」(结归救众生)
【注释】
①摄取:一指将众生收摄在佛的光明中,二指对事物的选择取舍,这里取后义,即取胜舍劣的意思。
【要义】
结归救众生:这里法藏菩萨表明希望尽速成佛的愿心,以便广度众生,可说是前面二十首《赞佛偈》的总结论。也就是说,不论对佛的赞叹,还是自己的发愿,请佛证明也好,目的只有一个--要快速拔除十方众生生死轮回的痛苦,使之速疾成佛。《平等觉经》译为「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这也是净土宗的核心教理与大根大本。净土宗的千开万阖、成始成终,都不离此根本精神。与此根本精神一致则是净土宗,不一致便非净土宗。
佛告阿难:「时世自在王佛语1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 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2克果3,何愿不得?』 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
【译文】
佛告阿难:「当时世自在王佛对法藏比丘说:『你所要修的行,以及未来的庄严佛土,你自己应该都已知晓,何以再来请问呢?』法藏比丘禀白世尊:『严净佛国之道广博深奥,不是我的境界所能达到。但愿世尊为我广说十方诸佛建立净土的行因,我当如说修行,圆满达成建立净土的大愿。』法藏比丘请求完毕,世自在王佛知道他高才明哲,志愿深广,即为他说法:『譬如大海非常深广,一个人用斗量取海水(想把它舀干),经历多劫,努力不懈,尚可竭尽海水,露出底泥,得其妙宝。人只要至心求道,精进不止,定当达成目标,什么愿望不能实现呢?』于是世自在王佛便为法藏比丘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住众的善恶、国土的优劣等等,顺应法藏比丘的心愿,一一展现在他眼前。
【注释】
①语:(ˋㄩ)告诉。
②会当:定当。
③克果:得果,得成果益;能成功,能实现。
【要义】
果后方便:法藏菩萨并不是刚要开始修行的菩萨。实际上,他是久远之佛,只是果后方便(得到佛果之后,为救度众生而设的方便)而示现的菩萨。论及诸佛的修行以及诸佛净土,他早已了知。世自在王佛推知此情形,所以如此反问。从这反问中,可得知法藏菩萨为众生之苦心。一再演出种种方便,度化众生,其大悲深恩,令人感荷。
佛土数量论:诸佛国土是无限量的,所以世自在王佛所说的国土,当在数百亿以上。然而这里释尊为何不说无量,而只说二百一十亿?此是藉华藏世界之相而言。根据《华严经》,构成莲华藏世界的国土数为二百一十亿。莲华藏世界是全宇宙的总称。本经引用这个数目,把全宇宙说成二百一十亿国土。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译文】
当时,法藏比丘听闻了世自在王佛所说的庄严清净国土,也全都亲眼看见,于是发起超越三世诸佛的无上殊胜之愿。法藏比丘内心寂静,深达诸法本来寂灭,故于一切万法毫无执碍,内心寂静,超越世间,无人能及。在这样深深寂静无碍的智慧中,以五劫的漫长时间,思惟、选取庄严佛国之因的清净行。
【要义】
净秽通局论:法藏菩萨借着世自在王佛之佛力加被,所见到的国土,是只限于净土,还是通于秽土?如果是通于秽土,便与经文相违背。经文这里说「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是只就净土而言。如果是只限于净土(不通秽土)即与前段经文「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相违背,这是怎么一回事?
前段经文应解释为净秽共通比较合适。因为经文既然是净秽共通的,则法藏比丘所见,就不能只限于净土。可是经文这里却又只就净土而说,为什么?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这时候举出的是所选取的一面。本来「选择」这句话就有「选舍」与「选取」两方面的意思。经文「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包含选舍、选取两义,而经文「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则只就选取的一面而言。秽土没有选取之必要,故不需有关秽土之文。
阿难白佛:「彼佛国土,寿量几何?」 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遶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说,宜知是时,发起悦可1一切大众。菩萨闻已,修行此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比丘白佛:『唯2垂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
【译文】
(五劫,用如此漫长的时间思惟,如果按照娑婆世界人寿百岁,岂非需经多生?世自在王佛岂非已入涅盘?为解此疑,)阿难问佛:「世自在王佛的国土,人寿有多长?」
世尊答言:「世自在王佛的寿命四十二劫。尔时法藏比丘选取了二百一十亿诸佛高妙净土中最优胜之处,以及庄严净土的最胜妙行。以五劫完成这样的功业之后,又参诣世自在王佛,顶礼佛足,绕佛三周,合掌站立,开口说道:『世尊,我已选取了净土的庄严以及庄严净土的清净之行。』世自在王佛告诉法藏比丘:『好啊!可以说说你的大愿,现在正是适当的时机,好让法会大众听了之后心生欢喜,得深法悦。在座的菩萨们听闻你的修行与发愿,也能以此为缘,发起大菩提心,成满无上大愿。』法藏比丘禀白世尊:『请世尊垂听俯察,我当一一细说。』」(以下宣说四十八大愿)
【注释】
①悦可:喜悦认可、赞许。
②唯:表示希望、祈请。
【要义】
四十八愿分类归结:四十八愿是前面法藏菩萨愿心的具体化,也就是历经五劫深细思惟所规划出的内容。在此略述其分类:
(注:「影略互显」是省略说明的一种形式。对于二种有关之事件,甲方所略由乙方显发,乙方所略由甲方说明。如是相互补充成完全之说明方式。例如说慈父悲母,并非父无悲母无慈,是各举一略一。父边所略,以母边所举显示;母边所略,以父边所举显示。)
(一)诸家的分类:三愿配当
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共分成三类:
①摄法身愿(求佛身愿)--我成佛时,自身要具备怎样的悲心和能力;
②摄净土愿(求净土愿)--我的国土如何殊胜;
③摄众生愿(利众生愿)--我如何利益国中众生、他方众生,十方众生如何来生我的国土。
(二)善导大师的分类:一愿结归
四十八愿浓缩而成的三大愿互有密切关系,互不相离,彼此相依相待。依善导大师之意,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观经疏‧玄义分》)亦即,四十八愿的每一愿都结归于「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佛身;四十八愿成就才有「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尊佛。这是将四十八愿归结于「摄法身愿」。
同样,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说「四十八愿庄严起」,在《观经疏‧序分义》说「弥陀本国四十八愿」。四十八愿的每一愿,都是建立极乐世界的因;四十八愿成就,才有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这是将四十八愿归结为「摄净土愿」。
又《观经疏‧散善义》说「四十八愿摄受众生」,在《般舟赞》说「一一誓愿为众生」,显明四十八愿的每一愿,都是为救度众生而发。这是将四十八愿归结为「摄众生愿」。
综合言之,摄法身愿、摄净土愿、摄众生愿是一体的,是互相包含的。善导大师此言更合乎弥陀愿心以及佛的境界。四十八愿毕竟是弥陀佛身、极乐净土、摄化众生,亦即「愿愿三摄」。而摄法身、摄净土的目的也是为了广度众生,故三大愿即是一大愿--摄众生愿。摄众生愿的核心是第十八愿,即四十八愿摄于第十八愿。《观经疏‧定善义》说:「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四十八大愿每一愿每一愿都是在说「专念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阿弥陀佛除了救度众生之外,别无他愿;众生除了接受弥陀救度之外,无所可求。亦即,阿弥陀佛是「为众生身」(为物身)--其「自受用」,也全部要给十方众生「他受用」。因此,阿弥陀佛因地所发殊胜的因、兆载永劫所修殊胜的行,及愿心圆满之后所获得光寿无量殊胜的果,同时也是十方众生的胜因、胜行、胜果。众生的往生,依靠弥陀之正觉;而弥陀之正觉,也依靠众生的往生。众生不依靠弥陀的正觉,固然永远在轮回;而弥陀若不依靠使众生往生的成就,也不可能成佛。因此,我等念佛人与阿弥陀佛甚为亲近,可说与佛一体,相即不离。
②别愿
【译文】
1我将来成佛的时候,极乐国中如果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话,我就不取正觉。(第一「无三恶道愿」)
【注释】
①地狱:梵语「那落迦」(Nāraka)或「泥犁」(Nir-aya),又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无幸处」,即地下之狱,六道中的三恶道之一。大分三类:一、根本地狱;二、近边地狱;三、孤独地狱。常受寒冰猛火之苦,故称「火途」。
②饿鬼:梵语「薛荔多」(Preta),鬼神的通称,六道中的三恶道之一。有福德者,为山林冢庙之神;其次为夜叉、罗剎;多数为下劣者,居地下或不净处,不得饮食,恐怯多畏,常受饥渴、刀杖之苦,故称「刀途」。
③畜生:梵语「帝栗车」(Tiryañc)或「帝力耶瞿榆泥伽」(Tiryagyoni-gata),又译为「傍生」,禽兽的通称,六道中的三恶道之一。或野生,或被畜养,因互相吞食,或被宰杀,故称「血途」。
【要义】
四十八愿之中的前十一愿,初二愿「拔苦」,彻底拔除十方众生六道轮回之苦;后九愿「予乐」,给予十方众生究竟成佛涅盘之乐。
特怜罪苦:无三恶道愿,排在四十八愿之首,意义很深,显示四十八愿是以平等无条件的大悲救度为本,令人感动。
心怀贪瞋痴烦恼,造作种种罪业的众生,由于最恐惧、最惊怖、最顾虑的就是将来会堕落三恶道,所以法藏菩萨把此愿排在四十八愿之第一,以扫其苦恼,使之安心。从这点看,弥陀之悲救,虽不简别任何众生,然以「凡夫为本」、「苦机为先」。
善导大师说: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庄严经》也说: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剎受快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又说: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显示阿弥陀佛不只无条件拔其轮回之苦,更积极给予往生成佛之乐,其深慈大悲,至高至深,无以复加。佛教所标榜之「大慈大悲」、「拔苦予乐」,正是指阿弥陀佛救度的净土法门。
法藏菩萨发愿他所成就的净土不但没有三恶道,甚至连有漏的人道与天道也没有。所以下文说:「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法藏菩萨大悲愿力特别关怀罪苦众生,所以先举三恶道,以此包含人天二道,彻底断绝十方众生三界六道轮回之苦。
2设我得佛,国中天人1,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译文】
2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中人天若发愿回十方世界救度众生,寿终之后还要经过三恶道的话,我就不取正觉。(第二「不更恶趣愿」)
【注释】
①天人:往生弥陀净土都成佛,这里所说天人,只是仿照其他国土,下面经文有「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就可知道。
【要义】
寿终之义:此愿,同本异译之《平等觉经》译为:「我作佛时,令我国中人民,从我国去,不复更地狱、饿鬼、禽兽、蠕动,有生其中者,我不作佛。」意谓:不论任何众生,往生弥陀净土通通成佛,都与阿弥陀佛一样同证无量光寿,并无寿终的问题;此之寿终是指发愿到十方世界救度众生而言。
如第十五愿「眷属长寿愿」(随愿修短愿)所说: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而「不更恶趣愿」的成就文则说:
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受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除生他方五浊恶世,示现同彼,如我国也。
所以「寿终」的意思就是「除其本愿,修短自在」,示现十方,救度众生,非生现生,非灭示灭,随应现身,长短自在。
又第二十二愿也说:
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
其成就文则说:
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道绰大师《安乐集》说:
为化杂恶众生故,能处染不染,逢恶不变。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
此正是「为众生故,被弘誓铠」,「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所以「处染不染,逢恶不变」。
如《宝云经》说:
菩萨不造恶业,而入地狱,虽处地狱,终不受地狱苦报。 菩萨不毁佛戒,堕畜生中,虽现畜生,而不受畜生之苦。 菩萨不起贪嫉,堕饿鬼中,虽现饿鬼,而不受于饿鬼之苦。
又如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说:
若人一生安乐净土,后时意愿生三界教化众生,舍净土命,随愿得生;虽生三界杂生水火中,无上菩提种子毕竟不朽。何以故?以经正觉阿弥陀善住持故。
善导大师《法事赞》说:
誓到弥陀赡养界,还来秽国度人天;愿我慈悲无际限,长时长劫报慈恩。
3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4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译文】
3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中人天如果不都是真金色身,我就不取正觉。(第三「悉皆金色愿」)
4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中人天相貌如果有美丑差别,我就不取正觉。(第四「无有好丑愿」)
【要义】
身色相好愿:此二愿显示往生弥陀净土,同佛身相,生佛不二,平等一味之义。
第三愿以下「予乐」。第三愿「悉皆金色愿」,第四愿「无有好丑愿」,此二愿约「外相平等」,第五愿「宿命通愿」乃至第十愿「不贪计身愿」六种神通成就,则约「内德平等」。
四十八愿之中,身相之愿,共有三愿,即:第三悉皆金色愿、第四无有好丑愿、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愿。三愿之中,第三愿说「肤色平等」,第四愿说「形貌平等」,第二十一愿则显示「诸相圆满」。这三愿显明:诸相圆满,无有好丑,同一金色,而成与佛一味果相。故三愿相依,德相周备。
「国中天人,悉真金色」,是哪种真金色?《观无量寿经》说:
阿弥陀佛持紫金台来迎,行者身作紫磨金色。
紫磨金为黄金中之最上品,「紫」为赤、黑和合之色,表非净非垢,烦恼菩提不离的法义;「磨」,无垢浊之意。
或说「中道实相色」,或说「真金标无垢,纯一显实相」,都是在于显明涅盘常住不变之色,与第十一「必至灭度愿」相关,故善导大师说:
净土无生亦无别,究竟解脱金刚身。
此第三愿与第四愿之成就文说:
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释尊并以五层校量而说:
计如帝王,虽人中尊贵,形色端正,比之转轮圣王,甚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恶,不得相喻万亿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亿倍不相类也;设第六天王,比无量寿佛国菩萨声闻,光颜容色,不相及逮,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释尊为何要做如此重重比校?因为众生以身见故,受三途身、卑贱身、丑陋身、八难身、流转身,若往生弥陀净土,则能与阿弥陀佛「咸同一类」,得到最上极果的紫磨金色身,显示往生即成佛之义,故说「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大阿弥陀经》说:
皆端正、净洁、姝好,悉同一色,都一种类。 皆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 说经行道,皆如佛。
《庄严经》说: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皆得身真金色。
又说: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5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1,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2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6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3,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7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4,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8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5,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9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6,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10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7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译文】
5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中人天如果得不到宿命通,最低限度达不到了知过去无量百千亿亿劫所发生的事情,我就不取正觉。(第五「宿命智通愿」)
6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中人天如果得不到天眼通,最低限度达不到彻见无量百千亿亿诸佛国土,我就不取正觉。(第六「天眼智通愿」)
7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中人天如果得不到天耳通,最低限度达不到彻听无量百千亿亿诸佛法音并能受持不忘,我就不取正觉。(第七「天耳智通愿」)
8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中人天如果得不到他心通,最低限度达不到了知无量百千亿亿诸佛国中众生心念,我就不取正觉。(第八「他心智通愿」)
9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中人天如果得不到神足通,最低限度达不到一念之间越过无量百千亿亿诸佛剎土,我就不取正觉。(第九「神足智通愿」)
10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中人天如果生起贪着自身的念想,我就不取正觉。(第十「漏尽智通愿」)
【注释】
①宿命:宿世的生命。「宿」,前世的。
②那由他: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Nayuta)等,古印度计数单位,有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说法,指非常大的数目。
③天眼:五眼之一。无色质障碍,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以及众生未来生死之相皆悉能见。有生得天眼,如天人之眼;有修得天眼,如阿那律所得天眼。
④天耳:色界诸天依禅定所得耳根,能闻六道众生语言及远近粗细一切音声。
⑤他心智:能知众生心中所想、品行善恶。十智之一。在六通中,叫作「他心通」。
⑥神足:神足通,随意变现,无远不至,不受时空障碍。圆满的神足通可在一念之间,十方无量国土同时一一到达。
⑦想念:思想虑念,念想。
11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1,必至灭度2者,不取正觉。
【译文】
11我将来成佛的时候,生到我国中的天人,如果不能住于大乘正定聚、必证佛果,我就不取正觉。(第十一「必至灭度愿」)
【注释】
①定聚:正定聚,三聚之一。必定住不退转、证悟涅盘的一类众生。「聚」,聚类、群类。
②灭度:亦作「入灭」,即涅盘。《涅盘经》:「灭生死故,名为灭度。」又译为「圆寂」,圆满一切功德,寂灭一切惑业。
【要义】
十一愿名论:第十一愿的誓约,有「住正定聚」及「必至灭度」二种。关于此愿,有些释家注重「正定聚」(不退转),即凡夫往生净土后,速得住正定聚,终究得证灭度,而名为「住正定聚之愿」。若依圣道门而言,不退转有三种: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但净土宗所说的不退只有一种,就是念佛众生都能现生得正定聚,往生极乐即安住在佛的境界,不会从灭度退转下来,成为比佛还低的阶次,而名为「必至灭度愿」。净土宗注重灭度之义,以此命名的理由有二:
(一)依说愿次第:从前面十愿的次第顺序看,第一愿、第二愿是拔苦之誓,第三愿至第九愿,是予乐之誓,第十愿是断灭烦恼之誓。又后面第十二、十三愿,誓光寿无量之佛身。即前十愿是誓至证灭度的过程,后第十二、第十三愿是誓证灭后所得的果德。这样看来,中间的第十一愿,所誓的决定是灭度之自体,即「证大涅盘」。故以此愿为「必至灭度愿」。
(二)依此愿本意:阿弥陀佛的本意,并不只在于给众生正定聚之德,而是要给予我们佛果,即灭度之德。所以灭度之利益才是重心,故说「必至灭度愿」。
此愿是阿弥陀佛显示其救度众生之目的,是昙鸾大师所说「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之处。
本经下卷也说:「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升道无穷极。」
可知,净土宗是横超速证的法门,弥陀救度众生有三横超:
一、直接横超六道轮回,永脱苦难;
二、直接横超声闻缘觉,不滞小乘;
三、直接横超三不退转,直至涅盘。
此三横超是直接的、同时的、立即的,不经劫、不经位。
此三横超正是众生自力断惑证真的三道难关:脱离生死轮回难、不滞小乘证入大乘不退转位难、直趋大涅盘难。
弥陀深知凡夫业深障重,无力出离轮回,何况成佛?因此以根本愿使众生念佛,直接脱离六道轮回,往生弥陀净土;并以此愿使众生超越小乘与大乘,而直至佛果,使众生顺利度过三关,此即横超速证。
十方所有一切众生,只要信佛念佛,必定往生,往生必定成佛,成佛必定广度十方众生。
阿弥陀佛必至灭度愿,向十方众生昭示:人生之最高价值与目的,即是往生弥陀净土圆成佛果。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弥陀救度难遇,既遇弥陀救度,即应信受不疑,以此做为人生最高之价值与终极之目的,以圆满这一期难得难闻难遇之人生。
12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13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译文】
12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光明如果有限量,最低限度达不到照彻无量百千亿亿佛国的话,我就不取正觉。(第十二「光明无量愿」)
13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寿命如果有限量,最低限度达不到超过无量百千亿亿劫,而有穷尽的话,我就不取正觉。(第十三「寿命无量愿」)
【要义】
光寿无量论:(一)第十一「必至灭度愿」之后,是第十二「光明无量」与第十三「寿命无量」之愿。此二愿,若仅从文面看,似乎只在说明阿弥陀佛具有光寿无量之德,若深一层去探索弥陀之悲愿,便不难发现,不只在于说明阿弥陀佛之自德,而是为了往生净土的一切众生而立誓的。从发愿的前后顺序来看,第十一「必至灭度」愿之后,是第十二「光明无量」与第十三「寿命无量」之愿。便知第十一愿是为十方众生灭度而誓的愿,依此誓得灭度者马上就会因第十二、十三愿的愿力,与阿弥陀佛同证无量光寿。所以,阿弥陀佛为了让往生的国中人天,也能得到与自己一样的光寿无量之德,如蕅益大师云:「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印光大师也说:「若生西方,庶可与佛光寿同一无量无边矣。」光寿无量之德不仅属于阿弥陀佛,同时更与众生息息相关,执持名号而往生净土的凡夫,其光明寿命即与弥陀平等无别。
(二)阿弥陀佛具有无量之德,而此处却只誓了光明与寿命无量,为什么?这可从阿弥陀佛二利圆满一事去理解:
①就「自利圆满」而言:光明无量与寿命无量为报身佛之特色,因此,在许多经文中,有关佛之报身果体,常以光寿之德做说明。光明是智慧相,指觉悟究竟之真理,证得无限之正智;寿命是涅盘德,指证得常住不变之佛身,永远离于生老病死。所以,在自利之德中,再无胜于此二德者。
②就「利他圆满」而言:光明无量之愿,是就横向来说,于空间上普遍救度十方众生;寿命无量之愿,是就纵向来讲,于时间上久远救度三世众生,纵横无尽,所以在利他之德中,同样无胜于此二德者。
如上所述,正是因为光寿均无量,不论是在自利的层面,还是在利他的方向上,都超胜于其他功德,所以才以这二种无量来指代其他功德。可见,光寿二种无量不仅是阿弥陀佛自证之妙果,同时也是其救度十方众生的大根大本,可谓「光明寿命之誓愿,为大悲之本」。
14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1,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15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2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译文】
14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中声闻之数如果能计算,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全都成为缘觉,用百千劫的时间共同计算、校量,如果能知其数量,我就不取正觉。(第十四「声闻无数愿」)
15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中人天寿命无法限量,除其愿力,(为度众生而现身十方),寿命长短即能随意自在。如果不实现,我就不取正觉。(第十五「眷属长寿愿」)
【注释】
①校:(ㄐㄧˋㄠ)计数、计算。
②修短:长短。多指寿命。
16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译文】
16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中人天没有不善事,乃至若能听到不善之名,我就不取正觉。(第十六「不闻恶名愿」)
17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1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译文】
17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如果不能令十方世界无量诸佛共同宣扬称叹我的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令众生闻信)的话,我就不取正觉。(第十七「诸佛称扬愿」)
【注释】
①咨嗟:(ㄗ ㄐㄧㄝ)赞叹。
【要义】
十七愿名论:第十七愿的愿名有:(一)诸佛称扬愿;(二)诸佛咨嗟愿;(三)诸佛称名愿;(四)大悲之愿;(五)名号成就愿。
(一)(二)(三)愿是依愿文而付名的。为了使名号能够普遍弘传至尽虚空遍法界,达到救度十方众生的功能和目的。因此,阿弥陀佛发下要使十方诸佛都能来赞叹他名号功德,同时来称念他名号的愿。
(四)大悲之愿: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如来大悲心的流露,为什么又特别把第十七愿命名为「大悲之愿」呢?原因是:四十八愿虽然都是出自大悲的愿心,但是如果没有此愿,则四十八愿之广大德用就无法回施众生。简而言之,阿弥陀佛将四十八愿的功德,收摄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中,并透过十方诸佛称赞宣扬给众生听闻,这样才能将四十八愿之德用完全施与众生。符应于本经发起序中所言:「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
此处的「无尽大悲」有二种解释:一是指十方诸佛无限的大悲,二是指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推其根源,释迦牟尼佛以大悲示现此世,亦凭着第十七愿的力量来宣说弥陀名号救度众生的道理。若没有阿弥陀佛发下的第十七愿,就不会有十方诸佛弘扬这个法门,也就不能彻底救度十方众生,那我们末法的众生将会完全没有指望,如此一来,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无尽大悲」便有所缺陷。因此,第十七愿才称为大悲之愿。
(五)名号成就愿:阿弥陀佛立誓,要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来救度一切众生。这一点与诸佛的救度不同,若单单成为正觉的阿弥陀佛,还不是成就名号的真义。能将阿弥陀佛的名号普遍回向给十方三世众生,使专念名号的众生往生成佛,才能称为「名号成就」。
进一步说,唯有深入了解第十七愿是名号成就之愿,才能显现出名号成就的真义。理由有二:
①佛愿之本意。阿弥陀佛的本意,在使十方众生闻信名号。三誓偈说:「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这就是证据。然此希望,唯赖于成就于第十七愿诸佛赞叹名号才能达成。在四十八愿中,誓愿诸佛赞叹名号的,只此第十七愿。下卷初的成就文说:「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就是显明这句弥陀名号的不可思议。既已得恒沙诸佛赞扬,表示第十七愿已圆满达成。所以成就名号德用的是第十七愿。
②不共之别德。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与诸佛名号不同。如释迦牟尼佛、大日如来、药师佛,只誓名而不誓「南无」二字。虽然称念时,也会在前面冠以「南无」二字,但这只是称念佛名之人为了表白其内心对佛的礼敬与对救度的渴望,并不能将南无也作为佛名的一部分。然而阿弥陀佛誓「南无」二字,且六字全部由阿弥陀佛本身所成就,众生的愿、行全包括在内。并且众生南无(归命)之信心,本来不是众生自己所能发,而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愿心彻入众生心中而成为信心。亦即,众生的南无之心完全是阿弥陀佛的展现。这就好像富含营养的食品一样,只要吃下它,所有的营养都有了。阿弥陀佛就是完全的佛果,本来就是要无条件施予我们,十方诸佛则是负责发送的人,我们只要愿意接受(即南无之心),自然得到成佛的果实--这完全是从佛那边回施来的。因此在第十八愿之前,名号的效果在第十七愿就已完全成立了。这是「南无阿弥陀佛」之所以绝对唯一、不共其他名号的道理。而且这个名号显现在第十七愿愿文的「我名」一词之中。
18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1,欲生我国,乃至十念2,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3。
【译文】
18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任何众生,只要真心信受、欢喜我的救度,愿生我的国土,而长在一生、短在(临终闻法)十声一声称念我的名号,我必使其往生,若不得往生,我誓不成佛;但是,造五逆罪及谤法罪的众生除外。(第十八「念佛往生愿」)
【注释】
①至心信乐:闻阿弥陀佛本愿救度而真正相信、心生欢喜。「信乐」,有二种解释,一是因地上的解释,读作「ㄧˋㄠ」,表欣慕、喜爱、好乐之意。二是果地上的解释,读作「ㄌˋㄜ」,表喜乐之意。此处取后义,因为信佛救度,生死可脱、成佛可期,自然就心生欢喜。
②乃至十念: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地称念我的名号。「乃至」,是一多不定,一多包含之语,显示称名遍数不定,包含多念、少念,包含平生、临终,跟《阿弥陀经》「若一日……若七日」的「若」一样,是含摄万机的弹性用词。善导大师将「乃至十念」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
③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唯有造五逆罪和谤法罪的人除外。「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又作「五无间业」。这五种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
【要义】
念佛往生本愿:第十八愿是净土法门之心要,是明确显彰他力信仰之愿,我们永恒的生命问题,将依此愿之有无而产生非常巨大的差异。如果没有阿弥陀佛发下令众生念佛往生的第十八愿,我们即使学佛修行,也没办法脱离六道轮回,唯有第十八愿才是我们佛性起死回生的救主,等同是我们的生命。所以,弥陀誓愿虽有四十八,唯以第十八愿为愿中之王,根本之愿,独称「本愿」,又称本愿王、王本愿。余四十七愿为「欣慕愿」,皆为令众生欣慕彼佛国土功德庄严而念佛愿生。
自古以来,关于第十八愿,不乏祖师大德的解释,我们应该依据哪一位呢?必须依据善导大师的解释来理解,因为善导大师乃弥陀示现,是证得三昧之祖师,唯有依据大师对净土法门的解释才能够体解佛意,透彻阿弥陀佛的本怀。对于第十八愿,历来阐释弘扬净土法门的高僧大德很多,但都没有像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这么重视,解释非常多,而且简要明了。因此,善导大师的解释,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一)愿名:念佛往生愿
首先确立第十八愿的愿名,愿名关系到本宗的宗旨、方法与目标,非常重要。若依善导大师的思想,第十八愿的愿名是「念佛往生愿」,而不是「十念往生愿」。法然上人《选择集》「第三本愿章」云:
善导与诸师,其意不同,诸师之释别云「十念往生愿」,善导独总云「念佛往生愿」。 诸师别云「十念往生愿」者,其意即不周也。所以然者?上舍一形,下舍一念故也。 善导总言「念佛往生愿」者,其意即周也。所以然者?上取一形,下取一念故也。
也就是说,历来诸师着眼于「乃至十念」的十念而名为「十念往生愿」。善导大师则着眼于「乃至」二字,而视「乃至」为从多向少之语,把多则一生念佛,少则一声念佛,通通包括在内。不局限于一念或者十念的数目,不局限于念佛的多少,显示一多不定的「乃至」之义。若是平生之机,就上尽一形的念佛;若是临终之机,就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的念佛。显明是念佛往生,不是十念往生;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善导大师这种的解释意义最为周全。
(二)愿体:乃至十念
四十八愿,各愿皆有愿事与愿体。「愿事」指这一愿里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当中的主体、核心就是「愿体」。第十八愿的「愿事」即是三心与十念。「三心」也叫「三信」,即「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念」就是「乃至十念」,这些都是愿的内容。「愿体」呢?异说纷纭。若从善导大师的本愿取意文来看,就可以一目了然--本愿的愿体就是「乃至十念」的称名念佛。以下举善导大师三段本愿取意文来说明:
1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经疏‧玄义分》)
2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 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念法门》)
3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往生礼赞》)
三段文对「至心信乐」四个字都没有解释,为什么略掉三心的「至心信乐」,直接以「称名念佛」来解释呢?法然上人答言:「唯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则自然具足三心。为显此理,略而不释也。」这就是「略信示行」。信,就是信这句名号,信「专称弥陀佛名就必生弥陀净土」。为了显示「称名必生」的道理,善导大师就省略三心不作解释。同时也显明第十八愿的核心本体就是称名念佛。如果善导大师不做这样的解释,恐怕后人就会模糊,不晓得「信」到底是信什么?自己到底信了没有?因而产生苦恼。善导大师的解释简要明了,契理契机,易知易行,真正合乎易行道。
(三)十念之念
愿文「乃至十念」之念,善导大师释为「称我名号,下至十声」,显明所念唯是佛的名号,不是佛的法身、相好等,也不是意业的观想、观像,或者证悟佛心、明心见性等。这并非善导大师个人独创,而是有经典的依据,同时也有祖师的传承。经典的依据,最明显的就是根据《观经》下品下生来解释「乃至十念」。
下品下生说:
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第十八愿说: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第十八愿有「至心」,《观经》也有「至心」;第十八愿有「十念」,《观经》也有「十念」,「十念」之下,又有「称南无阿弥陀佛」,就显示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观经》的流通文也说: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释尊的付嘱是「持念佛名」,不是十三观的观,也不是三福九品。
《阿弥陀经》之「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执持名号」跟「持无量寿佛名」意思也一样。
所以,《观经》以及《阿弥陀经》,其核心、根本都是称名念佛,都在契应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的生因本愿--第十八愿。
龙树菩萨《易行品》的「本愿取意文」也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龙树菩萨将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解释为「称名」二字,彰显弥陀彻底的慈悲,以及弥陀救度的方法是最为易行,是易行道之极致。
天亲菩萨《往生论》对第十八愿的解释说: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称彼如来名」,即口称佛名,唯有称名才可以称为真实的修行。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也说: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
「十念念佛」、「十念」皆指称名念佛,也就是「乃至十念」的念佛。「十念」是满数之意,也就是「念念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念成满往生功德」,而不限定在「十」这个数字上。
道绰大师《安乐集》的「本愿取意文」说: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乃至十念」的十念,道绰大师解释为「十念相续,称我名字」,以「称」释「念」,彰弥陀之本意,显易行之至极。短命、临终十声称名之机既能往生,则长命、平生相续念佛之机往生更能决定。
由上可知,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既依经文,也依传承。若非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证言称名念佛,否则在诸师异说纷纭下,难免有弥陀慈悲虽然显露出来,但是不透彻;净土法门所谓易行道,但似乎又有并不那么容易之困惑;行者一方面虽然念佛,一方面却是忐忑不安之困。直到看到善导大师的解释,就像久旱逢甘霖,突然眼睛一亮,眼前有了光明,前途有了希望。
(四)机法一体的本愿
第十八愿前面的五句是「愿」,后二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誓」。誓是一种绝对的决心、约定、誓约及赌注,为了成就这个誓,就要有相当的付出。法藏菩萨将他成佛的生命与十方众生的往生绑在一起来发愿,若不能使众生念佛往生,他就永不成佛。此谓之「机法一体」--念佛的「机」跟救度的「法」相互依靠。就像父子一样,有父才有子,有子才有父;父子是同时成立,相互一体的。既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约与保证,阿弥陀佛又已经成佛,这岂不是显示出阿弥陀佛已成就了我们念佛往生之誓愿!
总言之,四十八愿当中,唯有第十八愿是「念佛人跟阿弥陀佛」机法一体,是自他不二、生佛同体的本愿。所以十方众生只要念佛,必能百分之百往生成佛,并且「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因此,第十八愿是最根本、最主要、最直接的愿,叫做「生因愿」,同时以此愿为「本愿王」。
(五)唯除逆谤之义
第十八愿结文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二类重罪抑止不救,如果这样,那我们这些或时行五逆,或时有诽谤正法之人,即使念佛亦能得救吗?
若依《观经》下品下生说,行十恶五逆等不善人,也能依口称念佛的利益而得救。从这点而言,五逆的人,若能念佛,亦能蒙如来救度之光所摄取。
同样是五逆,《大经》说五逆谤法不救而抑止;《观经》则说若念佛就能得救而摄取,此二经是否彼此矛盾?关于这一点,昙鸾大师与善导大师,都各有立说,详加会通,要点如下:
昙鸾大师单复说
昙鸾大师在其所著《论注》上卷之末(八番问答之处),举此问题加以解释说明,《大经》说的是「五逆」与「诽谤」两罪(复罪),所以抑止不救;但《观经》说的是「五逆」(单罪),所以摄取。因此虽是五逆,若不谤法,还有佛缘,能入救度之道,但是犯「五逆」与「谤法」复罪者,就没法救了。
善导大师未造已造说
善导大师在其所著《观经疏‧散善义》中说,第十八愿抑止五逆谤法的理由是:这二罪极重,释尊怜愍众生造此二罪,所以方便假说不能往生;若从如来的真实意言,当然也能得救。至于《观经》下下品中摄取「五逆」而「谤法」除外,其理则是:五逆是下下品凡夫已造之罪,大悲如来,不忍弃舍,加以救度。然「谤法」之罪是未造之罪,所以加以警诫,而说不能往生。如果谤法罪是已造,则大悲如来也不忍舍弃。善导大师作这样难得的解释。
已回心未回心说
依此而看,昙鸾大师是依「罪之单复」解释,善导大师则依「罪之已造未造」解释。善导大师认为已造谤法,既然已造,也会被大悲所引而往生。但昙鸾大师认为既是谤法即使没有余罪,也不能往生。这是因为两位大师着眼点不同。善导大师《法事赞》言「谤法阐提回心皆往」,虽是谤法者,如果回心归佛,则能往生,这是就「已回心」的人而说的,昙鸾大师则就「未回心」者来解释,彼此着眼点不同。
对已回心之人的见解,昙鸾大师于《论注》卷下中也有说明:
众生以憍慢故,诽谤正法,毁訾贤圣,捐庳尊长。……如是人应受拔舌苦、瘖哑苦、言教不行苦、无名闻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
这是回心者皆蒙救度的解释。由此可知,两位大师的真意,其实毫无差异。
罪人正机
我们感到此抑止八字含有特别之深意,这八字也像一面法镜,让我们看清自己真正的面貌,其实自身就是罪恶生死凡夫,贪瞋强盛,业障深重,无有出离之缘,只有造罪恶的黑业,不可能造清净、脱出轮回的白业。而以佛的眼光来看我们,没有不是逆谤的罪恶凡夫,没有不是弥陀主要救度的对象,所以第十八愿的抑止之义,更可显明「佛愍恶机」,是以「罪苦之人为对象」所誓的本愿。
阿弥陀佛怜愍恶人更甚于善人,怜愍逆己者更甚于顺己者。《菩萨地持经》说:「菩萨于恶人所起慈悲心,深于善人。」如果以善人贤者为救度对象,则此八字也变成无作用了。因为真正的善人贤者,不会造五逆及诽谤正法。第十八愿所要救的众生,就是可能会造下五逆谤法的我们,佛事先料想到此点,故特别添加了抑止八字,但不代表造恶后就不摄取。
如善导大师于《法事赞》《般舟赞》说:
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又如印光大师于《文钞三编》言:
若先曾谤法,后知改悔,则得往生。譬如病愈即是好人、归降即是顺民也。若谓谤法之人后纵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却修持准绳。
又譬如,父母对无知之子女设下种种禁止规约,但在子女犯过失后,仍会给予宽恕包容。或如官府严格防火的同时,也不会放弃救火之可能性。设想,一旦犯了五逆谤法,就永远被舍弃,或认为佛没有力量救度我们,那所谓大慈大悲的佛心,以及拔苦与乐的力量,岂非变成空谈了?
是故,不论抑止或摄取,皆是阿弥陀佛慈悲与智慧双重运作下所施的救度。摄取是永不改变的大前提,抑止是为了更好的摄取,两者皆不可少。若能理解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细腻悲愿,我们就不会因为有阿弥陀佛这位高明的医生而服毒而纵恶为非,任凭三毒疾病潜滋暗长,而能深心体会佛的大悲本怀,专志一心地念佛。
19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1,修诸功德2,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译文】
19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若有众生发菩提心,修积种种功德,诚心发愿,愿生我国,这样的人临命终时,如果我不在圣众围绕中现身在他面前的话,我就不取正觉。(第十九「临终来迎愿」)
【注释】
①发菩提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即发愿成佛之心。「菩提」(bodhi),意译为「道」,通往真理的道路。又译为「觉」,觉知真理的智慧。
②修诸功德:修行三学六度等诸多功德。即《无量寿经》三辈诸行、《观经》定善散善,回向求生极乐净土。
【要义】
修诸功德论:第十九愿的修因,不是第十八愿的称念佛名、直乘佛力,而是圣道门的靠自力「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回向此功德求生极乐。这样的众生临终时,佛以此愿保证与圣众现前接引。这是随顺众生根机,方便引导圣道门行者归入净土门。因为自力所修功德若与六字名号功德相比,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与极乐果德不匹配,不可为往生凭据。故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云:「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善导大师《法事赞》云:「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唯有称佛名号、领纳名号功德,方可资粮具足。
行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一味靠自力所修功德去往生,若愿生心彻至临终,虽也蒙佛接引,但由于内心不靠佛力、不信佛智之故,胎生边地,五百岁不见三宝;平生的修功回向,也难免心有不安,不知何时功德圆满,直到佛圣来迎,方知功不唐捐。行者今生若能明信佛智,了知极乐与名号的施设本末,自能被佛的悲心调柔,归入第十八愿,欢喜称名,静待来迎。
临终来迎论:此愿中誓言:「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第十九愿往生之机临终时,佛会现前来迎。关于来迎之经文,《阿弥陀经》云:
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可见,专称佛名者也必蒙佛来迎。然,何以第十八愿不言临终来迎,而在第十九愿特别加以说明呢?
「来迎」是阿弥陀佛让众生往生的功能之一。念佛人有弥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本誓重愿,只要专称佛名,即蒙弥陀光明摄护不离,平生住正定聚(不退转),决定往生。也就是说,念佛人与阿弥陀佛机法一体,不论何时何地都与佛同在。只因凡夫障眼,未能得见,直到临命终时,才彻然明见平时影护之佛身。因此,不言临终或平生,现在就「已来迎」,而不是临终「始来迎」。
第十九愿行者,由于不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而是靠自力修诸功德回向往生,往生业因未决定,加上平生不蒙弥陀光明摄取护念之利,与弥陀无「亲、近、增上」之三缘,心中忧虑不得往生。大悲弥陀别发此愿,预誓临终前来加佑,安慰他惶恐不安之心,使其安然往生。故谓之「临终来迎」、「始来迎」。
所以,第十八愿念佛往生,不靠来迎,也不说来迎仪相。念佛决定时,往生即定。第十九愿诸行往生,现生往生未定,则决须有期来迎。
20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1,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2者,不取正觉。
【译文】
20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若有众生一度听闻我的名号,向往极乐净土,因此种下善根,终使至心回向,愿生我国,如果不能令他毕竟得偿宿愿的话,我就不取正觉。(第二十「系念果遂愿」)
【注释】
①植诸德本:种诸善根。又,「德本」,德中根本,即「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闻我名号」种下金刚不坏成佛之种,由此名号法种住持之力,点滴微善能成根芽,未来时机成熟便开花结果,故说「植诸德本」。若离名号,世善不实,不成善根,故知善根德本以名号为体。
②果遂:如愿以偿。
【要义】
三生果遂愿:摄生三愿中,第十八愿、第十九愿为「当机愿」,第二十愿为「结缘愿」。众生若能依第十八愿、第十九愿当生得度,即成净土门的当机众;若当生漏于往生,比如虽信知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称名修福回向欣求往生,但不了解阿弥陀佛的救度悲心,以为自己修行到某种程度才能往生,由于总不能达到自设的往生条件,中途退失愿生心,转求人天福报,错失往生,即成净土门的结缘众。为愍此类众生,法藏菩萨再发第二十愿加以救度,促其尽快往生;纵然闻名信心浅薄,也如吞钩之鱼,在水不久。所以,第二十愿称为「系念果遂愿」,也称「三生果遂愿」。第一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结缘下种,第二生「至心回向,欲生我国」缘种成熟,第三生「果遂」,达成当初「系念我国」之愿。此愿以名号调熟浅信众生,最终归入第十八愿,如《庄严经》言:「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剎中。」
摄生三愿之生因愿: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皆有欲生我国之「生」字,故称为「摄生三愿」--能摄一切众生毕竟得生极乐国土。那么,此三愿是否全是「生因愿」(往生的正因)呢?此中有微细的差别。
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在《观经疏》言:「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又说:「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其解释唯以十八愿作「生因愿」。因为四十八愿中,只有第十八愿才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约。亦即,欲生我国的「生」是愿,若不生者的「生」是誓,「愿生」的同时也是「誓生」。但第十九愿、二十愿,都只有愿生而无誓生。第十九愿是誓「临终来迎」,第二十愿是誓「三生果遂」,都是透由第十八愿,达到让十方众生往生的目的之后,才会有这些利益。若阿弥陀佛没有成佛,哪有来迎、不来迎的问题呢?
因此,就这三愿而言,第十八愿是主干、是根本,第十九、二十愿是依附在十八愿上的枝条。根本主干存活的话,枝条才能活起来。「摄生三愿」中,只有十八愿是「生因愿」。此愿成就,其他各愿也都同时成就。
21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1者,不取正觉。
【译文】
21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如果不能令国中人天皆圆满成就如来三十二相,我就不取正觉。(第二十一「三十二相愿」)
【注释】
①三十二大人相:又称「三十二丈夫相」,过去生勤修无边相好之业,此生方得三十二种显著特征:足安平相、足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圆满相、足趺(ㄈㄨ,脚背)高好相、腨(ㄕㄨˋㄢ,小腿肚子)如鹿王相、手长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光相、常光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正相、肩圆满相、口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清远相、眼色绀青相、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成肉髻相。具此相者,在家为转轮王,出家为佛。
【要义】
二十一愿论:四十八愿中,往生成佛的愿是第十一愿「必至灭度愿」,不过第二十一愿也是成佛之愿。因为第二十一愿中的往生者都圆满具足成佛的相貌--三十二大人相。《大阿弥陀经》也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三十二相是指应身佛,与无量相好光明是一体的,而应身佛不离法身佛。有此外相,得知内有正觉;既有此相即是佛,故往生即成佛。成佛必定也同时发起广度众生的大悲心,所以第二十一愿之后就接着第二十二从果向因、倒驾慈航的「还相回向愿」。由此显示,第二十一愿已证入无上涅盘的果位。
22设我得佛,他方佛土1诸菩萨众2来生我国,究竟3必至一生补处4; 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5,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 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6,现前修习普贤之德7。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译文】
22我将来成佛的时候,他方国土众生来生我的净土,必定让他达到一生补处位(候补佛位);除非他曾发本愿以菩萨身自在应化于他方世界,为了救度众生,披上弘誓铠甲,积累功德之本,度脱一切众生,或游化诸佛国土,修积菩萨万行,供养十方诸佛,或开导教化无量众生,使他们安立于成佛之道。取要言之,来生净土之人,必使超越通途法门逐地升进的常规,不历十地阶次,当下证入一生补处,现前皆能倒驾慈航于十方世界应化示现,行普贤大悲之行,以普度众生。如果不实现,我就不取正觉。(第二十二「一生补处愿」)
【注释】
①他方佛土:十方恒沙,无量世界。即是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以外的世界。
②诸菩萨众:念佛众生,总通凡圣。《大乘义章》言:「偏名大乘众生为菩萨。」若大乘行者,即使贪瞋痴丝毫未断的人天凡夫,亦名菩萨。
③究竟:穷尽,菩萨的极位。一生补处乃菩萨极果,故言究竟。
④一生补处:梵语Ekajāti-pratibaddha,菩萨的最高阶位,即等觉菩萨,候补佛位,尽此一生而成佛,不必经历多生。
⑤被弘誓铠:即四弘誓愿中的「众生无边誓愿度」。「被」(ㄆㄧ),穿,同「披」。「铠」,铠甲,用铁片做成的战衣。古之战士,临阵穿戴,防御刀箭,保护身体。以铠喻弘誓,显示菩萨为度众生,发此弘誓,坚固如铠,不可破坏,虽入六道迷阵,或于三途剧苦,皆不退不悔。
⑥超出常伦诸地之行:超越通途逐地升进的常规,往生剎那,即至补处。「超」者,超劫超地,直至等觉之一生补处,不经十信、三贤、十地等阶位。「常伦」,常序、常类,圣道门修行证果之顺序。「诸地之行」,十地菩萨的修行。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之理,未敢详也。」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⑦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净土菩萨,现前便能不舍悲愿,普至十方救度众生。此是补处菩萨之相状也。「现前」,现下、目前,对当来之语。「修」,修为、实践。「习」,惯习、数为,服行所传之业,熟复不止也。「修习」,习惯地、惯性地、熟练地、自然地常常作菩萨本身所应作的度生之业,并非初学、练习之意。「普贤之德」,《清凉疏》:「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此约佛后普贤。」指净土菩萨具足佛的慈悲、智慧、愿力、神通,到十方世界普度众生。此是从果向因之示现相,非从因向果之修行相。
【要义】
二十二愿名论:第二十二愿中提到「一生补处」、「还相回向」二愿事,故此愿名有二:「一生补处愿」与「还相回向愿」。愿文「究竟必至一生补处」是一生补处愿,而自「除其本愿」至「使立无上正真之道」是还相回向之愿,又「超出常伦」以下是总结此二愿事之文。「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结一生补处之愿事,「现前修习普贤之德」结还相回向之愿事。以下分述之:
(一)一生补处愿:念佛众生一旦往生极乐,皆超证常伦,当下进入一生补佛之位。此处与一般自力修行至一生补处的菩萨不同。往生之众生,实已证入涅盘(灭度)。大涅盘必具悲用,故从佛位自然下降一等,示现补处菩萨的身分。如此也证明第十一愿所言之「必至灭度」,是于往生当下实时证得,不须历经诸地及长劫多生。
(二)还相回向愿:弥陀成就之回向,有「往相回向」与「还相回向」二种。「往相」是「往生净土证涅盘」之意。「还相」是「还来秽国度人天」之意。还相度生的菩萨具足自在所化的功能,如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第二十四「供具如意愿」,第二十五「说法如佛愿」,第二十六「得那罗延愿」,皆从此二十二愿开展出来。而无论若往或还,成佛度生,都全凭弥陀愿力,回施众生之故。
23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24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25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26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1者,不取正觉。
【译文】
23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中菩萨想要供养十方诸佛,承托我的威神力,如果不能令其在一顿饭的短时间内分身遍至无量亿亿诸佛国土,我就不取正觉。(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
24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中菩萨在十方诸佛面前显现供佛之德,所需一切供养之具如果不能令其随心如意的话,我就不取正觉。(第二十四「供具如意愿」)
25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如果不能令国中菩萨以佛一切智自在演说诸法的话,我就不取正觉。(第二十五「说法如佛愿」)
26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中菩萨如果不能获得那罗延般金刚不坏的身体,我就不取正觉。(第二十六「得那罗延愿」)
【注释】
①金刚那罗延身:那罗延,梵语(Nārāyaṇa)。意指佛、菩萨之胜身。因佛、菩萨之身坚固勇猛,犹如金刚之坚硬,不为任何外物所坏;而其力强,复如那罗延神之力大无穷,故称之为金刚那罗延身。
27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1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28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2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译文】
27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中人天所拥有的一切万物,皆悉庄严清净、光华四溢,其造型结构、颜色、光相优美殊胜,奇特精巧,穷微极妙,无法称说、思量。即使具足微妙天眼的众生,如果能明确分辨,尽知其名相、数量的话,我就不取正觉。(第二十七「万物严净愿」)
28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中菩萨之中(曾在前世行多功德之念佛行者则不用说)即使少功德之诸善行者,如果不能得见高四百万里、光耀无比的菩提树,我就不取正觉。(第二十八「见道场树愿」)
【注释】
①逮得:「逮」(ㄉˋㄞ),赶上、及、达到。
②道场树:即菩提树(Bodhi-druma),因树下有成佛之金刚座,故称为道场树。释迦牟尼佛的道场树为毕钵罗树(Pippala)。
29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30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译文】
29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中菩萨受持披读、背诵熟记经法,或为他人演说,若不得无碍辩才之智慧,我就不取正觉。(第二十九「得辩才智愿」)
30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中菩萨智慧辩才如果可以限量,我就不取正觉。(第三十「智慧无穷愿」)
31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2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1、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译文】
31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土清净无垢,犹如明镜,随处皆可照见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就像对镜照见自己的面相一样。如果不实现,我就不取正觉。(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
32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土从地面以上,直至虚空,宫殿、楼阁、水流、花树等国土中一切万物,都用无量种类的珍宝和妙香合成,装饰得非常奇妙,超胜诸天。妙香普熏十方世界,闻者皆直修佛乘(念佛往生成佛)。如果不成就,我就不取正觉。(第三十二「宝香合成愿」)
【注释】
①观:(ㄍㄨˋㄢ)台榭,高的楼台。
33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34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1、诸深总持2者,不取正觉。
【译文】
33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一切众生,蒙遇我的光明照触,即得身心柔软,超过天人。如果不能这样,我就不取正觉。(第三十三「触光柔软愿」)
34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一切众生,闻信我的名号,如果不能获得无生法忍(决定往生),全体受持诸佛一切功德,我就不取正觉。(第三十四「闻名得忍愿」)
【注释】
①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无生」就是真如理体,真如理体是不生不灭的法,故说「无生法」。「忍」,确认、决定、不动摇、不退转之意。即把心安住在真如理体上而不动。就通途法门而言,必须破了我执、法执,乃至破了无明才能证悟到;以净土法门而言,对于弥陀救度的心,决定、不怀疑、不动摇,即是「得无生忍」,因为一旦往生,就能证得无生法忍,快速成佛。
②总持:「总」指一切法,「持」指无量义。此指六字名号。也就是三藏十二部经的法门、其中所蕴含的功德妙义,都在这句名号里面。
35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译文】
35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若有女人闻信我的名字,欢喜信乐,发起他力菩提心(愿生心),厌弃女身所有痛苦不净,不愿更受女身,如果寿终之后复为女身的话,我就不取正觉。(第三十五「女人成佛愿」)
【要义】
女人往生论:此愿亦愿名「女人往生愿」。此愿文之体与第十八愿很相似,所以是第十八愿之别益。尤其是第十八愿中有「十方众生」之言,已经包含了女人,其实也没有必要立此愿。何以立此愿,有两个理由:
(一)为除女人疑惑。在第十八愿,已发愿救度一切恶人女人。但女人相对来讲,罪障较深,疑惑心重,所以再于第三十五愿,立愿救度女人。
(二)为显如来大悲之愿力。古代说,男人七宝之身,女人五漏之体,不能成佛,如果要成佛,必须转女成男。可是在弥陀的救度当中,却是一律平等。只要念佛,一旦往生极乐世界,进入一生补处,就跟《法华经》中龙女八岁成佛一样。阿弥陀佛大悲,怜愍女性尤深,所以特别立此誓愿,誓女人成佛。
36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1,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译文】
36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的菩萨,闻信我的名号,寿终之后常修梵行,直至成佛。如果不能这样,我就不取正觉。(第三十六「常修梵行愿」)
【注释】
①梵行:清净离欲之行。「梵」(ㄈˋㄢ)。
37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1,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译文】
37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一切人天等众生,闻信我的名字,五体投地归敬顶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这样的人,)诸天及世人莫不向他致敬。如果不能这样,我就不取正觉。(第三十七「人天致敬愿」)
【注释】
①菩萨行:菩萨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大行。菩萨行是因,成佛为果。以通途法门来说,菩萨行就是六度,由六度衍生出万行。以净土法门来说,弥陀名号乃如来果觉,专持弥陀名号即是行菩萨行;因为往生就能成佛,即能倒驾慈航,广度众生。
38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浣濯1者,不取正觉。
【译文】
38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中人天如果需要衣服,随念就能得到,如同释迦牟尼佛对发心出家的弟子赞说「善来比丘」时,法服自然在身。如果还需要人工裁缝、染色、洗涤的话,我就不取正觉。(第三十八「衣服随念愿」)
【注释】
①浣濯:(ㄨˇㄢ ㄓㄨˊㄛ)洗涤。
39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1者,不取正觉。
【译文】
39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中人天若不皆得无穷尽的快乐,而且如果不如烦恼断尽的阿罗汉心无所著的话,我就不取正觉。(第三十九「受乐无染愿」)
【注释】
①漏尽比丘:烦恼断尽的比丘,即阿罗汉。「漏」,烦恼,众生因见思烦恼,堕落三界生死。阿罗汉断尽烦恼,于一切法无着无执,永入涅盘,不再受生死果报,故称漏尽比丘。
40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译文】
40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中菩萨随其心念想见十方无量庄严清净佛土,当下就能如其所愿,在宝树间全部照见,就像对镜照见自己的面相一样。如果不实现,我就不取正觉。(第四十「照见诸土愿」)
41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译文】
41我将来成佛的时候,他方国土的菩萨大众闻我名字,我必使他们生生世世六根健全,无诸丑陋,直至成佛,如果此愿不成就,我就不取正觉。(第四十一「具足诸根愿」)
42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译文】
42我将来成佛的时候,他方国土菩萨大众闻我名字,都能获得清净解脱三昧。住于这种三昧,一念之顷,即能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而不失寂定。如果不能这样,我就不取正觉。(第四十二「住定供养愿」)
43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1。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译文】
43我将来成佛的时候,他方国土菩萨大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令其转生尊贵人家。如果不能这样,我就不取正觉。(第四十三「生尊贵家愿」)
【注释】
①尊贵家:即王家、婆罗门、巨富长者、居士。依《大智度论》,三贤菩萨常生尊贵家。阿弥陀佛为护念他方菩萨自行化他行业,令闻信他名号的众生,将来皆可生在尊贵家,有大势力、大福德,由此展开菩萨利生的广大事业,故发此愿。
44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译文】
44我将来成佛的时候,他方国土菩萨大众闻我名字,便会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一切功德之本。如果不这样,我就不取正觉。(第四十四「具足德本愿」)
45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1。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译文】
45我将来成佛的时候,他方国土菩萨大众闻我名字,都能获得普等三昧。住于这种三昧,时时处处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直至成佛。如果不这样,我就不取正觉。(第四十五「住定见佛愿」)
【注释】
①普等三昧:「普」,普遍。「等」,齐等。住此三昧,则普见一切诸佛。
46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译文】
46我将来成佛的时候,国中菩萨想要听闻某种经法,随意所愿,自然得闻。如果不这样,我就不取正觉。(第四十六「随意闻法愿」)
47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1者,不取正觉。
【译文】
47我将来成佛的时候,他方国土菩萨大众闻我名字,如果不能现生实时获得不退转,我就不取正觉。(第四十七「得不退转愿」)
【注释】
①不退转:梵语「阿毗跋致」(A-vaivartika)。菩萨阶位,通常指大乘行者于娑婆世界经一大阿僧祇劫修行,得无生法忍,达到初地不退转位,所修善根功德念念增进,不退失转变,决定可以成佛。此处侧重于闻名之后不退于佛道,所谓「现生不退」,并非通途所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48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1,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译文】
48我将来成佛的时候,他方国土菩萨大众闻我名字,如果不能实时获得音响忍,或柔顺忍,或无生法忍之位,不能即得于诸佛所悟之真理不再退转,我就不取正觉。(第四十八「得三法忍愿」)
【注释】
①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三忍,闻阿弥陀佛名号所得三种忍。一、音响忍。寻声而悟解,相当于十信位者。二、柔顺忍。思惟诸法实相的真理,随顺证悟的真理,心安住不动,相当于三贤位者。三、无生法忍。离一切相而证悟实相,七地以上者。
【要义】
往生成佛因果三愿:四十八大愿当中,成佛之因与成佛之果是哪几愿呢?即第十八愿、十一愿、二十二愿。第十八愿是「念佛往生愿」,第十一愿是「必至灭度愿」,第二十二愿是「一生补处,还相回向愿」。
第十八愿保证一切众生只要念佛,都能平等往生(往相之因);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当下获得第十一愿的涅盘成佛之果(往相之果);成佛必定回入十方广度众生,所以也速得第二十二愿的果(还相大悲之用)。如图:
前述之功德利益,众生是如何领受的?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言往还因果「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探其源由,三愿中以第十八愿为根本,若能往生,成佛、度生自在其中。因此阿弥陀佛将往生净土成佛和还来秽土利他的功德全部凝聚在一句六字名号里,并以此回向施予众生。如父亲给予离家的游子旅费,此费用自然具有前往目的地和从目的地返回的功能。所以若论回向之法体,则完全在于这句名号。而我等在闻信名号之当下,便顿时领受往生与成佛度生之功德,而无前后次第之分别。
四十八愿一体成就,并以此三愿为纲,总摄往生、成佛、度生。因此,此三愿是净土宗的核心。
名号度生的愿文:四十八愿之中,有固定的定型句「闻我名字……」(第34至37愿、41至45愿、47愿、48愿),共出现十一愿之多;「称我名者」(第17愿),「乃至十念」(第18愿),「闻我名号」(第20愿),共有三愿。除了愿文之外的经文,亦有重誓偈之「名声超十方」,第十八愿成就文之「闻其名号」,第十八愿成就偈之「闻名欲往生」,流通文之「闻彼佛名号」,共有四愿。总共十八句之多。
以上相关愿文,显示阿弥陀佛以名号、以他本身的佛名--万德洪名,来利益、救度一切众生。任何众生只要闻信弥陀佛名或称念弥陀佛名,今生即获得种种利益,将来能往生弥陀净土,可说阿弥陀佛名号非常神妙,正如《称赞净土经》所说:「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③重誓
【译文】
佛告阿难:「当时法藏比丘说完四十八愿之后,又再以偈颂立誓:
【要义】
三誓要义:接下来所说的四句十一行偈文叫做「重誓偈」,这是法藏菩萨在发下四十八大愿之后,再度以愿偈的形式发愿。重誓偈最前面的三行称为「三誓偈」,涵盖十一行「重誓偈」的内容;因为有三种誓愿,所以叫作「三誓偈」。
概要而言,四十八愿中,每愿都有「不取正觉」之誓约,今又重说,理由有五:
(一)为显示「统摄诸愿」。四十八愿甚广,约之即是因地愿行与果上名号,今以此三誓偈统摄之,故此三誓偈是四十八愿之纲要,亦是净土宗之根本。
(二)为显示「超世大愿」。四十八愿虽然都是出自弥陀大悲誓约,然而并未明白显示乃「超世无上」之本愿。因为四十八愿若就一一愿分开来看,于诸佛誓愿中亦非没有,而看不出阿弥陀佛独有殊胜之处。所以在这三誓偈首先就说「我建超世愿」,显示四十八愿看来与诸佛誓愿并无差别,而实际上其深意是大不相同的「超世之大愿」,是不共诸佛的誓愿。
(三)为显示「他力救度」。如果仅就四十八愿而言,他力救度与他力回向之义并不明显,所以更在此偈中,表明「为大施主」、「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的他力回向与慈悲救度的愿心,显示往生净土之因,完全都是阿弥陀佛他力回向的救度。此救度之经证,唐译言:「心或不堪常行施,广济贫穷免诸苦,利益世间使安乐,不成救世之法王。」于此直显无遗。
(四)为显示「名号度生」。四十八愿中摄生愿有三,真假并列,为了正直舍方便,故第三偈说「名声超十方」,以显示弥陀回向本愿名号,令十方众生知道第十八愿是本愿中的根本愿,是本愿王,唯有第十八愿之念佛才是往生正因。
故此三誓偈大意:第一偈显示四十八愿是超世愿,且必定满足。第二偈显示以此超世本愿普施众生,并示他力救度之义。第三偈,愿行结一名号,此名德超诸佛,此名声超十方。以此名号广度众生。
(五)为请求「现瑞证诚」。四十八愿一一愿都有「不取正觉」的誓言,用意在于扫除众生疑虑。但众生之疑心太深了,只是以四十八愿恐怕不能满足其心,解除其疑,故再说偈,请求天地之奇瑞来证明其金刚不变之心。
1我建超世愿1,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2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3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2,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译文】
(以下为重誓偈,分三部分:三誓愿文、举出果德、请求现瑞。首先为三誓愿文。)
我已立下超越十方诸佛的本愿,必定要达到无上菩提,此愿如果不能满足,我就誓不成佛。(为显示「超世大愿」)
我于无量无边大劫,如果不能成为大施主,普遍救济一切福慧贫弱、身心苦恼的众生,我就誓不成佛。(为显示「他力救度」)
我将来成佛的时候,成佛的名号,其名号救度众生的功德力量,尽达十方一切世界,如果有一众生不能毕竟闻到我的名号来生我国的话,我就誓不成佛。(为显示「名号度生」)
【注释】
①超世愿:四十八愿皆超胜二百一十亿诸佛之本愿,是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之精华。「愿」,总指四十八愿,别指第十八念佛往生愿,以第十八愿统摄诸愿。
②名声超十方:名声速达十方广大无边诸佛国。为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七愿与第十八愿。要让十方众生闻知佛名之后,能够忆佛念佛而往生弥陀净土。「超」,有二义:[1]超远,名声闻遍十方世界之意。德小故其所闻亦狭,德大故名闻十方。[2]超胜,名德超胜十方诸佛之意。普济诸贫苦,令至无上道,诸佛所无故。是以,诸经所赞,多在弥陀;世间称佛,弥陀唯多。
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志求无上尊,为诸天人师。 神力演大光,普照无际土,消除三垢冥1,明济众厄难。 开彼智慧眼,灭此昏盲闇,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 功祚成满足,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晖2,天光隐不现。 为众开法藏3,广施功德宝,常于大众中,说法师子吼4。 供养一切佛,具足众德本,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5。 如佛无碍智,通达靡不照,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
【译文】
(接下来举出果德,叙述追求光明名号之德。)
我修行离欲、禅定、智慧等一切清净之行,立志求取无上佛果,为一切人天作大导师。
我要以不可思议威神力放大光明,普遍照耀无边无际之国土,消除诸有三毒暗冥,拔济群生一切厄难。
光明能开启众生的智慧之眼,灭除众生的昏盲痴暗;光明能关闭堵塞一切恶道,开启直达究竟善趣之门(往生净土)。
功果福祚修成圆满具足,威德光明朗照十方,日月光辉为佛光所映蔽,诸天的光明隐而不现。
为十方众生圆满成佛的妙法宝藏,普遍平等布施如来的功德大宝海。常于大众中演说佛法,犹如狮吼雷震天下,众生无不敬伏信从。
我愿为实现此功德,供养一切诸佛如来,具足一切功德之本,誓愿与智慧完全成就圆满,必得成为三界之大雄。
如同诸佛所证无碍智慧,通达法界,无所不照。愿我的功德之力,同等这些最胜世尊。
【注释】
①三垢冥:贪瞋痴三毒黑暗。
②戢重晖:日月光明被佛光映蔽而敛藏。「戢」(ㄐˊㄧ),收起、收敛。「重晖」,日月二重光辉。
③法藏:佛所说教法,因教法含藏多义,且多法集积,八万四千,故名「法藏」。又作「如来藏」,即法性之理,法性含藏无量性德。在此指成佛的一切功德,亦即含摄阿弥陀佛圆满功德的六字名号。
④师子吼:佛在大众中宣说佛法,决定而无所畏。比喻为狮子王吼叫,百兽畏服。
⑤三界雄: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尊者、世雄,可折伏一切魔障。
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神,当雨1珍妙华。」
【译文】
(最后请求现瑞,总结愿心。)
我若能成就此超世大愿,愿三千大千世界为之震动,尽虚空所有天神普降种种珍奇妙花,以作证明。」
【注释】
①雨:(ˋㄩ)像下雨一样落下。
佛语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如是大愿,诚谛不虚,超出世间,深乐寂灭1。
【译文】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完这些偈颂,当下十方诸佛世界之大地,显现六种震动,天降妙花洒落其上,美妙音乐自然奏响,虚空之中有声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至此,法藏比丘五劫思惟修习圆满,所发大愿真实不虚,超越万法浮华之相,深心安住寂灭之境(,开始漫长的勤苦修行)。
【注释】
①寂灭:梵语「涅盘」(Nir-vāṇa)的意译,其体寂静,离一切相,故云「寂灭」。
【要义】
空中之赞言:法藏菩萨在发愿之后,都还没有力行,空中即当下预言了法藏菩萨的成佛。是谁来赞叹呢?六道凡夫、小乘的声闻缘觉都不可能,菩萨之三贤十圣也不能够;空中的赞叹可说是诸佛的赞叹。因为超世愿心唯佛能知,能为法藏菩萨做证明的,除了十方诸佛以外还有谁呢?同时也印证了十方一切圣凡善恶众生,只要愿生称名,都必定往生。
2修行
⑴胜行
阿难,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魔、梵1、龙神八部2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3,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译文】
(胜行段分为「总述」与「别述」。此为总述,是叙述大概的修行状况。)
阿难,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的住处,在诸天、魔王、梵王、龙神八部等大众围绕之中,发起如此弘誓大愿。发愿已毕,一向专心致力于庄严自己的净土。其所庄严的净土,空旷开阔,广大无际,超胜一切诸佛国土,最极清净微妙,无有比类。建成之后,恒常如是,(永保美好,人不会衰老,花不会凋谢,鸟啭快乐法音,风响真如妙理,)无有衰损、减退与坏灭等相。法藏比丘为了建此清净国土,在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之间,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注释】
①魔、梵:欲界第六天魔王与色界梵天王。《法华嘉祥疏》:「欲天主为魔,色天主为梵。」
②龙神八部:又作「天龙八部」,包括:天、龙、夜叉(恶鬼的通名)、干闼 (ㄊˋㄚ)婆(食香的乐神)、阿修罗(非天)、迦楼罗(金翅鸟,以龙为食)、紧那罗(人非人,头上长角的歌神)、摩睺罗迦(大蟒神,人身蛇首)。人眼不能见。
③兆载永劫:极其久远漫长的时间。「兆载」,数词,极言数量众多。《孙子算经》:「万万曰亿,万万亿曰兆,万万兆曰京,万万京曰垓,万万垓曰秭,万万秭曰壤,万万壤曰沟,万万沟曰涧,万万涧曰正,万万正曰载。」「永劫」,长久时劫。「劫」,梵语「劫簸」(Kalpa)的略称,用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
不生欲觉、瞋觉、害觉1,不起欲想、瞋想、害想2,不着色、声、香、味、触、法3。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4。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5之心。 和颜爱语,先意承问6。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7,以惠利群生。
【译文】
(接下来是别述,就身、口、意三业作详细说明。)
在其长劫修行的过程中,法藏菩萨不要说没有明显意识的贪欲、瞋恚、害心,即使意识深处最微细的贪欲、瞋恚、害心的念头都不会有,对外境一切色声香味触法毫无执着。他成就坚固不动堪忍之心,不论如何剧苦,心都不动不摇;又少欲知足,永绝三毒之恼,内在清净无染。恒常安住于三昧寂静本然之境,显发观照智慧,于一切法圆转无碍,无有任何虚伪谄曲之心。(意业修行)
颜如春风和悦,语似冬阳送暖;预知众生心意,主动关怀满足。行业勇猛精进,志愿坚固无倦;专求清净无漏善法,惠施利益一切众生。
【注释】
①觉:梵语Vi-tarka,推度、寻思,指注意力集中于所缘的方向,进行粗略的思考。
②想:梵语sajjñā,认知、知觉,指面对境界时,念头浮现出对应之相,于心中产生概念的认识作用。
③色、声、香、味、触、法:即六尘,又作六境,即六根所对外境:色(景象)、声(声音)、香(气味)、味(味道)、触(触觉)、法(印象)。《法界次第》:「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为尘。」
④染恚痴:欲染、瞋恚、愚痴,即贪瞋痴三毒。「恚」(ㄏㄨˋㄟ),恨、怒。
⑤谄曲:佞谄邪曲。「谄」(ㄔˇㄢ),奉承、巴结。「曲」(ㄑㄩ),不正、偏邪。
⑥先意承问:预先了知其意并主动问询。「承问」,侍奉、问询。
⑦清白之法:无漏善法,远离烦恼垢染,故名「清白之法」。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1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2。 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3,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
【译文】
生生世世都能恭敬三宝,奉事师长。福慧庄严,万行圆满,举全部功德回施十方众生,令一切众生功德成就。(身业修行)
安住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的境界中。因此,虽然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但却能观一切诸法本来寂灭,无生而生,无起而起,如同幻化。
远离自害害他、彼此俱害的粗言恶语,修习自利利人、人我兼利的诚言善语。(口业修行)
舍弃王位,断绝财色,出家离欲。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并教令他人行此六度。如此在无尽的大劫中积功累德。(自行化他)
【注释】
①大庄严:弥陀因中所发超世大愿,经无量修行感其殊胜果德,称为「大庄严」。「庄严」,以善美严饰国土,或以清净愿心累积功德来严饰果上万德。《探玄记》三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大」,广大,指周遍整个时空法界。
②无作,无起,观法如化:一切诸法本来寂灭,无作无起而现种种相,实相中之所化现。如是而观,故言「观法如化」。「无作」,无所作,任运自然,心无施为造作之念,义同「无为」。「无起」,了悟空性,不起攀缘执取之心。
③六波罗蜜: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分别度悭贪、毁犯、瞋恚、懈怠、散乱、愚痴。
【要义】
永劫修行论:法藏菩萨代替十方众生,修了万善万行,对一切菩萨行,无所不修,无一遗漏。那么,到底具体上修了什么行?即所修行之体是什么?经文上有「自行六波罗蜜」,所以一般解释认为菩萨所修的是六度行,但也可了解为三学或五念门。其解释如下:
(一)六度行。从「不生欲觉」至「无染恚痴」说的是「戒行」,其中包含「布施」与「忍辱」。其次「三昧常寂」是「禅定」,「智慧无碍」是「智慧」,「勇猛精进」是「精进」,合起来成为六度。
(二)三学。「不生欲觉」至「无染恚痴」是「戒学」之相,「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是「定学」与「慧学」。
(三)五念行。即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身业礼拜佛,口业赞叹佛,意业作愿,又于意业观察佛或净土,及以一切功德回向菩提与众生。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指示欲往生净土的行者,都必须修五念门之行。但是,对力量弱的行者,怎能修五念门呢?《论注》下卷末云:
问曰:(行者)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论》(《往生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由大师的解释,「自利利他」是就阿弥陀佛而言,佛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修行积功所成就,并以果上的本愿力(名号功德力)利益众生。「他利」则是就行者而言,只要依其佛力必得往生之利。然后,大师举第十一、十八、二十二等三愿来证明成佛皆靠佛力为增上缘,此称「自利利他之深义」或「三愿的证」。要之,行者往生净土之因,即五念行,也是从弥陀本愿力所施与的。其本愿力所产生之原因--弥陀永劫的修行中,就有五念之行。
以此经文配当五念行时,成为如下图之关系:
由此可知,法藏菩萨永劫的修行,不论三学、六度或五念,无不是为了救度众生所付出的苦劳。思其大悲深恩,实令人不胜感荷。
⑵胜果
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1。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
【译文】
(胜果段亦分为「总述」与「别述」。这是总述,即大体上的叙述。)
在生生世世永劫的修行中,无论出生何处,随其心愿,无量法门犹如宝藏自然从心中涌出,以此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使其住于无上正真的佛法大道,终得佛果。
【注释】
①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有二种解释[1]法藏比丘多劫布施,感得大地宝藏自然涌出。《无量寿庄严经》:「所生之处,有无量无数百千俱胝那由他珍宝之藏从地涌出。」《无量寿如来会》:「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有无量亿那由他百千伏藏,自然涌出。」「宝藏」,储藏珍宝的宝库。[2]佛教无量法门能济众生苦厄,因此以宝藏为喻。
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剎利1国君、转轮圣帝2,或为六欲天主3乃至梵王4,常以四事5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
【译文】
(此是「别述」,又分为二:初叙述胜生,后叙述胜身。)
有时示现为长者、居士、婆罗门、大臣,有时示现为王族、国君、转轮圣王,有时示现为六欲天主乃至大梵天王,经常以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修行所需的必需品恭敬供养一切诸佛。诸如此类的功德不可称量,难以详述。(殊胜的生处)
【注释】
①剎利:即剎帝力,意译为「王种」,印度四姓中的第二种姓。《大智度论》:「剎利者,王及大臣。」
②转轮圣帝:斫迦罗伐辣底遏罗阇(Cakravarti-raja)之意译。统治须弥四洲之王。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不用武力,仅依正义治理全世界的圣王。拥有七宝(金轮宝、白象宝、绀马宝、摩尼珠宝、玉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
③六欲天主:欲界有六天,包括:四王天(居须弥山腰)、忉(ㄉㄠ)利天(居须弥山顶)、夜摩天(时时唱快乐)、兜率天(于五欲境知止足)、化乐天(自化五尘之欲而娱乐)、他化自在天(借他所化欲境以成己乐)。六欲天各有天主,故云「六欲天主」。
④梵王:大梵天王、初禅天之王。
⑤四事: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1;身诸毛孔出栴檀香2,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3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4、幢幡5、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译文】
口气像青莲花一样芬馥洁净,周身毛孔散发出栴檀香气,无量世界也因之遍满着非世可比的花香。姿容端庄,相好殊妙。手中常常变现出无尽之宝,珍妙华服,百味饮食,奇花异香,宝伞锦帐,以及随风飘动的旗旛之类,一切资身适意的物品以及庄严景观的器具,随意而出,无碍自在,任何一种皆远胜诸天器物之优美。」(殊胜的报身)
【注释】
①优钵罗华:梵语ut-pala的音译,青莲花。
②栴檀香:即檀香。「栴」(ㄓㄢ)。
③相好:佛身微妙庄严,明显可见的庄严大相称为相(ㄒㄧˋㄤ),大相之中微细难辨的庄严小相称为好。化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报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
④缯盖:以绢布所作大盖。「缯」(ㄗㄥ),丝织品。
⑤幢幡:旌旗之类,上面绣织佛像或经咒,用以供养佛菩萨及庄严道场。「幢」(ㄔㄨˊㄤ),以彩帛锦绣装饰的垂筒形旗帜。「幡」,垂直悬挂的狭长彩帛旌旗。
(二)如来净土之果
1略说
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1,为未成佛,为今现在?」 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剎。其佛世界,名曰安乐。」 阿难又问:「其佛成道以来,为经几时?」 佛言:「成佛以来,凡历十劫。」
【译文】
阿难尊者听完了法藏菩萨的发心与修行,发问说:「法藏菩萨是早就成佛而已经灭度了呢?还是尚未成佛还在修行?还是已经成佛,现在正在说法救度众生呢?」
世尊回答:「阿难啊!法藏菩萨已经成佛,今现在西方距此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的世界。该国名为安乐。」(成道时处)
阿难又问:「法藏菩萨成佛之后,已经过了多久的时间?」
世尊回答:「成佛以来,已经过了十劫这么长的时间。(于十劫之间,焦急地等待着今日的众生。)」(成道久近)
【注释】
①灭度:亦作「入灭」,即涅盘。《涅盘经》:「灭生死故,名为灭度。」又译为「圆寂」,圆满一切功德,寂灭一切惑业。
【要义】
指方立相论:关于阿弥陀佛的净土位于西方,古来有很多议论。或说是释尊的方便说;或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佛与净土都在我们的心中;或说娑婆即常寂光土,离开此土别无西方世界等。然,净土宗是遵守「指方立相」的纲格。「指方」是指出方向,释尊在经中指明西方;「立相」是分辨色相,确立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
关于净土的所在,为什么会生起种种的议论呢?因为在同一部《大经》中说「开廓广大,超胜独妙」,「恢廓旷荡,不可限极」。天亲菩萨亦在《往生论》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而在此处又说「现在西方」。净土既然恢廓无边,就不能说只限西方。说法不一,难免引起议论。
这样相反的解释是如何产生的?这是因为万事万物都有「平等观」与「差别观」二种看法。若从「平等观」来看,本无净秽之别,净土可说「恢廓旷荡,无边无际」。若从「差别观」来看,以凡夫迷妄为因所成的娑婆,跟以佛愿行圆满为因所成的净土,当然有很大的差别,这就是净土何以在西方十万亿佛土之外的原因。
平等与差别有很大的差异,但本体是一。如同波浪和海水,风平浪静和惊涛骇浪时的海都是水,波浪没有离开水。故净土「有限的西方说」跟「无限的广大说」,也只是一体两面,「差别」并无离开「平等」。即不离无限而有限,不离有限而无限;有限之内没有无限,但无限包含了有限。为了显出这两面,在《大经》中才有二种说法。
佛教不同宗派在说明净土时,圣道门倾向从「无边」说起,而净土门则倾向从「有边」开始。圣道门强调「此土入圣」,先在娑婆世界修行入圣证果,体悟平等之理,再出差别之门比较方便。净土门则是「彼土得证」,到净土才入圣证果,所以先从「有限差别」渐进之后,才入「无限平等」。故《安乐集》引昙鸾大师文说:「吾既凡夫,智慧浅短,未入地位,念力须均。如似置草引牛,恒须系心槽枥,岂得纵放全无所归。」大师谦己是生死凡夫,智慧、念力浅短,尚未入不退转位,不能漫无目的,完全没有归向。就像引牛吃草,须把草料放在槽枥,牛才能专心依附。所以凡夫必须系心一处--西方极乐,方能一向专念,得生净土。
以上从差别面来说,有净土、秽土之差别;然而十方世界中为什么特指西方?这亦是以差别界为中心的说明。这个差别的世界,「东方」表万物之发生,「西方」表万物之归趋。如日出于东而没于西。阿弥陀佛选择含有归趋意义的西方,特别建设安乐世界,作为我们最后的安住处。人生之夕来时,识心就静静回归西方弥陀慈父的佛国。
其实,若深入探究,净土是尚在迷中的凡夫所不能推其究竟之事,我们只有仰信弥陀从西岸不断传来的悲切呼唤声而已。
十劫久远论:阿难尊者提出了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时间多长的问题,释尊回答说:「成佛以来,凡历十劫。」然而关于阿弥陀佛成佛的时间,也有种种议论。或有人引用本文说是「十劫」,或有人说是「久远」,此二说应如何会通呢?可说「十久两实」,两说都是真实。
《大经》文面清楚地说是「十劫」,何以又立「久远义」?以下先针对此疑,举「久远」文证作说明。
《法华经‧化城喻品》中说:「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意思是:往昔三千尘点劫时,有位「大通智胜佛」。此佛还没出家前,有十六位王子。成道之后,十六位王子也通通得道成佛。其中有一位在西方成佛,即阿弥陀佛。所以宋朝元照律师在《弥陀经疏》中说道:「依《法华经》大通智胜佛之时,弥陀即是十六王子之一数也。释迦既经尘劫,弥陀岂得不然耶。」
此外,《楞严经卷五‧势至章》也说:「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以此文跟《大经》的十二光佛比较,可知所说的就是阿弥陀佛。依此等经文之证据,确定阿弥陀佛是「久远实成」之古佛。
至于本经的「十劫」之文又该如何解释?有所谓「赴机十劫」或「常演十劫」二种说法。
「赴机十劫」:是「赴机」与「应机」之言,即阿弥陀佛久远成佛之说虽属真实,但因时代遥远,反而会引起众生怀疑。为了相应众生根机,因此十劫前再度示现法藏菩萨发愿修行而成佛。
「常演十劫」:十是常用的满数,「十劫」只是举出常用的满数而已,无特别意义。
如上所述,「久远」与「十劫」之佛其实是一体的。弥陀是久远的古成之佛,而成佛十劫之说,乃是果后方便--为使十方众生都能往生成佛,所以一次又一次连续不断地示现修行成道。如《庄严经》云:「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于今十劫。」由此更能清楚了解佛为拯救我们所付出的勤劳苦心。
「其佛国土,自然七宝1--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2、玛瑙,合成为地,恢廓旷荡3,不可限极。悉相杂厕4,转相间入,光赫煜烁5,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6。
【译文】
「安乐世界的大地,由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等七宝自然合成。宽阔广大,没有边际。种种宝物间杂交错,转相嵌入,光辉显赫,明亮闪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胜十方一切世界,是众宝中的精华。就像第六他化自在天的珍宝,是娑婆世界所有珍宝中第一。(第三十二「宝香合成愿」成就)
【注释】
①七宝:众多珍宝。经中以七宝作为代表,实际上极乐世界有无量妙宝。
②砗磲:(ㄔㄜ ㄑˊㄩ)用热带海洋中大贝的贝壳所做宝物。用以模拟极乐珍宝。
③恢廓旷荡:空阔宽广,广大无际。
④杂厕:间杂交错。
⑤光赫煜烁:光辉显赫,明亮闪烁。「煜烁」(ˋㄩ ㄕㄨˋㄛ)。
⑥第六天宝:指欲界中最殊胜之宝物。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乃欲界诸天中最上之天,故其宝亦为最殊胜之物。诸经中,常用于显示佛土宝物殊胜,或用作比较、譬喻之语。
又其国土,无须弥山1及金刚围2、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见则见。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亦无四时春秋冬夏,不寒不热,常和调适。」
【译文】
又,那个国土没有须弥山、铁围山等一切诸山阻隔,也没有大海、小海、沟渠、水井、河谷等一切凹陷危险;但是当你想看时,惊人美妙的山水景色,便在佛力不可思议的加持之下,实时显现在你眼前。极乐国土也没有地狱、饿鬼、畜生等八难之趣,也没有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气候不寒不热,总是温和舒适。(第一「无三恶趣愿」成就)」
【注释】
①须弥山:梵语Su-meru,意译为「妙高山」,东西南北分别由白银、水晶、琉璃、黄金合成。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水下深达八万四千由旬,阔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环绕。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
②金刚围:即铁围山(Cakra-vāḍa),又名金刚山、金刚轮山,围绕咸海的铁山,周匝如轮,围一小世界。铁性坚固,故云金刚。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1及忉利天2依何而住?」 佛语阿难:「第三炎天3乃至色究竟天4,皆依何住?」 阿难白佛:「行业5果报不可思议。」 佛语阿难:「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之地,故能尔耳。」 阿难白佛:「我不疑此法,但为将来众生,欲除其疑惑,故问斯义。」
【译文】
世尊讲到这里,阿难又问:「世尊,如果那里没有须弥山,那么四王天、忉利天依何而住呢?这些天不是由于有须弥山才能存在的吗?」
世尊反问阿难:「此界空居的第三夜摩天乃至色究竟天,是依何而住呢?」
阿难尊者回答:「是依业因所牵果报的不可思议力。」
于是世尊说:「是由于业力不可思议,诸天才能在空中。诸佛世界也是这样,那里的众生,是依功德力住在善业所报的大地上,所以不需要有须弥山。」
阿难禀告世尊:「对这一点我没有疑惑,只是为了未来众生,想要消除他们可能产生的疑惑,所以才提出这个问题。」
【注释】
①四天王:即四天王天,欲界六天的第一天,在须弥山腰,是四位护世天王所居之处。以人间五十岁为一昼夜,定寿五百岁。
②忉利天:又作「三十三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在须弥山顶。帝释天在中央,其四方各有八天,合为三十三天。以人间百岁为一昼夜,定寿一千岁。
③第三炎天:欲界六天中的第三天,此天依空而住。又作「焰天、焰摩天、夜摩天」(Su-yāma)」。意译为「时分、善分」,善知时分受五欲之妙乐。
④色究竟天:梵语「阿迦尼咤天」(Akaniṣṭha-bhavana),位于色界十八天最顶,形色最为殊胜,穷微极妙,故名色究竟天。
⑤行业:身口意所造作,能感召苦乐之报的业因。「行」(ㄒㄧˊㄥ),造作。《维摩经疏》:「心行于境,即是行业。」
2广说
⑴佛身之光明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维1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一由旬2、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剎。 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3、无边光佛4、无碍光佛5、无对光佛6、炎王光佛7、清净光佛8、欢喜光佛9、智能光佛10、不断光佛11、难思光佛12、无称光佛13、超日月光佛14。
【译文】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的光明蕴含着救度众生的威德、神力,在十方诸佛当中是最尊的、第一的,十方诸佛的光明都无法相比。(第十二「光明无量愿」成就)
十方诸佛的光明,有的能照耀百佛世界,有的能照耀千佛世界,总而言之,如此照耀东方恒河沙数佛剎,南方、西方、北方,以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维,乃至上方、下方,亦是如此。又有诸佛光明,或能照七尺,或照一由旬,或照二三四五由旬,这样辗转加倍,至多照一佛剎。
(由于无量寿佛光明遍照十方,超胜其他诸佛,)所以,无量寿佛又名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能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注释】
①四维: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角。
②由旬:古印度一日行军的里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八十里五种说法,四十里居多。
③无量光佛:弥陀的智慧光明无有限量,照彻三世,能调熟与救度任何时代的众生,带给众生究竟的安稳与快乐。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号无量光。有量诸相蒙光晓,是故稽首真实明。」
④无边光佛:弥陀的解脱光明无有边际,普照十方,能摄取与照护任何处所的众生,使其解脱生死轮回,究竟断除有无之边见。《赞阿弥陀佛偈》:「解脱光轮无限齐,故佛又号无边光。蒙光触者离有无,是故稽首平等觉。」
⑤无碍光佛:弥陀的光明所照,一切都不能障碍,亦即其救度不受众生无明黑暗之烦恼所障碍。《赞阿弥陀佛偈》:「光云无碍如虚空,故佛又号无碍光。一切有碍蒙光泽,是故顶礼难思议。」
⑥无对光佛:他光不敌,名无对光。就相对而言,弥陀的光明没有可与之相比对的,诸佛菩萨光明都不能及,能灭除众生之苦因--贪瞋痴三毒。《赞阿弥陀佛偈》:「清净光明无有对,故佛又号无对光。遇斯光者业系除,是故稽首毕竟依。」
⑦炎王光佛:此光胜余,名炎王光。就绝对而言,「王」有二义:最尊与自在。在所有光明之中,弥陀光明最尊第一,能自在无碍地救度众生往生净土,消灭轮回之苦果。《赞阿弥陀佛偈》:「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号光炎王。三涂黑闇蒙光启,是故顶礼大应供。」
⑧清净光佛:从弥陀的无贪欲之清净心所生,以此光明消灭念佛人的贪欲之罪,使其等同持戒清净之人。《赞阿弥陀佛偈》:「道光明朗色超绝,故佛又号清净光。一蒙光照罪垢除,皆得解脱故顶礼。」
⑨欢喜光佛:从弥陀的无瞋恚之慈悲心所生,以此光明消灭念佛人瞋恚之罪,使其等同忍辱成就之人。《赞阿弥陀佛偈》:「慈光遐被施安乐,故佛又号欢喜光。光所至处得法喜,稽首顶礼大安慰。」
⑩智慧光佛:从弥陀的无愚痴之智慧心所生,以此光明消灭念佛人愚痴之罪,使其等同智慧圆满之人。《赞阿弥陀佛偈》:「佛光能破无明闇,故佛又号智慧光。一切诸佛三乘众,咸共叹誉故稽首。」
不断光佛:弥陀光明三世常照不断、恒时摄护不舍,无有疲厌,能令众生长时相续不断地忆佛念佛。《赞阿弥陀佛偈》:「光明一切时普照,故佛又号不断光。闻光力故心不断,皆得往生故顶礼。」
难思光佛:弥陀的德能不可思议,非三乘众生心思可及,超出凡人的心力思维范畴,唯佛与佛方能测知。《赞阿弥陀佛偈》:「其光除佛莫能测,故佛又号难思光。十方诸佛叹往生,称其功德故稽首。」
无称光佛:弥陀的德能不可称说,非三乘众生言说可及,超出凡人语言所能表达的范畴,唯十方诸佛赞叹不尽。《赞阿弥陀佛偈》:「神光离相不可名,故佛又号无称光。因光成佛光赫然,诸佛所叹故顶礼。」
超日月光佛:譬喻弥陀光明之超绝性,超越日月与任何世间的光明,能彻照众生内心愚暗。《赞阿弥陀佛偈》:「光明照耀过日月,故佛号超日月光。释迦佛叹尚不尽,故我稽首无等等。」
【要义】
光明第一之由:《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以「最尊」、「第一」来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所谓「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佛佛道同」与「佛佛平等」是经论中众所熟悉的理念,既然如此,何以阿弥陀佛的光明能够超胜十方诸佛,而成为「诸佛之王」、「光中极尊」呢?释迦牟尼佛在《大阿弥陀经》解释说:
前世宿命求道,为菩萨时,所愿功德,各自有大小。 至其然后作佛时,各自得之,是故令光明转不同等。
也就是说,诸佛的光明是随其因地为菩萨时,志愿与修行的差异,而各有大小的不同。法藏菩萨就是在这一原则下,发愿于十方诸佛之中成为最尊第一的佛。
《无量寿经》说:「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又说:「我建超世愿。」《弥陀偈经》说:「发愿踰诸佛。」
这些经文都在显明阿弥陀佛的光明之所以超胜十方诸佛,乃缘自其因地便已发超世之愿。因为有大志愿才有大修行,有大修行才有大成就。阿弥陀佛之「胜过一切,唯我第一」的雄心大愿,目的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使一切众生都能方便、容易往生到他的净土快速成佛。阿弥陀佛一一誓愿,都是这个雄壮悲愿的具体展现。
阿弥陀佛超胜十方诸佛的愿文,在《大阿弥陀经》有比较具体的说明。首先,法藏菩萨表明,他要成为「诸佛最尊」的佛,而说:
令我后作佛时,于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中最尊。
其相关愿文如下:
第十七愿:「令我洞视、彻听、飞行,十倍胜于诸佛。」
第十八愿:「令我智慧、说经、行道,十倍胜于诸佛。」
第二十四愿:「顶中光明,绝胜诸佛。」
以上三愿,表明阿弥陀佛的佛身与佛光,绝胜诸佛。
第九愿:「皆端正、净洁、姝好,悉同一色,都一种类。」
第十五愿:「皆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
第十六愿:「说经行道,皆如佛。」
以上三愿,是阿弥陀佛誓愿十方所有一切众生,只要往生到了他的净土,「都一种类」,「皆令如佛」。
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因此,在《大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特别用一千多字来说明阿弥陀佛的光明超胜十方诸佛,而说:
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
又说:
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
《平等觉经》则说:
光明胜于诸佛之明,百亿万倍。
佛的光明即是佛的智慧之相,此智慧涵盖广度十方众生的慈悲与愿力。阿弥陀佛的智慧光明,既然在十方诸佛之中,是「最尊、第一、无比,十方诸佛,皆所不及」,而成为「诸佛之王」,即是彰显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与愿力,亦超胜十方诸佛!这种超胜的果德,正符合「令我智慧、说经、行道(度众生之意),十倍胜于诸佛」的因地超世愿行。
所谓「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既是第一,当然也是唯一。
本经说:「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又说:「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又《阿弥陀经》也同样说十方诸佛都在称赞阿弥陀佛,并且护念念佛人。而一大藏教之中,更有多达二百七十多部的经典,十分赞扬阿弥陀佛与极乐净土,故天台宗九祖荆溪湛然大师说:「诸教所赞,多在弥陀。」
又,本经上卷之末「华光出佛」之文(意)说:
极乐世界莲华,现出无量诸佛, 是诸佛等,现往十方世界,普为十方众生说微妙法, 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楞伽经》七卷本‧卷六「极乐出佛」文说:
十方诸剎土,众生菩萨中, 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 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
由这两段经文可知,「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的根本佛」、「十方诸佛都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缘此可说阿弥陀佛一佛涵盖十方一切诸佛,代表十方一切诸佛。
本来「阿弥陀」三字是梵文,译为中文即是「无量」;故阿弥陀佛即是「无量佛」,如有限量就不能包含一切,无量才能含摄一切功德。故凡十方三世诸佛,八万四千法门,无不含藏于阿弥陀佛一佛之中。这也突显了大乘佛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思想--「一佛即是一切佛,一切佛即是一佛」。
《观无量寿经》说:「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观阿弥陀佛成就,应该只见阿弥陀佛一佛现前;而经说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因为阿弥陀是无量,无量即是一切,故阿弥陀佛即是一切佛,一切佛即是阿弥陀佛,故见阿弥陀佛等于见一切佛。称念礼拜阿弥陀佛也等于称念礼拜一切佛,往生极乐世界也等于往生十方佛国。
阿弥陀佛的「无量」,包含了诸佛与诸法,也包含了所有的宗教理想,乃至人间的所有愿望,故阿弥陀佛统摄十方诸佛,代表十方诸佛。
然因十方三世诸佛及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漫无统绪,在弘传上,焦点不易集中,因而有指方立相之必要,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正在于引导十方众生聚焦于「诸佛之王」的阿弥陀佛,往生于极乐世界速得佛果。弥陀的慈悲救度,不简众生,使得净土的信仰,深植人心,流传广远。
十二光论:此十二光佛之文是酬报第十二愿之成就文,亦是阿弥陀佛光寿二无量的报身果德之证据。在此付于光明十二种名称,有什么理由?表示这尊佛的功德无量,当然名称也非常多,不过是以这十二种来作代表而已。我们只要了解这是从各方面来称赞弥陀光明之德的伟大便可。以图示如下:
前面十一光是就「救度之法」(法说)取名;第十二光是就「譬喻」(譬说)取名。前九光是德之表现,是肯定性、积极性的说明;第十、第十一等二光是遮止人类狭小之情量,而否定性、消极性的说明。前八光横遍十方,是空间性的说明;第九光竖贯三世,是时间性的说明。又前三光举出光明的体,次二光举出光明的相,再次三光举出光明的用。「体」三光中:「无碍光」是总说,「无量光」、「无边光」分别就时间与空间来说。「相」二光中:「无对光」是就相对而言,即对他而无物可比之;「炎王光」是不与其他事物相比,其自体如王,绝对独一无二。「用」三光中:「清净光」消除贪欲浊秽;「欢喜光」镇静瞋怒愤嫉;「智慧光」照破愚昧痴闇。
弥陀功德无量,广说不尽,此十二光也只是取要而言。亦有经典以十三种光明、十四种光明,或是以二十种光明来赞叹,但不论几种,都没办法赞尽阿弥陀佛的光明。
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1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译文】
如果众生遇此光明(相信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贪瞋痴三毒烦恼自然趋于淡薄,心安体健,满怀欢喜,生起遵道向善之心。若有众生堕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就会得到休息,不再苦恼。命终之后,都会获得解脱,而往生极乐世界。(第三十三「触光柔软愿」成就)
【注释】
①三涂: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地狱猛火烧身为火涂,饿鬼刀杖相逼为刀涂,畜生互相啖食为血涂。「涂」,同「途」,道路。
【要义】
何以触光柔软:《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因此,信佛念佛之人,现在直至临终,蒙受摄取不舍的光益,时处诸缘都在弥陀光明的照耀当中,如同婴儿在母亲的怀抱里。
罪恶生死凡夫,念佛蒙光摄,就像堕落三恶道悬崖之际,突然被佛扶救;或在生死海中挣扎喝水时,被佛抱上愿船,从此绝处逢生,安乐无惧。
因为自觉愚恶,又蒙受弥陀慈悲的温暖与救度,机的罪恶感在内心发露与法的大悲愿于内在发酵,不禁生起对佛的归命投靠之心,性情也转变成谦卑柔和。如《大经》说:「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
以前刚强计较,现在随顺不争;以前缺乏慈爱,现在有了悲心。
凡一切的逆境挫折,都会反省是自己的过失或宿世所造的罪业,不去责怪对方。
心中有平安、喜乐,也有感恩、惭愧。
此后的生活对佛有信心,对己有愧心,对人有爱心。这即是念佛人触光柔软的具体展现。
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焉。不但我今称其光明,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咸共叹誉,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为诸菩萨、声闻之众所共叹誉,称其功德。至其最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 佛言:「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1。」
【译文】
无量寿佛光明盛大显耀,普遍照耀十方世界,一切佛土没有不闻不知的(闻知无量寿佛的光明名号,光明与名号一体故)。现在并不是我一个人在称扬赞叹彼佛光明,此刻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菩萨圣众,也都在赞叹称誉。若有众生闻到无量寿佛光明救度的功德利益,而日夜称名,信心相续,就会应其所愿,成为决定往生极乐的身分。受诸多圣者赞叹其功德之后,命终往生彼国。最终成佛时,就会得到与本师无量寿佛相同的光明,而被十方诸佛菩萨赞叹,如同赞叹阿弥陀佛。」
佛说:「无量寿佛的光明威神崇高广大,殊胜微妙,即使我用一劫的时间夜以继日地不断宣说,也不能说尽。」(第十二「光明无量愿」成就)
【注释】
①昼夜一劫尚未能尽:昼夜称说,穷劫不尽。
⑵佛身之寿命
佛语阿难:「又,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
【译文】
佛告阿难:「不仅如此,无量寿佛寿命长久,用语言无法称说,用心思无法算计,你岂能知道呢?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再让他们都成就阿罗汉、辟支佛果,将这无量的圣者聚集起来,一起深入禅定,一心静思,竭尽智慧,用百千万劫的时间共同推算无量寿佛的寿命,也不能算尽、知其极限。(第十三「寿命无量愿」成就)
⑶大众之功德
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又,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1。」
【译文】
那里的声闻、菩萨、人天大众,寿命长短也和无量寿佛一样,不是算数所能知、譬喻所能晓(第十五「眷属长寿愿」成就)。还有,那里的声闻、菩萨圣众,数量之多难以计算,无法述说(第十四「声闻无数愿」成就)。神通与智慧通达透彻,威力自在,能在一个手掌中持一切世界(第二十六「得那罗延愿」成就)。」
【注释】
①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维摩诘经》:「菩萨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
佛语阿难:「彼佛初会1声闻众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如大目犍连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于阿僧祇2那由他劫,乃至灭度,悉共计校,不能究了多少之数。譬如大海,深广无量。假使有人,析3其一毛以为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滴,于意云何?其所滴者,于彼大海,何所为多?」 阿难白佛:「彼所滴水,比于大海多少之量,非巧历4算数、言辞譬类所能知也。」 佛语阿难:「如目连5等,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计彼初会声闻、菩萨,所知数者犹如一滴,其所不知如大海水。
【译文】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初次说法时,会中声闻无量无边,非言辞能说、算数能计,菩萨众数也是如此。即使有百千万亿无量无数像大目犍连这样神通第一的人,经过无量亿劫的时间,共同计算校量,尽其神力,直至入灭,也不能究竟明了彼土圣众之数。(圣众数量之多,只能用比类的方法说明。)譬如浩瀚无垠的深海,假如有人,将一根身毛分为一百份,用其中的一份沾取一滴海水,你意下如何?所沾的一滴水,比之于大海水,哪边为多?」
阿难答言:「那所沾取的一滴水,与大海水相比,有多少差量,根本不是精于历数心算、善于演说譬喻的人所能了知的。」
佛告阿难:「像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那样的圣者,很多很多聚在一起,经过百千万亿亿劫的时间,计算无量寿佛初会的声闻、菩萨之数,能够计算出来的就像所沾的一滴水,算不出来的就像大海水。(第十四「声闻无数愿」成就)
【注释】
①初会:成佛之后最初的法会。
②阿僧祇:(A-saṃkhya)无央数,无尽的数目。
③析:分开、劈开。
④巧历:精于历数与心算的人。《庄子‧齐物论》:「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
⑤目连:即目犍连。
⑷宝树之庄严
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璃1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树。 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或有金树,银叶华果。或有银树,金叶华果。或琉璃树,玻璃为叶,华果亦然。或水精2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或珊瑚树,玛瑙为叶,华果亦然。或玛瑙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或砗磲树,众宝为叶,华果亦然。 或有宝树,紫金为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精为条,珊瑚为叶,玛瑙为华,砗磲为实。或有宝树,白银为本,琉璃为茎,水精为枝,珊瑚为条,玛瑙为叶,砗磲为华,紫金为实。或有宝树,琉璃为本,水精为茎,珊瑚为枝,玛瑙为条,砗磲为叶,紫金为华,白银为实。或有宝树,水精为本,珊瑚为茎,玛瑙为枝,砗磲为条,紫金为叶,白银为华,琉璃为实。或有宝树,珊瑚为本,玛瑙为茎,砗磲为枝,紫金为条,白银为叶,琉璃为华,水精为实。或有宝树,玛瑙为本,砗磲为茎,紫金为枝,白银为条,琉璃为叶,水精为华,珊瑚为实。或有宝树,砗磲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精为叶,珊瑚为华,玛瑙为实。 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3。清风时发,出五音4声,微妙宫商5,自然相和6。
【译文】
另外,无量寿佛的国土,遍地都是种种宝树,有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璃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树等。
还有二宝、三宝合成的树,乃至七宝、无量宝共同合成的树。有的树干是金,叶、花、果是银;有的树干是银,叶、花、果是金;还有的宝树以琉璃为枝干,玻璃为树叶花果;或珊瑚为枝干,玛瑙为树叶花果等等。更有宝树以砗磲为枝干,种种珍宝为树叶花果。
此外,或有宝树是紫金的根、白银的茎、琉璃的枝、水精的条、珊瑚的叶、玛瑙的花、砗磲的果,诸如此类。(像这样茎叶花果皆由各式珍宝所合成的宝树,举目皆是。)
所有宝树形成的宝林,行行排列整齐,距离相等;茎茎相对相望,互为衬托;枝枝平整齐一,对称有序;叶叶彼此相向,无有杂乱;花花相顺互应,美妙庄严;果果大小相当,一一对等,依次呈现出协调规律之相。
繁茂的景象辉亮闪耀,灿烂光洁,永远不会衰减黯淡;宝光明色交错,相互映照,无法用眼识探究种种光曜色泽的微妙,令人目不暇给,美不胜收。清风时时吹来,轻拂宝树,枝叶相触,奏出悦耳的乐音,旋律微妙,自然相应相和。(第三十二「宝香合成愿」成就)
【注释】
①玻璃:水精。
②水精:水晶。
③不可胜视:「胜」(ㄕㄥ),尽。无法遍览。
④五音:宫、商、角、征(ˇㄓ)、羽。古代中国五声音阶,泛指音乐。
⑤宫商:五音中的宫音与商音,泛指音乐。
⑥和:和谐地跟着唱,声音相应。和(ㄏˋㄜ)。
⑸道树之灵德
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1持海轮宝2 --众宝之王而庄严之。周匝3条间,垂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曜无极,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
【译文】
还有,无量寿佛的道场树,高四百万里(第二十八「见道场树愿」成就),树干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方展开二十万里,皆由众宝自然合成,又用月光摩尼、持海轮宝等等众宝之王加以装饰。在枝条之间,垂挂环绕着众宝璎珞;百千万种颜色,千变万化,无量光明,照耀无量无数的国土。又有珍妙宝网,笼罩在道场树之上,种种庄严,随着众生的心意而显现。微风徐动,吹拂七宝行树及道场树,发出美妙音声,演畅无量妙法,赞叹阿弥陀佛的尊号。那美妙的法音广泛流传,遍布十方一切佛国。
【注释】
①月光摩尼:梵语「兽陀罗婆娑摩尼」(candra-bhāsa-maṇi-ratna),一种宝珠,珠光如月。
②持海轮宝:海中的珠王。
③周匝:环绕一周。
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1清彻,无诸恼患。 阿难,若彼国土天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2故,本愿力3故,满足愿4故,明了愿5故,坚固愿6故,究竟愿7故。」
【译文】
(前面说了道场树的树相,接下来说明其利益。)
他方国土有缘众生闻到这些法音,往生极乐的信念就会决定在心中,得入不退转位(第四十七「得不退转愿」成就),一直到他成佛之时,耳根皆能清净明彻,不再遭受苦恼和忧患。除此之外,或目睹树色,或鼻嗅树香,或舌尝果味,或身触其光,而心解妙法,都能得到甚深法忍,悟入阿弥陀佛本愿救度,其心安于决定往生,得入不退转位,直至成佛,六根清彻,没有各种烦恼过患。(第四十一「具足诸根愿」成就)
阿难啊,如果是极乐国土的人天见到这棵道场树,或有得音响忍,或有得柔顺忍,或甚至得无生法忍。(第四十八「得三法忍愿」成就)
以上这些利益(风声演法、六根增道、见得三忍)是从哪里来的?这都源自无量寿佛果地威神力、因地本愿力的加持(本愿力是总说,以下四项是分说),亦即满足大愿、明了大愿、坚固大愿、究竟大愿的缘故。」
【注释】
①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功能。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
②威神力:阿弥陀佛果上威德力和神通力。「威」,极大的力量;「神」,自在不可思议。
③本愿力:佛在因位的愿力,此指第十八愿之力。如本经说:「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④满足愿:本愿力能令众生满足一切所愿。《往生论》:「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又说:「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⑤明了愿:本愿力真实不虚,没有任何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说念佛能往生就决定往生,明明了了、清清楚楚。
⑥坚固愿:本愿力坚固不退,如经言「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绝无退转。
⑦究竟愿:本愿力能令众生究竟证得菩提。
⑹音乐之殊妙
佛告阿难:「世间帝王,有百千音乐。自转轮圣王乃至第六天上,伎乐1音声辗转2相胜千亿万倍。第六天上万种乐音,不如无量寿国诸七宝树一种音声千亿倍也。 亦有自然万种伎乐。又其乐声,无非法音,清畅哀亮3,微妙和雅4,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译文】
佛告阿难:「(极乐宝树发出的音乐,非此界音乐可比,)世间帝王有百千种音乐,堪称美妙,但是相比之下,转轮圣王的音乐要美妙千万亿倍;转轮圣王的音乐若比第一四天王天,四天王天的音乐要美妙千万亿倍;若再向上比,第二忉利天、第三夜摩天、第四兜率天、第五化自在天、第六他化自在天,各天音乐辗转相胜千万亿倍,最美妙的是第六他化自在天的音乐。然而,他化自在天的万种音乐,其美妙程度,还不如极乐宝树所发一种音声的千亿分之一。
极乐世界除了宝树所发美妙音声,还有自然奏起的万种音乐,不仅音声美妙,而且无一不在宣说佛法。这些法音清畅哀亮,微妙和雅,于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美妙,堪称第一。
【注释】
①伎乐:(ㄐˋㄧ ㄩˋㄝ)音乐。
②辗转:经过多种途径,非直接的。
③清畅哀亮:清净(使闻者不生浊染心)畅达(令闻者身心舒畅并通达实相法),哀婉(说苦、空、无常,令生悲心)明亮(朗然可解,开发慧明)。
④微妙和雅:精微(用意幽深,清澈如梵音)善妙(优美绝伦,不可思议),安和(音韵调和,令心安定)雅正(文雅端正,顺应佛法)。
⑺堂舍之伟观
其讲堂、精舍1、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真珠2、明月摩尼3众宝以为交络,覆盖其上。
【译文】
极乐世界的讲堂、精舍、宫殿、楼观,都是由七宝自然化成的,上面还覆盖着由珍珠、明月摩尼等众宝交络而成的宝网。(第三十二「宝香合成愿」成就)
【注释】
①精舍:精行者所住房屋。
②真珠:珍珠。
③明月摩尼:又作「明月珠」,光如明月的摩尼宝珠,即上文所言「月光摩尼」。
⑻宝池之奇德
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皆各一等1。八功德水2,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3。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玛瑙沙。玛瑙池者,底砗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
【译文】
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的内外左右,有很多水池,大小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其长宽深浅都恰如其分。其中湛然充满着八功德水,清净香洁,味如甘露。(水池是由七宝构成的,)黄金池以白银为底沙,白银池以黄金为底沙,水晶池以琉璃为底沙,琉璃池以水晶为底沙,珊瑚池以琥珀为底沙,琥珀池以珊瑚为底沙,砗磲池以玛瑙为底沙,玛瑙池以砗磲为底沙,白玉池以紫金为底沙,紫金池以白玉为底沙。或有水池以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亦有相应底沙。
【注释】
①纵广深浅,皆各一等:长宽深浅都恰如其分。「纵广」,长度与宽度。
②八功德水:《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
③甘露:梵语「阿密哩多」(A-mṛta),又译为「天酒、美露」,味甘如蜜,天人所食。《金光明经文句》:「甘露是诸天不死之神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
其池岸上,有栴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天优钵罗华1、钵昙摩华2、拘牟头华3、芬陀利华4,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译文】
池边岸上有栴檀树,花叶低垂,倒映水中,香气芬馥,普熏大地。池中,青莲花、红莲花、黄莲花、白莲花流光异彩,遍覆水上。
【注释】
①优钵罗华:梵语ut-pala的音译,青莲花。
②钵昙摩华:又作「钵头摩华」(padma),红莲花。
③拘牟头华:梵语kumuda的音译,有青、黄、赤、白各种颜色。又,未开的莲花。一译为黄莲花。
④芬陀利华:梵语Puṇḍarīka的音译,开敷的大白莲花,花瓣数百,一名「百叶华」,光彩夺目,异香芬馥,此花多出于阿耨达池(赡部洲中心的无热池),人间无有,故称「稀有华」。经中极赞殊胜稀有,喻为芬陀利花。
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1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 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
【译文】
极乐圣众若进入宝池,心想让水没过脚,水就自然没过脚;想要水过膝,水就自然过膝;想要水齐腰,水就自然齐腰;想要水到颈,水就自然到颈;想要水淋浴全身,水就自然淋浴全身;想要水恢复原状,水就恢复原状。调适平和,冷暖自在,无不随意,开悟心神;愉悦身体,烦恼顿然荡除。
池水澄清洁净,清净透明到就像没有形质一样。池底宝沙晶莹剔透,清澈映现,无论多深,都能毫无阻碍地一眼照见(具足澄净之德)。池水微波来回流动,往复环绕,相互激荡,交会注入。水流宁静祥和,缓缓行去,不快不慢,没有停滞、奔腾等相(具足安和之德)。
【注释】
①辄:(ㄓˊㄜ)就。
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1声;或寂静声、空无我2声、大慈悲3声、波罗蜜声;或十力4、无畏5、不共法6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7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8菩萨、声闻所行之道。 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译文】
水波流动,宣演出无量自然妙声,能使极乐圣众各随心愿,听到与之相应的法音。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闻寂静止息之声,或闻性空无我之声,或闻大慈大悲之声,或闻波罗蜜多之声,或闻佛陀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之声,或闻种种神通智慧之声,或闻无作无为之声,或闻不生不灭涅盘之声,或闻无生法忍之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这种种法音,皆顺其所好,令闻者心生无量欢喜,从而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等究竟义理,随顺佛法僧三宝,随顺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佛果之德,随顺神通智慧等菩萨、声闻所行圣者之道。(第四十六「随意闻法愿」成就)
极乐国土不仅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三途苦难,连三途的名字都没有,只有自然快乐的法音,是故彼国名为『安乐』。(第十六「不闻恶名愿」成就)
【注释】
①僧:「僧伽」(Saṃ-gha)的略称,意译为「和合众」,三人以上的和合众。理和,同证无为解脱;事和,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②空无我:空与无我,异名同义。《大乘义章》:「空与无我,眼目之异。」
③大慈悲:大慈大悲。《大智度论》:「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④十力: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一、知是处非处智力,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二、知三世业报智力,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四、知诸根胜劣智力,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五、知种种解智力,能普知众生种种知解不同;六、知种种界智力,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八、知天眼无碍智力,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九、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盘;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习,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
⑤无畏:又作「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法,泰然无畏之德。有四无所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
⑥不共法:如来功德与众不同,故称「不共法」,又作「不共佛法」。有十八不共法: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⑦甘露灌顶:天竺国王即位时,以四大海之水灌于顶,以示王位继承。《大日经义释》:「今如来法王亦复如是,为令佛种不断故,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为顺世法故。有此方便印持之法,从此以后,一切圣众咸所敬仰。亦知是人毕竟不退于无上菩提,定绍法王之位。」
⑧通慧:神通与智慧。又,神通以慧为体,通即慧,故名「通慧」。
⑼圣者之果报
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神通功德。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1自然之物。
【译文】
阿难,往生极乐国的人,身具清净之色,口具微妙声音,意具神通之德。所居住的宫殿、所享用的衣服饮食,以及花香、幢幡等等庄严器具之美好,以这个世界来说,就像欲界第六天的自然之物一样,皆能受用自在。(第二十七「万物严净愿」、第三十八「衣服随念愿」成就)
【注释】
①第六天:欲界六天的最高天,又作「他化自在天、他化乐天」。此天能假他天所化乐事,以成己乐,自在游戏,故名「他化自在」。
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译文】
若想吃饭,七宝钵器自然摆放在面前:金钵、银钵、琉璃钵、砗磲钵、玛瑙钵、珊瑚钵、琥珀钵、明月摩尼钵、真珠钵等随念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盛满其中。虽有这些美食,实际上并不需要吃,只消见其色、闻其香,以意为食,就自然饱足。他们身心柔软安闲,不会贪着美味。用餐完毕,钵器与饮食自然消失,再想吃饭时又自然出现。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1。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2。」
【译文】
彼佛国土清净无染、常住不变,其乐微妙难思,如涅盘之乐。因此,极乐世界虽然是依报,但却等同正报的涅盘境界。(第十一「必至灭度愿」成就)
极乐世界的声闻、菩萨、人天,智慧都一样高明,神通也一样洞达,外相全一样庄严,没有美丑差别;只是沿用前世在他方世界时的称谓,所以有声闻、菩萨、人天等名称。极乐圣众面貌之端正,超胜世间,稀有难见;色身之微妙,既非天身,亦非人身,皆是从莲花中受生的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符合无为涅盘之理。」(第三「悉皆金色愿」、第四「无有好丑愿」成就)
【注释】
①次于无为泥洹之道:极乐净土本是酬应弥陀本愿而成的。阿弥陀佛之所以誓求国土第一,是为度脱一切众生,使入无为泥洹道。此处国土清净是事相,泥洹之道是真理,一为事,一为理,一为缘相之乐,一为寂静之乐,德同相次,故言「次于」,意同「国如泥洹而无等双」,可见极乐净土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又,涅盘本指正报,现用于依报,故经文用「次」、「如」,以便分别依报、正报之不同;但实质上,依正都是一样的涅盘。故天亲菩萨《往生论》言「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善导大师《法事赞》言「极乐无为涅盘界」,皆指一切依正事相,同一法性,无非究竟。「次于」,邻次、位次,位次相当于无为涅盘的境界。
②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无为解脱、寿命无尽的身体,即法性法身与方便法身。老子以「虚无」为道体,以「无极」为本源,此处借指无为涅盘的法性法身。《涅盘经》:「解脱者名曰虚无。虚无即是解脱,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虚无,非作所作。凡是作者,如城郭、楼观;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是故,解脱即是如来。」
【要义】
圣众果德之文:此文称为「圣众果德之文」,是〈赞佛偈〉「国如泥洹,而无等双;已至我国,快乐安稳」的成就文,颇为重要。
弥陀净土,也就是极乐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呢?「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也就是前面〈赞佛偈〉的「国如泥洹」。「次」就是「如」,等同无为涅盘的境界。
极乐世界既是「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所以也叫「安乐世界」。清净无染而又常住不变,这叫「清净安稳」。「微妙」就是难以想象,难以想象的快乐是什么快乐呢?就是涅盘之乐。涅盘之乐既然是难以想象,当然不可能以娑婆世间的语言文字形容出来,也不可能正确的述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在形容微妙快乐的涅盘境界。
极乐国土虽然是依报,可是等同正报的涅盘境界。正报的涅盘境界是什么境界呢?就是不生不灭、无始无终、本来常住、不经造作的。可是极乐世界,是由于阿弥陀佛因地的无量愿行所成就的,是有始无终的,亦即并不是纯然空寂无相,而是有相状的净土。虽然是有相状,可是等同涅盘无相状那样的清净、安稳、不变动、没有污染,因此说「次于无为泥洹之道」。所以,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根本是不能想象的。经典说极乐世界黄金铺地、七宝楼阁,虽然这样述说、形容,但这其实是以我们凡夫可以理解的来讲,真正的景象必须等我们去了之后才能正确了解。
《往生论》说:
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第一义谛」,无量寿佛的国土,它的庄严是怎样的庄严呢?是「第一义谛」。「第一义」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真空的境界。真空的境界是所有境界之中最高、最超越的,没有任何境界能够超过真空的境界,所以叫作「第一」;它的意义很深广,而又真实不虚,所以叫作「第一义谛」,也叫作「第一义空」,也就是所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也叫作「一真法界」,唯一真实的境界。
这种空,不是我们凡夫观念上的什么都没有的那种「顽空」;这种空能生妙有,所以,这种空叫作「真空」。真空能生妙有,所以,接下来的「妙境界相」就是妙有,「境界相」就是有,所以是「妙有」。
因此,「第一义谛」是空有不二之空,谓之「真空」,故称「第一」;「妙境界相」是空有不二之有,谓之「妙有」,故说「妙境」。
可知,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跟涅盘的真空没有差别,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是涅盘的真空所显现出来的,是「真空妙有」。所以,极乐世界的报土不但高妙,而且超胜十方净土。
《往生论》说「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又说三种二十九句之功德庄严,若略说则入「一法句」。《论》说:「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此等是说「弥陀净土之功德庄严,是第一义谛之妙境界相」。亦即说明「归入弥陀如来之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之一法。要而言之,天亲菩萨以弥陀净土为法界真如之具体化,如来之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成为其体,因此,其功德庄严不是世间俗谛之虚妄有为相,应视为第一义谛之妙境界之相,此正可谓达到弥陀净土观之最高境界。
极乐世界是等同涅盘的,我们一旦往生到这个涅盘的极乐世界之后,正报就会随着国土的涅盘而进入涅盘,达到涅盘,身色、寿命就都跟阿弥陀佛平等。所以经文接着说: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 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 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就是指极乐世界当中,不论声闻也好,菩萨也好,天人也好,他们从外相来看,都是同一个样,没有差别;就内心来讲,也是一样无差别的。
「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是指声闻、菩萨、天人的智慧都一样,而且达到最高的境界;他们的三明六通,也同样皆彻底通达而没有高低的差别。所以,不仅内心的境界大家都一样,连外貌也都相同无差别;也就是内德相同,外相相同,内证外相都相同。
既然这样,就应该没有什么声闻、菩萨、天人的分别才对,因为既然内心、外貌都一样,怎么会有种种不同的名称呢?经典说「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因为随顺他方世界的习惯,才有声闻、菩萨、天、人等种种的称呼。意思是说,这些往生者过去如果是修小乘的,到了极乐世界,就随顺他方的风俗,称他是声闻;若是菩萨往生的,就说他是菩萨;若是天、人往生的,也就称他为是天、人。也就是说,他方世界有天人,有声闻,有菩萨,这些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虽然还是用这样的名称,但这些名称只是随顺他原来的身分,实质来讲,是内外平等的,内心的智慧平等高明,神通也是一样洞达,外相也是咸同一类、形无异状,没有两样。
其实,到极乐世界就没有这些名称,因为内心完全和佛一样,是大慈悲、大智慧的境界。外相也和佛一样,是金色之身,无量的妙相。所以经文又说「颜貌端正,超世稀有」,虽然有颜貌、有形体,但是形体的端正是超越世间、无可比类的。
所以,到了极乐世界,内证外相都平等。跟谁平等?跟阿弥陀佛平等。因此下文就说:
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这些都是涅盘的境界。能够这样,才是真正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天亲菩萨依《无量寿经》的内涵而撰写《往生论》,《往生论》的每首偈语都很优美,其中有两句说: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到了极乐世界,就永远没有身体上的苦恼,也没有精神上的苦恼,离开了生、老、病、死的苦恼,离开了六道轮回的苦恼,甚至离开了变异生死的苦恼,而有了断除贪瞋痴之乐、断除见思二惑之乐、断除尘沙惑之乐、断除无明惑之乐,达到了佛的涅盘大乐。所以,「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永远受乐,分分秒秒没有间断。
「颜貌」指脸部;「超世稀有」,往生极乐世界后的颜貌,是超越世间的,无有比类。
「容色」指清净的色身。
「微妙」,有身而非天非人之身故「微」,非天非人而有身故「妙」。虽有形,而非天非人之形;虽有相,而超越一切世间之相。都是无量相好、无量庄严,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的涅盘之相。
「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往生极乐世界之后,仍然有形、有颜、有色,有种种相好。然而这些跟有漏业所成就的颜貌相好天差地别,故说超世稀有,非天非人。有而宛然空,空而宛然有。颜貌相好的当下,就是无相空寂之真理;无相空寂大涅盘之当下,即是相好庄严身。
「自然、虚无、无极」,都是涅盘的境界,涅盘的异名,也是佛性、法性、真如实相、第一义空的异名。法性本来无为自然,即上文所讲的「无为泥洹」之意。《涅盘经》说:「解脱者名曰虚无,虚无即是解脱;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虚无;非作所作。凡是作者,如城郭、楼观,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是故,解脱即是如来。」可说「真解脱者,即是虚无;虚无之身者,即是如来」。由这些经文的解释,可说「往生即成佛」(往生弥陀净土即是成佛),到了那里,就证悟真如,进入涅盘,与阿弥陀佛内证、外相都一样。这其实是阿弥陀佛发愿的根本意趣。
这个主要是在说明,我们愿生彼国,而彼国是怎样的世界、怎样的境界呢?我们往生去了,是怎样的身体呢?是在说明这个。究竟来讲,不论任何众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之后的身相,当下就获得这种微妙不可思议、如同涅盘的身相容貌,就是所谓的「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也就是「虚无、无极之身体」,有的翻译为「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意思都是一样的。
四十八愿中第十一愿就说: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已经证得正觉,所以凡是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必定是住正定聚,而且都必定入涅盘。我们不往生则已,一旦往生,这一切都是当下领受拥有的。因为阿弥陀佛已经成佛,所以他四十八愿的内容样样是现成的。何况《庄严经》说: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就是这段经文所说的「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而「咸同一类,形无异状」就是「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的意思。
法藏菩萨说:「我若成佛,名号叫作无量寿佛,所有众生,只要听到我无量寿佛的正觉名号,我必使他发愿往生到我的净土,而且往生后都跟我一样,外相跟阿弥陀佛一样是金色之身:化身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报身就是无量相、无量好、无量光明,也与阿弥陀佛一样,妙相通通圆满,没有一样缺少;同时,一样具备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平等、大愿力,去度化众生。」
有关这样的教理,阅读《无量寿经》上卷末后「华光出佛之文」就能够了解。
天亲菩萨《往生论》也说: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十方众生,都是「正觉华化生」。人胎所生的就是人,鸟蛋所生的就是飞禽,水族所生的就是水族类,天人所生的就是天人。那往生到极乐世界,天亲菩萨说是「正觉华化生」,阿弥陀佛的正觉之花所化生的,当然是成正觉。
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穷乞人在帝王边,形貌容状宁可类乎?」 阿难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边,羸1陋丑恶,无以为喻,百千万亿不可计倍。所以然者,贫穷乞人,底极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饥寒困苦,人理殆尽。皆坐2前世不植德本,积财不施,富有益悭3,但欲唐得4,贪求无厌,不信修善,犯恶山积。如是寿终,财宝消散,苦身聚积,为之忧恼,于己无益,徒为他有。无善可怙,无德可恃,是故死堕恶趣,受此长苦。罪毕得出,生为下贱,愚鄙斯极,示同人类。 所以世间帝王人中独尊,皆由宿世积德所致。慈惠博施,仁爱兼济,履信修善,无所违争。是以寿终福应,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兹福乐。积善余庆,今得为人,乃生王家,自然尊贵;仪容端正,众所敬事,妙衣珍膳,随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佛告阿难:「汝言是也!计如帝王,虽人中尊贵,形色端正,比之转轮圣王,甚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恶,不得相喻万亿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亿倍不相类也;设第六天王,比无量寿佛国菩萨、声闻,光颜容色不相及逮5,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译文】
佛问阿难:「譬如世间贫困的乞丐,站在帝王身边,他的身形容貌可以与帝王相比吗?」
阿难答言:「假如此人站在帝王身边,神情气度萎靡虚弱,丑陋得无以为喻,相差悬殊,无法用百千万亿的倍数计量。之所以这样,因为贫穷的乞丐最为低贱,衣不遮体,食物仅够维持生命,饥寒困苦,(在这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人情义理也无法顾及。这与宿世因缘有关,都是因为他们前世做人的时候不培植福德,屯积钱财不肯布施,越是富有越是吝啬,只想不劳而获,贪求无厌。不信善有善报,积恶如山。这样过了一生,寿终之时一物也带不走,财宝全部消散,自己辛苦终身积累的财富,反而变成烦恼的来源,此时对自己一点帮助也没有,只能白白被他人占有。没有善根可以凭靠,没有福德可以依赖,所以死后堕入恶道,长时受苦。恶道罪报受完之后,得离三途,转生为下贱之人,愚痴粗俗到了极点,只不过显示形同人类而已。
相反地,世间帝王之所以人中独尊,都是由于宿世积德所致。例如以慈悲之心广行布施,心怀仁爱,乐于助人,守信修善,不与人争。结果命终之后,福德所感上升善道,转生天上,享受自己修植的福乐。天寿享尽,余福未尽,如今得生人道,就生在帝王之家,自然尊贵;仪容端正,众所景仰,锦衣玉食,随心享用:这都是由于宿世福德跟随,所以才能这样。」
佛告阿难:「你说得很对!不过,帝王在人间虽然尊贵,形貌端正,但是与转轮圣王相比,就显得低劣,就像乞丐站在帝王身边一样。转轮圣王的威德相貌殊胜微妙,天下第一,但是与忉利天王相比,同样显得丑恶不堪,相差悬殊,万亿倍不足以形容。如果忉利天帝与第六天王相比,又是相差百千亿倍。如果第六天王与无量寿佛国中菩萨、声闻相比,其容貌神色不及之处,更是相差百千万亿也无法形容的倍数了。(净土的圣者,就是这样殊胜美好。)」
【注释】
①羸:(ㄌˊㄟ)瘦弱。
②坐:因为、由于。
③益悭:更加吝啬。「悭」(ㄑㄧㄢ)。
④唐得:不劳而获。「唐」,空、徒然。
⑤不相及逮:不及、不如、比不上。「逮」,到、及。
佛告阿难:「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饮食、华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1。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
【译文】
佛告阿难:「极乐世界一切人天,衣服、饮食、妙花、宝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音声,以及居所宅舍、宫殿、楼阁等等,无不符合他们的形貌而变大变小、变高变低。(各种珍宝,随意显现,)或一种珍宝,或两种珍宝,乃至无量珍宝,随意所愿,随应心念来到眼前。(第二十七「万物严净愿」成就)
【注释】
①称其形色,高下大小:相称其人天身量高下大小,所居宫殿亦随之高下大小。「称」(ㄔˋㄥ),适合、相当。
又以众宝妙衣遍布其地,一切天人践之而行。
【译文】
极乐世界的黄金地上,铺设着众宝合成的妙衣,一切圣众踏之而行。(第三十八「衣服随念愿」成就)
无量宝网弥覆佛土,皆以金缕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曜,尽极严丽。
【译文】
极乐世界的虚空中,遍布无数宝网。这些宝网都是用金丝线编织而成,又用珍珠等百千杂宝交相装饰,奇特微妙,珍贵稀有。宝网四边垂挂着宝铃,光色明亮闪耀,极为庄严美丽。
自然德风1,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2。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3。
【译文】
自然德风徐徐而起,微微吹动,调和适中,不寒不热,温凉柔软,不快不慢。吹动宝网和宝树,发出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和清雅的德香,四处飘散。闻此妙音、熏此德香之人,尘劳与恶习自然不再生起。当微风掠遍身体,快乐无比,就像罗汉进入灭尽定一样。(第三十九「受乐无染愿」成就)
【注释】
①德风:极乐世界的清风,非三界之风,是阿弥陀佛清净功德所现,具有演发法音、流布德香、令得快乐等功能,故名「德风」。
②德香:极乐世界的宝香,由阿弥陀佛清净功德所熏发,故名「德香」。
③灭尽三昧:又作「灭尽定、灭受想定」,灭尽六识心及心所的禅定,一切受、想之心一时灭尽。
又,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华用已讫,地辄开裂,以次化没,清净无遗。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如是六反1。
【译文】
还有,微风吹动,七宝树花纷纷飘散,铺满极乐大地,不同颜色依次排列,丝毫不乱。花瓣柔软,光色润泽,芳香沁人。极乐圣众脚踏满地香花,自然陷下四寸;脚一抬起,又恢复如初。当这些花用过之后(供养佛陀、庄严大地、散发香味),地上就出现裂纹,依序把花吸入地下,地面清净得不留一片花瓣。随下一个雨花时节到来,风吹七宝树,众花散落,如此周而复始,昼夜六时各有一次。(第三十二「宝香合成愿」成就)
【注释】
①六反:六次往返。「反」,通「返」,返回。《阿弥陀经》:「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⑽华光出佛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1。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2,光色赫然,炜烨焕烂3,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佛说无量寿经 卷上终
【译文】
极乐净土还有众宝所成的莲花,处处盛开,遍满世界。每一朵宝莲都有百千亿片花瓣,并散发出光明,呈现无量种色。青色发出青光,白色发出白光,黑色、黄色、红色、紫色,各各明亮显耀,光辉灿烂,胜过日月之光。一一莲花,放出三十六百千亿光明;一一光明,现出三十六百千亿尊佛,佛身皆是紫磨金色,相好殊妙庄严;一一佛身,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演说妙法。如此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在成佛的正道上。(阿难!法藏菩萨的愿行及其果报大概如上述,不过不要忘了上面所说的,只是大海中的一滴而已。)」
【注释】
①百千亿叶:百千亿的花瓣。
②玄黄朱紫:黑色、黄色、红色、紫色。
③炜烨焕烂:光彩美盛灿烂。「炜烨」(ㄨˇㄟ ㄧˋㄝ),又作「暐晔」,光彩夺目。
【要义】
华光出佛论:极乐净土宝华的光中,出现了无数的佛,这些佛与十方三世的佛是同体?还是别体?从下列之依据,可知是一体的。
(一)经文对照
《如来会》:「一一光中,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诸佛。身如金色,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殊胜庄严,放百千光普照世界。是诸佛等,现往东方为众说法,皆为安立无量有情于佛法中。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文中说「现往东方」所指的就是娑婆世界,则此世界中也应有从华光出来的佛出现,来开说阿弥陀佛本愿。因而此界的教主释尊才兴出此世,宣说本愿救度之法。从这点看,释尊与华光出佛是一体的。又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来看,不但是释尊一佛,十方三世诸佛也和释尊一样都是华光出现的佛。如《楞伽经》卷六云:「十方诸剎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此文也说十方一切诸佛全部都是从阿弥陀佛净土出现的,如此三世诸佛也与华光出佛同为一佛。
(二)经文次第
本经下卷初第十七愿成就文出现的十方恒沙诸佛如来,也全是上卷末所说的华光出现之佛。因此,接下来第十一愿成就文中的现生不退之众生,与此处经文说的「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的众生,也应该是相同的。不这样解释,文章的来龙去脉就不能一贯。所以从这文脉上看,华光出佛与十方三世诸佛,显然是同一体。
总之,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凝集而成西方极乐的庄严,散开显现为三世十方诸佛来引度众生。亦即极乐净土是弥陀为吸引众生的慈悲显现,而十方诸佛则是推送我们入弥陀怀抱的慈悲化现。就像极乐莲华,青色有青光,白色有白光一样,诸佛有种种的形象与意义,而其佛心则全在于哀怜常没众生。释尊说完如来净土之因果,于最后才提起池中莲华的色与光,以及从中出现的化佛,其用意无非也是让我们知道弥陀的大慈悲。
佛说无量寿经 卷下
曹魏天竺三藏 康僧铠 译
(三)众生往生之因
1念佛往生
⑴得生之机类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1。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2及不定聚3。
【译文】
佛告阿难:「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全都住于正定聚,必定证悟佛道。何以如此?因为在无量寿佛的国土中,没有邪定聚和不定聚。(第十一「必至灭度愿」成就)
【注释】
①正定之聚:必定得涅盘者。「聚」,聚类、聚集。
②邪聚:毕竟不得涅盘者。
③不定聚:介于正邪之间,有缘即得、无缘不得者。
【要义】
现生不退论:「正定聚」即是不退转位,不从决定往生退下来。此不退转位的正定聚是往生净土之后才能得到,所谓「彼土不退、彼土正定聚」呢?还是污秽的肉体仍存在的今日便能获得,亦即「此土不退、现生正定聚」呢?若依其他法门的解释,多依文解义而认为往生净土之后才得不退转,然依净土宗的教义,是现生已得不退的利益。其依据如下:
(一)摄取不舍
《观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念佛的众生,既蒙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不再六道轮回,必定往生弥陀净土,则住于正定聚之数(「数」,范围、领域),是现生上的事,自不待言。此即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义。
(二)超证涅盘
《大经》下卷说: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升道无穷极。
又说:
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
「升道无穷极」即是成佛。「次如弥勒」,位次同弥勒,指与等觉不退位的弥勒菩萨相同。经文既说「升道无穷极」、「如弥勒」,则念佛众生能于现在入正定聚位,而于命终同时,随即证大般涅盘之德,这是当然的道理。因为成佛必须先入正定聚之位,如果不先入正定聚之位,绝不能证得大涅盘,同时也不能说「如弥勒」了。这是从超证涅盘的道理,断定正定聚是现世利益。
(三)其他经文
《大经》第十八愿成就文说: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无量寿如来会》说:
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盘处。
《观经》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小经》说:
闻是经受持者,诸佛护念,皆得不退。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在都表明了现生不退之意。
(四)祖师释文
龙树菩萨《易行品》说: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称其名号。
「疾至」,非多劫多生无量生死,亦非他土不退,乃此土此生不退,故称「疾至」。从下文之「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便可得知。
又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实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即入必定」或「实时入必定」,皆显明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的人,于现生之当下,实时获得不退的身分。
天亲菩萨《往生论》说: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速满」显明「现生不退」之意,「大宝海」显明「往生即成佛」之意。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说: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涅盘分,焉可思议!
「不断烦恼得涅盘分」,指在没有断除烦恼,贪瞋痴依然存在的当下,就已拥有涅盘的身分。所谓「涅盘分」,就是指「住正定聚」;完全的「必至灭度」往生后就能够获得。这也是现生不退的论据之一。
又说: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又于《赞阿弥陀佛偈》说:
敢能得生安乐国,皆悉住于正定聚; 邪定不定其国无,诸佛咸赞故顶礼。
善导大师说: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又说: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即入正定聚」、「住于正定聚」、「定得往生」、「必得往生」,都是显明「现生不退」之义。
印光大师显明「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义,而简要明了的说: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又说: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正定聚是「定得往生」、「必定成佛」,即「正定于往生成佛之伴」的意思。因为念佛人成为了佛的同行,而弥勒菩萨也在不退转位,可说是「与弥勒同」、「与如来等」。此处虽曰「与弥勒同」、「与如来等」,但「同」与「等」的意思是不同的。信心念佛人,必定往生成佛,即与弥勒菩萨是完全同样的地位。但是,因为仍未证悟,所以不能说是「与如来同」。弥勒菩萨之位又叫等觉位,与佛是平等之位。此处「平等」,就好像是说十四夜的月亮与十五夜的月亮「基本相同」的意思。因为命终之后即往生成佛,所以凡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念佛人,都平等的预先获得「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的果报,其成佛时间,其实比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才成佛的弥勒菩萨要更加地快速、殊胜、究竟、圆满。此即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深义。
⑵诸佛之赞叹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1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译文】
如恒河沙一般无数的十方诸佛,全部一起同声赞叹无量寿佛,那自由自在救度众生的神力与名号功德,是无法想象,说也说不完的。(第十七「诸佛称扬愿」成就。也是极乐世界中,从莲花出现的诸佛,为十方众生开说微妙法的相状。)
【注释】
①赞叹:「赞」和「叹」二字有程度上的不同。「赞」是赞美,但仍不足以形容对方,又再称扬、褒扬,彰其超越,这叫作「叹」。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云:「美其功德为『赞』,赞之不足又称扬之,故言『叹』。」
⑶往生之业因
诸有1众生,闻其名号2,信心欢喜,乃至一念3,至心回向4,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译文】
十方一切众生,听闻到上述诸佛所赞叹的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生起相信、欢喜、难遭遇之心,从今之后,尽其一生一向专念,真心愿生极乐净土,哪怕临终才闻知而乃至一声或一念,也都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而且当下获得不退转位。不过,犯了五逆与诽谤正法的人则不在此限,所以必须谨慎三业。」(第十八「念佛往生愿」成就)
【注释】
①诸有:三有、二十五有等,指生死轮回之迷界众生。「有」,存在,因果不亡(三业行为构成潜在的业力,招感未来果报,不会亡失);依因有果,有生死烦恼。「有」有多种,包括三界生死的「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及「二十五有」(欲界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四禅天、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无色界四空处)等。《法华经科注》:「诸有,即二十五有生处也。结,即二十五有生因也。因果不亡,故名为有。」
②闻其名号:闻知必令自己往生极乐的「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闻」,闻知、闻信,闻若不信如不闻。
③乃至一念:上尽一形,乃至临终十声、一声、一念,念其名号。十八愿云「十念」,今云「一念」,即是长短互显,显示念念皆为往生因。
④至心回向:真心愿生彼国。「至心」,至诚真实的心。「回向」,回转趣向。澄观《华严经疏》卷廿六言:「回者转也,向者趣也。」
【要义】
净土宗的极致:净土宗以净土三经为根本,净土三经以《无量寿经》为根本,《无量寿经》以四十八愿为根本,四十八愿以第十八愿为根本,第十八愿以成就文为极致,第十八愿成就文以「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为核心,故第十八愿成就文是净土宗根本中的根本,也是净土宗的极致。
第十八愿成就文:就第十八愿与第十八愿成就文的重要性来讲,成就文可说比愿文更加重要,因为第十八愿成就文,是释尊亲自解释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的内涵。对比第十八愿,文句两两相对,具体说明众生往生之「因」,及往生后所得之「果」,是整部《无量寿经》的核心、归属。
第十八愿成就文是《大经》宗归,为什么?虽然四十八愿每一愿都很殊胜,但是以第十八愿的念佛往生为根本;因此,第十八愿是四十八大愿中的根本愿。虽然每一愿的成就都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其中以根本愿--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的成就更是不可思议中的不可思议。也就是说,第十八愿的成就是超越性的,而且是不共的、绝对性的,所以十方诸佛的赞叹都归纳在第十八愿,同时也都归属在第十八愿的成就文。
(一)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要了解第十八愿的成就文之前,先要了解第十七愿的成就文。因为第十八愿成就文前面两句有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这里「闻其名号」的涵义是什么?就是前面第十七愿成就文说的「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一般来讲,「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是通指四十八愿所有的功德;若就特别来讲,是单指「第十八愿成就文」,也就是贪瞋痴的凡夫,只要信佛念佛,皆能直入弥陀报土,这即是弥陀威神功德之力。
弥陀的威神之力直指名号不可思议功德,非指其他,因为称念佛名即得往生故;名号是果德之名,名体不离故,名号之处即是弥陀正报佛体功德之处,故云不可思议。
因此,称念佛名,即是修诸万行,具诸德本;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一声一念,皆得往生弥陀报土(极乐世界),所谓「不断烦恼得涅盘分」。凡夫生报土,全是弥陀不可思议功德,即便文殊普贤诸大菩萨,亦无能力测度弥陀之不可思议,「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故云「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佛所赞叹的主要是在这里。
善导大师曾设问答,说明诸佛之所以特别赞叹阿弥陀佛的原因:
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
虽然诸佛果地所证悟的佛性都平等不二,但以因地行菩萨道时,所发的愿和所修的行来看所得的果,这样每尊佛就各有不同的因缘了。接着说:
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这段文其实就是第十八愿及其成就文的批注,可分三段来解释:
一、标本誓深重。《悲华经》说,娑婆众生罪业深重,是一千四佛所摈弃、放舍的。十方诸佛不能救度的众生,阿弥陀佛也不放弃,深发重愿,誓必救度,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弥陀本愿的深重,于此可知。
二、举果德普益。阿弥陀佛成佛以后,成就了光明名号的果德,以此光明名号普遍救度十方众生。
「光明」是第十二愿所成就,阿弥陀佛发愿,他若成佛,光明要遍照十方世界无所障碍。
「名号」是第十七愿所成就,阿弥陀佛发愿,他若成佛,要使十方诸佛都来赞叹称扬他的光明名号,使十方众生都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得生弥陀净土。
第十七愿已经成就,自然就有这句名号出现,而且十方诸佛自自然然地都会共同来宣传这个法门,否则难以普救十方无尽的众生。所以,现在能听见这句名号,也是第十七愿的功能。
第十二愿、第十七愿的果德融合一体,就是光明名号。光明名号的目的是要平等无条件的救度十方众生--光明为「缘」,名号为「因」,因缘和合,就能圆满救度十方众生。
这就是阿弥陀佛光明名号的果德,能普遍救度十方众生,使十方众生皆生极乐,获得成佛之益。
三、明群机胜益。十方众生只要信受第十八愿,专一称念这句光明名号,都可以往生,都可以成佛,易行而功高,这都是因为靠阿弥陀佛深重誓愿力量之故。所以善导大师最后就说:
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
因为有这样易行而殊胜的法门,所以释尊以及十方诸佛,都共同劝导十方众生往生西方,专念弥陀。可知,十方诸佛的赞叹都归纳在第十八愿,都归属在第十八愿的成就文。
因此,行者想要了解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的内容,要看第十八愿愿文及第十八愿成就文才能更加了解。以下是愿文(因愿)与成就文(果力)对照表:
「诸有众生」,以第十八愿来说,就是「十方众生」,若凡若圣,九法界都包含在内。而成就文中「诸有众生」是指轮回六道的众生,即罪恶生死凡夫,僧俗、智愚、贵贱、善恶、男女老幼,不论任何根机。为什么释尊在这里以「诸有众生」来解释「十方众生」呢?显示净土法门是「本为凡夫,兼为圣人」,阿弥陀佛的愿是为我而发,我们是佛一对一的主要救度对象。
(三)闻其名号
「闻其名号」,其中的「其」字,指上面第十七愿成就文。这个字表现了第十七愿与第十八愿之间的不离关系,亦即闻诸佛所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六字名号。如《小经》言:「闻说阿弥陀佛。」《称赞净土经》言:「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四)信心欢喜
「闻」字,有「闻具足」和「闻不具足」。「闻具足」就是「闻信一体」,闻说弥陀本愿名号的救度,悲喜交集,即所谓「信乐」。亦即信受无疑而庆喜,大安心、大满足,这叫「信心欢喜」,在第十八愿叫作「至心信乐」。
所以,净土法门以闻(信)弥陀救度为根柢。《大经》异译云:「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剎中。」不必靠三学、六度、万行,因为自己所修皆非真实功德,也非往生正因;唯有信受弥陀救度才是真实功德,也是往生正因。故信心绝对不是自力,信心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是佛力。有信就是信南无阿弥陀佛,无信就是不信南无阿弥陀佛。
(五)乃至一念
显明念佛。上从几万几千,下至十声一声,故云「乃至」。
然第十八愿云「十念」,今成就文云「一念」,即是长短互显,念念皆为往生因。
「乃至」约平生,「一念」约临终。「乃至一念」即第十八愿说的「乃至十念」。「一念」、「十念」都是就临终的根机来说的;前面有「乃至」,是就平生来讲的。
善导大师说: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法照大师说:
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六尘;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以临终根机作标准,也就是以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以此来涵盖平生之人念念不舍,当然更能往生。让所有人都有希望。
总之,由闻诸佛所赞叹弥陀名号,生欢喜故,即称念所闻名号,因念佛大功德故,至心回向,即得往生。
(六)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至心」就是「至诚真实之心」,第十八愿是站在弥陀的立场说「欲生我国」;「成就文」则是站在释尊劝导我们的立场,要我们「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乃至一念」含信与行,是信行不二;「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属于愿。信、行、愿解说时有前后次第,但其实在我们的心念上是同时的,并非前念是信佛念佛,后念才要「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只是「说有次第」,因此「闻也有次第」,但实际上是「同时具足」。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根据第十八愿及其成就文说:
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克念」就是切实有愿生的心,这样也一定会往生,而且现在就进入「正定聚」的阶位。这种愿生已经含有信与行在里边了,因为他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因此愿生极乐世界,此后也自然会称念阿弥陀佛。
(七)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就是解释第十八愿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一个「愿生彼国、乃至十念、乃至一念」的众生是决定往生的,因为阿弥陀佛已经成正觉。
「即」有「实时即」与「异时即」。这里的「即」是「实时即」,就是决定往生是在当下,不是在未来。若是临终之机,当下信念而断气,当下往生极乐世界,进入不退转的果位;若是平生之机,不管何时命终,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而且现在也和往生的人一样,得到不退转的身分,不退转的果位。
「不退转」即是「正定聚」。显示「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聚有正定聚、不定聚、邪定聚三种。
决定不退名「正定聚」,即永不退于佛境。
随缘不定名「不定聚」,或者前进,或者退转。
决定流转名「邪定聚」,即永在六道轮回。
若生净土,不问凡圣,定向涅盘,故唯有正定聚,无二亦无三。
决定往生,心行具足,因中说果,亦名正定聚,乃约决定不可转者。
愿生极乐,专称佛名,心决定时,净土莲花,现其色相;
例如须达,将造祇园,心决定时,欲界诸天,现其宫殿。
蕅益大师说:
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印光大师说:
祇园始经营,天界之宫殿已现;佛念才发起,净土之莲花即生。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昙鸾大师说:
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盘分,焉可思议!
心行相续,业成不退。净土法门的容易和殊胜,于此可见一斑。
⑷念佛之辈品
①总说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译文】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一切人天等众生,凡是真心愿意往生彼佛国土的,大略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种根机。
②上辈往生者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1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2,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译文】
上辈是指那些舍家弃欲成为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持无量寿佛名号,随修种种功德,愿生极乐国土的人。此等众生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菩萨圣众显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就跟随无量寿佛往生极乐国土,在七宝莲花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位,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所以阿难啊,如果有人想在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当发起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发愿往生彼国。」
【注释】
①一向:意向于一处,无余念,专心之意。善导《观经疏》四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探玄记》八曰:「情无异念,故云一向。」
②化生:根身顿起,忽然而生。往生极乐有两种:相信佛智者,生于莲花中,当下花开见佛,谓之化生;疑惑佛智者,生于莲花中,过一段时间才能见佛闻法,如住母胎,谓之胎生。
③中辈往生者
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1,起立塔像,饭食2沙门,悬缯3燃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4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5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译文】
佛告阿难:「中辈是指十方世界一切人天等众生中,有人真心愿生彼国,虽然不能像上辈一样舍家弃欲行作沙门、大修功德,也应当发起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持无量寿佛名号;随分随力多少修善,比如持守斋戒、起塔立像、设斋供僧、悬挂幢幡、燃点灯烛、散花烧香、供养三宝等:以此功德回向,愿生极乐国土。此等众生临命终时,无量寿佛化现身相,光明相好都与真佛一样,与极乐圣众显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就跟随化佛往生极乐国土,住不退转位。功德与智慧略次于上辈往生者。」
【注释】
①斋戒:又作「八关斋戒、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八戒」,在家人一日一夜受持的戒法。八戒斋即:一、不杀生(不杀有情生命);二、不与取(不取他不与之物);三、不非梵行(不淫欲);四、不虚诳语(不说假话);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不身涂香饰花鬘及观舞蹈、听歌曲);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即不坐卧于高广严丽的床上);八、不非时食(过午不食)。其中第八不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
②饭食:供养食物。「食」(ˋㄙ)。
③悬缯:悬挂丝织彩束。
④具:尽、完全。
⑤化佛:佛菩萨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佛身。
④下辈往生者
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1,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译文】
佛告阿难:「下辈是指十方世界一切人天等众生中,有人真心愿生彼国,又假使不能像中辈多少修善、积累功德,也应当发起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持无量寿佛名号,乃至临终遇法仅念十声,愿生极乐;或者有缘听闻念佛往生的甚深妙门,心知得救而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仅念一声无量寿佛名号,以至诚心愿生彼国。这些人临命终时,就像在梦中一样,拜见阿弥陀佛的化身,而得以往生。功德与智慧又次于中辈往生者。」
【注释】
①若闻深法:深法是阿弥陀佛名号。相当于《观经》下中品的「为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等文。
三辈归于念佛:「辈」者「类」也。三辈不是指往生之后的辈品差别,而是指这个世界众生的根机。十方众生之根性,有圣凡、道俗、善恶、智愚、勤怠等上下利钝之不同,依众生根机与修行的不同,而分为上中下三种机类。
(一)三辈为念佛而说
三辈就文面而言,像是分判根机胜劣与修行高低,可是从内涵来讲,其实不是。经言:「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此三辈之文,紧接第十八愿成就文之后。而「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又与成就文的「至心回向,愿生彼国」相互对应。可见,不管是从经文的次第、文义的衔接,还是法义上的顺承关系,都非常明显,这里的「凡有三辈」,是围绕前面第十八愿成就文「至心回向,愿生彼国」的众生来展开的。一切众生分为三辈(三辈摄万机),但不论上辈、中辈、下辈,皆须「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而得往生(念佛融万机)。亦即三机一法--三辈根机归入念佛一法。所以善导大师于《观念法门》解释三辈之文说:
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 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随其根性,皆劝专念」,不问根性上下利钝,皆同劝其专念弥陀佛名,非劝上不劝下,亦非劝下不劝上。机有三根,法唯一法,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以法泯机,三辈皆成一机,显废立义。
「佛圣来迎,尽得往生」,只要念佛,则不问机品上下利钝,平等来迎,平等往生,平等证果,无上下利钝之差别。
可知,说三辈不在三辈本身,说三辈只为强调第十八愿之念佛得往生而说,非强调三辈之诸行得往生而说。
所谓「一向」,显示不兼余行。上辈虽先说余行,后云「一向专念」,亦可知为引导余行归于「一向专念」;三辈之业,各有不同,然皆通言「一向专念」,亦显示三辈「只要念佛」,故言「一向专念」;否则,「一向」、「专念」之言,如何解释?
因此,若从经文的当相(文面)来看,三辈之文与第十九愿所誓的相同,除了念佛之外,亦誓修诸善行,可视为第十九愿成就文;但若从经文蕴含的深义来看,三辈意存方便,权说诸行的目的,是为引导所有根机进入一向念佛的第十八愿。
唯有「一向专念弥陀佛名」,才是得生净土唯一的必要条件,其他非唯一必要条件。而此唯一必要条件是「易行」,人人可行;更是「殊胜」,超胜诸修行、诸功德。《大经》言「大利无上」,《观经》喻「芬陀利花」,《观经疏》赞「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是故,愿生弥陀净土即应「专称弥陀佛名」,既是顺佛愿、正定业、报土化生,亦是「舍难取易」、「舍劣取胜」也。
(二)废立与隐显
如甲乙二物,欲明其中一种之最优秀时,大约有三种说法:直接法,比较法,反显法。
一、直接法:甲物最好。是直接赞美甲。
二、比较法(废立,外显):乙物不好,甲物最好。是跟乙比较来赞美甲。
三、反显法(隐显,内密):乙物也不错。表面虽然赞美乙,但暗地里实际赞美甲。
净土三经的根本精神,在于赞叹弥陀名号救度,而劝人信受念佛。然释尊说法有此三种:
一、最初只赞叹他力念佛的信仰,以直接法说明。
二、将自力诸行与他力念佛比较,贬舍自力诸行而取他力念佛,以比较法说明。
三、虽赞叹自力诸行或自力念佛的信仰,但暗中赞叹他力念佛的信仰,以反显法说明。
第二比较法名为「废立」,第三反显法名为「隐显」。所谓「废立」就是以诸行与念佛做比较,废舍低劣的诸行,以建立殊胜的念佛;而「隐显」就是在表面上(显)虽然说自力诸行或自力念佛的功德,但在里面(隐)却赞叹他力念佛的功德最胜。换句话说,废立是以「外显」去比较二法,而隐显是以「内密」去比较二法。
甲乙二物,「乙也不错」,这是反显法,名为隐显。这种说法似乎任何方面都不得罪,和谐稳妥的说法。但,「甲最好」反而不知,而模糊的选择乙。
若是「乙不行,甲最好」,这是比较法,名为废立。严谨明确,不会误听。
人生之大事,是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之苦;人生之目的,是往生净土证悟涅盘之乐。
净土宗是解决人生之大事,完成人生之目的的宗派,因此说法始终必须直白明确,不可模糊不清,也不可模棱两可。若是暧昧不清,模棱两可,则丧失解脱成佛的大事与目的。
因此,净土宗的弘传,始终排除一切妥协,彻头彻尾扬弃不纯之物,以无比严谨的废立,彻露唯一的真实。
辈品同异论:《大经》三辈与《观经》九品,所说到底是同还是异?
(一)若依本宗传承,三辈九品唯是开合之异,合即是三辈,开即是九品,再开即是八十一品,乃至无量品。目的在于引导辈品诸机归入念佛一乘。
善导大师说:
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
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又说:
同因同行至菩提。
念佛前,随各人根机,有三辈九品差别;念佛后,托佛愿强缘,一切善恶凡夫齐入报土。
昙鸾大师说:
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法界皆兄弟。
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
(二)虽然三辈与九品同在引导诸机归入念佛,但在方式上有顺逆的不同。
《大经》三辈紧接第十八愿成就文,为从念佛顺出,以摄诸行,一一皆说「一向专念」。
《观经》九品为承定善观法而来,为不能修定观者说散善--先则大乘善;大乘不能修者,为说小乘;小乘不能修者,为说世善;越趋越降,至下三品,定散诸行、大小世善无一能修,唯能造恶者,即为说念佛,乘佛愿力,尽得往生。如同山穷水尽,忽然柳暗花明,即是逆诸行而入于念佛。因此,念佛虽说在下品,意在以下下之机,显上上之法,以此引导诸行,归入念佛。
综而言之,三辈从佛本愿而出,以真实法摄三辈权机,是「以实摄权」;九品是佛先随他意,最后再逆转诸行根机,归入真实念佛,是「导权归实」。二者合而观之,其意更明。
菩提心义论:三辈段从上辈到下辈都说到菩提心。法然上人在《选择集》中解释说,此菩提心是诸善万行之一,应予废舍。但是昙鸾大师在《论注》中,把菩提心解释为是往生正因。两人为何解释不同?那是由于他们对菩提心本身的解释不同。
先说昙鸾大师,大师承继龙树菩萨难易二道的基础上,将一代佛法概括分为自力、他力,建立起净土宗他力的教理思想。因此大师对净土三经并不加以真实、权假之别,认为都是仰靠弥陀愿力的他力教,所以将此菩提心解释为他力信心(愿生心)。
法然上人则于三经中分真假,认为《大经》的三辈段与《观经》的九品段一样,都权说诸行,但都是为了废舍而说的,所以其中所说的菩提心也是诸行的一种,是所废的。这一点,透过「二双四重」的教判来看,就会很清楚。
此种判释是依龙树菩萨「难易二道」、道绰大师「圣净二门」、善导大师「顿渐二教」的教判;更以《大经》的「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之文为基础而立的。底下以图表来显示,更能一目了然。
二双:顿教、渐教。四重:竖超、横超、竖出、横出。
「顿教」就是速得证果之教,「渐教」就是迟得证果之教。
「竖」就是自力的异名,「横」就是他力的异名。
「超」就是速证之意,「出」就是渐升阶位而迟证之意。
三论、法相,自力历劫,故为「竖出」;华、天、禅、密,自力顿证,故为「竖超」。此二重为自力圣道菩提心。
十九愿自力菩提心,报土胎生,深自悔责,花开见佛,故为「横出」。
十八愿他力菩提心,报土化生,直证涅盘,不经迂曲,故为「横超」。
法然上人《选择集》之所废的是「竖出」、「竖超」及「横出」的自力菩提心。
由上可知,昙鸾大师所立的是「横超他力」的菩提心,而法然上人所废的是「横出自力」的菩提心,因此两师有一取一舍之别,但其实两师的看法是一致的。
2诸佛赞劝
⑴长行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 于彼东方恒沙佛国,无量无数诸菩萨众,皆悉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听受经法,宣布道化。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译文】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救度众生的威德神力无限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数量的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齐声称叹(第十七「诸佛称扬愿」成就)。
在东方如恒河沙般的诸佛国中,无量无数的菩萨圣众全都前往极乐世界,以恭敬心供养无量寿佛及此处的菩萨、声闻大众。之后听佛宣说经法,受之于心,并返回本国,将听闻到的殊胜妙法广泛流布宣扬,教化利乐群生。南方、西方、北方,以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维,乃至上方、下方,一切佛土的菩萨圣众,也皆是如此。」
⑵偈颂
1东方诸佛国,其数如恒沙,彼土菩萨众,往觐1无量觉。
2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然,彼土菩萨众,往觐无量觉。
3一切诸菩萨,各赍2天妙华,宝香无价衣,供养无量觉。
4咸然奏天乐,畅发和雅音,歌叹最胜尊,供养无量觉。
5究达神通慧,游入深法门,具足功德藏,妙智无等伦。
6慧日3朗世间,消除生死云,恭敬绕三匝,稽首无上尊。
7见彼严净土,微妙难思议,因发无量心,愿我国亦然。
【译文】
尔时,世尊以偈颂赞言:
东方诸佛的国土,数量犹如恒河沙这么多。佛土中无量的菩萨众,皆前去觐见无量寿佛。其余南西北三方,以及四维上下佛土的菩萨众,也都前往瞻礼无量寿佛。
诸佛国土菩萨圣众,各各带着殊胜的妙花、宝香以及无价的妙衣,前去供养无量寿佛。共同奏响美妙的天乐,尽情发出和雅的音声,歌咏赞叹最尊第一的本师法王,以此供养,表达虔敬之心。
(他们唱出美妙的赞词:)无量寿佛得到洞达十方三世的神通智慧,悟入真如法性之渊底,圆满具足功德宝藏,深妙智慧无与伦比。
犹如日光朗照,消除世间生死的乌云。我等恭恭敬敬绕佛三周,至诚顶礼无上尊。
如今目睹极乐世界的庄严净土,真是微妙不可思议。我等亦发起无上殊胜的愿心,希望自己将来成佛的国土也是如此。(以上是诸菩萨往觐相)
【注释】
①往觐:前往觐见。「觐」(ㄐㄧˋㄣ),下拜见上。
②赍:(ㄐㄧ)持拿、带着。
③慧日:佛的智慧普照众生,能破无明痴暗,故以日光为喻。
8应时无量尊,动容发欣笑,口出无数光,遍照十方国。
9回光围绕身,三匝从顶入,一切天人众,踊跃皆欢喜。
10大士观世音,整服稽首1问,白佛何缘笑,唯然愿说意。
11梵声2犹雷震,八音3畅妙响,当授菩萨记,今说仁谛听。
12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志求严净土,受决当作佛。
13觉了4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剎。
14知法如电影5,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
15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剎。
【译文】
就在十方佛国诸菩萨众发愿之时,无量寿佛露出欣喜的笑容,口中放出无数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而后光明返转回来,绕佛身三周,从头顶而入(此是授菩提记之相)。一切人天大众见此瑞相,皆悉欢喜踊跃。
此时,观世音菩萨整理衣服,恭敬地向佛顶礼请问:『世尊,是何因缘而现欣笑?但愿世尊说明缘由。』
无量寿佛梵音清远,犹如雷震,无远弗届,撼动人心,以八音妙声畅说妙法:『我现在为前来礼拜的菩萨们授记,诸位仁者请仔细听。十方来集的诸位菩萨,我全部了知你们志在求取庄严净土的大愿,我现在为你们授记,决定成佛。
一切诸法本来如梦如幻如响,没有真正的本性。因此也没有什么可厌的秽土,也没有什么可求的净剎。然而明知这个道理,却能观察到不离无相之有相的道理,而辨别出净土、秽土的区别,满足了想于秽土之外拥有净土的这种妙愿,那么他就必能造出一个像极乐世界这样的国土。
又,一切诸法是如电如影,其理是不可得的。因此,没有什么可修的行,也没有什么可愿的佛果。然而明明知道这个道理,却又能观到不离平等的差别之理;极尽菩萨的修行,因而具备诸功德的根本,也一定能够受记未来成佛。
又,一切诸法的本性是空、无我,因此没有什么可求的果报、可期的净土。但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且又能知晓有一个不离真谛的俗谛,专心去求清净的佛土,就必能拥有像极乐世界这样的佛剎。』(以上是诸菩萨听受经法)
【注释】
①稽首:梵语「和南」(Vandana),意译为「稽首、敬礼、度我」。最恭敬的跪拜礼,跪下而头手至地。
②梵声:佛的三十二相之一,梵音清远相,如梵天声。
③八音:佛所特有的八种音声: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不误音、不女音、尊慧音、深远音、不竭音。
④觉了:觉悟了知。
⑤如电影:如闪电,如影子。如电,剎那不住;如影,空无实体。
16诸佛告菩萨,令觐赡养1佛,闻法乐受行,疾2得清净处3。
17至彼严净国,便速得神通,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
18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19菩萨兴至愿,愿己国无异,普念度一切,名显满十方。
20奉事亿如来,飞化遍诸剎,恭敬欢喜去,还到赡养国。
【译文】
(接下来诸佛列举觐见阿弥陀佛的利益,以劝菩萨往生。)
十方诸佛告知自己国土的菩萨,劝令他们要前去拜见赡养世界的教主,若听闻无量寿佛以名号救度众生的妙法能相信并欢喜受持,这样的人,就会快速往生极乐净土。
到了那庄严清净的极乐国土,就会快速获得神通,并且在无量寿佛座下受记当来成佛。
这是由于阿弥陀佛的本愿力,能让闻信名号功德、愿生极乐世界的十方众生,无论是善人还是恶人,都能往生极乐世界。而且依弥陀自然法尔的本愿力,使闻信念佛之人现在立刻得到不退转。(第十八愿成就偈)
你们要发起至诚的誓愿,愿自己未来成佛的国土与极乐世界一样(摄国土),大悲普念度化一切众生(摄众生),其成佛时的名声、称号,也像无量寿佛的名号一样显扬于十方无量世界(摄法身)。
还有前往极乐净土,就能分身十方遍往一切佛剎,奉事供养万亿如来,在闻法礼拜之后,满心欢喜地回到赡养佛国。(以上是诸佛劝赞)
【注释】
①赡养:为极乐世界之异名。因净土中充满平安喜乐,众生无忧无苦、清净自在、无挂无碍,可安心、养身,故称「赡养」。亦名「安乐国、赡养国、赡养净土、安乐世界、妙乐世界、涅盘界、莲花藏世界、无量光明土」等。
②疾:快速。相较于其他佛国净土,极乐世界能快速超入如来地。《平等觉经》:「一切人闻说法,皆疾来生我国。……速疾超便可到,安乐国之世界,至无量光明土,供养于无数佛。」《易行品》:「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③清净处:成佛时报得之净土,亦指菩提涅盘。此处指极乐净土。《往生论注》:「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菩提是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菩提是毕竟常乐处。」极乐世界全是佛正觉菩提的显现,依正不二。众生一旦往生,即契悟本然清净法身,速证无上菩提佛果,得究竟安稳常乐,故名清净处。
【要义】
本愿偈:「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此偈有四要点:本愿、闻名、往生、不退。
此偈所言「闻名」,含「信」与「念」。若不信即闻不具足,若不念即信不具足。
此偈是释迦牟尼佛亲自解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故此偈亦称「第十八愿成就偈」,或称「本愿成就偈」,简称为「愿成偈」,亦称为「本愿偈」。此本愿偈与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成就文(简称为「愿成文」)及「大经流通文」,内涵相同,旨趣一致,皆是《大经》最核心的经文,所以此偈是《无量寿经》的核心,也是四十八愿的核心,同样也是第十八愿的核心,其重要可知。
「其佛本愿力」,释迦牟尼佛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场来说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故「其佛」就是指阿弥陀佛。「本愿力」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之力,也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说「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正觉了,因此他因地所发的愿已经成就了,也具足功德力量了,所以说「其佛本愿力」。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即是阿弥陀佛总功德力,是阿弥陀佛所有功德的结晶。
所谓「本愿力」,也是指「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力,这个名号力有什么功德、功能、力量呢?这句名号有一种超绝的力量,能使听到它、称念它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亦即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是要使信佛念佛愿生极乐世界的人,自然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并且现生自然地获得不退转的果位。故释迦牟尼佛解释说「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只要听到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名,想要往生极乐世界,这样人人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一个都不会漏掉,所以说「皆悉到彼国」。
在四十八愿之中,只有第十八愿才说到名号的力量,其他譬如第十九愿也好,第二十愿也罢,都不是专门在讲念佛的愿。因此,这首偈也叫作「本愿成就偈」,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解说第十八愿的内容。由这首偈就能知道,释迦牟尼佛唯以第十八愿作为「本愿」,不是以其他愿作为「本愿」。
善导大师也把第十八愿称为「本愿」,即阿弥陀佛的「根本愿」。《观经疏》在最后结论的地方就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虽然在《观经》里介绍十三种入定观想的方法,也提出净业三福种种修行的内容,但是从阿弥陀佛的「本愿」来看,就可以知道释迦牟尼佛的本意不是在十三定观,也不是在三福九品,而是要我们「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含义。所以,第十八愿就是「本愿」,第十八愿的内容就是要我们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自致不退转」,释迦牟尼佛又进一步解释说「自致不退转」,自自然然就成为不退转的菩萨。「自」就是天性自然、自自然然的。既是天然、自自然然,就不是我们凡夫人为的造作。我们只要欲往生极乐世界,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自自然然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而且自自然然在今生今世得到不退转的身分。为什么呢?因为称念弥陀名号必定往生,不再轮回六道,而极乐世界是成佛的境界,岂不是从现在算起,就已经获得不退转的身分了?这就叫作「凡夫菩萨格」:现在虽然还是贪瞋痴的凡夫,不过身分却是等觉菩萨,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实时舍掉凡夫的肉体和身分,自然就在极乐世界显现等觉菩萨的身分,这就是「自致不退转」。
这不是靠我们凡夫的功夫、功德和力量,完全都是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自自然然,天性自然,法尔自然,不需造作,不用勉强,甚至不必经过时间,不必经过阶位。
这首「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的解释,如画龙点睛,给我们绝对的信心、安心与欢喜,让我们无比地感激,知道这个法门这么容易又这么殊胜,只要「闻名欲往生」,就「皆悉到彼国」,而且自自然然进入不退转的菩萨阶位,不用借着其他的功德力用,毫无勉强。所以,净土法门是信佛念佛自然往生成佛的法门,释迦牟尼佛已说得明明白白,经典上白纸黑字也写得清清楚楚,一点都不模糊。
此偈简明扼要,非常好,也很重要,是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解释,清楚明白地表达了整部《无量寿经》的宗旨。
此偈显明第十八愿即是阿弥陀佛之根本愿,故第十八愿独称「本愿」,第十九愿与第二十愿都不称为本愿,因而此第十八愿之念佛亦称为本愿念佛。此「本愿」与「念佛」之语与义,相承祖师皆作为核心教理而引用之。抄要如下:
一、龙树菩萨《易行品》言:
1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二、天亲菩萨《往生论》言:
2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三、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言:
3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
4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者,盖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也。
5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四、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言:
6妙土广大超数限,自然七宝所合成,佛本愿力庄严起。
7光耀鲜明相映发,华果枝叶更互为,稽首本愿功德聚。
五、善导大师《观经疏》言:
8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六、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言:
9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10弥陀本愿华王座,一切众宝以为成。
11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12仰愿神光蒙授手,乘佛本愿生彼国。
13今日遇善知识,得闻弥陀本愿名号。
七、善导大师《法事赞》言:
14乘此弥陀本愿力,一念之间入宝堂。
八、善导大师《般舟赞》言:
15或想或观除罪障,皆是弥陀本愿力。
九、法照大师《五会赞》言:
16弥陀本愿大慈悲,此地愚人不觉知。
17弥陀本愿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夫。
18莫辞念佛度朝朝,弥陀本愿许相招。
一愿意三愿意:此本愿偈,主要是解释第十八愿之意,但也可以看成是第十七、第十八、第十一等三愿之意。
(一)一愿意:「本愿力」是第十八愿全部。「闻名」是闻弥陀佛名,含信与念;「欲往生」是愿生心。「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是「即得往生」。
(二)三愿意:「本愿力」是第十七愿。「闻名欲往生」是第十八愿的三信,「皆悉到彼国」是第十八愿的若不生者,「自致不退转」是第十一愿的住正定聚。
要之,此本愿偈是显示净土宗他力信仰的重要经文,必须特别注意。
破地狱偈:此首「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自古以来,特别受到尊重,这有一个典故。
根据法然上人的《和语灯录》记载:从前中国的玄通律师,在旅途中借宿寺院挂单,听到邻房有人称念此文,于是也随口念了两三遍。后来,他因为犯戒,死时堕落地狱。阎罗王请他登台宣讲佛法,他只记得此偈,便顺口念出,当下阎罗王即起身向他敬礼说:「这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总功德之文,凭此功德,你可免除地狱的果报,再回阳间继续修行。」由于这首偈可以使堕入地狱的人离开地狱,故称「破地狱偈」。
其实,阿弥陀佛的总功德就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中,因为这首偈就是在描述阿弥陀佛本愿力的不可思议--使听到这句名号、念这句名号的众生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1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2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
3憍慢弊懈怠1,难以信此法,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4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
5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2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6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净慧知本空,亿劫思佛智。
7穷力极讲说,尽寿犹不知,佛慧无边际,如是致清净。
8寿命甚难得,佛世亦难值,人有信慧难,若闻精进求。
9闻法能不忘,见3敬得大庆,则我善亲友,是故当发意。
10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会当成佛道,广度生死流。」
【译文】
(以下是释尊对菩萨叙说净土法门的绝妙难思,举难信劝其净信。)
若人没有宿世深厚的善根福德,今生就不能闻到此经;除非前世听过、念过阿弥陀佛,曾经奉持清净戒律,(乃至布施、忍辱等,)那么今生才能闻信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宿世曾经拜见过诸佛世尊,蒙诸佛教化的人,今生方能信受无量寿佛本愿救度和念佛往生净土之事,并以谦卑恭敬之心,听闻此法,信受奉行,身心踊跃,生起大欢喜心。
骄慢、弊恶、懈怠的人,难以相信此本愿救度、称名往生之法;宿世曾经拜见诸佛、种诸善根的人,才会愿乐听闻如是教法。
即使是声闻或菩萨圣众,靠他们自身的力量,都不能明了佛心。面对佛心境界,他们就像生而即盲的人想要引导别人走路一样。
如来的智慧大海,深邃广大,无边无底,不是声闻、菩萨所能测知的,唯有佛与佛方能究竟明了。
假如世间一切人全部超凡入圣,成就三乘道果,开发无漏智慧,了知诸法本空,用亿劫的时间合力想象猜测,竭尽全力研究辨析,直到命终之时,他们还是无法了解无边无际的佛智,可见如来的智慧是这样深广无边,并且达到绝对清净的境地。
人寿甚为难得,得人身又遇佛陀应世更难;遇佛在世,闻说佛法,能拥有具足信心的智慧,那更是难上加难。如果有幸而一度闻教,就要毫不懈怠地去追求。
闻信此法能够受持不忘,恭敬珍重,深心庆喜得此法益,这样的人就是我的亲眷善友,所以你们应当发起清净愿往生心。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满猛烈大火,也要不惜代价地冲过火海,去听闻弥陀名号救度之法,这样的人定当成就佛道,广度众生出离生死暗流。」(以上是释迦劝赞)
【注释】
①憍慢弊懈怠:骄慢、弊恶、懈怠。反显上句「谦敬闻奉行」之语。「憍」 (ㄐㄧㄠ),骄傲、放纵。「弊」,通「蔽」,疲困、遮障,不闻佛法。
②二乘:此处指声闻、菩萨。
③见:显现出。
(四)众生往生之果
1一生补处之德
佛告阿难:「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译文】
佛告阿难:「往生极乐世界的诸菩萨众,皆当究竟获得一生补处之位;除非他曾经有过本愿,要以弘誓功德庄严己身,到他方世界普遍度脱一切众生。(第二十二「一生补处愿」成就)
阿难,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1,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 佛言:「一名观世音2,二名大势至3。此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
【译文】
阿难,彼佛国中,声闻圣众的身光可照一寻,菩萨圣众的身光可照百由旬。有两位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阿难问佛:「那两位菩萨的名号如何称呼?」
世尊答言:「一位名叫观世音,一位名叫大势至。这两位菩萨在此娑婆世界修行菩萨道,命终之后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注释】
①寻:伸张两臂为一寻。按此间人类,约为六到八尺。
②观世音:梵语「廅(ˋㄜ)楼亘(ㄍˋㄣ)」(Avalokiteśvara),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三圣,为阿弥陀佛左胁侍。《法华经》:「众生受诸苦恼……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因缘名观世音。」以慈悲著称,随类化度,拯救一切善恶众生离苦难,彰显诸佛悲心,世称「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③大势至:梵语「摩诃那钵」(Mahā-sthāma-prāpta),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三圣,为阿弥陀佛右胁侍。《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以大力著称。《观经》:「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满,深入诸法,究畅要妙,神通无碍,诸根明利。其钝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 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受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除生他方五浊恶世,示现同彼,如我国也。」
【译文】
阿难,所有往生到极乐国土的众生,全都圆满具足三十二相,无所欠缺(第二十一「三十二相愿」成就)。智慧圆满,证入诸法甚深实相,明了宇宙究竟奥秘,神通无碍,六根灵明犀利(第四十一「具足诸根愿」成就)。即使根性比较愚钝的,也能得音响忍和柔顺忍;至于根性比较聪利的,则能得到无法测计深广的无生法忍(第四十八「得三法忍愿」成就)。
还有,那里的菩萨,从初生极乐,直到他们成佛,不会再堕入恶趣(第二「不更恶趣愿」成就);神通自在,对过去世的事都知道得清清楚楚(第五「宿命智通愿」成就);不过那些为了救济众生而依照自己的愿望,转生他方五浊恶世,现出与他方众生相同形类,就如我住在这娑婆世界者,自然不在此限。(他们能自在地生于恶趣,从地狱的火焰中随心救出罪人。)」
2供养诸佛之德
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随心所念,华香、伎乐、衣盖、幢幡,无数无量供养之具,自然化生,应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辄以奉散诸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在虚空中化成华盖,光色昱烁1,香气普熏。其华周圆四百里者,如是转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其诸菩萨佥2然欣悦,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听受经法,欢喜无量。供养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轻举,还其本国。」
【译文】
佛告阿难:「极乐世界的菩萨,蒙受阿弥陀佛的威神加持,可在一顿饭的时间内分身前往十方无量世界(第九「神足智通愿」成就),礼拜供养诸佛世尊(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成就)。随着自己的心念,鲜花、妙香、音乐、衣服、宝盖、幢幡以及其他无数无量的供养品具自然化现,应念即至。这些供品珍贵,微妙,殊胜,奇特,是世间所见不到的(第二十四「供具如意愿」成就)。极乐世界菩萨就用这些上妙供品供养他方诸佛及菩萨、声闻大众。所供妙花,在虚空中化成华盖,色泽亮丽,光明炽盛,清香怡人,弥漫世界。这些华盖,小的周圆四百里,大的辗转增倍,乃至覆盖三千大千世界。随着供养的前后顺序,渐次隐没。参与供养的菩萨们无不欣喜愉悦,或和着空中奏出的美妙音乐,唱出优美的歌声,称颂佛德,或听闻经法,享受无穷的喜悦。供佛已毕,很快地又轻轻飞起,于极乐国土用餐之前回到本国。」
【注释】
①光色昱烁:光彩色泽照耀闪烁。「昱(ˋㄩ)烁」,煜烁,照耀闪烁。
②佥:(ㄑㄧㄢ)皆、都、咸。
3闻法供养之德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为诸声闻、菩萨、天人颁宣法时,都悉集会七宝讲堂,广宣道教,演畅妙法,莫不欢喜,心解得道。实时四方自然风起,吹七宝树,出五音声。无量妙华随风四散,自然供养,如是不绝。一切诸天皆赍天上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其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普散华香,奏诸音乐。前后来往,更相1开避。当斯之时,熙怡2快乐,不可胜言。」
【译文】
佛告阿难:「当无量寿佛为声闻、菩萨、天人大众宣说佛法时,大众都集合在七宝讲堂。无量寿佛广宣无上觉道,畅说微妙经法,会众闻法皆大欢喜,心开意解,契会真常(第四十六「随意闻法愿」成就)。此时,四方自然微风徐起,吹拂七宝行树,奏出美妙的音乐(第二十八「见道场树愿」成就)。无量妙花随风四散,如此连续不断地自然供养佛与圣众。一切诸天也都从天上带来百千种妙花宝香,奏起万种音乐,供养无量寿佛及菩萨、声闻大众。如此前后来来往往,相互避让,进退无碍。当此之时,快乐之情不可言表。」
【注释】
①更相:相互。「更」(ㄍㄥ)。
②熙怡:和谐喜悦。
4说法自在之德
佛语阿难:「生彼佛国诸菩萨等,所可讲说,常宣正法,随顺智慧,无违无失。 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1,无染着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无所适莫2。无彼无我3,无竞无讼。 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之心,柔润调伏、无忿恨心,离盖4清净、无厌怠心,等心,胜心,深心,定心5,爱法、乐6法、喜法之心,灭诸烦恼、离恶趣心。
【译文】
佛告阿难:「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圣众,常常在适合说教的地方讲述正法。他们说法都能契合无量寿佛的智慧,不会违背佛意,也不会有任何过失(第二十五「说法如佛愿」成就)。
这些菩萨对国土上的宫殿、楼阁、树林等等,没有『是我所有』的观念,不会去区别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所以也就没有执着的心。往返进止,起居动静,一切都不牵挂,随意自在,无有亲疏厚薄。无我无他,不与别人竞争,也不争论是非(第十「漏尽智通愿」成就)。
把一切众生看成是独子加予怜爱,以大慈悲的心垂爱他们、利益他们。心意柔软,从不暴躁,也不会生气发怒。远离五盖之障覆,因此内心清净无染,济度众生从不厌倦懈怠。他们都具有怨亲平等之心、大乘菩提之心、悟入甚深法性之心、常住三昧之心、爱乐闻法的欢喜心,以及灭除一切烦恼而远离恶趣的心。
【注释】
①我所心:对外物生起「我所有」之心。
②适莫:用情的亲疏厚薄。「适」(ㄉˊㄧ),亲厚。「莫」,疏远、冷淡。《论语》:「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③无我:即无有常一主宰、独立实存的自我可言。
④离盖:脱离五盖。五盖,五种烦恼,即: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这五种烦恼能盖覆心性而不生善法。
⑤等心,胜心,深心,定心:怨亲平等之心,超越二乘的大乘菩提之心,悟入甚深法性之心,常住三昧之心。
⑥乐:(ㄧˋㄠ)喜好、喜爱。
5自利利他之德
⑴ 正说
究竟一切菩萨所行,具足成就无量功德。得深禅定,诸通明慧。游志七觉1,修心佛法。肉眼2清彻,靡不分了;天眼通达,无量无限;法眼3观察,究竟诸道;慧眼4见真,能度彼岸;佛眼5具足,觉了法性。
以无碍智,为人演说。等观三界,空无所有。志求佛法,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从如来生6,解法如如7。善知集灭8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译文】
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凡是菩萨应修之行皆已修满,而具足成就无量功德。禅定智慧通达无碍,三明六通无不圆满。游住七菩提分等无量道品,修成『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一佛乘法。肉眼清澈,一切景象无不了了分明;天眼通达,超越时空,没有限量(第六「天眼智通愿」成就);法眼照见众生根性及度化方法,究竟了知一切道法的差别;慧眼彻见空性真谛,能从生死此岸到达涅盘彼岸;佛眼兼具诸眼功能,完全见知诸法本性。
以无碍的大智慧,为众生演说佛法(第二十九「得辩才智愿」成就)。等观三界,皆是空无实体,(虽然了悟诸法空性,上无佛道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但不偏于空理,还是)立志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具足一切辩才,灭除众生的烦恼苦患。他们本来就是从真如法性来的,所以内悟如如之理,外则善于用言辞音声方便解说「苦集灭道」四圣谛,不喜世间无益俗语,只爱佛法出世正论。
【注释】
①七觉:七觉支,又作「七觉分、七菩提分」,由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包括:择法觉分(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精进觉分(以勇猛心力行正法)、喜觉分(心得善法而生欢喜)、轻安觉分(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松安乐)、念觉分(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定觉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乱)、舍觉分(舍离一切虚妄之法而力行正法)。
②肉眼:五眼之一。肉身凡夫的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内不见外,见昼不见夜,见表不见里。
③法眼:五眼之一。菩萨之眼,彻见一切法妙有的道理,分明观达缘生差别。
④慧眼:五眼之一。声闻的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
⑤佛眼:五眼之一。如来的眼,兼具前四种眼,无事不知,无事不见。
⑥从如来生:有二种解释[1]菩萨智慧从一实真如而生。「如」,真如。[2]菩萨智慧从如来教化而生。
⑦解法如如:解悟一切万法如其真如实相。「如如」,如于真如。诸法空性的理体不变不异,名为「如」;以如实智,证如实理,彼此皆如,名为「如如」。
⑧集灭:集谛、灭谛。集谛,人生之苦是由贪瞋等烦恼恶业所集。灭谛,一切烦恼恶业皆可息灭。
修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皆悉寂灭,生身烦恼二余1俱尽,闻甚深法心不疑惧,常能修行。 其大悲者,深远微妙,靡不覆载,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决断疑网,慧由心出,于佛教法,该罗无外2。
【译文】
菩萨修行一切善根,志崇无上佛道。了知一切万法本来寂灭,生身苦果与烦恼残余都已灭尽;听闻甚深佛法,心中不会产生怀疑恐惧,常能精进修行。
其大悲深远微妙,就像天地覆载万物一样,普遍平等利益一切众生;彻证一佛乘之法,到达涅盘彼岸。无论怎样顽固的疑虑,都能彻底断除;智慧从心中不断涌出,对于诸佛教法完全通达,毫无遗漏。
【注释】
①二余:生身苦果与烦恼余残。
②该罗无外:包罗无遗,无所不包。
⑵譬喻
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1。慧光明净,超踰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圆满。犹如雪山,照诸功德等一净故;犹如大地,净秽好恶无异心故;犹如净水,洗除尘劳诸垢染故;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犹如大风,行诸世界无障碍故;犹如虚空,于一切有2无所著故;犹如莲华,于诸世间无染污故。
【译文】
(前面说了菩萨二利之德,现在再用比喻加强说明。前九喻表菩萨自利功德,后十三喻为利他功德。先说自利之德。)
菩萨智慧深广,犹如大海;禅定坚固,犹如须弥山。智慧之光明朗洁净,超过日月。一切清净、无垢的无漏善法,无不圆满具足。其自性圣德犹如洁白无瑕的雪山,映照一切功德,一色清净(无一功德不离染);犹如承载万物的大地,对净秽美丑都无分别心;犹如荡涤污垢的净水,洗除一切尘劳垢染;犹如熊熊燃烧的大火,烧灭一切烦恼积薪;犹如来势迅猛的大风,没有障碍地畅行世界;犹如容纳一切的虚空,对一切万物无碍无着;犹如不染污泥的莲花,在一切世间都不被染污。
【注释】
①山王:即须弥山,山中最高。
②有:万有。
犹如大乘,运载群萌出生死故;犹如重云,震大法雷觉未觉故;犹如大雨,雨甘露法润众生故;如金刚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如梵天王,于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类树1,普覆一切故;如优昙钵华2,稀有难遇故;如金翅鸟3,威伏外道故;如众游禽,无所藏积4故;犹如牛王5,无能胜故;犹如象王,善调伏6 故;如狮子王,无所畏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
【译文】
(以下为利他之德。)
菩萨就像大车载运重物一般,能把一切众生从生死海中救运出来(度生自在);就像引发雷电的乌云一样,击出大法的雷声,唤醒众生的迷梦(悟物自在);就像大雨一般,能于顷刻之间湿润大地草木,普降甘露之法,苏醒众生的心(说法自在);就像永劫屹立的金刚铁围山一般,不为诸魔外道所动(降伏自在);就像大梵天王一样,是世间一切善事的上首(生善自在);就像高高庇覆着丛林的尼拘类树一般,以慈悲庇荫一切众生(大悲自在);就像三千年开一次的灵瑞花,非常稀有难逢(教法殊胜);就像鸟中之王的金翅鸟有大威力一样,以威光降伏一切外道(大力自在);就像应时所需、不事贮藏的候鸟一样,远离名利,少欲知足,应现十方而无住无着(大行自在);就像牛王一样无人能胜(形色自在);就像象王一样能令降伏(行愿自在);就像狮子一样无所畏惧(无畏自在);就像虚空一般广大,以大悲心平等利益众生(体用自在)。
【注释】
①尼拘类树:又名尼拘卢陀树(nyag-rodha)。外形类似榕树,枝叶繁茂并向四方蔓生。佛典常作覆物之喻。
②优昙钵华:译为「灵瑞花、瑞应花」,数千万劫开花一次(一说三千年),佛经通常用来比喻不世出之事。《法华经‧妙庄严王品》:「佛难得值,如优昙钵罗华。」
③金翅鸟:梵语「迦楼罗」(Garuḍa),又译为「妙翅鸟」。八部众之一。翅翮金色,两翅广三百六万里,住于须弥山下层,常以龙为食。
④无所藏积:无所储藏。喻少欲知足。
⑤牛王:牛中圣者。牛王之形色胜于他牛,故佛经常以此喻佛菩萨之德于一切人中为最胜。《胜鬘经》:「又如牛王,形色无比,胜一切牛。」
⑥调伏:调和制伏,调教降服。
⑶说法之德
摧灭嫉心,不忌胜1故。专乐2求法,心无厌足。常欲广说,志无疲倦。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痴闇。修六和敬3,常行法施。志勇精进,心不退弱。为世灯明,最胜福田。常为师导,等无憎爱。唯乐正道,无余欣戚。拔诸欲刺,以安群生。功慧殊胜,莫不尊敬。灭三垢障,游诸神通。
【译文】
极乐世界的菩萨,已经把嫉妒别人的心摧毁得一乾二净(因为嫉妒是说法的大碍)。专心一意求法,从不厌足。随时为别人讲解佛法,绝不疲厌。如同作战,击响大法之鼓,向一切烦恼迷妄进击;高树正法之幢,以摧伏迷妄的胜利者姿态给众生引导与鼓舞。智慧之光如日普照,破除世人愚惑黑暗。以六和敬与人交往,常以佛法微妙利益关爱众生。志向勇猛精进,丝毫没有退怯的心。菩萨是世间的明灯、让人收获福果的田园。恒时为一切众生的大导师,以平等心引导世人进入绝对幸福之地,而不存在彼此爱憎之心。除了一心引导众生入佛正道、圆满幸福,再也没有别的事让菩萨欣喜或忧愁。拔除众生贪欲之刺,令其离苦,心得安稳。功德智慧殊胜,世人莫不尊敬。灭除自他贪瞋痴三毒垢障,度众生如游戏神通。
【注释】
①忌胜:妒忌他胜。
②乐:(ㄧˋㄠ)喜好、喜爱。
③六和敬:「和」,外同他善。「敬」,内自谦卑。「和敬」,和同爱敬。一、身和同住,身体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言语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心意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戒律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见解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利益一体均沾。
因力1、缘力2、意力3、愿力、方便之力,常力4、善力、定力、慧力、多闻之力,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正念正观诸通明力5,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译文】
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闻之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从正念正观而起三明六通之力,如法调伏刚强众生之力:此等力量全部具足。
【注释】
①因力:宿世修习大乘佛法的善根力。
②缘力:善知识的教诲之力。
③意力:如理作意之力。
④常力:恒常依法而修之力。
⑤正念正观诸通明力:由正念正观所起三明六通之力。「正念」,远离邪见,心念正法。「正观」,远离愚痴,得见正法。
⑷结叹
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恭敬供养无量诸佛,常为诸佛所共称叹。究竟菩萨诸波罗蜜,修空、无相、无愿三昧,不生不灭诸三昧门,远离声闻、缘觉之地。 阿难,彼诸菩萨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我但为汝略言之耳;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译文】
综上所述,极乐世界的菩萨,身色相好、功德辩才一一庄严具足成就,无与伦比。他们恭敬供养无量诸佛,同时常被诸佛共同称叹。究竟圆满一切波罗蜜行,修证空、无相、无愿三昧,以及不生不灭涅盘寂静等一切三昧法门,远离小乘声闻、缘觉的境界。
阿难,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圣众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我只是为你大略介绍;若要广说,百千万劫也无法说尽。」
(以上为弥陀愿力分,接下来是释迦劝诫分。)
(五)释尊之劝诫
1大悲摄化
⑴ 总诫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 何不力为善1,念道之自然2?着于无上下3,洞达无边际。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
【译文】
世尊告诉将会继他之后成佛的弥勒菩萨及法会人天大众:「如上所说,无量寿佛国土中的声闻、菩萨圣众,他们的功德与智慧难以尽述。又,极乐世界的微妙、安乐、清净也已如上所述。
当我们想到圣众与国土都那么美好的时候,怎么能不去领受阿弥陀佛所完成的善行,即这句万德洪名的六字名号,相信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他力自然?此愿力普覆一切,上包等觉菩萨,下含逆谤阐提,一经往生都平等获得神智洞达、无有边限之佛身。大家应该勤行精进,努力去追求。
【注释】
①力为善:从字义上来看,是自力为善之意,但这里讲的不是凡夫的自力为善,而是指阿弥陀佛的修行。阿弥陀佛将他所修行的功德,全部收摄在六字名号中,白白地、毫无保留地回向赐给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只要接受,即能拥有阿弥陀佛全部的功德。
②念道之自然:信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他力自然,一点也没有凡夫的计度之意。「自然」,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自然而然、本然如是存在之状态。
③着于无上下:普覆一切,不简上下,上至等觉,下至阿鼻,平等普益,毫无遗漏。「着」(ㄓㄨˊㄛ),接触、挨上,引申为覆盖。
【要义】
弥勒对告论:前面释尊说法一直都以阿难为对告众,这里为什么突然叫出弥勒菩萨为对告众呢?自古以来,提出来的理由有三:
(一)阿难尊者是人,入灭的时期已近,寿命有限了。而弥勒菩萨是在兜率天,长久以来哀怜着娑婆世界的菩萨。释尊有鉴于此,特别叫出弥勒菩萨,以便将此经留传给末代众生。
(二)三世诸佛一般都念弥陀三昧成佛。弥勒菩萨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在娑婆世界成佛时,势必同样也要念弥陀三昧,而且也会与释尊一样,宣说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并以此法门为其出世本怀。所以释尊要把此经付嘱给将要继承自己本怀的弥勒菩萨。
(三)极乐世界是上自最高位菩萨,下至凡夫,都可往生的净土。为了表示此事实,所以才请出位阶最高的弥勒菩萨。
既然有此三义,为何当初不就以弥勒菩萨为对告众,而以阿难尊者为对告众?因为阿难尊者是看到释尊五种瑞相,第一个提出问题请示释尊的人。释尊为了说明现出瑞相的原因,就开说了如来净土的因果与众生往生的因果。现在众生往生因果已经说完,将要换一个章节,所以这个时候,对告众由阿难尊者换成弥勒菩萨。
必得超绝去1,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2,恶道自然闭。 升道无穷极3,易往而无人4;其国不逆违5,自然之所牵6。
【译文】
只要念佛,必定超越三界生死,往生安乐净土;横截六道之果报,六道之门(因)自然关闭,升上无有穷极的涅盘境界。念佛往生成佛是如此容易,反而很少有人能如实信受、发愿往生。实际上,一向专称佛名,即能百分之百往生极乐,无有任何颠倒障碍,这背后完全是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牵引,自自然然如是因得如是果。
【注释】
①必得超绝去:念佛必定往生极乐净土。「必」,自然之意,必定,非机率或偶然,与后面「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之意相同,前后呼应,义理一贯。「得」,获得、拥有。「超」,超越、横超;「绝」,断离;「去」,舍此往彼,断舍娑婆世界,超离生死轮回,往生安乐净土。
②横截五恶道:念佛得生极乐,娑婆六道一时顿舍。「横」,横超,与前「超绝」两字同,横显示他力,亦即指阿弥陀佛的愿力,弥陀愿力能自然使众生横超六道往生净土。横者对竖之言,超者对迂之言。竖与迂,是圣道门、自力修行、难行道。「截」,切、断,横断五恶道之绊。「横截」,区别于自力修断。「五恶道」,即五道,与六道开合不同,将阿修罗道归于天、人、畜生、饿鬼诸道。此界地狱、饿鬼、畜生名为恶道,人、天名为善道;若比弥陀净土,娑婆五道不出轮回,同名恶道,故名「五恶道」,又名「五恶趣」。
③升道无穷极:升至无上涅盘。「升」,登上、进入。「道」,无上正等正觉。「无穷极」,佛的境界至高无上,微妙广大,无有穷尽。
④易往而无人:念佛乘愿易得往生,却很少有人信受奉行,或迷于五欲,不愿念佛往生,或执着自力,不信念佛必生。此是佛对众生的悲愍哀叹。
⑤其国不逆违:不逆违即是自然之意,念佛即能自然百分之百往生极乐,不会有颠倒、障碍、错谬。「逆违」,不顺、颠倒、障碍、错谬。
⑥自然之所牵:「自然」,指弥陀之愿力自然。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之愿力,能自然地牵引念佛人往生极乐世界。
【要义】
易往无人论:「易往而无人」为通读此经的人所不能忽视之重要文字。《大经》上卷开说如来净土因果,下卷叙述众生往生因果;众生往生因果以上的内容,是叙述「易往」之旨,而此文以下可说叙述「无人」之意。但二者似乎有所矛盾--若是易往,何以无人?既无人,又何谈易往?略推其意,或有三义:
(一)赞叹意:为显示本愿不虚,法门殊胜。「易往」直叹本愿利益,十方佛土极难进入,凡夫绝份,唯有弥陀大悲,摄取不舍,只要信愿称名,乃至十念,皆得往生。有此易往之大道,故佛佛赞叹。「无人」则反显本愿利益。所谓「无人」,只是比较而言,与「十方众生」相比,轮回者多,往生者少,并非绝无一人。若说「绝无人」,则与「广大会」(阿弥陀佛德号,因具广大集会之德)矛盾,也与经文最后佛举出十方无量佛国往生极乐的菩萨多到无法计量相违背。故凡经中数言「极难信法」、「难中之难」等,皆为反显本门之珍贵殊胜。佛更深一层之意是要我们相信,这么容易若还不信,就可惜了,失去大利益了!
(二)悲叹意:弥陀愿力,最胜无比,随意所愿,皆可得度。何以佛叹易往而无人?根据本经的说相,可从大悲摄化段、智慧段(现土证诚段)、流通分来理解。图解如下:
①三毒五恶之难:经文说:「然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世人沉迷五欲,不能洞察世间过患,每日忙于世间无意义之事、堕落之事,不愿往生,致使轮回者多,往生者少。又,佛之大悲,特别哀怜造作五逆十恶之人。有人听闻弥陀誓愿,就认为反正任何人都能得救,即随心所欲、放纵烦恼习气持续造恶,不行念佛。此种行为就如有解药而好毒,毒未消又加毒一般,不但不懂佛心,也自设往生之障碍。
②不了佛智之难:众生沉迷世间已久,乍闻此事难以相信,或虽少分相信,但仍不解佛无条件救度的能力与悲心,认为「违反人道义理就得不到救度,对众生总要有所简择吧,信愿总要达到某种程度吧,念佛总要达到某种功夫吧」,设定种种条件、障碍,把自己排除在外。可见,若怀疑救度,不相信、不顺应弥陀本愿之真意,悲观退缩,即会造成「无人」之果。
③遇善知识之难:此经流通分言:「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佛世甚难值,人有信慧难,遇闻稀有法,此复最为难。」可知遇此法门善知识的重要。下品下生的众生,何以能脱离地狱之火,往生成佛?靠的就是善知识在他临终时为其宣说弥陀救度妙法。阿弥陀佛固然有救度众生的愿行,万德洪名也浩浩荡荡运行在宇宙当中,但若无善知识引导,罪恶凡夫必堕地狱。那么即使今生获得了人身,也听闻了佛法,可是若无遇到此法门的真善知识,那么也不能得到安心与利益。
由以上三难可知,佛见众生不行此法,不信此法,不闻此法,悲从心生,故叹「而无人」。
(三)归劝意:弥陀成佛十劫以来,不断地悲心召唤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奈何众生甘处苦海,不思出离。故释尊在经中一再劝言:如此易往之净土,何不孜孜求往生?犹如父母对在外游荡之浪子的殷切呼唤。是故,「易往而无人」即释尊劝归之大悲深心,故接着说:「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译文】
(如此功德大利,易获易取,)为什么不把世事放在一边,努力去追求往生成佛之大道功德?一旦往生,永劫长生,德同弥陀,寿乐无极,即「升道无穷极」之意。
⑵三毒之诫
①贪欲之苦
然世人薄俗1,共诤2不急之事。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3济。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4。屏营5愁苦,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有安时。
【译文】
然而世人浅薄庸俗,(不知三界无安、早求出离,)争做世间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在这剧恶极苦的世界中,居然安处若素,不求厌离,整天又为养肉身、勤职务,忙碌于无常的生计。无论尊卑贫富、男女老少,都在为钱财而忧愁苦恼。有财唯恐失去,无财希望拥有,有钱无钱都同样烦恼。惶恐愁苦,处心积虑,为了钱财,被心驱使,终日奔波,没有一刻安宁。
【注释】
①薄俗:浅薄庸俗。
②诤:(ㄓㄥ)通「争」,斗争。
③给:(ㄐˇㄧ)供给。
④适等:刚好相等。
⑤屏营:惶恐。「屏」(ㄅㄧㄥ)。
有田忧田,有宅忧宅。牛马六畜1、奴婢钱财、衣食什物,复共忧之。重思累息2,忧念愁怖。
【译文】
(无钱求财固然痛苦,有了财也成为痛苦之因。)有了田地就会生出有关田地的苦恼,有了房子也会带来房子的苦恼。牛马六畜、佣人、金钱、衣食、器具,无一不是让人操心的原因。牵肠挂肚,不断叹息,忧念愁怖,无时或已。
【注释】
①六畜:牛、马、犬、羊、猪、鸡。取牛马为代表称牛马六畜。
②重思累息:忧思重重(ㄔㄨˊㄥ),叹息不止。
横1为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2,消散磨灭。忧毒忪忪3,无有解时。结愤心中,不离忧恼。心坚意固,适无纵舍4。 或坐摧碎,身亡命终,弃捐之去,莫谁随者。尊贵豪富,亦有斯患。忧惧万端,勤苦若此,结众寒热5,与痛共居。
【译文】
突然飞来横祸,一场意外的水灾、火灾,或者盗贼、怨家、债主光顾,再多的财产也禁不起焚漂劫夺,顷刻间消散殆尽。因此内心如中毒般忧忧惶惶,恐惧不安,时时刻刻提心吊胆。愤怒与苦恼交错,盘结心中,从未离去,心里充满了紧张压力,无法轻松下来。
有时候,不但是财产遭殃,就连生命也会被水火摧残击碎,此时财产身体都得丢弃。面临死时,曾经相依为命的妻子、财宝,一物不随身。此种痛苦,再怎样尊贵的富豪也不能逃。忧愁怖畏纷至沓来,勤苦奔波精疲力竭,如同在寒冰热火中纠结,终日与痛共居。
【注释】
①横:(ㄏˋㄥ)意外的、不寻常的。
②焚漂劫夺:「焚」,焚烧,兵火、失火等难。「漂」,漂流,洪水风波之难。劫夺,盗贼及冤家债主强取求索之难。《杂譬喻经》:「财不足惜者,以财是五家之分,盗贼、水、火、县官、恶子,五家忽至,一旦便尽。」
③忧毒忪忪:忧恨惊恐。「毒」,恨,以为苦。「忪忪」(ㄓㄨㄥ),惊惧不安。
④纵舍:放下、放心。
⑤结众寒热:有多种解释[1]如同在寒冰热火里纠结。[2]结缠心惊胆颤的寒苦、妒火焚胸的热苦。[3]求财之时饱受严寒凌冰、酷暑拭汗之苦。[4]聚集八寒八热的地狱种子。
贫穷下劣,困乏常无。无田亦忧欲有田,无宅亦忧欲有宅,无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亦忧欲有之。 适1有一,复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齐等。适欲具有,便复糜散2。
【译文】
贫穷下劣之人,生计无着,常感拮据。没有田产为田产而忧,没有房产为房产而忧,没有牛马六畜、佣人、钱财、衣食、器具,可是样样都贪心奢望,想要拥有。
刚有一件,又感觉少了另一件,有了这个,又想要那个,总想样样齐全以赶上别人。差不多快要齐备了,又不能永久保持,马上又消散殆尽。
【注释】
①适:方才、偶然。
②糜散:消散。「糜」(ㄇˊㄧ),通「靡」,消耗。
如是忧苦,当复求索。不能时得,思想无益,身心俱劳,坐起不安。忧念相随,勤苦若此,亦结众寒热,与痛共居。 或时坐之,终身夭命,不肯为善,行道进德,寿终身死,当独远去,有所趣向,善恶之道莫能知者。
【译文】
于是又开始百般忧恼,虽然再度追求谋取,却不能随心而得,徒然耗费心力在妄想烦恼之中,身心疲惫,坐立不安。忧虑与贪念如影随形,一生勤苦,如同抱冰吞饮、热渴怀炉般煎熬。
有时甚至因此心力枯竭,招致短命折寿。一生之中不愿行善,不守道德,一旦命终,只得单独一人远赴轮回之途。这个时候,受一生所积业力牵引,到底轮回至何处,是善道还是恶道,没有人知道。
②瞋恚之苦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家室,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1。
【译文】
世上的人,父子、兄弟、夫妇以及内外亲戚都该互相敬爱,不要互相憎恨嫉妒。在衣食住上,要互通有无,共助不足。不存多余之贪,不怀吝啬之情。口气表情要经常保持和蔼,不要彼此对立,表现乖戾。
【注释】
①违戾:违背乖戾。「戾」(ㄌˋㄧ),违逆、乖张,不讲情理。
或时心诤1,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后世转剧,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实时应急相破2,然含毒蓄怒,结愤精神3,自然克识4,不得相离,皆当对生,更相报复。
【译文】
(如果不调伏瞋恚,从这里就会衍生种种的苦来。)有时因一时相争而发怒,在此世微小的憎恨或嫉妒,不断累积,后世逐渐加剧,最后终会变成大怨大敌。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此世之事,虽然互相侵害,但是报应尚未实时现前,然而心理上的毒素怒火,会在无形当中累积凝结,刻骨铭心,难以摆脱。在生生世世的过程当中,因业果牵引导致冤家再度对头,彼此仇恨报复。
【注释】
①心诤:腹诽。心起恼怒而未彰身口,故言「心诤」。「诤」(ㄓㄥ),通「争」,斗争。
②虽不实时应急相破:报应虽不立即显现当时,但因果不虚,决当报偿于后世。
③结愤精神:郁结愤恨于神识当中(恶业种子在阿赖耶识中)。「精神」,有情众生的神识。
④克识:铭刻在心。「克」,必。「识」(ˋㄓ),记。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1,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善恶变化,殃福异处,宿豫严待2,当独趣入。远到他所,莫能见者。善恶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3,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今得相值!
【译文】
世人在爱欲广海当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死了之后,依照一生行为的果报,转生痛苦或快乐的地方。这个时候,自己的责任就得自己担待,谁都代替不了。行善的人出生于幸福之地,行恶的人出生到多灾多难之处,这是在未死之前就预先定好的。个人只能各走各的路,走向该去的地方。地方既然不同,相隔又是那么遥远,再次相见相亲是绝对不可能了。善恶报应是自然的力量,大家都得跟随着行业的足迹,分别受生。行方遥远,路途黑暗,一别就是永离,而死后的去处又各自不同,重逢相会之日遥遥无期。死别之后,要像现在这样得以相逢,太难太难!
【注释】
①当行至趣苦乐之地:承当一生的善恶行为果报,随业转生或苦或乐的境地。「当」,承受、承当。「行」,行业。「至」,到。「趣」,通「趋」,趋向、奔向。
②宿豫严待:以往所积业因,果报预先确定,严苛以待,毫厘不爽。「宿」,积久的、以往的。「豫」,同「预」,预先、事先。「严待」,严苛以待。
③窈窈冥冥:深远幽暗。「窈窈」(ㄧˇㄠ),深远。身死识去,不知去向,犹如鸟之远飞、鱼之深沉,不见其形。「冥冥」,幽暗,夜无所见。不见未来生处如何,犹如暗夜不辨物之好恶。
何不弃众事,各遇强健时,努力勤修善?精进愿度世,可得极长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须待,欲何乐乎?
【译文】
(前面所述是令人厌恶的世间实情,既已难得遇到佛法,)为什么不放下世间众事,趁着身心强健时尽力修善,一心念佛以脱离迷妄的世界?往生净土能获得无量的寿命,为何不求此道?此世的未来还有什么值得期待?有何快乐可言?
③愚痴之苦
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善恶之事,都不信之。谓之不然,终无有是。
【译文】
这样的世人,愚痴不信三世因果之理,不信善因有善报、佛道之因有佛道果报,不信人死了还会转世再生,不信施惠就会得福。他们不信善恶因果,认为没有那回事,永远不承认这个道理。(不信因果之行相)
但坐此故,且自见1之,更相瞻视,先后2同然。转相承受,父余3教令。先人祖父,素不为善,不识道德。身愚神闇,心塞4意闭。死生之趣、善恶之道自不能见,无有语5者。吉凶祸福,竞各作6之,无一怪也。
【译文】
世人就是这样不信因果。不但如此,还自以为是,子孙代代互相学习,以致祖先后代相同见识,都不信因果。更糟的是,代代将这些邪见转相传受。因此祖先祖父从来都不为善,也不守道德,身体愚鲁,精神昏暗,心胸狭窄,想法闭塞,所以没有能力辨别生死善恶的道理,也没有人可以开示因果大道给他们听。吉凶祸福,都是依照因果道理,各人自己招来的,大家竞相造业,对自己的邪见,一点都不以为怪。(邪见相承之情状)
【注释】
①自见:自我炫耀、表现。「见」(ㄒㄧˋㄢ),显出、显露。
②先后:前后。
③余:遗留的。
④塞:(ㄙˋㄜ)闭塞。
⑤语:(ˋㄩ)告诉。
⑥作:有二种解释[1]产生、兴起。[2]造作。
生死常道,转相嗣立1。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颠倒上下2,无常根本。皆当过去,不可常保。教语开导,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转,无有休止。
【译文】
生死是世间常态,生必有死,死而复生,相续不断。有的子比父先死,父哭子,有的父比子先死,子哭父;兄弟夫妇先先后后,互相哭泣;或早夭或寿终,可说生死无常是世间万象的本质。一切都将过去,生命不能常保。这种无常的道理,即使有人讲解开导,也很少有人相信,所以只得永远生死流转下去。(不悟无常之相状)
【注释】
①转相嗣立:辗转传承继立。「嗣(ˋㄙ)立」,继承。
②颠倒上下:「颠倒」,不按年龄次第而亡,逆死;「上下」,老少按顺序正常死亡。
如此之人,蒙冥抵突1,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痴惑于爱欲,不达于道德,迷没于瞋怒,贪狼2于财色。坐之不得道,当更恶趣苦,生死无穷已,哀哉甚可伤!
【译文】
这样的人,蒙昧无知,处处抵触,违反道理,不信佛之经法,心无远虑,不计当来果报,只贪眼前快乐。痴迷爱欲,不识道德。被瞋怒埋没,迷失人性与理智。对于财色,如狼一般贪婪。因此得不到出离之道,死后当然又要回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去,不断地流转,真是可哀可悲!(因愚痴引发贪瞋行业所造成的过患)
【注释】
①蒙冥抵突:蒙昧无知,抵触冲撞。「抵」,同「抵、抵」,动物用角顶触。
②贪狼:贪狠如狼。
或时室家父子、兄弟、夫妇,一死一生,更相哀愍,恩爱思慕,忧念结缚,心意痛着,迭相顾恋,穷日卒岁,无有解已。教语道德,心不开明。思想恩好,不离情欲。昏蒙1闇塞,愚惑所覆,不能深思熟计、心自端正、专精行道、决断世事,便旋至竟,年寿终尽,不能得道,无可奈何!
【译文】
有时一家人中,父子、兄弟、夫妇的一方死去,生死相隔,相互悲恸,互相哀愍。他们为恩爱所结,为思慕所缚,以忧痛的心,互相顾恋不已。朝朝暮暮,年复一年,无法消解。佛的教语、世间道德,都无法使他心胸开朗,所思所想的,不外乎是恩爱相好,永远离不了情爱欲念。眼睛昏黑,心胸闭塞,整个人都被愚惑覆盖起来。不能深思熟虑,不能自正其心,不能专一行道,不能了断世事。这样蹉跎岁月,很快就到了人生终点,大限到来却不能得道,徒然过了愚痴的一生,实在无可奈何!(沉迷恩爱对修道的妨碍)
【注释】
①昏蒙:愚昧、胡涂。
总猥愦扰1,皆贪爱欲。惑道者众,悟之者少。世间匆匆,无可聊赖2。尊卑上下,贫富贵贱,勤苦匆务,各怀杀毒3,恶气窈冥4,为妄兴事,违逆天地,不从人心。 自然非恶5,先随与之,恣听所为6,待其罪极,其寿未终尽,便顿夺之。下入恶道,累世勤苦,辗转其中,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译文】
世事浑浊,人心烦闷不定,大家沉迷于贪恋爱欲。惑道之人多如牛毛,悟道之人寥如晨星。世事匆忙不定,心灵无可寄托。无论尊卑上下、贫富贵贱都一样,只是耽于俗务,因为贪欲、瞋恚、愚痴,而各怀杀毒之心,恶气阴森,受妄念驱使而无恶不作,违背天地自然的道理,也不顺从人心。
自然是会惩治恶行的,(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先随其意顺从之,听任他恣意而为,等到一旦坏事做尽,时机一到,即使寿命未尽,也会突如其来地夺其生命,打入恶道,生生世世遭受众苦,犹如车轮在恶道中辗转不息,经过数千亿劫,没有出离之期。这种遭遇,痛不可言。世间最可悲可怜的,不正是这种轮回的痛苦吗?」
【注释】
①总猥愦扰:世事烦杂,昏愦纷扰。「猥」(ㄨˇㄟ),多、积、烦杂、鄙陋。「愦」,昏乱、迷糊。「扰」,纷乱。
②聊赖:寄托。
③杀毒:瞋恚时杀心生起,其剧如毒,故言「杀毒」。
④窈冥:深邃幽暗。
⑤自然非恶:自然天道惩治恶行。「自然」,天道自然,即因果规律。「非」,反对、责怪。
⑥恣听所为:听任其造罪。「听」(ㄊㄧˋㄥ),任凭。
④释尊之劝说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我今语汝世间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1。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遇佛在世,当勤精进。其有至心愿生安乐国者,可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倘有疑意,不解经者,可具问佛,当为说之。」
【译文】
(说完了三毒,世尊接着劝诫时众要发愿往生。)
佛对弥勒菩萨及人天大众说:「我现在告诉你们这些世间之事,世人就是因为这些缘故,以致不能得道。你们要深思熟虑,远离众恶,选择善法,努力行持。爱欲和荣华是不可常保的,最终都要离你们而去,没有什么令人欣喜的。既然遇佛在世,应当努力精进。若有真心愿生极乐世界的人,可以得到通达的智慧、殊胜的功德。不要随心所欲,以致于辜负了经戒,落在人后。如果有什么疑问,对经法不了解的地方,可以一一提出来,我会为大家解答。」
【注释】
①人用是故,坐不得道:世人因此之故,遂不得道。「用是」,因此。「坐」,以致、遂。
弥勒菩萨长跪白言:「佛威神尊重,所说快善1。听佛经语,贯心2思之,世人实尔,如佛所言。 今佛慈愍,显示大道,耳目开明,长得度脱。闻佛所说,莫不欢喜。诸天人民、蠕动3之类,皆蒙慈恩,解脱忧苦。佛语教诫,甚深甚善,智慧明见八方上下去来今事,莫不究畅。今我众等所以蒙得度脱,皆佛前世求道之时谦苦所致。恩德普覆,福禄巍巍。光明彻照4,达空无极,开入泥洹,教授典揽5,威制消化6,感动十方,无穷无极。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随心所愿,皆令得道。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佛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
【译文】
弥勒菩萨长跪佛前,向佛禀白:「世尊威神尊贵庄严,所说之法,契合我们的根机。听了世尊的话,用心想想,世人被三毒所苦,确实如世尊所说。
世尊怜愍我们,为我们指出了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坦然大道。使怀疑佛智的无眼之人睁开了眼睛,使不知佛恩的无耳之人耳朵灵敏了,大家都得到了永劫不退的度脱。对世尊的说法,我们没有一个不闻信,没有一个不欢喜。一切天人、一切人民,包括地上蠕动之类都蒙受了世尊的慈恩,解脱了忧悲苦恼。您的教诫,非常深妙,非常宝贵;您的智慧明彻,十方三世无不穷极究尽。今日我们得到了度脱,都是世尊前世勤苦修行所带来的恩惠。这个恩惠,普遍于天地之间,功德利益巍巍尊贵。您的智慧光明照亮了十方世界每一个角落,所通达的空性无边无际,以此广度众生,令入涅盘;又教授经典,制伏魔外,消除邪见,恩德无尽,感动十方。您是法王,尊贵超胜所有圣者(就像日光映蔽星光一样),又是一切天人的导师,随应心愿,皆令得成道果。我们现在遇到了多劫难逢的世尊,又闻到了稀有难得的无量寿佛名号,无不欢喜,心情开朗,阴云一扫而空。」
【注释】
①快善:「快」,痛快爽利,直截了当。「善」,好、高明,善契时机。
②贯心:深入心中。
③蠕动:爬行的昆虫。「蠕」(ㄖˊㄨ),旧读ㄖㄨˇㄢ。
④彻照:光明照射无碍,能够穿透物体。
⑤典揽:有二种解释[1]撮取经典要义而加以说明。「典」,经典。「揽」,撮要。[2]主持法柄,引导摄化众生。「典」,主持、掌管。「揽」,掌握、收摄。
⑥威制消化:威德制御刚强众生,消除邪见,归从圣化。
佛告弥勒:「汝言是也。若有慈敬于佛者,实为大善。天下久久1,乃复有佛,今我于此世作佛,演说经法,宣布道教,断诸疑网。拔爱欲之本,杜众恶之源。游步三界,无所罣碍2。典揽智慧,众道之要。执持纲维3,昭然分明。开示五趣,度未度者,决正4生死泥洹之道。
【译文】
世尊对弥勒菩萨所言深表赞许:「你说得很对。敬爱佛的人就是行了大善的人。因为值佛是天下长久以来稀有之事,而现在已经遇到了,这实在就是大善。我在此世成佛,演说经法,宣化道教,切断一切疑网,拔弃爱欲根本,堵塞众恶之源。到任何地方教化众生,无不自在。本经总持无量寿佛的度生智慧,是一切法门的肝要,撷取了一切教法大纲,昭然明了。现在我把此经开示与六道众生,救度至今未得度者,同时清楚地指出,生死之迷与涅盘之悟的分界,在于是否明信佛智。」
【注释】
①久久:经过相当长的时间。
②罣碍:羁绊、牵制、障碍,此指因迷成障,未能悟脱。「罣」(ㄍㄨˋㄚ),同「挂」。
③执持纲维:掌握总纲要领。「纲」,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最主要的部分。「维」,系物的大绳,意同「纲」。
④决正:认为正确而决定依从。「正」,定。
弥勒当知,汝从无数劫来,修菩萨行,欲度众生,其已久远。从汝得道,至于泥洹,不可称数。汝及十方诸天人民、一切四众1,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绝。与佛相值,听受经法,又复得闻无量寿佛,快哉甚善,吾助尔喜!
【译文】
弥勒,你从无始以来修菩萨行,救度众生,已经很久。跟随你得佛道入涅盘者,也已经多得不知其数。(然而你的行为还不止于此。以上所说的,是你真实行的一面,你还为了救度众生,做了很多权假的行为。即示现凡夫,被阿弥陀佛所救。)你与十方诸天、人民、四众弟子,久远劫来轮回六道之间,受忧受苦,不能详说。而且不但是以前,即便到了今世,生死之流还相续不断。如今你们遇到了佛,闻到了经法,又能闻信阿弥陀佛名号,真是快意称心,太好了,我为你们感到无限的欢喜!
【注释】
①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
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净1,无可乐者,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净,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须臾2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3,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欲寿一劫、百劫、千亿万劫,自在随意,皆可得之。无为自然4,次于泥洹之道。
【译文】
你们现在也要厌弃生、老、病、死的痛苦。此世充满了丑恶不净,一点快乐都没有。所以要自己下定决心,保持身心端正,加倍修善,洁净自身,洗除心垢,言行无假,表里一致。自己能够得度,也转相救度其他众生。专精明信,求愿往生,常念善中之本的南无阿弥陀佛。一生的精励是短促的,后世才是永生乐果。虽然一生的勤苦,死后却能往生无量寿佛国。那里无限涅盘的快乐与菩提功德,互相辉映而明朗,永断生死根本,永无三毒苦恼。寿命想长就长,想短就短,随意自在,皆能得到(第十五「眷属长寿愿」成就)。身心受用无为自然,几乎相当于涅盘境界。
【注释】
①恶露不净:人身上所出种种不洁净之物,如汗液、脓血、大便、小便等。「恶」,令人憎厌的。「露」,津液。
②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
③长与道德合明:智慧、修为恒常与正法、功德相契。《易经》:「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道德」,正法名为「道」,得道而不失谓为「德」。在此之「道」指菩提果,「德」指涅盘;表断除无明,证悟涅盘之意。
④无为自然:天生自然,不假功德力用。
汝等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惑中悔,自为过咎1,生彼边地2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也。」
【译文】
你们要各自精进,求证心中所愿。不要生疑,中途放弃,或自作过失,以致于虽然往生极乐净土,只能生于边地七宝宫殿,遭受五百岁不见三宝的厄难。」
【注释】
①自为过咎:自犯过失。「咎」(ㄐㄧˋㄡ)。
②边地:不见三宝的边隅之地。此处指「胎宫、疑城、懈慢界」,五百岁不见三宝。
弥勒白佛言:「受佛重诲1,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译文】
弥勒菩萨禀告世尊:「受到世尊恳切殷重的教诲,弟子一定专精修学,依教奉行,(虽不能究尽其理,)不敢有所怀疑。」
【注释】
①重诲:(ㄓㄨˋㄥ ㄏㄨˋㄟ)叮咛教诲。「重」,亲切的、体贴的、恳切的、深厚的、殷重的。
⑶五恶之诫
①总诫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至德1,十方世界最无伦匹。所以者何?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可开化。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2、五痛、五烧3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译文】
佛告弥勒菩萨:「你们如果能在这世上,端正自心,不作恶事,那就是最高的功德了。这样的人,是十方世界没人比得上的。何以如此?因为诸佛国中,天人之类,自然为善,而不作恶,容易启发教化。现在我在此世间作佛,处在五恶、五痛、五烧蔓延的众生中,最为辛苦。我要教化群生,让他们舍去五恶,免去五痛,脱离五烧,转变他们的思想,使他们保持与五恶相反的五善,得到与五痛相反的福德,以及与五烧相反的度世、长寿、泥洹;也就是使他们能在未来度脱三界轮回,成为无量寿之身,得到涅盘妙果。」
【注释】
①至德:崇高伟大的德性。《论语》:「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②五恶:五种恶因,谓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或谓杀、盗、淫、妄、酒。
③五痛、五烧:有二种解释[1]「五痛」,五种恶因所得现世来生果报,痛不可言。「五烧」,五痛切身,喻如火烧。[2]「五痛」是现世报,生时受王法治罪,身遭厄难。「五烧」是来世报,未来于三途恶道中受报。
【要义】
善恶出体论:经中所说的五恶,诸师多解释是违反五戒的行为;但是从文义上观察,把五恶解释为违反五常(仁、义、礼、智、信)的行为,比较稳当。若解释为五戒则有第一背文,第二违理之嫌。
第一、背文:本经未曾说起戒律的作法得受。所以把这一段看成五戒并不稳当。
第二、违理:在末世今日,连出家者都难以保持戒律,何况是在家人。这部经是为了常没众生说的,如果把这一段视为劝说五戒,等于叫人守不能守的戒,而劝往生。又,本经的宗旨是其他劝导自力戒行的诸经典失去效力的时候,还要「特留此经」,所以断不会在这里面宣说与时机不相应的戒律之法。
相反的,如果把本段所说看成五常,则文、理都顺:
第一、文顺:一一恶文中都提到王法禁令、王法刑罚之类的文字。破了佛法上的五戒,不一定会受王法刑罚,但是破了世间五常,则会遭受王法诫罚,所以才有王法禁令等文句出现。可见这一段解释为五常,是很顺文的。
第二、合理:佛法上的五戒不守,国家照样可治,天下照样可平,但是如果世间五常扫地,国家会乱,谁都无暇顾及念佛修行。因此即使是末代时机,五常也必须维持。不然连本愿易往的说法都不得而闻了。释尊有鉴于此,才提出五常,恺切训诫,以求止恶向善。
这样看来,五恶段应该在于开说仁、义、礼、智、信的反面。
戒常通局论:五戒与五常并非截然不同的事,彼此有互通、互相配合的部分。
五戒的不杀生,就是五常中有仁爱之心的仁;不偷盗,相应于五常的义,不拿不该拿的东西,不做不该做的事情;不邪淫就是五常的礼;不妄语相当于五常的信;不饮酒就是五常的智。对照之下,五戒比较积极、明确,五常比较概括。
又,五戒是佛教信者的规范,只限于一部分人;五常是一般民众的规矩,包含的范围广泛。从修的人来说,能守五戒的人,都能守五常;而能守五常的人则未必能守五戒。所以,就法而言,五戒与五常可说相通;就人而言,两者有的相通,有的局限一方。「四教仪集注」卷四说:
五常五戒。常者不易,戒乃防非。仁则不杀,义则不盗,礼则不淫,信则不妄语,智则不饮酒。
佛言:「何等五恶?何等五痛?何等五烧?何等消化五恶,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译文】
佛说:「什么是五恶?什么是五痛?什么是五烧?怎样消除化解五恶,劝令受持五善,获得福德、出世、长寿、涅盘之道?
②第一恶--不仁
其一恶者,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1,残害杀戮,迭相吞噬2。不知修善,恶逆无道,后受殃罚,自然趣向,神明记识3,犯者不赦。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瘖哑4、愚痴弊恶,至有尪狂不逮5之属。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译文】
第一恶是不仁。世间一切天、人,乃至爬虫之类,凡是有生命的,为了自身欲望而做出种种恶行,没有不是这样的。所谓弱肉强食,强者制伏弱者,互相残杀,递相吞食。不知修善,只知作恶,叛逆无道,日后受到各种灾殃的惩罚,自然趣向恶道。天地神明都看得清楚、记得分明,不放过任何一个造恶的人。(从三恶道出来,尚有余殃,)所以会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瘖哑、愚痴、顽劣、畸形、癫狂等不及常人的人。反观那些尊贵、豪富、高才、睿智的人,都是由于宿世仁慈孝悌,修善积德所致。
【注释】
①克贼:损伤。「克」,剥削、伤害。「贼」(ㄗˊㄜ),毁伤、杀害。
②迭相吞噬:递相吞吃。你被我吞吃,我被他吞吃。「迭」(ㄉㄧˊㄝ),更递、轮流。「噬」(ˋㄕ),咬、吃,侵吞、侵占。
③神明记识:《药师本愿经》:「诸有情,有俱生神,随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书之。尽持授与琰魔法王。」《华严经》:「如人从生,有二种天常随侍卫: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见人,人不见天。」
④瘖哑:嗓子发不出声或发声不清楚。「瘖」(ㄧㄣ),哑。
⑤尪狂不逮:「尪」(ㄨㄤ),因脊柱弯曲而身矮体弱。「狂」,癫狂。「不逮 (ㄉˋㄞ)」,不及常人。
世有常道王法牢狱,不肯畏慎,为恶入罪,受其殃罚,求望解脱,难得勉出:世间有此目前现事。 寿终后世,尤深尤剧,入其幽冥1,转生受身,譬如王法,痛苦极刑。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转贸2其身,改形易道,所受寿命,或长或短,魂神精识3,自然趣之。当独值向,相从共生,更相报复,无有止已,殃恶未尽,不得相离,辗转其中,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实时卒暴应至4,善恶之道会当归之。 是为一大恶、一痛、一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译文】
世间有常道,有王法和牢狱,违反的人一定会有所牵涉。然而不仁者不觉得可怕,作恶造罪,自然就会受到惩罚。即使渴求希望脱罪,想逃也无路可逃。作恶的人,果报不只在未来,而且近在现世,显现在眼前,有目共睹。(现世之报)
寿命结束之后,所受的痛苦更加深酷,更加激烈。落入黑暗的三恶道,改变人身,受鬼畜之形,遭水火之苦,一如世上法律所定极重刑罚。恶业的力量自然牵引至三恶道中,承受无量苦恼,还要一再变身易形,在六道之中转来移去,所受寿命时长时短,灵魂精识随着业报自然投生。转生时孑然孤独,遇有同伴,则都是前世怨仇,冤冤相报。像这样的怨憎会苦,几千代相续不断,在祸恶之因未尽之前,虽想逃离,也绝对摆脱不了。彼此浮沉于三恶苦坑,没有解脱的途径,这种痛苦,是言语无法形容的。善恶之道于天地之间自然而行,报应或许未必实时来临,但是天地理法无可遁逃,因缘会合时,必当受报。(来世之报)
以上叫作第一大恶、第一痛、第一烧。那种痛苦,就像大火焚烧人身一样剧烈。
【注释】
①入其幽冥:堕入三途暗冥之处。
②贸:变异、改变。转人身变为三途身。
③魂神精识:精魂神识,俗称灵魂,即心识。
④虽不实时卒暴应至:虽然造恶时未必当下受报,但是时候一到就会猝然受报。「卒(ㄘˋㄨ)暴」,紧迫、仓促。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1之道:是为一大善也。」
【译文】
(在这五浊之世、造恶众生中,)如果有人一心制伏恶意,端正身心,独能为善,而不作恶,那么此人就能度过生死大海,脱离迷妄,福德齐具,出离三界,最后得到涅盘妙乐:这叫作第一大善。」
【注释】
①上天泥洹:此指出离三界,证悟得道。《涅盘经》谓天有五种,指世间天、生天、净天、义天、第一义天。一、世间天,指人中之王,假名为天,如称天子。二、生天,指众生可生之天处,如四王天乃至非想天。三、净天,即小乘诸圣者。四、义天,指十住以上之大乘菩萨。五、第一义天,即佛及佛所证得之涅盘。
③第二恶--不义
佛言:「其二恶者,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妇都无义理1,不顺法度。奢淫憍纵,各欲快意,任心自恣2,更相欺惑。心口各异,言念无实,佞谄3不忠,巧言谀媚4,嫉贤谤善,陷入怨枉。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机伪5多端,践度能行,知其形势6。在位不正,为其所欺,妄损忠良,不当天心7。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妇,中外知识8,更相欺诳9。各怀贪欲、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破家亡身,不顾前后10。亲属内外,坐之灭族。或时室家、知识、乡党11、市里12、愚民、野人13,转共从事,更相利害,忿成怨结。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
【译文】
佛说:「第二恶是不义。世上的人,不知道父子、兄弟、夫妇相互之间的义理,不按律法制度,不从纯良民风,一味奢侈、淫逸、骄慢、放纵,追求如泡沫一样的快乐,任性而为。人们互相欺诈,心口不一,说话、思想都不诚实。君臣之间也是一样,心怀奸佞谄媚,行不尽心忠诚,只把表面装得真实,言语颜色极尽奉承讨好。同事之间,则妒贤嫉能,毁谤善德,捏造罪状,冤枉陷害。为君的愚昧昏庸,用人不知忠奸。为臣的欺君无知,诡计多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主上在位不正,被臣下欺瞒,妄自折损忠良之士,天理难容。于是上下效尤,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妇、朋友互相欺瞒。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三毒烦恼,只为自己利益着想,只管捞得更多。无论地位高低,自私自利的心都是一样的。结果家破人亡,前不顾先辈,后不顾子孙,牵连内外亲戚,遭受灭族之灾。(谈到瞋恚,)亲族、朋友、乡党、市里中的愚劣者,结党串谋,互相陷害,终至结成永世仇敌。(再说贪欲,)财产愈多,愈是吝啬,不肯布施。爱财贪宝,自然身心劳苦。
【注释】
①义理:道义公理。《礼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②任心自恣:随心所欲,自我放纵。「恣」(ˋㄗ),放纵。
③佞谄:奸佞谄媚。「佞」(ㄋㄧˋㄥ),巧言善辩。「谄」(ㄔˇㄢ),奉承巴结。
④谀媚:阿谀谄媚,曲意逢迎。
⑤机伪:机变诈伪。
⑥践度能行,知其形势:揣测主上的心意,辨别利害得失,察言观色,见机行事。「践」,实行。「度」,量度。
⑦不当天心:天理难容。「当」(ㄉˋㄤ),合宜、适合。
⑧中外知识:认识的人,朋友。
⑨欺诳:欺骗。「诳」(ㄎㄨˊㄤ)。
⑩不顾前后:有多种解释[1]顾不得前辈和子孙。[2]不顾念自身先亡,也想不到亲族亦灭。[3]不顾此世和来生。[4]前不顾明哲昭察,后不恐鬼神冥记。
乡党:乡里、同乡。
市里:城市里巷。
野人:有二种解释[1]缺乏教养、蛮不讲理的粗野之人。[2]乡野之人,农夫。
如是至竟,无所恃怙1,独来独去,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或入苦毒,然后乃悔,当复何及!
【译文】
像这样直到临终,结果在世上无依无靠,只得把妻子财宝留在此世,孑然一身,离开娑婆,独赴黄泉。这个时候,随身而行的,唯有因果报应。善因福果,恶因祸果,随命而现,或生乐处,或生苦处。到了这个地步,如果生到了苦处,后悔也来不及了!
【注释】
①恃怙:(ˋㄕ ㄏˋㄨ)依靠。
世间人民,心愚少智,见善憎谤,不思慕及,但欲为恶,妄作非法。常怀盗心,悕望他利1,消散磨尽,而复求索。邪心不正,惧人有色,不豫思计,事至乃悔。
【译文】
(再说到愚痴,)世人因为缺少智慧,看到了善人就生憎谤,不想仿慕善行,只想效法恶事,违背法律。经常怀着盗心,羡慕别人的利益。偶而得到财宝,也都浪费在无益之事上,大肆挥霍,挥霍完了又起盗心,再去贪求索取。又由于邪心不正,必掩饰伪装,若见对方神色异常,就以为自己被人识破而心生恐惧。做事不预先考虑后果,事情败露才知道后悔。
【注释】
①悕望他利:企图从他人那里获利。「悕」(ㄒㄧ),希愿、思念。
今世现有王法牢狱,随罪趣向,受其殃罚。 因其前世不信道德,不修善本,今复为恶,天神克识,别其名籍1,寿终神逝2,下入恶道。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是为二大恶、二痛、二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译文】
前面所说的不义之人,现世就有王法牢狱的惩戒,随着罪之轻重,接受处罚。(现世之报)
又,因为前世不信道德,不积善根,因此依着习惯作恶,天地神明就把他们的罪状辨别清楚,记录分明。一旦寿终,神识就会堕入恶道。在那里,随着自然业力,受尽三恶道无量苦恼,轮转其中,累生累劫,无有出离之期,难得解脱。那种痛苦,实非言语所能道尽。(来世之报)
以上是第二大恶、第二痛、第二烧。那种痛苦,就像大火焚烧人身一样剧烈。
【注释】
①别其名籍:在簿籍上记下罪人的名字与罪业,条条分明。「别」,明辨、区分。
②神逝:神识离去。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二大善也。」
【译文】
(在这五浊之世、造恶众生中,)如果有人一心制伏恶意,端正身心,独能为善,而不作恶,那么此人就能度过生死大海,脱离迷妄,福德齐具,出离三界,最后得到涅盘妙乐:这叫作第二大善。」
④第三恶--无礼
佛言:「其三恶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共居天地之间,处年寿命无能几何。上有贤明长者、尊贵豪富,下有贫穷厮贱1、尪劣2愚夫,中有不善之人,常怀邪恶,但念淫泆3,烦满胸中,爱欲交乱,坐起不安。贪意守惜,但欲唐得4,眄睐细色5,邪态外逸。自妻厌憎,私妄出入,费损家财,事为非法。交结聚会,兴师相伐,攻劫杀戮,强夺无道。恶心在外,不自修业,盗窃趣得,欲击成事6。恐势迫胁,归给妻子7,恣心快意,极身作乐。或于亲属,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亦复不畏王法禁令。
【译文】
佛说:「第三恶是无礼。人本来是相依相持,寄生在这天地之间的。寿命很短,顶多也不过一百年。上有贤明长者、豪门贵族(知礼而节止邪念),下有贫穷卑贱、体弱愚夫(苦逼无暇起邪念),而居中者多有不善之人,他们经常怀着邪恶的念头,只想着纵情淫乐,由此心中充满了烦闷。爱欲的波浪翻滚,坐立不安。贪恋美色,怜惜守护,只想据为己有。目光游移,窥视美色,邪态百出,不加收束。厌憎自己的妻子,秘密出入别的女人之家,因此家财自然就会空虚,家财空虚就想非法谋求,于是结交朋党,聚众作恶,兴起战争,互相讨伐,攻城略地,打家劫舍,滥杀无辜,强取豪夺,惨无人道。邪恶的心显露于外,而不向内修善,不务正业。起初当小偷,偷一点东西,欲心慢慢增长,后来就成为强盗,杀人放火。仗势恐吓胁迫他人,勒索财物,用来养活妻儿。既是不劳而获的财物,自然挥霍无度,纵情享乐,只要一身尚存,就追求欢乐,永无止境。有时甚至不管亲属尊卑,加以邪淫,徒增一家内外烦恼,可谓胡作非为,无法无天。
【注释】
①厮贱:卑贱。
②尪劣:孱弱、怯弱。「尪」(ㄨㄤ)。
③淫泆:亦作「淫佚」、「淫逸」,恣纵逸乐,荒淫无度。「泆」(ˋㄧ),放荡的。
④唐得:徒得。
⑤眄睐细色:顾盼斜视男女美色。「眄」(ㄇㄧˇㄢ),斜着眼看。「睐」(ㄌˋㄞ),向旁边看。
⑥欲击成事:有二种解释[1]想要放手一搏成其恶事。[2]心一动欲念,就想马上采取行动。「击」,动。
⑦恐势迫胁,归给妻子:有二种解释[1]仗势恐吓胁迫他人,勒索财物,回家送给妻儿。「恐势」,仗势恐吓。「迫胁」,胁迫,强行逼迫。[2]坏事做尽,国法难容,心生恐惧,为势所迫,将所盗财物拿回家送给妻儿,共同生活。
如是之恶,着于人鬼1,日月照见,神明记识。
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是为三大恶、三痛、三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译文】
同时所造之恶又会被人所见,被鬼所窥,被日月所照,被神明所知。(现世之报)
因此,随着业力自然堕入三途,受尽无量苦恼,轮转其中,累生累劫,无有出离之期,解脱更是难上加难。那种痛苦,实非言语所能道尽。(来世之报)
以上叫作第三大恶、第三痛、第三烧。那种痛苦,就像大火焚烧人身一样剧烈。
【注释】
①着于人鬼:昭著在人鬼面前。显中作恶显于人,隐中作恶显于鬼。「着」 (ㄓˋㄨ),显出。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三大善也。」
【译文】
(在这五浊之世、造恶众生中,)如果有人一心制伏恶意,端正身心,独能为善,而不作恶,那么此人就能度过生死大海,脱离迷妄,福德齐具,出离三界,最后得到涅盘妙乐:这叫作第三大善。」
⑤第四恶--无智
佛言:「其四恶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转相教令,共为众恶,两舌1、恶口2、妄言3、绮语4,谗贼斗乱5,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于傍快喜6。不孝二亲,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7。不能自知,为恶无耻,自以强健,欲人敬难8。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难可降化。自用9偃蹇10,谓可常尔,无所忧惧,常怀憍慢。
【译文】
佛说:「第四恶无智。世间之人,不努力于修善,却相互教唆,共作无智恶事。两舌、恶口、妄语、绮语,造作种种口业,以谗言陷害他人,挑起是非争斗,令起纷乱。憎恶嫉妒善人,败坏贤者的声誉,在旁边幸灾乐祸。对父母不孝,对师长不敬,对朋友无信,难得诚实。不自量力,妄自尊大,自以为唯我一人符合天地道理,因此作威作福,仗势凌人。没有自知之明,作恶而不知耻,自夸身强力壮,强迫别人敬畏于他。无视天地、神明、日月,无论怎样加以感化,也是无动于衷。傲慢自大,轻蔑别人而自鸣得意,以为常能如此,无恐无惧,骄慢不已。
【注释】
①两舌:十恶业之一,搬弄是非,离间他人。
②恶口:十恶业之一,恶语骂詈,恼害他人。
③妄言:十恶业之一,言语不实,欺诳他人。
④绮语:十恶业之一,无义、戏笑、哗众、杂秽、痴狂之语,巧饰言辞,取悦他人。「绮」(ㄑˇㄧ)。
⑤谗贼斗乱:以谗言陷害他人,挑起是非争斗,令起纷乱。「谗」,说人坏话。「贼」,贼害、迫害。
⑥于傍快喜:在旁边幸灾乐祸。「傍」,同「旁」。「快喜」,快乐、高兴。
⑦侵易于人:欺侮侵犯并看不起他人。「侵」,侵害。「易」,轻视。
⑧难:(ㄋˋㄢ)畏惧。
⑨自用:自以为是、自行其是。
⑩偃蹇:骄横、傲慢,盛气凌人。「偃」(ㄧˇㄢ),偃然,骄傲自得。「蹇」(ㄐㄧˇㄢ),傲慢。
如是众恶,天神记识。赖其前世,颇作福德,小善扶接,营护助之。今世为恶,福德尽灭,诸善鬼神各去离之,身独空立,无所复依。 寿命终尽,诸恶所归,自然迫促1,共趣2夺之。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3牵引,当往趣向。罪报自然,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4。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当斯之时,悔复何及!天道冏然5,不得蹉跌6。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是为四大恶、四痛、四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译文】
这样作恶的人,神明一一记录下来。他们依赖前世积了福德,有些小善护助,暂时逃避处罚。然而今生作恶,则前世福德报尽,一切善神各自离去,孑然一身,空虚孤单,再也没有善业可依。(现世之报)
寿命一尽,所造诸恶一时归身,业力自然逼迫催促,共来摄往恶趣。又,神明一一记录其名,罪业牵引,前往当去的地方。罪报自然而来,无法脱离。只得随应前业,进入火坑,遭受身心摧裂的痛苦。到了这个时候,无论如何后悔也无法挽救。天理昭彰,毫无差错,善因必有善果,恶因也必有恶果。所以随着业力自然堕入三途,受尽无量苦恼,轮转其中,累生累劫,无有出离之期,解脱更是难上加难。那种痛苦,实非言语所能道尽。(来世之报)
以上叫作第四大恶、第四痛、第四烧。那种痛苦,就像大火焚烧人身一样剧烈。
【注释】
①迫促:逼迫、催促。
②趣:通「趋」,趋向、奔向。
③殃咎:灾祸。此处由果说因,指罪业。
④火镬:火鼎。「镬」(ㄏㄨˋㄛ),大锅。
⑤天道冏然:天理昭彰,因果朗然。「天道」,天理,自然规律,引申为因果规律。「冏」(ㄐㄩˇㄥ),明亮。
⑥蹉跌:(ㄘㄨㄛ ㄉㄧˊㄝ)失误。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四大善也。」
【译文】
(在这五浊之世、造恶众生中,)如果有人一心制伏恶意,端正身心,独能为善,而不作恶,那么此人就能度过生死大海,脱离迷妄,福德齐具,出离三界,最后得到涅盘妙乐:这叫作第四大善。」
⑥第五恶--无信
佛言:「其五恶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惰1,不肯作善,治身修业,家室眷属,饥寒困苦。父母教诲,瞋目怒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2,譬如怨家,不如无子。取与无节,众共患厌3,负恩违义,无有报偿之心。贫穷困乏,不能复得。辜较纵夺4,放恣游散5。串数唐得6,用自赈给7,耽酒嗜美8,饮食无度。肆心荡逸9,鲁扈抵突10,不识人情,强欲抑制。
【译文】
佛说:「第五恶是不信。世人之心徘徊懈惰,不想为善,不肯修身,不肯谋职,让一家眷属饥寒交迫。父母好心教诲,则怒目相视,恶言相向,亲子犹如怨敌。父母甚至宁愿不要如此不孝的儿子。到处索取,没有节制,大家都很厌烦他。背恩违义,没有报答之心,终于落得贫穷困乏,再也不能得到帮助。最后干脆强行霸占,肆行掠夺,放纵任性,游手好闲。屡屡白得他人财物,用以满足自己所需。沉迷酒色美味,饮食没有节制。恣意妄为,放荡纵逸,愚鲁跋扈,蛮不讲理,到处与人发生冲突。不通人情,总想以强势压制别人。
【注释】
①徙倚懈惰:徘徊逡巡,懈怠懒惰。「徙(ㄒˇㄧ)倚」,徘徊,流连不去。
②违戾反逆:违背、抵触,反叛、忤逆。
③取与无节,众共患厌:取得别人所给予的东西没有节制,到处欠债,有借无还,大家都很厌烦他。《平等觉经》《大阿弥陀经》:「妄遍假贷,众共患厌。」
④辜较纵夺:搜刮聚敛,肆意掠夺。
⑤放恣游散:放纵任性,四处闲逛。
⑥串数唐得:屡屡白得他人财物,习以为常。「串」,习,习僻。「数」(ㄕㄨˋㄛ),频。
⑦用自赈给:用以满足自己所需。「赈给(ㄐˇㄧ)」,救济施予口粮。
⑧耽酒嗜美:沉溺于酒色美味。
⑨肆心荡逸:放肆无忌,纵情而不受拘束。「肆心」,恣意。
⑩鲁扈抵突:愚鲁跋扈(ㄏˋㄨ),抵触冲撞。
见人有善,妒嫉恶之,无义无礼,无所顾难1,自用识当,不可谏晓2。六亲3眷属,所资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不信先圣、诸佛经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后神明更生4,不信作善得善、为恶得恶。欲杀真人5,斗乱众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属,六亲憎恶,愿令其死。
【译文】
见人有善,妒嫉憎恨。无义无礼,肆无忌惮。刚愎自用,不听规劝。六亲眷属能否维持生计,从来都不关心。不思父母之恩,无视师友之义。心常起恶念,口常说恶言,身常作恶行,未曾做过一件善事。不信古圣先贤之言、诸佛经文法语,不信修道能够出离尘世,也不信死后神识转生,不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由于此四不信,不只诽谤正法,甚至想要杀阿罗汉、破和合僧、杀父杀母,加害兄弟眷属。六亲对他无不憎恶,不想见他,愿他早死。
【注释】
①顾难:顾忌。「难」(ㄋˋㄢ),恐惧、忌惮。
②谏晓:规劝晓谕。「谏」(ㄐㄧˋㄢ)。
③六亲:父、母、兄、弟、妻、子。泛指亲属。
④更生:转生。
⑤真人:证真之人,悟得四谛真理的人,指阿罗汉。
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痴蒙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恶逆天地,而于其中悕望侥幸,欲求长生,会当归死。慈心教诲,令其念善,开示生死善恶之趣,自然有是,而不肯信之。苦心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1修善,临穷方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数2之自然,应期所行3,殃咎追命,无得从舍4。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5。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是为五大恶、五痛、五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译文】
像这样的世人,个个心怀不信。愚痴蒙昧,还自以为智慧超人。不知生从何处来,也不知死往何处去。对他人不仁慈,对父母不孝顺,违逆天地,却在恶行当中心存侥幸,想求长生,但业力所牵,定当接受一死。这样的人,虽有善知识慈心教诲,想令他生起善念,向他开示三界生死、善恶六道的自然法则,他也不肯相信。苦心劝导对他没有丝毫帮助,因为他心中闭塞,不能领悟了解。(现世之报)
大命将终,悔恨与恐惧交相而至,平生不预先修集善因,临到穷途末路方才后悔;事后追悔,又怎么来得及呢?天地之间,六道分明,宽阔幽深,浩浩茫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苦乐祸福,循业相承,自作自受,无人代替。这是自然的道理,是无可奈何的。与行为相应的殃咎,追命相随,绝不放过。善人行善,乐上加乐,悟性更加明朗。恶人行恶,苦上加苦,心地更加愚暗。这个道理,谁能知道呢?只有佛才知道。佛的教导开示,相信的人少之又少,因而生死不休,沉沦恶道不能断绝。这样的世人,罪恶的心行难以一一说尽。所以随着业力自然堕入三途,受尽无量苦恼,轮转其中,累生累劫,无有出离之期,解脱更是难上加难。那种痛苦,实非言语所能道尽。(来世之报)
以上叫作第五大恶、第五痛、第五烧。那种痛苦,就像大火焚烧人身一样剧烈。
【注释】
①豫:同「预」,预先、事先。
②数:因果理数。
③应期所行:所行善恶,将来必有祸福与之相应。「期」,时期。
④无得从舍:无从纵之不责、舍之令去。「从」(ㄗㄨˋㄥ),古同「纵」,放任。
⑤从冥入冥:从暗昧进入暗昧。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1、所作至诚、所语如语、心口不转、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译文】
(在这五浊之世、造恶众生中,)如果有人一心制伏恶意,端正身心,言行一致,行为诚实,言词无欺,心口无违,独能为善,而不作恶,那么此人就能度过生死大海,脱离迷妄,福德齐具,出离三界,最后得到涅盘妙乐:这叫作第五大善。」
【注释】
①相副:相称、相符。「副」(ㄈˋㄨ)。
⑦释尊之劝说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是世五恶勤苦若此,五痛、五烧辗转相生。但作众恶,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诸恶趣。或其今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恶所招,示众见之。身死随行,入三恶道,苦毒无量,自相燋1然。至其久后,共作怨结,从小微起,遂成大恶。皆由贪着财色,不能施惠。痴欲所迫,随心思想,烦恼结缚,无有解已。厚己诤利,无所省录2,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身坐3劳苦,久后大剧,天道弛张,自然纠举4。纲维罗网,上下相应5,茕茕忪忪6,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译文】
佛告弥勒菩萨:「就如我跟你们说的,这五恶之苦真是痛苦。不但有五恶,随着五恶顺次而生的五痛、五烧,都是无法说尽的剧痛。这里特别再叮咛一遍,只要是作诸恶不修善的,都会自然堕入恶趣,遭受未来之『烧』。不但如此,现在就有『痛』报,在堕落恶趣之前,就会患上难治的业病,求生不得,求死无门。这都是自身罪恶所招感,示现给众人看到(使大家心生警觉)。挨到临死,死后更有『烧』报随之而来,堕入三恶道,在无量痛苦中焚身焦骨。久久之后再出生人间界,由于前世恶业未尽,复更成为作恶之因,与人互相结怨,起初是些微小事,最后演变成重大罪恶。这都是由于贪着财色,不肯惠施他人,被无明贪欲逼迫,随此妄心思来想去,被烦恼系缚,无从解脱。为自己争夺利益,作恶不悔,众善不修。(这种罪恶,又会再生出『痛』来。)因此,这种人纵有富有的一天,能够贪图一时快乐,但因为不知节制,不务善行,威势不久即行消失。身心住于烦劳痛苦当中,久而久之,痛苦日益剧烈。业道之网,天罩地覆,大小罪恶,绝不疏漏。这种大纲小纪的罗网,无分上下贵贱,随应大罪小恶,加予报罚。恶业众生孤独一人,无依无靠,在慌恐无力之中,亦步亦趋,掉进罗网。这是古今同然的事实,是永劫的过去与永劫的未来俨然存在的残酷事实,岂非可伤可痛!」
【注释】
①燋:(ㄐㄧㄠ)同「焦」,烧焦。
②省录:省(ㄒㄧˇㄥ)察恶业,采纳善言。
③坐:止,居留、停留。
④天道弛张,自然纠举:业因果报张弛有度,恰如其分,毫厘不爽,自然纠察检举,绝不疏漏。「弛张」,赏罚的松紧、宽严。「纠举」,纠察检举。
⑤纲维罗网,上下相应:法度严明的罗网,上生下堕各应其业,无一能免。「纲维」,总纲和四维,比喻法度。
⑥茕茕忪忪:「茕茕」(ㄑㄩˊㄥ),孤独无依。「忪忪」(ㄓㄨㄥ),惊恐不安。
佛语弥勒:「世间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灭众恶,悉令就善。弃捐所思,奉持经戒,受行道法,无所违失,终得度世泥洹之道。」
【译文】
佛告弥勒:「世相就是如此。三世诸佛怜愍这种痛楚,用威神力摧毁种种罪恶,劝促人人行善,让人舍弃造作五恶之心,遵守经义戒律,努力修行佛道,不要违背忘失,最后脱离生死轮回,踏上涅盘大道。」
佛言:「汝今诸天人民及后世人,得佛经语,当熟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主上为善,率化其下,转相敕1令,各自端守。尊圣敬善,仁慈博爱,佛语教诲,无敢亏负。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无量忧怖苦痛之道。
【译文】
佛说:「弥勒啊,你和诸天、世间以及佛灭后的众生,听闻佛法要深思熟虑,要正心慎行,不要违背经中所说。在上的要行持善法,率先垂范,渐次传递佛的旨趣,各自端正心行,尊佛敬善,保持仁慈博爱之心,不要辜负了佛的教诲。应该追求出离轮回之道,切断生死罪恶根源,远离无量忧畏苦痛的三恶道。
【注释】
①敕:(ˋㄔ)告诫、命令。
汝等于是1广植德本2,布恩施惠3,勿犯道禁4,忍辱精进,一心5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 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 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 所以者何?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转相欺殆6,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恶务,未尝宁息。
【译文】
(世间是混浊的,人心是纷乱的。)所以各位弟子,在此世要称念功德之源的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普遍地布施恩惠,不要违反戒律。遇到各种违缘,再困难都要忍辱,精进不退。心专注一缘,时时保持觉照的智慧。六度乃菩萨之行,故须自作教他,立德行善。
不起邪念,端正三业,受持斋戒,清净无犯,即使只受持一日一夜,也胜过在极乐国土修善百年。
为什么呢?因为极乐净土是涅盘的境界,不必造作,受用自然。而且无论接触到什么境缘,都可令善行增长,处处皆能积累善根,没有丝毫恶法。
同理,在此世行善十昼夜,胜过在其他诸佛国土行善千年。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其他诸佛国土行善的人多,造恶的人少,由于大家共同行善,感得福报受用自然现前,以致没有让人造恶的环境。相反,娑婆世界充满罪恶,生存艰难,没有自然的福报,须勤苦劳作追求以满足欲望。因而人与人之间互相欺诈,妄念不止,劳心劳身,困苦不堪。既饮八苦水,又食三毒味,人们陷在各种烦恼恶行当中,没有一刻安宁停息。(娑婆世界的众生就是这样迷惑颠倒。)
【注释】
①于是:于此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是」,此。
②广植德本:有二种解释[1]广种功德善根。六度为一切功德之本,此为总标六度,次下别说。植六度本,则善根枝叶,自然茂盛。[2]称念名号。因弥陀名号为众善万德之根本。
③布恩施惠:檀度。仁慈先施,谓之布恩;财物后与,谓之施惠。
④勿犯道禁:持戒度。为佛道故,制禁诸恶,谓之道禁。
⑤一心:禅定度。心住一境不散乱。
⑥欺殆:欺诈。「殆」(ㄉˋㄞ),危害。
【要义】
对比劝善论:弥陀净土,无为自然,皆聚众善,清净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净土菩萨之善,理当殊胜;娑婆浊恶,三毒杂染,其善颠倒、虚伪,理当下劣。为何《无量寿经》说娑婆秽土修行「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呢?若是如此,在这个娑婆世界用功修行即可,何以还要愿生弥陀净土?
其实经文在此是为了显示二土修行的难易,而非比较善根的胜劣。如果要说善根的话,则弥陀净土是无为的涅盘境界,纯善无恶,往生自然成佛,自然度众生。相反,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恶多善少,历缘对境皆造恶因缘,所以在此行善甚为困难。难行却还能有这分发心,因此佛陀赞美鼓励此人「稀有难得」。如同贫者以真心布施一钱,其功德胜过富者施舍万金的善行,因其心意难能可贵故。但是贫者布施一钱,虽值得称美,却难成众事;富者施舍千金,虽无须赞叹,却能成办万事。净土与秽土修行,亦复如是。所以若欲快速成佛以广利众生,应当发愿往生净土;若留五浊秽土,自己都不能得度,哪能救度他人呢?故知佛陀在此比较二土,除劝其修善,同时也显明娑婆之难修难行,以彰显极乐为善之自在殊胜,劝发我们应当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何故?娑婆是难修恶世之处,极乐是纯善无恶,历缘对境,无非善根之处故。可谓不求而德至,不作而善成,故无纤毫非善之处。因此,佛陀劝导我们,厌浊恶之娑婆,欣纯善之极乐。若非如此,佛说《无量寿经》就毫无意义了。
吾哀汝等天人之类,苦心诲喻,教令修善,随宜开导,授与经法,莫不承用,在意所愿,皆令得道。佛所游履,国邑1丘聚2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3,灾厉4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译文】
由于以上所说的情势,我为了你们众生,苦心教谕,劝你们修善,随着各人根机加以引导,传授经法,大家都能接受遵从,随心所愿,皆令得道。佛所游历的国都、村落,无一不受到化益。如此一来,天下和平,日月清明,风调雨顺,灾疠不起,国泰民安,无有战争。人人崇尚仁义道德,注重礼仪,彼此谦让。(这是自然的趋势。)」
【注释】
①国邑:国都城邑。
②丘聚:「丘」,众人聚居的地方。「聚」,聚落、村落。《四分律》:「有市名聚落,无市名村,有城邑名为国土。」
③风雨以时:风调雨顺。「以时」,按一定的时节,及时。
④灾厉:亦作「灾疠」。病疫、病灾。
佛言:「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我于此世作佛,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1,升无为之安。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不可悉说;我但为汝略言之耳。」
【译文】
佛说:「我哀怜你们众生,甚于世间父母思念亲生子女。我在此世成佛,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灭绝五烧,转恶为善,拔生死之苦;要让大家具备仁义礼智信,登上无为涅盘的安乐境地。然而,我入灭以后,佛道将会逐渐衰微,众生自然又会谄伪作恶,五烧、五痛之苦又会恢复到以前状态,痛苦也会逐日加剧,其程度难以尽述;以上只是概略说明而已。」
【注释】
①五德:相对五恶五痛五烧之语,即五善。
佛语弥勒:「汝等各善思之,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于是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佛所说甚善,世人实尔。如来普慈哀愍,悉令度脱。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译文】
世尊对弥勒菩萨说:「你们各自好好反思,辗转教诫,谨依佛的教法,千万不要违背啊!」
于是弥勒菩萨恭敬合掌,禀告世尊:「世尊所说实在太好了!世人确实如佛所说。如来慈悲哀愍一切众生,(说此念佛往生极乐净土的法门,)使善恶众生都能得到度脱。今天蒙受世尊殷重教诲,自当永远遵守,保持下去。」
【要义】
三毒五恶之义:此前很大的篇幅劝舍恶业、劝修善业,因为善恶境界众生容易相信,由此相信因果,由信因果而信轮回,由信轮回而信天堂地狱,由信天堂地狱而信极乐。
同时,对娑婆世界的恶与苦的描述,与极乐的善与乐形成鲜明对比,令人自然生起厌欣心。
对世人三业的细致描述,也使人照见自己的真实面目,对根机和环境有清醒的认识;恶心恶行的未来果报更是不难预见,痛不可言,如火焚烧,唯有一条路--往生净土。善导大师《观经疏》说:
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 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 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
2现土证诚
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着无碍。」 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1,礼无量寿佛。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
【译文】
佛告阿难:「阿难,你现在站起来,整理好衣服,恭敬合掌,礼拜无量寿佛。十方国土一切诸佛,时常共同称扬赞叹无量寿佛智慧无着无碍。」
于是阿难依照佛的吩咐,起座整衣,端正身体,面向西方,恭敬合掌,五体投地,顶礼无量寿佛,至诚恭请:「世尊,我愿见无量寿佛极乐国土,以及那里的菩萨、声闻大众。」
【注释】
①五体投地:双肘、双膝、额头着地而作礼,是最恭敬的礼拜方式。
【要义】
佛告阿难之由:前面释尊都以弥勒为对告众,为什么这里又回头改呼阿难尊者呢?因为这部经本来就是应阿难尊者之问,开说了如来净土因果与众生往生因果。但若光是如此,则释尊入灭后,众生不见得不会对本愿成就的净土怀疑。为了防止这一点,释尊才进一步显现净土让大家观看。所以这里可说是前面如来净土因果及众生往生因果的重复强调。因此谈话对象才又从弥勒菩萨回到阿难尊者。
不过此经流通后世,是次世导师弥勒菩萨的任务,所以到了流通分,又会再唤弥勒菩萨,表示付嘱之意。
说是语已,实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1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瀁浩汗2,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译文】
话音刚落,无量寿佛实时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外围的金刚山,中央的须弥山,其间的大小诸山,世界一切万物皆被佛光映照为一片金色。就像坏劫时的大洪水,弥满整个世界,其中万物淹没不现,浩瀚无际,只见一片汪洋。无量寿佛的光明也是如此,声闻、菩萨的光明全都隐而不现,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注释】
①劫水:大三灾之一,即坏劫时所发生的大水灾,由地下水轮涌出,大雨如车轴,二禅天以下尽为大水所淹没。
②滉瀁浩汗:「滉瀁」(ㄏㄨˇㄤ ㄧˋㄤ),水无际的样子。「浩汗」,水盛大的样子。
【要义】
唯见佛光明耀显赫: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是超日月光,在六字名号的功德面前,一切诸行功德皆被映蔽,犹如日光之下不见烛光。这个「唯」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字,「唯」是唯一,没有第二。不仅凡夫念佛见不到自己的些微小善和小功小行,一切祖师、阿罗汉、菩萨的功德在念佛法门中也都看不见了。虽然看不见,但并非消失,而是被提升到阿弥陀佛佛光这样的层次。故《观经疏》说: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念佛功能超绝,非诸行可比。圣人虽具足戒定慧,若入净土法门,也不靠戒定慧等善行功德往生,而是靠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力、名号往生。如游泳好手欲行渡海,在大船面前,自身技能亦派不上用场。因此,念佛人所赞,唯在名号,不会自赞己德。
尔时阿难即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
【译文】
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借着那辉耀的光明,拜见了无量寿佛。无量寿佛威神功德赫赫巍巍,就像须弥山耸立在众山之中一般,相好光明非常,一切无不照亮;灵鹫山上的在家众、出家众同时睹见。从极乐国土看这个国土,情况也完全一样。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彼国,从地以上,至净居天1,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为悉见否?」 阿难对曰:「唯然,已见。」 「汝宁复闻无量寿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否?」 阿难对曰:「唯然,已闻。」 「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汝复见否?」 对曰:「已见。」 「彼国人民,有胎生2者,汝复见否?」 对曰:「已见。」 「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
【译文】
尔时佛告阿难及弥勒菩萨:「彼佛国土从地面以上,一直到净居天,其中所有微妙严净的自然万物,你们都见到了吗?」
阿难答言:「是的,都已见到。」
「你们听到无量寿佛教化众生时那响彻一切世界的大音声吗?」
阿难答言:「是的,都已听到。」
世尊又问:「彼佛国土人民,乘着高广百千由旬的七宝宫殿,毫无障碍地遍游十方世界供养诸佛,这些你们也见到了吗?」
阿难答言:「都已见到。」
「还有,彼佛国土人民,有胎生者,你们也见到了吗?」
阿难答言:「也见到了。」
「胎生者所居宫殿,有的百由旬,有的五百由旬。(这是由于往生之因自力各别,所以受乐境界也各自有别。)然而这些胎生的人,也各自在其中享受快乐,就此世界来讲,就像在忉利天上,也都是福乐自然。」
【注释】
①净居天:五净居天,色界的第四禅天,是证得阿那含(不还果)的圣者所生之处。包括:无烦天(无一切的烦杂)、无热天(无一切的热恼)、善现天(能现一切的胜法)、善见天(能见一切的胜法)、色究竟天(色界天最胜之处)。净土上方不可能有迷妄三界之天,这里只是借用其他世界的名字。
②胎生:通常指在母胎内完具根身而生。往生极乐有两种:相信佛智者,生于莲花中,当下花开见佛,谓之化生;疑惑佛智者,生于莲花中,过一段时间才能花开见佛,如住母胎,谓之胎生。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1、不思议智2、不可称智3、大乘广智4、无等无伦最上胜智5,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6,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
【译文】
尔时弥勒菩萨向佛请问:「世尊,依何因缘,彼佛国土人民有胎生和化生的区别?」
佛告弥勒菩萨:「弥勒啊!若有众生,自己怀着疑惑心修行种种功德,将之回向愿生极乐国土,则是怀疑佛智不可思议,信不过阿弥陀佛自利利他的圆满智慧(佛智的结晶,即『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不信佛智,即是不信称念六字名号可得往生),但还相信善恶因果,修习善根,将此功德回向愿生极乐国土。这些众生,命终后往生极乐国土边地七宝宫殿,五百岁不能见佛,不能听闻经法,也不能拜见菩萨、声闻圣众。因为不能见闻三宝,所以在彼国称为胎生。(第十九「临终来迎愿」成就)
【注释】
①佛智:《大智度论》:「佛智慧有二种:一者无上正智,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一切种智,名萨婆若。」此是总说,后面四种是分说。
②不思议智:佛智深广,不可思议。
③不可称智:佛智众多,称说不尽。
④大乘广智:于诸法门,知之究尽。
⑤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位分高出,究竟无上。
⑥罪福:作恶获罪,行善得福。又,五逆十恶等是罪,五戒十善等是福。罪有苦报,福有乐果。
【要义】
五智分别论:佛智者,弥陀之五智,即《大经》中所言的「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弥陀这五种智慧,总的来讲就是第一种--佛智,涵盖其他四种智。下面以图示分别叙述之。
(一)「佛智」是其他四智之总智。
(二)「不思议智」是其余三智的总智。即四智中以「不思议智」为体。
(三)「不可称智」是就阿弥陀佛的自利而言。在《十地经》叫无量智。量是称量,真如法性之理是不能以量来计算其广大的。究尽了这广大真理的智慧就是无量智、不可称智。
(四)「大乘广智」是就阿弥陀佛广度众生而言。在《十地经》称为广智,指知尽一切诸法的智慧。加上大乘二字,表示佛以此智乘载一切众生运往涅盘彼岸。所以,「不可称智」是自利圆满的真谛智,而「大乘广智」则是利他圆满的俗谛智。
(五)「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是就阿弥陀佛威神光明不可思议而言的。在《十地经》称不可坏智,指佛菩萨除一切障,不为天魔外道所破的智慧。以本经而言,胜过二乘、菩萨叫做「无等」,超过诸佛叫做「无伦」,超胜三乘与诸佛的「最上」智慧,名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这是真俗二智之德的名称。
佛智是无限的,现在所举的是从其全体上分为五智,如果一一详说,则绝对说不尽。我们没有证悟到佛性,也是无法了解的。但只要知道佛智显现在弥陀救度众生的功能力用之上,而相信不怀疑,这样就等同相信佛智;退一步说,即使这样的道理理解不来,但只要能够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等同相信,自然会「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了。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圣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译文】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称念诸善万行的功德总体--南无阿弥陀佛,对无量寿佛的本愿救度生起信心,愿生彼国(这是第十八愿的机类)。这样的人,命终时就能直接往生极乐世界,于七宝花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剎那之间,外在的身相光明,内心的智慧功德都跟极乐世界所有菩萨一样,具足圆满,无二无别。这就是化生。
又,弥勒啊!他方佛国大菩萨中,有的发心要拜见阿弥陀佛,恭敬供养佛及极乐圣众。这样的菩萨,在他方国土命终时,也能往生极乐世界,自然生于七宝莲台上。这也是化生。
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1,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译文】
弥勒啊!你要知道,能够在极乐世界化生,就显示他的智能超越;若是胎生就表示他没有智慧,(一个是明信佛智,一个是不了佛智。)不了佛智之失,是五百年之间,第一不能拜见佛;第二不能听闻经法;第三不能拜见菩萨圣众;第四由于不见佛,当然就不能供养佛;第五不见菩萨,也就不知菩萨上行下化的法式;第六也无缘修习一切殊胜功德善根,有如此诸多损失。这是由于往生前在娑婆时没有智慧,怀疑佛智所致。」
【注释】
①法式:菩萨修行学道、弘法利生的方法与仪式。
【要义】
胎生与化生:虽然愿生净土,但并不信或怀疑阿弥陀佛是否有慈悲智慧救度自己,不全靠佛力,或部分靠佛力,试图凭借修行功德达成往生,一味提升自己,比如靠自己伏断妄念、摄心清净等以求往生,与阿弥陀佛不亲不近,往生之后也甚为疏离,莲花暂时不开,犹如处胎,谓之「胎生」。另一种,了知阿弥陀佛智慧广大,有悲心和能力救度任何众生,了知佛光唯摄念佛、佛名资粮无缺,则能心开意解,欢喜称名,通身靠倒,往生决定,与佛亲近,往生即花开见佛,谓之「化生」。
龙树菩萨《易行品》「信疑得失」之偈说:
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
佛告弥勒:「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牢狱,种种庄严,张设床帐,悬诸缯盖。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1彼狱中,系以金锁,供给饮食、衣服、床蓐2、华香、伎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否?」 对曰:「否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勉3出。」
【译文】
佛告弥勒菩萨:「(为了容易明白,就以譬喻来说吧。)例如转轮圣王的宫殿中,有一座由七宝做成的宫室,种种装饰,有床有帐,有颜色漂亮的宝盖。王子之中,如果有人受到父亲转轮圣王处罚时,就得住在这座宫室,用金链锁住。(而所谓处罚,只是行动不自由。)其他如饮食、衣服、床褥、花香、音乐都与父王一样,没有任何缺乏。现在来想想王子的心情,他愿不愿意住在那里?」
弥勒菩萨答言:「不愿意。他只会想尽办法求助于有大势力的人,帮助他离开那里。」
【注释】
①内:(ㄋˋㄚ)此同「纳」。
②蓐:(ㄖˋㄨ)与「褥」是同源字。本意为草席。
③勉:同「免」,脱离。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宝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此为苦。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亦得遍至无量无数诸余佛所,修诸功德。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1。」
【译文】
佛告弥勒菩萨:「极乐净土的胎生菩萨也是如此。只是因为怀疑佛智,才生到胎宫,其他也没有任何处罚或坏的事情。他们的损失,就是五百年之间不能见闻佛法僧三宝,不能供养诸佛、修学诸善,这就是苦本。纵然在那里有其他享乐,他们也不愿住在那里。但是,那里的众生,如果领悟到苦本在于怀疑佛智之罪,深自悔改自责,想要离开胎宫,他们便能立刻如愿前往无量寿佛身边,如愿礼拜供养。不但如此,还能前往无量诸佛座前,修习种种功德善根。弥勒,你要知道,愿生彼国而又对佛智心生疑惑的人,可说失了大利,所以要彻底相信阿弥陀佛的无上智慧,不须有任何怀疑。」
【注释】
①诸佛无上智慧:即阿弥陀佛的佛智。诸佛同赞弥陀名号,与弥陀悲智同等。弥陀之智即成诸佛智。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于此世界,有几所不退菩萨生彼佛国?」 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1者也。诸小行菩萨2及修习少功德者3,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译文】
弥勒菩萨问佛:「世尊,在此娑婆世界,有多少现生不退的菩萨往生彼佛国土?」
佛告弥勒菩萨:「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的不退菩萨将往生彼国,这些菩萨于宿世之中都曾供养无数诸佛,他们的位阶跟你一样是等觉菩萨,一生补处的菩萨。还有很多修小行的菩萨,以及少功德的行者,数量不可称计,也将会往生彼佛国土。」
【注释】
①次如弥勒:位阶同于弥勒菩萨,顺次到大涅盘,亦即次生成佛。「次」,位次、顺次。「如」,同。
②小行菩萨:修大乘小功德之菩萨。指修少善根福德(诸善万行)往生者。
③修习少功德者:修小乘少功德者。不称菩萨而称「者」以示与乘之区别。
佛告弥勒:「不但我剎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其第一佛,名曰远照,彼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宝藏,彼有九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三佛,名曰无量音,彼有二百二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龙胜,彼有十四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六佛,名曰胜力,彼有万四千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师子,彼有五百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八佛,名曰离垢光,彼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二佛,名曰无上华,彼有无数不可称计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译文】
佛告弥勒菩萨:「不但我们娑婆世界有众多菩萨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也是如此。其中第一尊佛名叫远照,彼土有一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第二尊佛名叫宝藏,彼土有九十亿菩萨皆当往生。第三尊佛名叫无量音,彼土有二百二十亿菩萨皆当往生。第四尊佛名叫甘露味,彼土有二百五十亿菩萨皆当往生。第五尊佛名叫龙胜,彼土有十四亿菩萨皆当往生。第六尊佛名叫胜力,彼土有一万四千菩萨皆当往生。第七尊佛名叫师子,彼土有五百亿菩萨皆当往生。第八尊佛名叫离垢光,彼土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第九尊佛名叫德首,彼土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第十尊佛名叫妙德山,彼土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第十一尊佛名叫人王,彼土有十亿菩萨皆当往生。第十二尊佛名叫无上华,彼土有无量不可称计菩萨大众,皆得不退转位,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他们最迟也能于七日中,摄取通途自力菩萨费百千亿劫才修成的坚固之法。这些菩萨,皆当往生。第十三尊佛名叫无畏,彼土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小菩萨众及比丘众等,数量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佛语弥勒:「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甚多无数。我但说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彼国者,昼夜一劫,尚未能尽,我今为汝,略说之耳。」
【译文】
佛告弥勒菩萨:「不但以上这十四个佛国中的菩萨大众当生极乐净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的菩萨大众都是如此,其数甚多,无法计算。若要一一列举十方诸佛名号及其往生行者的数量,昼夜不停地说,连续一劫也说不完,上面只是略举而已。」(十方世界往生者如此众多,有缘听闻此经的行者当紧随其后,往生彼国。)
【三、流通分】
(一)付嘱流通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1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2,则是具足无上功德3。
【译文】
佛告弥勒菩萨:「如果有人闻信这句能令众生解脱轮回、往生成佛的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欢喜踊跃,相续称念,哪怕临终才闻信,一声一念而命终。弥勒啊,你要知道,此人已经得到了最高、最大、最超越的利益,即是具足了无上功德。
【注释】
①欢喜踊跃:身心欢悦之貌。「欢喜」,愉悦,是内心的感受;「踊跃」,跳跃,是外显的现象。《法华经科注》:「内解在心名欢喜,喜动于形名踊跃。」
②大利:往生成佛的伟大利益。即《无量寿经》的「惠以真实之利」。
③无上功德:指佛的功德。因为佛功德最上无比,故称「无上」。相对的,菩萨、声闻功德皆有上。
【要义】
付嘱念佛:这段经文是在《大经》结论处,释尊直接以念佛付嘱弥勒菩萨,要他将念佛法门流通到未来世,利益未来的一切众生。这段经文就像金玉珠宝一般,字字珠玑,句句放光,极其美妙、殊胜、重要。若能详解此文,内心将有无比的安慰、无量的法乐。以下分成名称、依文释义、显明深理三部分来解释此文。
(一)名称
此文涵盖多义,所以有多种名称。可说是「付嘱弥勒文」,因为是佛陀交代弥勒菩萨的;也可说是「大经流通文」,因为出自《无量寿经》最后流通分,释尊交代弥勒菩萨,要将《无量寿经》的核心要旨流传下去;也可说是「念佛利益文」,因为这段流通文完全在说第十八愿念佛无上利益的经文;也可以说是「念佛流通文」,因为是流通念佛,不流通杂修杂行。
(二)依文释义
特呼弥勒
经文一开始就说「佛告弥勒」,这四个字含着一种慎重、殷重、郑重的心情。也就是说,这样「大利无上功德」的法门,是凡夫解脱的唯一希望,也是十方诸佛的出世本怀。这么重要的法门,等觉菩萨的弥勒不一定知道,为了将这句弥陀名号流传下去,直到弥勒菩萨「龙华三会」下生成佛的时代,所以释尊一开始就以郑重之心,特别呼唤着弥勒菩萨的名字,而说「佛告弥勒」。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闻彼佛名号」是第十八愿成就文说的「闻其名号」。「闻其名号」和「胎化段」所说的「明信佛智」意涵一样,也就是听到这句「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佛智)的名号,深信不疑,自然和这句名号的法体感应道交。这样的心理状态就是真实信心,这叫「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阿弥陀佛这句名号能够救度我们出离生死轮回,若听到、相信,心中自然就会涌生无比的欢喜。那种内心的感受和外显的现象,释尊用「欢喜踊跃」来形容说明。所以,欢喜踊跃是第十八愿「至心信乐」之心,也是第十八愿成就文「信心欢喜」之心,跟信受弥陀的佛智救度是一样的内涵。当然,「欢喜踊跃」是逢缘触境才表现在言行上,不可能一直都如此。但只要信受弥陀救度,此后专称弥陀佛名,就叫「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为得大利,无上功德
弥陀名号,即万德故,乃至一念即可往生弥陀无漏报土,超越品位阶级,此名大利,亦即无上功德;余行皆是小利,即有上功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这「一念」所指是在哪里?有两个地方:一、第十八愿成就文;二、下辈往生段。第十八愿成就文说「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下辈文说「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但都没有说「乃至一念」的念佛具有「大利无上功德」,是到流通分时才显明。
「大利」跟「小利」是相对的。念佛是大利,则显示念佛以外的行持,相对于往生净土来说,都是小利。如第十九愿说的「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及三辈众生所修的其他诸行,这些和念佛相比,都是小利,而非大利。
「无上」和「有上」也是相对来说。若念佛是无上功德,则其他修行法门,就不是无上功德。「无上功德」就是成佛的功德,成佛即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善导大师根据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成就文、流通文而说: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又说:
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这样的利益与发起序中说的「惠以真实之利」也是同样的意思。因此,念佛即是「真实之利」,即是「为得大利」,即是「无上功德」,即能成佛,故说「念佛成佛」。
换句话说,「流通分」的经文等同释尊预先为我们授记,说念佛人就是未来佛。对照《观经》流通分的经文,与《大经》流通分的经文,几乎雷同。《观经》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若念佛者」,对应《大经》的「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四字,二经相同。「则是人中芬陀利华」,《大经》为「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芬陀利华是对佛的譬喻,无上功德是说佛的位格,两段经文意思完全一样,是释尊为念佛人「现生不退,往生成佛」的授记之文。
念佛既有如此大利,反之,释尊亦说「生疑惑者,为失大利」,即是劝我们应该深信佛语,信佛念佛,往生成佛。方法如此之易,无人不能;果报如此之高,横超十地;此乃弥陀悲愿,惠以真实之利。此真实之利毫无条件、白白地要赐给任何众生。悲哉!若因疑惑不信而白白失去大利,岂非狂愚之至!
(三)显明深理
此经说到三种法门。首先,第十八愿单提「念佛往生」;其次,第十九愿与二十愿广说「诸行往生」;最后,三辈文中除强调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以外,又修其他的法来补助,即「助念佛往生」。有这三种法门,难免让人犹豫不决,到底要专修哪个法门才能决定往生?到流通分,释尊舍诸行、助念佛两个法门,单单流通念佛一法,即是显明,唯有念佛才是弥陀本愿、释尊本怀。所以,这段流通文彰显释尊随机诱引的权实废立之意。
《大经》是以名号为体的。因为能够「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功能力用是在念佛的第十八愿,不在「修诸功德」的第十九愿,也不在「植诸德本」的第二十愿。最后流通分所说的「为得大利,具足无上功德」,也是在第十八愿的念佛,不是在第十九愿、第二十愿的诸行。
下卷所说三辈,是第十九愿的成就文,可是三辈文中,也没有「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功能,唯有第十八愿成就文才有「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又,流通分除了提到第十八愿称名念佛以外,也没有说到其他修行法门,可知《大经》本体即是这句名号。从佛这边来说,就是名号;就众生这边来说,就是念佛。本经「往觐偈」说:「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亦说净土三经皆「以佛名号为经体」。至此可知,《无量寿经》上下二卷之体者念佛也。
善导大师解释《观经》,同样也下了这样的结论:「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可知:《大经》虽说万行往生,望佛本愿意在专称。
念佛具有大利无上功德,是故释尊最后只赞叹念佛,其他行法就不再称赞。显示释尊本怀是为付嘱流通持名念佛,亦希望我们专信专念,念念不舍。
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译文】
既然有如此大利功德,弥勒啊!即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满烈火,你也要越过它,去听闻这个法门,而且要欢喜信受,修持读诵,照佛所说的去做。为什么呢?因为此经宣说了连许多神通自在的菩萨都未能得闻的重要法门。若有众生听闻信受此法,就能得到不退转成佛的利益。所以应当专心信顺,受持读诵,如说修行。
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1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2。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译文】
我现在为一切众生说此经法,并让大众拜见了无量寿佛及极乐国土的一切庄严。你们应当做的,就是信受彼佛救度,念佛求生净土,则所求所愿皆可如愿获得。若有疑问,尽可提出,我会为你们消除疑问,不要等到我灭度以后,又生起疑惑。将来法灭的时期,一切经典教法都将灭尽,但我以慈悲哀愍之心,特别留下这部《无量寿经》住于世间。如果有人遇到此经,听闻这句名号而念佛,则在任何时代,都能随其心愿,得到解脱。」
【注释】
①经道:经典和经里所开示的道理和方法。「经」,三藏十二部。
②百岁:满数、完全数,永久的意思。
【要义】
特留此经之由:释尊于此经宣说圆满时,于「流通分」再显如来大慈悲而说「经道灭尽,特留此经」。从这段经文,说明了净土宗在佛教中的地位无与伦比。以下依文释义,阐述释尊特留此经的理由。
(一)当来之世,经道灭尽
有关「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法灭尽经》说:「《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唐朝璟兴大师在《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也提及:「《大涅盘经》广显佛性,圣教中深,逐圣人而先没。」这都是「经道灭尽」的教证。
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法,也就是佛教,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隋朝慧远大师《无量寿经疏》说:
正法有五百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一切皆过,名为灭尽。
正法有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末法过后就是法灭时期,所有经典都会自自然然的消失,这即是「经道灭尽」之意。关于这三个时期,唐朝唯识宗慈恩寺窥基大师在《法华玄赞》中亦言:
若佛正法,教行证三,皆具足有; 若佛像法,唯有教行,无证果者; 若佛末法,唯有教在,行证并无。
正法是佛灭度后五百年间,教理、修行者、证果者都还具足;到了像法,「像」就是好像,好像还处在正法阶段,但是外表相像,本质已经不同了,就只剩下教理和修行者,没有证果的人了;到了末法,教理还在,但能按照教理如实修行的人没有了,当然也就没有证果、成道的人。
这段话对我们有很大的警策,因为现在就是末法时期,若想依靠其他的法门修行、解脱、成佛是不可能的。其背后也显示,唯有念佛一法每个人都做得到,契合所有众生的根机,因为念佛往生不是靠自己修行的功夫,全凭弥陀救度,而弥陀救度是现成的。
(二)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
「慈悲哀愍」这四个字和发起序中所说的「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中的「大悲、矜哀」,就文字内容来说,完全相同,两段经文前后遥相呼应。显示释迦牟尼佛抱着无尽大悲的心出现世间,目的就是要惠赐众生念佛成佛的真实利益;到经文最后悲愍特留,更足证此经是释尊最重视的一部经典,为其出世之本怀。
「特留此经」就是「特留念佛」。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中说:
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又在《观经四帖疏》中说: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法然上人也说:
此经所诠,全在念佛。
窥基大师说:
末法万年,余经悉灭;弥陀一教,利物偏增。
这里是比较而言。末法万年以后,其他经教就像一般的草木,冬天一到,全都干枯了,但是《无量寿经》所说的念佛法门,依然如松柏般不会凋零败落,反而显得特别翠绿挺拔,偏偏能够增益那个时代的众生。
(三)止住百岁
「止住百岁」,就是特留此经永住不灭之意。这个「百」,并不是指实数一百的百,而是大数的百,大数也就是满数、完全数,亦即无尽、永久的意思。譬如「立百年大计」,是指要建立永久的基础,并非仅指一百年。又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不是在说十年、百年的数目,而是用树来比喻培养人才之不易,需要经过很长时间。这样的含义,若参照其他的译本来解释,会更清楚。《无量寿如来会》即云:
我今为大嘱累,当令是法「久住不灭」。
梵文本也说「一直流传,不使它消灭,让众生可以得到最高的利益」。显示,释迦牟尼佛为救度当来法灭罪苦众生,要将念佛法门永住于世间,其慈悲可说达到了极点,我们应该要欢喜随顺佛的教导,常常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四)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如果没有《无量寿经》,法灭众生就没有希望了。因为那时佛法僧三宝没有了,善恶报应的道理也不存在,众生不知去恶行善;真正能够契合那时众生根机的,就是此经所说的念佛法门,只要遇到,随自己的意愿,都可以度脱生死轮回。
换句话说,三宝灭尽之时的罪恶凡夫,念佛都能往生,何况生于三宝流行之世的我们,岂不更加决定往生?这就是留存《无量寿经》的背后含义:显示现在的人念佛必定往生,不用怀疑。
(五)「特留此经」三点总结
①此经宣说释尊出世本怀。《无量寿经》是佛出现在世间的本怀,是本怀经;既然是本怀经,当然要保留下来,而其他经典不是释尊出世本怀,不留存也没有缺失,没有遗憾。
②此经宣说广度万机之法。万机就是十方众生,不论善机恶机,圣人凡夫,九界众生全都包含在内。九界众生就是三圣六凡。「三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这三种圣者,这三种圣者若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自然就会快速成佛。「六凡」指的是地狱、饿鬼、畜生、人道、阿修罗道和天道,天道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这六种凡夫若是念佛,就会脱离六道轮回,脱出三界火宅,快速成佛。所以,这个法门是无机不修、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这个法门不留,要留什么法门呢?所以释尊当然特留这部《无量寿经》。
③此经留则余经灭而不灭。《无量寿经》若是存在,其他经典虽然消灭,也等于没有灭去一样。因为一切经的目的都是要使众生解脱成佛,只要能够使众生解脱成佛,就是一切经的目的。所以,此经不灭,就是一切经不灭,经道常存,而佛教的宗旨和目的也就永远不灭,永远不变,永远绽放着救度众生的光明。
佛语弥勒:「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1,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作2,如是说3,如是教4,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译文】
佛告弥勒菩萨:「出生于佛陀在世的时代,拜见生身之佛,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听闻诸佛经教,是难得的事;听闻菩萨胜法,得闻大乘诸波罗蜜,也是难得的事;遇见善知识闻法修行,同样也是难得的事;得闻此经而信受不忘,则是难中之难,没有比这更难的了。所以我才会在此五浊恶世出现,如法八相成道,如法说一代之教,而如今机缘成熟,如法开说出世本怀之真实经。你要信顺,如法修行,长传末世,不要让它散佚了。」
【注释】
①善知识:善友,即菩提之道的导师。《天台四教仪集注》:「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
②如是作:有二种解释[1]法藏比丘发愿修行成佛,以名号度众生。[2]世尊于发起序悦豫清净,光颜巍巍,令阿难启请。
③如是说:世尊如是宣说,即此经正宗分。
④如是教:世尊如是教谕付嘱,即此经流通分。
【要义】
举难劝信论:释尊举出四难结束此经。四难就是「值佛难、闻法难、修行难、信受难」。其中前三难是通一切大小乘诸教之难,第四难是特对本经而说的难。前三难是相对难,第四难是特别限本经的绝对难。前三难是对华严、天台等大乘教以至俱舍、成实等小乘教都通有的困难。唯本经除了以上三种难之外,还加上一个「信受难」,为什么?因为本经是他力易行之教。元照律师在《弥陀经疏》中说:
具缚凡愚,屠沽下类,剎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谓一切世间甚难信也。
一般佛教的通则,凡欲成佛,须历经多劫,广修万善万行,累积成佛因行才能成就。也因此,一切众生,于恒河沙诸佛之处发菩提心以来,自力修行,已成习性,要人舍弃自力心,全靠他力,这不符合众生长久以来的习性。然而净土法门,在贪瞋痴烦恼都没有降伏、减少的状态下,只是靠念佛就能快速成佛,可说超越世间寻常因果之理,与世间人思想相违背,不易为大众所接受。这是释尊之所以要对本经特别提出四难的原因。
我们虽出生在距释尊住世遥远的末法时代,但却幸而能承受余泽,信受特别难信之法。真是至幸至福,无可取代。
(二)闻经得益
尔时世尊说此经法,无量众生皆发无上正觉之心。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清净法眼1,二十二亿诸天人民得阿那含2果,八十万比丘漏尽意解3,四十亿菩萨得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于将来世当成正觉。
【译文】
世尊说完此经,无量众生皆信受弥陀救度,发无上菩提之心。具体来说,有一万二千那由他的人得到了小乘初果,二十二亿诸天人民得到小乘三果,八十万比丘得小乘四果,四十亿菩萨得到大乘不退转位,以济度众生之愿庄严自己,得到了于未来世成佛的利益。
【注释】
①清净法眼:断三界见惑,观见四圣谛,所谓「见道」,即声闻初果须陀洹。
②阿那含:意译为「不来、无还」,不必再来欲界受生。声闻三果。
③漏尽意解:一切烦恼断尽而心开意解,即声闻四果阿罗汉。
【要义】
得益分齐论:在列举得益中,有清净法眼、漏尽意解等小乘解悟。本经是大乘经典,从大乘经典而来的利益,应该是大乘利益,而这里却举出了小乘利益,为什么?有二种解释:一是通诸经的解释法,二是本经独特的解释法。
(一)通诸经的解释法:《华严经》《法华经》等大乘经典,同样也列有小乘利益。原因正如《维摩诘经‧佛国品》所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即释尊说了弥陀一佛之法,众生因根机不同,而有种种解悟,得到不同的利益,有人得到大乘利益,有人得到小乘利益。就像同一个月亮,因观赏的人不同而有不同的感想,有人产生悲伤,有人产生欢喜。
(二)本经独特的解释法:本经所以举出小乘利益,只是借用小乘名词而已,实际所指内容则与小乘大不相同。这就是所谓「寄显门」。「清净法眼」是指,闻到此经,开了信心智慧眼。「阿那含」是指六趣四生的因果断根,再也不回迷妄生死。而「漏尽意解」则说,由于本愿不思议力的缘故,毫无遗漏地灭却了无始以来烦恼恶业,得到无生法忍。以上用的是小乘利益名词,指的则是大乘利益的内容。
由前可知,经文中并没有什么矛盾存在。
(三)现瑞众喜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光普照十方国土,百千音乐自然而作,无量妙华纷纷而降。 佛说经已,弥勒菩萨及十方来诸菩萨众、长老阿难、诸大声闻,一切大众,靡不欢喜。
佛说无量寿经 卷下终
【译文】
(世尊说完了出世本怀、阿弥陀佛的因源果海,法会大众都信受弥陀救度,无限欢喜。)这个时候,天地为此法之高超而感动,示现了四种奇瑞:一是「地动瑞」,三千大千世界起了六种震动;二是「放光瑞」,大光明遍照十方国土;三是「音乐瑞」,百千音乐自然响遍十方;四是「雨华瑞」,无量妙花纷纷而降。
世尊说完这部经典,弥勒菩萨以及从十方来的菩萨众,阿难尊者等声闻众,以及其他一切与会大众,听完世尊说法,无不欢喜踊跃。
至此,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将《无量寿经》说法的盛况全部叙述完毕。
【要义】
四种奇瑞:前面说过,当释尊说完法藏菩萨四十八愿时,也有地动、放光、音乐、雨华的奇瑞发生。这些奇瑞在于证明本愿真实不虚,除去一切众生的疑心。现在释尊说完出世本怀之经,又出现了四种奇瑞,这也是天地为本经之真实作证,让未来众生除疑生信。
此之奇瑞是因为阿弥陀佛的大慈悲,他为了一切众生,付出了不能言喻的大牺牲,连非情天地都为之感动。而我们这样的有情人间,又特别是阿弥陀佛大慈悲救度的目标,听了此经经法,怎能不感动、不欢喜。果不其然,以弥勒菩萨为首的诸菩萨,智德高超的阿难尊者等声闻,以及其他一切大众,听完了释尊说法,无不欢喜踊跃。
闻此经者,当得如此大欢喜。必须仰之信之、尊之拜诵之。
※参考数据
《净土宗圣教集》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佛光大辞典》
《汉语大辞典》
《汉典》
《现代汉语辞典》
龙树菩萨《易行品》
天亲菩萨《往生论》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道绰大师《安乐集》
善导大师《观经疏》《观念法门》《法事赞》《往生礼赞》
《般舟赞》
柏原佑义《净土三部经讲话》
慧净法师《无量寿经大意》《十八愿讲话》《十八愿善导释》
净宗法师《净土宗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