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译注

净土宗编辑部 编

目录

《观经》简介

《观经》五分

《观经》组织结构

《观经》大意、宗体、隐显、废立

《观经四帖疏》缘起

佛说观无量寿经

一、序分

(一)证信序

(二)发起序

1化前序

2禁父缘

3禁母缘

4厌苦缘

5欣净缘

6散善显行缘

7定善示观缘

二、正宗分

(一)定善观

1日想观

2水想观

3地想观

4宝树观

5宝池观

6宝楼观

7华座观

8像观

9真身观

10观音观

11势至观

12普观

13杂想观

(二)散善观

1上辈观

2中辈观

3下辈观

三、得益分

四、流通分

五、耆阇分

索引 名相索引、要义索引

《观经》简介

《观无量寿经》,净土宗正依三部经的第二部,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所请而讲定善,又自开散善,引导众生欣慕净土、回向往生;虽广开定散二善,但于流通分只付嘱念佛一法,劝归弥陀本愿一向专称。善导大师着《观经四帖疏》批注此经,阐释「念佛往生」的三经一致之旨,并由此创立净土宗。

善导大师《观经疏‧序分义》将释尊一代所说圣道门自力修行之教法视为《观经》(意含《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化前之教,换言之,圣道门诸教都是为了宣讲净土教理的方便阶梯。亦即释尊本怀在于弥陀净土之教,但由于时机未成熟,故先讲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盘等教理,直至时节因缘成熟,乃陆续宣讲净土三经。故释尊所有经教都属净土三经之方便教,此方便教善导大师名为「一代化前」。此一代化前之教尽摄于《观经》定散二门,并将此二门诱引导归本愿称名,故《观经》「流通分」说: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善导大师解释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故《观经》「流通分」之文,也称「一代结文」。释尊于《阿弥陀经》延续此一代结文,专讲弥陀本愿念佛一法,不讲其他法门。故《阿弥陀经》亦称「一代结经」。

《观经》梗概

一、韦提厌苦:释尊与文殊等诸大菩萨正在耆阇崛山中,此时王舍城发生悲剧,阿阇世王子为贪王位,囚杀父王,国太夫人韦提希同遭幽禁,身心忧苦,遥念释尊。释尊以神通现于宫中,韦提希深厌苦境,求愿往生无忧佛国。

二、求生极乐:释尊放光,摄十方诸佛净土于佛顶光台之中,令韦提希一一尽见。佛力加被,韦提希选生极乐,请说定善观法。释尊观机,自开散善三福之行,并示佛力异方便观。

三、十三定观:释尊应韦提希之请,次第开说十三种观想极乐依正庄严的方法,众生若一一观想成就,皆得往生。于第七华座观,释尊欲明「除苦恼法」,阿弥陀佛当下显现,住立空中,韦提希见佛作礼,欢喜得忍,往生决定。于第九真身观,阿弥陀佛八万四千相好光明,一一光明唯摄念佛众生而不舍。

四、三福回向:说完十三观,释尊为不能修定善观法的众生开说散善回向往生,即九品中的前六品之人行三福业,或修行福,或修戒福,或修世福;或单行一福,或合行二福,或具行三福,随人根机,各修多少,用以回向,皆得往生。

五、念佛往生:前面虽说了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业,但释尊的心特别怜愍三福无分、唯恶无善的恶业凡夫,因而开说阿弥陀佛大悲本愿,欲使一切善恶凡夫皆能仰仗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称名往生其国,所以特取一生造作十恶、破戒、五逆,直到临终才遇到弥陀救度之法的三种众生为典型,置于下品,以一声、十声的口业称名,当下庄严往生极乐,彻底彰显阿弥陀佛的绝对救度。

六、唯赞念佛:全经虽说了定善、散善、念佛三种往生方法,但释尊唯独称赞念佛之人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七、付嘱持名:念佛是弥陀本愿,最易而又最胜,广被三根,所以释尊最后不付嘱定善、散善,唯独付嘱「持无量寿佛名」以结束本经。

《观经》五分

佛教把一经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来讲说,称为三分科经,这是晋朝道安大师(三一四~三八五)以来的古例。隋朝净影寺的慧远大师,天台宗的智顗大师,三论宗的嘉祥大师也依例三分,讲解此经。可是到了唐朝善导大师却提出五分,与历史上一般三分不一样,这有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善导大师看出这部《观经》有其特别之内涵,这部分若不另外提出讨论解说,就会埋没了这部经的特殊利益,因此科为五分。此五分,根据大师的《序分义》卷头所说:

一、从「如是我闻」至「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止,是序分。

二、从日想观初句「佛告韦提希」至「名第十六观」止,是正宗分。

三、从「说是语时」至「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止,是得益分。

四、从「尔时阿难」至「皆大欢喜」止,是流通分。

五、从「尔时世尊」以下,是耆阇分。

序分,表明开说此经的状况。在一部经的最前面,一般分为「证信序」与「发起序」二部分。

「证信序」是证明此经文无误,以使末世众生起信之序文。此序是一切经典共同的形式,所以也叫「通序」。

「发起序」是叙述一经开说动机因缘的序文。这是叙述各经特别状况的序文,与前「通序」比对名为「别序」。

然而本经序分较为特别,依善导大师分为「二序七缘」或「三序六缘」,这种分法,更能凸显本经的尊贵与殊胜。

正宗分,说明本经主要教义的部分,即十三定观以及三福九品。

得益分,指叙述韦提希夫人与五百侍女得到利益的那一段经文。诸师都将这一段列入正宗分,不另设得益一分。唯有善导大师特别设此一分,有什么理由?因为诸师把得益解释为闻过十六观全部内容之后所得的利益,所以把这一段划入正宗分。但是善导大师不这么看,他认为这是第七华座观见佛的利益。也就是说韦提希夫人与五百侍女的得益,并不是闻过十六观之后才得到的,是早在华座观,释尊要讲说解除苦恼法时,他们看到阿弥陀佛出现在空中而得到的。韦提希夫人所获得的利益,也是我们后世修学净土法门的人能够获得的利益,为了凸显任何人都能如同韦提希夫人之得益,所以善导大师另设一分,使这一点更加明白。

流通分,为了使本经广布流通而付嘱弟子之结文,即本经最后之「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这一段称为「阿难付嘱文」,是整部《观经》的核心经文,正宗分所讲的十三定观与三福九品,都是为了引导归入这一段付嘱文,可说整部《观经》唯一在说持无量寿佛名,而非观无量寿佛相。因此,善导大师《观经疏》对此经文释言:「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耆阇分,指释尊在王舍城内王宫说法结束后,回到耆阇崛山,阿难尊者把王舍城内的说法重述一遍。可见这部经是由王舍城内说法,再于耆阇崛山上重演一次,二会构成一部《观经》,这叫做「一经二会」。

《观经》大意、宗体、隐显、废立

一、《观经》大意

「大意」即是大略、大概要意,是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大概的叙述,是粗略、简单勾勒出文章内容想表达的意涵。

「大意」如古德说:「囊括始终,冠戴初后。」就是总括一经的始终,统一其前后的一种要领。

《观经》的大意:依善导大师的《玄义分》,《观经》是释尊开「要门」,调熟圣道门定散诸机类,使归入他力念佛为大意。「要门」就是圣道门自力难行的定、散二善,此二善是进入净土门他力易行的念佛之教的重要之门,故言要门。亦即《观经》是释尊权说定善十三观、散善三观的自力之教,暂引圣道自力的人,调熟之后,再导入唯一的念佛门。

释尊观经开要门,调熟定散诸机类;

正杂二行为方便,导归念佛正定业。

二、《观经》宗体(一经二宗)

一切诸经各有「宗体」,古来讲说经文的惯例,先论大意,再论定「经宗」与「经体」,这样才能了解一经的根本义。前一节可说是就《观经》大意的阐述,所以现在要简略讨论《观经》的「经宗」与「经体」,在这之前,要先了解「经宗」与「经体」的字义。

经宗之「宗」:主也,要也,旨也,宗致,宗旨;独尊,如国无二王。就是一经所说的法门义理之中,最为重要的,亦即是一经所说教法的中心点。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说:「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简而言之,宗是法门的纲领、最重要的修行方法。

经体之「体」:质,体质、本质、主质。一部之旨归,众义之都会,宗归趋之处,一经所说的法门归着之处。如众星拱北斗,万流宗大海。

《观经》宗体,诸师异解,慧远大师说:此经观佛三昧为宗。智者大师说:此经心观为宗,实相为体。善导大师《玄义分》说:「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这是善导大师初步解释《观经》有二宗一体的含义。

先论此经之宗:经宗意味着一经最为主要之处,若一经并存同格之宗,就等于承认一国有二君,于经典解释上甚为不统一。然善导大师之二宗说,是在于区别《观经》的说相(显)和说意(隐),从表面的说相而言是观佛三昧为宗,从里面的说意而言,即是念佛三昧为宗。从一经两面所看之经典解释可谓卓见之说。

可知《观经》有隐、显二义:「显」义(文面上的说相)只说定散二善,故从「显」看,是以观佛三昧为宗;「隐」义(文面内的说意)则含有他力的念佛之义,故从「隐」看,是以念佛三昧为宗,所以《观经》有隐显两宗。

观佛三昧就是统一心思,观想佛的相好庄严;念佛三昧就是心向弥陀一佛,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一心称名念佛。

《观经》一部,从「显义」的文面来看,是说十六观法,此十六观法,约而言之是「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观经》流通分),观弥陀净土之依正二报;更简要的说是「观无量寿佛」。故,初步从显义的文面来看,此经的中心点可说是观无量寿佛,亦即观佛三昧。

但,更深一层从「隐义」的文意来看,以第七华座观的「住立空中」之文,第九真身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之文,及下三品的「称名」等之文推究,此经很清楚地只说「念佛三昧」为其核心。

即以隐取之,《观经》之观,为观佛本愿之观。则观者信也,如《往生论》「观佛本愿力」之「观信」《无量寿经》四十八愿摄受我。

一文两义,是为隐显。显则观佛为宗,隐则念佛为宗。「亦」字示其体,别观佛之外有念佛,故点出「亦」之一字。

次论此经之体:经体在于「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什么?不论观佛三昧或念佛三昧,其目的都是为了一心回愿往生净土。所以此一心回愿往生净土是《观经》一部所说的法门归着之处。

法然上人也说:「三经俱选念佛以为宗致。」

可知,此经以念佛为宗,往生净土为体。摄机之行念佛为先,念佛所成在往生益。

三、废立与隐显

例如这里有甲乙二物,要说明其中一种物品之优秀时,大约有三种说明方法:直接法,比较法,反显法。

一、直接法:甲物最好,是直接赞美甲。

二、比较法(废立,外显):乙物不好,甲物最好,是跟乙比较来赞美甲。

三、反显法(隐显,内密):乙物也不错,表面虽然赞美乙,但暗地里实际赞美甲。

净土三经根本精神,在于赞叹弥陀名号救度,劝人信受念佛。然释尊说法有此三种:

一、只赞叹他力念佛的信仰,以直接法说明。

二、将自力万行与他力念佛比较,贬舍自力万行而取他力念佛,以比较法说明。

三、虽赞叹自力万行或自力念佛的信仰,但暗中赞叹他力念佛的信仰,以反显法说明。

第二比较法名为「废立」,第三反显法名为「隐显」。所谓「废立」就是以万行与念佛做比较,废舍低劣的万行,以建立殊胜的念佛;而「隐显」就是在表面上(显)虽然说自力万行或自力念佛的功德,但在里面(隐)却赞叹他力念佛的功德最胜。换句话说,废立是以「外显」去比较二法,而隐显是以「内密」去比较二法。

若比较甲乙二物之优劣,而说「乙也不错」,这是反显法,名为隐显。这种说法似乎任何方面都不伤害,和谐稳妥的说法。但,「甲最好」,反而不知,而模糊的选择乙。

若是「乙不行,甲最好」,这是比较法,名为废立。严谨明确,不会误听。

人生之大事,是六道生死轮回之苦;人生之目的,是往生净土证悟佛果。

净土宗是解决人生之大事,完成人生之目的的宗派,因此说法始终必须直白明确,不可模糊不清,也不可模棱两可。若是暧昧不清,模棱两可,则丧失解脱成佛的大事与目的。

因此,净土宗的弘传,始终排除一切妥协,彻头彻尾扬弃不纯之物,以无比严谨的废立,彻露唯一的真实。

创立一宗,必须判教,确立大小权实顿渐,并作取舍废立。废立,全称「废权立实」。权是方便、权假,实是真实、究竟。这是天台智者大师依《法华经》所立。

废权立实,亦即从假入真有三个过程,名为「施、开、废」三义,用莲花比喻,即:

一、为莲故花,比喻为实施权;

二、花开莲现,比喻开权显实;

三、花落莲成,比喻废权立实。

权是为实铺路,是阶段性的作用,最后必须废舍而立实。此之废舍乃是升华之意,并非贬义。《观经》正是以「施开废」三义显明真实。

四、《观经》废立

净土宗有三重废立:内外废立,圣净废立,真假废立(要弘、正杂、助正)。

按《观经》「正宗分」,并说观佛、念佛,而「流通分付嘱文」则说︰

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此是废观立念(废诸行立念佛)之义,若释尊之意在念、观并存,则不可不再付嘱观佛;而其语如此,佛意岂非废诸行而立念佛耶?

而善导大师废观佛取念佛之意,跃然于「付嘱文」的解释,其科判说︰「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其解释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一正一反,本意跃然。

以第十八愿为弘愿,以定散为要门,定散非本愿,单念佛为弘愿,善导之释,皎然如日星,照人颜色。

这是「废立」之义,断定「定散诸行为废而说,只有念佛为立而说」。

善导大师《散善义》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又于《往生礼赞》说(意)︰「专修专念,百即百生;杂行杂修,千中三五。」皆「废立」之义。

《观经四帖疏》缘起

一、《观经四帖疏》的地位

为什么在讲解《观经》之前要先介绍善导大师这部《观经四帖疏》(简称《观经疏》)呢?因为要讲解《观经》必须以善导大师的《观经疏》来做解释。

历来,尤其是隋唐时代有几位高僧大德对《观经》也有注释,但我们为什么不依据他们所写的呢?因为他们所写的有不正确的地方,因此善导大师才写这部《观经疏》来纠正。所以《观经疏》也叫做《楷定疏》,意在楷定古今对《观经》的误解。如果讲解《观经》不参考、不引用《观经疏》,肯定不会很正确、很圆满,因此有必要同时介绍善导大师所写这部疏的缘起。

《观经四帖疏》,所谓「四帖」就是四卷:〈玄义分〉一卷、〈序分义〉一卷、〈定善义〉一卷、〈散善义〉一卷。《观经疏》写完之后,善导大师又写一篇〈跋文〉说明他写这部疏的缘由,以及撰写当中受到诸佛菩萨怎样示现,怎样引导,这些都有清楚扼要的介绍。

跋文中有几句话很特殊、扼要、警醒而且铿锵有力,善导大师说:

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

这只是一句话,但是它的分量很重,而且气势非常磅礡雄伟。

(一)抉择根本要义

「《观经》要义」,什么是「要」呢?譬如对我们的身体来讲,每一个器官都很重要,但假设断了一只手,或断了一只脚,或者眼睛瞎了、耳朵聋了,我们还能生存,可是如果心脏坏了、肝脏坏了,人还能生存吗?就不能生存了。所以比较起来,身体虽然是我们的,每个器官、部位都很重要,可是有一个非健康不可的器官,那个就是最重要的。

善导大师说《观经》要义,对于《观经》最重要的地方,必须正确掌握,完整讲清楚、弄明白,不可有丝毫的错解、误解,也不可有模糊或模棱两可的地方,这个就是「要义」;也就是说,根本要义必须中正挺拔,其他次要部分稍微偏了还没关系,可是重要的地方,必须要清楚明确的了解、掌握。

(二)树立古今标准

下面一句说「楷定古今」。「楷定」就是纠正错误,然后做为一个标准,「今」就是善导大师那个时代,「古」就是以前。楷定古今背后的意思是说:有人批注《观经》不正确,有所错误,所以,要把它纠正过来,以最正确的解说,成为固定、不变的楷模标准,让不管什么时代、什么地方,都有一个依循标准,跟标准一样就正确,跟标准不一样就错误,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俟之百代而不惑」,所以说「楷定古今」。

(三)圣僧指授玄义

跋文又说:

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既了更不复见。

善导大师写《观经疏》时,每天晚上都有一位圣僧来指导这部疏的玄义内容是什么?科判如何分类?当玄义科文都写完之后,这位圣僧就不再出现了。

所以《观经疏》的内容、科判都是梦中这位圣僧所指点出来的。当然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也不需要圣僧来指点,才能够这样写,只是说佛菩萨既然应化成为凡夫,就应该以凡夫的姿态来显现,不能随便显示神通。

(四)已获尊证如经

跋文又说:

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

这一部《观经》要义(《观经疏》)已经请十方诸佛证明过,确定下来了,所以后来的人要抄写它,在字句上不可以有所加减,少一字多一字都不可以,要把它当作是佛所讲的经那样来尊重它,丝毫都不能更动它。善导大师敢这样讲,肯定有他的底气、背景和证量。

(五)破疑重启光明

善导大师之所以会写《观经疏》,主要是那个时代,佛教界对《观经》非常重视,因为里面有谈到十三种定观,跟一般想要修行的人很相应,因为修行就需要修心,修心就需要让心能够没有妄想杂念,要没有妄想杂念一定要入定境,要达到定境必须要有方便的方法。刚好《观经》十三种观的次第很适合他们所要的修行,所以,不管有没有要往生极乐世界,对当时所有修行人是很契应的。因此在隋唐时代,就有很多位大德批注这部《观经》。

然而,那些批注是错误的,这个一般人当然看不出来,可是善导大师一看就知道,而且觉得那些错误的批注将阻碍众生修净业的意愿,事态严重,因此,才会著述这本《观经疏》,要纠正以前及当前对于《观经》的错解,并给未来解释的人立一个准绳。

二、《观经四帖疏》楷正异学别解

善导大师所要楷定的有哪些人呢?有隋朝时代净影寺的慧远大师,天台宗开宗祖师智者大师,还有三论宗开宗祖师嘉祥大师,这三位在当时都是鼎鼎有名的,直至于今还是备受恭敬。隋唐时代是佛法的黄金时代,出家人很多,高僧大德不少,可是以他们三位最卓越、最特殊,也是在佛法上最有成就的,被当时的皇帝、王公大臣所尊敬,可以说都是一等一的人物,称为「隋朝三大师」。当时能够超越他们的高僧大德,可以说没有。

但善导大师所要纠正的却是他们三位,这不是很奇怪吗?三位大师都有批注《观经》,净影寺的慧远大师写《观经义疏》,智者大师写《观经疏》,嘉祥吉藏大师也是写《观经义疏》,但是他们所解释的,在根本上来讲是错误的,所以善导大师发了很大的愿心,而且以那么大的口气说要楷定古今。

善导大师所楷定的,如果分门别类的话有好几条,现在只引用其中数条。

(一)列举古德失误

1举隋慧远大师

在历史上被称为慧远大师的有二位:一位是东晋时代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后称庐山慧远,另外一位就是隋朝时代净影寺的慧远大师,我们现在所讲的就是隋朝时代的慧远大师。这位慧远大师在长安有一座寺院叫做净影寺,所以后来的人尊称他是净影慧远大师,以此来跟东晋的慧远大师做区别。净影慧远大师的著作很多,除了刚刚讲的《观经义疏》之外,还有《大乘义章》等,共有十几部,每一部著作都受到后人的器重,也常常被引用。

⑴判极乐世界为「事净土」

《大乘义章》里面有一篇叫做〈净土义〉,是把十方的净土,归纳分析为三种,就是:事净土、相净土、真净土,这三种都是净土,只不过有高低及殊胜的差别,而且高低差别很大。

「事净土」指一般还有贪瞋痴烦恼的凡夫,将其所累积的清净善根回向而往生去的地方,这些以宝物装饰,事相庄严华丽的净土,就称为「事净土」。

「相净土」指已经断烦恼的声闻、缘觉,或是菩萨示现度化众生所生的国土,妙相庄严,是清净、没有污垢、没有烦恼所感得的净土。

「真净土」是真实的净土,是十地以上菩萨,及佛所住的净土,所谓「实报庄严土」。

慧远大师将极乐世界判为「事净土」。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往生去的是凡夫,还有烦恼、罪业,只不过他们以念佛的因才能往生,所以那种净土应该是事净土,也是属于应化土;既然是事净土,就不是高级的相净土,或真净土。

⑵由误判所生之矛盾

但是慧远大师这样的分判自身也是有矛盾的,怎么说呢?他认为九品之中的上品生都是菩萨,上上品是四地、五地、六地的菩萨,上中品是初地、二地、三地的菩萨,上下品是地前,也就是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他们不是断了一品无明,就是破见惑、思惑与尘沙惑的菩萨。

同时又判定中品上生是三果以内的罗汉,中品中生是已经降伏烦恼的内凡夫,中品下生是世间的修行善人;同时又分判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是修学大乘法门的,只是依照他们所犯的过失轻重,划分为三品。

慧远大师既然分判极乐世界的依报是事净土,阿弥陀佛是应身佛,等于说极乐世界不是报土,阿弥陀佛不是报佛,可是往生去的上品、中品、下品的这一些身分,又都是大乘根机的身分,尤其是上品中生以上都是地上菩萨,也就是说中品中生以上,都是超凡入圣的菩萨或者阿罗汉。既然是以这种身分往生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怎么会是事净土呢?既然是事净土,往生者怎么会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或者阿罗汉呢?这是彼此矛盾的错误。

2举智者大师

另一位是鼎鼎有名的天台宗智顗大师,他判净土有四种,就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而判定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判定阿弥陀佛是应身佛。这个判别是依循慧远大师而来的,也是错误的。

3举嘉祥大师

还有三论宗的祖师嘉祥大师,他所分判的极乐世界依正二报,也跟慧远大师、智者大师差不多。

4小结:由误判即阻碍净土弘传

这些分判会导致一种现象,就是极乐世界不是报土,是事净土,是凡圣同居土;如果是报土的话,凡夫不能往生,凡夫无分,凡夫只能往生事净土,也就是凡圣同居土。这样的错误解释,导致一般修行人就不求生极乐世界了。

(二)列举时人失误

1举摄论宗人

此外,最大的一个错误、伤害最严重的就是摄论宗。摄论宗的大德们依据无着菩萨所写的《摄大乘论》里面的一段文来解释《观经》的念佛往生,怎么解释呢?解释为「别时意」。也就是说,念佛往生不是指这一辈子,不是在今生今世,是现在累积一个因,等到将来功德够了、因缘成熟了,才能够往生。好像持续累积一块钱,未来就能够成为一千块、一万块那样。

2小结:由误判即断人善根

这个「别时」的错误解释,对净土宗的伤害严重到什么地步呢?同时代善导大师的徒弟怀感大师,他写了一部《群疑论》,里面就提到:「《摄论》至此百有余年,诸德咸见此论文,不修西方净业。」也就是说,从《摄大乘论》传到中国以来的一百多年之间,凡是看到这部论的大德们就不念佛,不修西方净业,不求生极乐世界了,可见伤害多么大!

三、《观经四帖疏》得三大事而下笔

善导大师非常的感慨,为了纠正他们的错误,让净土法门能够正确的弘扬,让更多的人能够念佛,愿生极乐世界,所以就批注《观经》,这就是《观经疏》的由来。

(一)佛亲自来指导

善导大师很谦卑的说:我是生死凡夫,智慧很浅短,而佛经是从佛那么高超的境界所流露出来的真理,它的教理很深妙,我不能随意依自己的智慧、学问或所理解的来解释,必须透过佛来指导。

(二)慎审祖师之谬

再来,所要纠正的对象都不是泛泛之辈,都是一宗的开宗祖师,他们的学问、道德、修行,都是备受肯定的,要纠正他们的错误是很不容易的。

(三)恢复无上信心

另外,还要扭转一般信众的观念,让一般信众重新恢复对念佛往生的信心跟发心,也是很不容易的。

针对这两个不容易,如果没有佛来做权威性的指导、证明,要扭转这个已然成形的局势是相当困难的。

四、《观经四帖疏》的灵应

(一)注前:召感圣境

因此,善导大师发心写《观经疏》之前,就请佛来证明。怎么请佛证明呢?在批注的前一天,特别诵念三部《阿弥陀经》,同时称念三万声「南无阿弥陀佛」佛号,祈求十方诸佛以及阿弥陀佛、清净大海众菩萨,来显现、证明、指导。结果所祈求的统统呈现了。因此,这部《观经疏》所感召的灵应事迹是超越一般的感应、灵应,是非常殊胜的。这只要看《观经疏》后面善导大师所写的跋文就可以了解,实在非常令人赞叹!

(二)正注:弥陀入梦

那天晚上,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以及众宝所成的种种颜色的宝山,千重万重的呈现,种种光明从天照到地面,地面一片金色,种种殊胜的景象都出现在善导大师的面前。经过当天晚上这一些灵应之后,隔天善导大师就开始动笔撰写《观经疏》,而撰写的每一天晚上,都有一位圣僧亲自来指导玄义与科文,一直到这部疏的玄义科文都写好了,才没有再梦到这位圣僧。

(三)注成:证如佛经

《观经疏》写完之后,善导大师又再度祈求发愿,希望十方诸佛再度来证明,结果接连三天,每天晚上,阿弥陀佛以及诸佛菩萨的种种瑞相,再度呈现在他眼前,证明《观经疏》是合乎佛心、佛愿的,是如同佛所说,可以尊敬供奉如同经典的。

自古以来相传,善导大师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所谓「佛佛相念,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梦中的圣僧当然很可能就是阿弥陀佛,如果不是阿弥陀佛,谁会来显现在他的梦中呢?因此这部《观经疏》就等同是佛所说的,也由于《观经疏》是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也就是以阿弥陀佛的愿心来解释整部《观经》,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善导大师跟阿弥陀佛、《观经四帖疏》三者,是非常亲密的结合在一起。

五、《观经四帖疏》楷定二十二,归纳为三

综观《观经四帖疏》楷定古今诸师(特别就慧远之《义疏》)之误有二十二处,归纳之则是「机、教、身土」三者,列举于后。

(一)就分科

1三分五分之异。诸师「序、正、流通」之三分,善导楷定为「序、正、得益、流通、耆阇」之五分。

2二序三序之异。诸师「证信、发起」之二序,善导楷定为「证信、化前、发起」之三序。

3二缘七缘之异。诸师以「禁父、禁母」二缘为发起序,善导楷定为「化前、禁父、禁母、厌苦、欣净、散善显行、定善示观」之七缘为发起序。

4序正分科之异。慧远以「唯愿世尊」以下,智顗以「尔时世尊」以下,吉藏以「时韦提希」以下为正宗分;善导楷定为「佛告韦提希」以下,亦即是「日想观」以下为正宗分。

(二)就定散

5定散配属之异。诸师以十六观全体为定善,三福为散善;善导楷定前十三观为定善,后三观为散善。

6定散致请之异。诸师以「教我思惟」为散善,「教我正受」为定善,定善散善都是韦提致请;善导楷定为「思惟、正受」都属定善,韦提致请唯是定善,散善是佛自开。

(三)就经宗

7一宗二宗之异。诸师以「观佛三昧」为宗;善导楷定为要门以「观佛三昧」为宗,弘愿以「念佛三昧」为宗。

(四)就教主

8一教二教之异。诸师为一尊(释迦)教说;善导楷定为二尊(释迦、弥陀)二教(定散要门、弘愿)说。

(五)就观法

9理观事观之异。诸师以《观经》之观法为心性之理观;善导楷定为「立相住心」之事观。

(六)就身土

10身土报应之异。诸师以弥陀之身土为应身、应土;善导楷定为报身、报土,此报土是圣凡皆得往生之土。

(七)就世尊之微笑

11即便微笑之异。就「尔时世尊即便微笑」,诸师以父王得三果,韦提得无生忍之利益,世尊预知故微笑;善导楷定为「说出世本怀」故微笑。

(八)就得忍

12得忍判位之异。诸师视韦提为大权之圣者,故得第七地之无生忍;善导楷定韦提是凡夫,得十信不退之忍。

13法忍得处之异。诸师以「光台现国」为得忍之处;善导楷定为第七华座观之初得忍。

(九)就念佛

14观念称念之异。就第九真身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之利益,诸师以为「观想念佛」;善导楷定为「称名念佛」。

(十)就往生

15自力愿力之异。诸师认为依修行定散之自力往生;善导楷定为顺佛愿力故得往生。

(十一)就机类

16韦提凡圣之异。诸师以韦提为大圣之权者;善导楷定为实业之凡夫。

17九品凡圣之异。就九品之机类,诸师以为通于凡圣;善导楷定为九品唯凡。

(十二)就九品

18九品通科之异。解释九品,诸师通科为六门;善导楷定为每一品都有十一门。

19三心通局之异。就三心,诸师认为通于上三品,不通下六品;善导楷定为不只通于九品,亦通于定善十三观。

20称名通局之异。诸师以称名局于下三品;善导楷定为亦通于上六品。

21二乘开会之异。诸师以《往生论》所言之「二乘种不生」是约决定种性而言,而《观经》之中三品是约不定种性之二乘而言,故得往生;善导楷定为中三品约遇小之机,往生极乐,闻法之后,自然成为大乘,故《往生论》释为「二乘种不生」。

(十三)就付嘱

22付嘱要弘之异。诸师认为佛所付嘱的是要门之定散二善;善导楷定为佛所付嘱的是「弘愿念佛」。

以上善导大师所楷定之二十二义,归纳之即为机、教、身土三义。

(摘自慧净法师〈观无量寿经概说〉)

佛说观无量寿经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 良耶舍 译

佛1说观2无量寿3经4

刘宋5西域三藏法师6 良耶舍7 译

【译文】

阿难尊者曾经在此经说法即将结束时,请问释尊这部经该叫什么名字?释尊回答说,应该叫《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现在略称为《观无量寿经》。这部经是西域三藏法师良耶舍,于刘宋文帝元嘉十年(四三三)所翻译的。

【注释】

①佛:梵语「佛陀」(Buddha)的略称,意译为「觉者」。即脱离一切迷妄、觉悟一切真理(自觉),引导众生觉悟(觉他),达到究竟圆满境界(觉满)的人。这里是指释迦牟尼佛(Śākya-muni),简称释迦佛、释迦、释尊、世尊。「释迦」意译为「能仁」,不住涅盘故。「牟尼」意译为「寂默」,不住生死故。公元前六二三年出生于古印度中天竺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四月初八在蓝毗尼园(Lumbinī)树下诞生,称为瞿昙(Gautama)或悉达太子(Siddhârtha),父亲是净饭王(Śuddhodana),母亲是摩耶夫人(Māyā-devī)。长大后娶拘利族长者善觉的女儿耶输陀罗(Yaśo-dharā)为妻,生子名罗罗(Rāhula)。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一说三十岁)觉悟佛道。从此之后,四十余年游化四方,八十岁时入涅盘。

②观:梵语「毗婆舍那」(Vi-paśyanā)的意译,在心中详细的观察、清楚的显现。此经文有隐显二义。就显义说,「观」是入定观想,把阿弥陀佛、极乐庄严浮现在心中加以观看,是指十六观法。就隐义说,「观」是愿力浮现在心中,又是知之心。故观是「观知」,就是将佛所成就的正报与依报的目的清楚地了解在心中,同时相信不怀疑,是指归命弥陀救度的信心。显义是自力的,隐义是他力的。善导大师《观经疏‧玄义分》解题门,对观下一个定义,说:「观者,照也。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照彼弥陀正依等事。」

③无量寿: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梵语阿弥陀(Amitāyus),意译为「无量寿」;又,阿弥陀(Amitābha),意译为「无量光」,因此又称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即在纵的方面(时间上)长时以无量寿命救度三世众生,横的方面(空间上)以无量光明广度十方众生,所以名为阿弥陀佛。其中寿命是体,是作用的本源;光明是用,即功能力用。故以体摄用,只举寿命作为经题,名为「无量寿」。

④经:佛所说的教义以及记载教义的书籍。梵语「修多罗」(Sūtra),意译为「契经」,上契十方诸佛所说之理,下契听经众生的根机;原意为「线」,如同以线贯穿花环一样,把佛所说的道理贯穿起来,使其不致散乱;又,织布时,纵线为经,横线为纬,「经以持纬」,经线固定不动,引申为常行于世,历久不变。中国古代圣人的言教称为「经」,因此就不译为「线」而译为「经」,以示尊重。

⑤刘宋: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国主姓刘。为区分隋唐之后赵匡胤所建的宋(赵宋),故称「刘宋」。东晋末年大臣刘裕(三五六四二二)势力渐大,于公元四二○年受恭帝让位,改国号为宋,建都于江南建康,与江北的魏对峙,进入南北朝时代。四七九年,刘宋被齐所灭。此经翻译于宋文帝(四二四四五三)元嘉十年(四三三)。

⑥三藏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三藏(Tri-piṭaka),经、律、论。经(Sūtra修多罗)是佛所说的经文,律(Vi-naya毗奈耶)是佛所制的戒律,论(Abhi-dharma阿毗达磨)是佛弟子所造的解释经文的论释。法师,精通佛法、如法修行、善于为人演说的出家人。

良耶舍:梵语Kālaṃ yaśas的音译,意译为「时称」。据《梁高僧传》记载:(ㄐㄧㄤ)良耶舍,西域人,宋元嘉初来京洛(今南京),太祖文皇帝深加叹赏,使居钟山道林精舍。受沙门僧含请,译《观无量寿经》,寿六十终。

【要义】

观经宣说之理由:释尊已经说过了《无量寿经》,详细说明了阿弥陀佛的他力救度之法,似乎没有必要再说这部相似的《观无量寿经》。可是释尊还是说了,这是什么理由呢?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玄义分》中,有如下的说明:

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明,虽可教益多门,凡惑无由遍揽。 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 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圣教集》四五八页)

意思是说,我们众生障重惑深,难于了解佛所说经教及掌握核心要点,所以「虽可教益多门」,虽然释迦牟尼佛讲了八万四千法门,但是「凡惑无由遍揽」,凡夫却没办法普遍的了解、核心的掌握。所以娑婆化主释尊,接受韦提希夫人的请求,引诱性的在《观经》表面开说自力修行之法;而安乐能人阿弥陀佛,则在里面指示他力救度之道。也就是说,有些人执着于自力,不容易进入《大经》所说的他力门,因此有必要说这部含有表里两面法门的《观经》。

一 序分

【大意】序分是叙述该经的由来,一般分为「证信序」与「发起序」二部分。

证信序 是证明此经文无误,以使末世众生起信之序文。

发起序 是叙述一经开说动机因缘的序文。分成七节。这七节是引起说此《观经》的缘,叫做「发起序七缘」。

一、化前序:化前序是开展真实教化之前所说的方便教说。

二、禁父缘:这是《观经》说法的第一缘,叙述幽禁父亲的故事。王舍城有个叫阿阇世的太子,受恶友提婆达多的唆使,把他的父王频婆娑罗,幽禁在七重室中,篡夺了王位。但是父王吃着夫人韦提希所秘密带进的食物,又听目连尊者、富楼那尊者的说法感到安慰,所以身心一直没有衰弱下去,不致于死。

三、禁母缘:太子从看守人的口中听到韦提希夫人及佛弟子的密行,非常生气,想杀其母韦提希夫人,由于耆婆及月光二位大臣的劝阻而作罢,转而将其母禁闭于室内。

四、厌苦缘:夫人在室内,遥向释尊哀求,释尊就以神通进入室内,听取夫人厌世的悲切告白。

五、欣净缘:夫人请释尊指出没有忧恼的地方。释尊放眉间光明,光明中显现出诸佛净土,夫人拜见后,产生了希望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愿望,请求释尊开示往生方法。

六、散善显行缘:释尊在这里预先简单提示了后面要说的散善三福的行法。

七、定善示观缘:定善十三观的一个前言。

一、序分

(一)证信序

如是我闻1:

【译文】

阿难尊者在结集经典的坐席上向大众转述本经:如下尊贵的教法,是我听佛亲口说的,希望大家如实信仰。

【注释】

①如是我闻:我亲自听佛这样说。「如是」,是这样,真实不虚。《大智度论》:「如是者,即是信也。」「如是」就是信,彰显信心之相。「我」,阿难(Ā-nanda)尊者自称之语,此为「流布语」。只是用以分别他人,故称自己叫做「我」,而不是指具有「常、一、主、宰」的「自在我」。佛经是佛灭度四个月后,以大迦叶(Mahā-kāśyapa)尊者为上首,在王舍城(Rāja-gṛha)附近毕钵罗窟(Vaibhāra)第一次结集经、律,由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转述自己当时听闻佛所讲法,再由诸大弟子共同认可之后记录下来,所以「如是我闻」是阿难自言如实转述佛语。《大般涅盘经‧遗教品》言,释尊将入涅盘,阿那律使阿难问佛:「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安何等语?」释尊回答:「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

(二)发起序

化前序

一时1,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2中,与大比丘3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4法王子5而为上首6。

【译文】

(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以三七日说《华严经》,十二年说《阿含经》,八年说《方等经》,二十二年说《般若经》。)这个时候,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上,为一千二百五十声闻、以文殊菩萨为上首的三万二千菩萨说《法华经》一乘妙法。

【注释】

①一时:当时。释迦牟尼佛说此法,道场大众听闻此法,机法相应之时。印度传统,不重纪年;又三界众生纪年各不相同,因此总说「一时」,不说某年某月某日。

②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印度摩羯陀国王舍城附近的山峰。「王舍城」,梵语曷罗阇姞利呬(Rāja-gṛha)之意译。摩羯陀国的首都。「耆阇崛山」(ㄑˊㄧ  ㄕˊㄜ  ㄎㄨ  ㄕㄢ),梵语Gṛdhra-kūṭa,意译为灵鹫山、鹫头山、鹫峰山,也称灵山。山顶似鹫,又山中多鹫,故名。位于王舍城东北,释迦牟尼佛说法之地。释迦牟尼佛在此地宣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

③大比丘:德高年长的比丘。「比丘」(Bhikṣu),意译为「乞士」,上从诸佛乞法以资慧命,下就众生乞食以资身命,是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

④文殊师利:文殊菩萨。文殊师利(Mañju-śrī),意译为「妙德、妙吉祥」。与普贤菩萨常侍释迦牟尼佛左右,大乘菩萨中智慧第一。手持剑,表智慧利剑;驾狮子,表智慧威猛。以大智著称。

⑤法王子:菩萨。菩萨是即将成佛的人,佛为法王,菩萨是法王子。

⑥上首:上首弟子,一座大众中的主位,可以是一位,也可以是多位。

【要义】

观经序分义:在序分中,善导大师的解释别于诸师,将「序分」分为「证信序、化前序、发起序」,也就是一经三序;而「证信序」的解释也与一般不同。为什么有这些差别,其实这有很深的含义。

序分一般分为二序,即「证信序」和「发起序」。证信序又包含「六成就」--信、闻、时、主、处、众,这六个条件具备了,才能够讲起这一部经,这是所有经典共同的形式。可是这里为什么仅将「如是我闻」这四个字作为《观经》的「证信序」,而将以下「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这段经文,作为「化前序」;也就是把一般意义上作为「证信序」的内容拆分为二,前面一句是证信序,后面是化前序,这有什么原因呢?

这样的分科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善导大师看出佛说《观经》之深意。

(一)大师看出,这部《观经》并非为圣人而说,而是为救度处于生死轮回以及未来世一切造恶众生所说之法。这样的经文若一开始就以所叙述的声闻众与菩萨众作为听众,那与佛宣说《观经》的内容和佛所要显示的出世本怀就对不上了。而且这些声闻众与菩萨众并非《观经》现场的听众,他们所处的耆阇崛山也非佛亲说《观经》之处。《观经》真正的「众成就」在于羸劣凡夫韦提希夫人以及未来世为烦恼贼所害之众生,而「处成就」是释尊为韦提希讲法的王舍城王宫。这正是善导大师慧眼独具,看出《观经》的「证信序」是不能与其他经文作同等开篇分科的。

(二)从「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下至「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以来,善导大师科为「化前序」。所谓「化前序」,就是举出《观经》教化之前的情境做为序文。因为这段经文并非在说《观经》之时,也不是在说《观经》之事,是举出《观经》以前的事,因此名为「化前序」。

又,另立「化前序」的用意,在于标明,释迦牟尼佛讲《观经》之前所说的一切教法,都是开展真实教化之前的一种前方便。从远的说,是叙述释尊成佛以来所说过的一切经教;从近的说,是在开示《法华经》的状况。释尊成佛以来,一直在等待发起宣讲《观经》的机缘,现在机缘终于成熟了,为了让人知道这顺序,所以阿难尊者说了这一节「化前序」。在这里阿难尊者也暗示,此时释尊正在灵鹫山上向一千二百五十位声闻,以及三万二千位的菩萨说《法华经》。

《法华经》被称为出世本怀经,可是释尊讲这部经到中途,竟然搁置下来,去到王宫讲《观经》,说明《观经》的重要性、紧迫性,救度众生的利益广大圆满,也显示《法华经》的本怀要假藉《观经》才得以实现。《法华经》好比一种理论课,而《观经》是实习现场。从三乘导入一乘的《法华经》,切换到五乘齐入报土的《观经》,显明《法华经》的内容必须加入《观经》弥陀的救度,意趣才能圆满。

善导大师这样的分判,明确凸显这部《观经》的尊贵与殊胜,同时也流露出释尊的本怀。

(三)「发起序」又分为「远发起」跟「近发起」。「远发起」就是刚刚所说的「化前序」,以一代的所有经典,做为引起《观经》教化的序幕;「近发起」就是因六个缘才引起释尊说《观经》,又可称为「正发起序」。所以《观经》的序分可分为「二序七缘」或「三序六缘」。

「二序七缘」。「二序」是「证信序、发起序」,「七缘」是把「发起序」分为「化前序、禁父缘、禁母缘、厌苦缘、欣净缘、散善显行缘、定善示观缘」等七个缘。

「三序六缘」。「三序」是「证信序、化前序、发起序」,就是把七缘当中第一个缘「化前序」归为一个序,成为三序;七缘中移出化前序就成为六缘。

善导大师所区分的这几种缘是很可贵的,让我们了解前后因缘,了解《观经》这部经的难得,是有种种因缘,而且等待这么久才能够开讲出来。也显示《观经》的当机众,并非释尊在世时的声闻、菩萨二众(此二众为化前之机),而是以韦提希夫人这样的博地凡夫为对机。那韦提希夫人代表谁呢?代表我们。可知《观经》乃是为一切凡夫所说之经。

禁父缘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1,随顺调达2恶友之教。收执3父王频婆娑罗4,幽闭5置于七重室6内;制7诸群臣,一不得往。 国太夫人名韦提希8,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9和10,用涂其身;诸璎珞11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 尔时大王,食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12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13。」 时目犍连如鹰隼14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15富楼那16为王说法。 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译文】

那时侯,摩竭陀国都城王舍城有一位太子,名叫阿阇世,受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发动了宫廷政变,逮捕了父王频婆娑罗,囚禁在七重囚室中,命令群臣不得接近。

王后韦提希夫人为使大王不致饿死,想尽办法向大王敬奉食物。夫人将面粉加酥蜜搅成糊状,涂抹在自己洗净了的身上;把葡萄汁灌进璎珞的孔中,秘密的带给大王。

大王吃了面蜜、喝了葡萄汁,再求一点水漱口。漱完口,大王恭敬合掌,遥拜灵鹫山上的大圣释尊,并请求说:「释尊,您的弟子大目犍连是我的亲友,愿释尊慈悲,派他到这里来给我授八斋戒。」

释尊马上知道了频婆娑罗王的祈请,当下就派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前往。目犍连就像老鹰一般,很快速的就到了王宫,每天为大王授八斋戒;释尊又另外派遣说法第一的富楼那,特别来为大王说法。

这样经过二十一天,频婆娑罗王吃着韦提希夫人送来的食物,又能受戒闻法,不但没死,也没有衰迈,反而神情愉悦。

【注释】

阿阇世:梵语Ajāta-śatru的音译,意译为「未生怨」,佛陀时代中印度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及皇后韦提希的儿子。《涅盘经》:阿阇世前生是山中仙人,被频婆娑罗王遣人杀害,提前三年投胎到王宫。阿阇(ㄕˊㄜ)世出生的时候,频婆娑罗王听信相师之言,以为此儿对自己有损,就让皇后生他的时候从高楼落入天井,但他仅损一指而未死。提婆达多藉此事挑拨阿阇世弒父篡位,又密谋害佛,欲实现新王新佛一统天下的目的。不久,提婆达多因犯五逆罪而直堕地狱,阿阇世也遍体生疮腐烂,于是深自忏悔,归依释迦牟尼佛。

②调达:又作「提婆达多」(Deva-datta),意译为「天热」,为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释迦牟尼佛的堂弟,有三十相,只比佛少肉髻顶相及眉间白毫相;诵六万法藏,为利养学得神通,阿阇世王误认为他是真正的佛。为了取代释迦牟尼佛,他挑唆阿阇世弒父篡位,另立五戒,破和合僧,掷大石出佛身血,指甲涂毒欲害佛,最后生身堕入阿鼻地狱。提婆达多世世为佛怨,但本地为深位菩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记载,释迦牟尼佛往昔为闻《法华经》,奉事提婆达多的前身阿私仙人(Asita)。提婆达多未来成佛,号「天王如来」。

收执:包围、逮捕。

④频婆娑罗:梵语Bimbi-sāra的音译,又作「洴沙、瓶沙」,意译为「颜色端正、模实(身模充实)、影坚、影胜」等,摩竭陀国国王,深信佛法,护持佛教,后为逆子阿阇世幽禁而死,死前蒙佛光照,证阿那含果。

⑤幽闭:囚禁。

⑥七重室:由七重围墙包围的囚室。

⑦制:制止。帝王的命令。

韦提希:梵语Vaidehī的音译,意译为「思惟、胜身、胜妙身」,频婆娑罗王的王后。频婆娑罗王被囚禁,她很悲伤,因而厌离娑婆。《观经》就是应她所请而说的。

⑨酥蜜:牛奶煮沸冷却,提炼出酥油,加入蜂蜜。

:(ㄔˇㄠ)米麦炒熟后磨成的粉。

⑪璎珞:(ㄧㄥ ㄌㄨˋㄛ)珠玉串成的装饰品,挂在身上,多为颈饰。

⑫大目犍连:又作「摩诃目犍(ㄐㄧˋㄢ)连」(Mahā-Maudgalyāyana),略称「目犍连、目连」,意译为「大赞诵、大采菽(ㄕˊㄨ)」等。先祖修仙,采菽而食,因以为姓。归佛前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精通教学。虽率一百弟子,然心有不安,因而与舍利弗互约,先得解脱者必以告。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见马胜比丘(Aśva-jit)仪容端正,问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现,由一偈而开悟。次于竹园精舍闻佛陀亲说,得法眼净,因告之目犍连,共为佛弟子。佛弟子中神通第一。

⑬八戒:又作「八关斋戒、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长养律仪、近住律仪」等,佛为在家居士制定的一日一夜暂时于僧团受持的出家戒律,可在每月六斋日受持。包括:⑴不杀生;⑵不偷盗;⑶不行淫;⑷不妄语;⑸不饮酒;⑹不涂饰香鬘、舞歌观听;⑺不坐卧高广床座;⑻不非时食。(此依《俱舍论》,前七为戒,后一为斋。若依《成实论》、《大智度论》,将「不涂饰香鬘、舞歌观听」分为两戒,共八戒一斋。)六斋日即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两天。「关」,《三藏法数》:「关者禁也,谓禁闭杀盗淫等八罪使之不犯故也。」

⑭隼:(ㄓㄨˇㄣ)飞得很快的猛禽。旧称鹘(ㄏˊㄨ)。

尊者:梵语「阿梨耶」(Ārya),智德俱尊的人,阿罗汉的尊称。

⑯富楼那:梵语「富楼那弥多罗尼子」(Pūrṇa-Maitrāyaṇi-putra)的略称,意译为「满愿子、满慈子」。「慈」是母姓。与佛同日而生,佛弟子中说法第一。

禁母缘

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1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2,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3,聪明多智,及与耆婆4,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5》说劫初以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剎利种6,臣不忍闻!是旃陀罗7,不宜住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8而退。 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敕语内官9,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译文】

囚禁父王二十一天后,阿阇世王问守门的卫士说:「我父王现在还活着吗?」

卫士回答:「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面蜜,用璎珞盛果汁,带进去给王食用;又有沙门目犍连、富楼那,从空中飞入,为王说法,我们无法阻拦,所以国王看起来很好。」

阿阇世王一听这话,非常生气,说:「我母亲是贼,是与仇人君父站在一边的恶贼;沙门也是坏人,使用幻惑咒术,让仇人君父活了这么久。」说着就手持利剑,要去杀害母亲。

这时,有一位深谋远虑、聪明多智的大臣,名叫月光,看到这种情形,与另一位大臣耆婆一起上前阻止,向阿阇世王行礼劝谏说道:「大王,我们听过《毗陀论经》中有记载,自从世界开始到现在,有很多恶王弒父篡位,共计一万八千人;但还没听说有惨无人道杀害母亲的。大王如果做此杀害母亲、违逆人伦之事,就玷污了剎帝力种姓,我们连听都不忍心!这与旃陀罗一样下贱,不配住在这里。」两位大臣说完此话,为提防大王加害,就一边把手按在自己的剑上,一边后退。

阿阇世王见此情形,害怕起来,对耆婆大臣说:「你不站在我这边了吗?」耆婆说:「大王,请你务必深思,千万不要杀害母亲!」阿阇世闻言,忏悔自己一时冲动,向两位大臣谢罪,把剑丢在一边,不再想要杀害母亲。不过吩咐宫内的官员,把他的母后韦提希夫人关在深宫,不让她出来。

【注释】

①沙门:梵语Śramaṇa的音译,出家修道者的通称,意译为「勤息」,勤修诸善,止息烦恼之意。

②幻惑咒术:用咒文等惑人的幻术、魔术。

③月光:梵语「战达钵刺婆」(Candra-prabha),事迹不详。《贤愚经》、《西域记》:释尊前世曾用此名,施头求法。

④耆婆:梵语Jīvaka的音译,又作「祇婆、耆(ㄑˊㄧ)域」等,意译为「能活、固活」。佛陀时代的名医,频婆娑罗王与柰女之子。虔诚信仰佛教,屡次治愈佛弟子之病,曾引导阿阇世王到佛前忏悔。其名声可媲美我国的扁鹊。

⑤毗陀论经:又作《吠陀》(Veda),古印度婆罗门教根本教典的总称,有梨俱吠陀、夜柔吠陀、阿他婆吠陀、沙摩吠陀四种,内容涉及历史、祭祀、养生、礼仪、占卜、兵法、技能、禁咒、医方等。

⑥剎利种:剎帝力种性。剎帝力(Kṣatriya),意译为「王种」,印度四姓之第二。《智度论》:「剎利者,王及大臣。」

⑦旃陀罗:梵语Caṇḍāla的音译,又作「旃(ㄓㄢ)荼罗」,意译为「屠者、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下姓、主杀人、治狗人」等,在四姓(婆罗门、剎帝力、吠舍、首陀罗)之外,以屠杀为业者。男子名「旃陀罗」,女子名「旃陀利」,被认为是最卑贱的种族,古来最受轻视。

⑧却行:后退。

⑨内官:管内务的人。

厌苦缘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1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2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3泪,遥向佛礼,未举头顷。 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4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5,于王宫出。 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6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

【译文】

韦提希夫人被幽禁以后,心中忧愁焦虑,身体憔悴得像一根枯木。她勉强振作,遥向灵鹫山礼拜释尊,哀怨的说:「释尊以前常遣阿难来慰问我,我至今感激不尽。我被亲生儿子关在深宫中,尝尽忧苦。释尊威德尊高,不敢奢望您亲自来看我;只希望您派弟子目连、阿难二位尊者,到这里来安慰我悲苦的心。」说完此话,伤心哭泣,泪流满面,遥向释尊礼拜。

正当韦提希夫人礼拜还未抬头之际,释尊在灵鹫山就已经知道了韦提希夫人的心念,马上派目连、阿难二位尊者从虚空中飞到王宫,释尊自己也从山上隐没,同时在王宫中现身。

韦提希夫人一礼才毕,正当举头时,见到释尊就在自己面前,身上闪烁着紫磨黄金的颜色,坐在各种宝玉所装饰的莲台上;目连尊者与阿难尊者,分别侍候在左右两侧;帝释天王、大梵天王、护世四天王等在虚空中遍散天花,供养释尊。

夫人看到这种庄严的场面,回顾自己在牢房当囚人的狼狈样子,尤其看到释尊朴实的形象,可是自己却穿戴着世俗虚假的种种华丽妆饰,因而感到羞惭,所以急忙把身上的璎珞卸下丢在一旁,五体投地,放声大哭,问释尊说:「释迦牟尼佛啊!我到底做了什么恶业,生了这样的恶子,当上了这样卑鄙孩子的母亲。容我说句不客气的话,要是没有提婆达多的教唆,我儿子再怎样恶逆,也不至于这样待我,使我苦到这一种地步。就是因为提婆达多在世,连累到我们夫妻遭殃!你的堂弟提婆达多,他才是我真正的仇人。释尊啊!请您原谅我这女人无知的胡言乱语。释尊,您又有甚么因缘,与那可恨的提婆达多互为眷属?」她哭泣不停,诉说这一些不知因果、心怀抱怨的情绪话语,居然忘记了释尊就在她的眼前。

【注释】

①如来:佛的十号之一,梵语「多陀阿伽陀」(Tathā-gata)。有三义:⑴法身如来,《金刚经》所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⑵报身如来,《转法轮论》所谓「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⑶化身如来,《成实论》所谓「乘如实道,来成正觉」。

②阿难:梵语「阿难(ㄋˊㄢ)陀」(Ā-nanda)的略称,意译为「欢喜、庆喜」,生时举国欢庆。斛饭王之子,提婆达多的弟弟,佛的堂弟,出生于佛成道之夜,二十五岁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佛陀弟子中多闻第一,结集三藏时口述经文。《增壹阿含经》:「我声闻中,第一比丘,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远,堪任奉上,所谓阿难比丘是。」赞曰:「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

③雨:(ˋㄩ)像下雨一样落下。

④敕:(ˋㄔ)皇帝的诏令。此处指佛令。

⑤没:(ㄇˋㄛ)隐没。

⑥释梵护世:帝释天王、大梵天王、护世四天王。

【要义】

二经同时论:(一)这里说到释尊从耆阇崛山消失而降临王宫的事。当时释尊在耆阇崛山说经,所说的就是那有名的《法华经》。自古以来有所谓《法华经》与《观经》同时说法之说。怎么知道这两经是同一时期开讲的呢?有两个理由:

1就经典说时

《观经》说时:《观无量寿经》从其内容来说,是阿阇世太子杀害其父频婆娑罗王而就王位的那一年所说的经。但阿阇世太子是何时杀父而就王位呢?这在《善见律毗婆沙》卷二记载:

阿阇世登王位八年,佛涅盘。

又《摩诃班沙》(Mahāvaṁsa)Ⅱ-31(P.T.S. p.15)也说:彼(频婆娑罗王)统治五十二年之久。在与胜者(如来)会见之前,已经统治了十五年。之后,彼王在位三十七年。频婆娑罗王之子阿阇世,想杀其父王,这是一个大逆无道的人,他则统治三十二年。阿阇世王在位第八年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彼阿阇世王统治二十四年。

从这些文献可知阿阇世太子是释尊入灭前八年即位的,亦即在这时说《观经》。

又《大涅盘经‧迦叶菩萨品》说:阿阇世太子即位三个月后,释尊入灭。依此推测,《观经》可说佛入灭前三个月所说的。但此《涅盘经》之说,从各方面来考察是错误的,是前面两部文献所说的才是正确的。

不论如何说,《观经》是释尊入灭八年前,即七十三岁时在耆阇崛山说《法华经》之同时所说的。

《法华》说时:根据天台宗的论据,是在佛灭前八年以后。在《法华经》稍前所说的《无量义经‧说法品》第二中有说:

四十余年,未显真实。

从这话可以知道,《无量义经》是成佛四十余年之后说的。又据《法华玄义释签》卷十、《镇西名目问答奋迅钞》卷二、《教时诤》等的记载,菩提流支三藏也在《法界性论》(散逸经典)中说:

佛成道后四十二年说《法华经》。

如果佛成道时是三十岁,七十二岁时开始《法华经》说法。也就是八十岁入灭的八年前起。所以《法华经》及《观经》都是入灭八年前的说法,也就是同时说法。

2就内容推测

再从《法华经》内容来推测。《法华经》第二十三〈药王品〉中说:

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

这虽然是在举出听闻〈药王品〉的利益,但是可以想象,在说此品之前释尊已经在王宫中说过《观经》,为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们开示了往生安乐世界之道。之后,返回灵山说〈药王品〉时,又再讲述《观经》中说过的女人往生的道理,即所谓「即往安乐世界」。从这里来看,《观经》的说法稍早于《法华经》的〈药王品〉。如果这个推想没错,二经同时说法就是真实的了。

(二)这个问题之确定与否,与「出世本怀论」有很大关系。所以常被提出来讨论,这一点要特别注意。《法华经》的崇拜者认为《无量义经》以前的经是「四十余年未显真实」,都是方便上所说的,不是出世本怀,因此主张《无量寿经》也不是出世本怀经。然而,《观经》与《法华经》是同时说法,而《观经》的内容又与《无量寿经》内容一致,所以《无量寿经》并非未显真实之经,反而是「出世本怀经」。

有关《无量寿经》是否为「出世本怀经」,与二经同时说法之是否成立,关系重大,所以有需要在这里特别说明。

再者,《阿弥陀经》又是与《涅盘经》同时所说的经,同样也是真实之教。

总之,净土三经不但是真实之教,更是出世本怀之教。

欣净缘

「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1浊恶世2也。此浊恶处,地狱3、饿鬼4、畜生5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6,教我观于清净业处7。」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8,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9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10;复有国土,如玻璃11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12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13。」

【译文】

「请释尊为我广泛宣说没有忧悲苦恼的地方,我想生到那里去,不乐意继续生活在这阎浮提五浊恶世。这个浊恶之处,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充满,多是不善之类聚集。希望我未来到一个闻不到恶声,见不到恶人的地方。现在我五体投地,向释尊乞怜,忏悔。释尊,世界之光明啊!请您让我看到清净果报之处,我愿转生到那里。」

释尊听到夫人恳切的请求,从眉间白毫放出金色的光明,普照十方无量世界;光明还归释尊头顶,化成须弥山一般巍峨的金台,十方诸佛的净妙国土皆在其中显现:有的国土是由金、银、琉璃、砗磲等七宝合成;有的国土纯是莲花的世界;又有的国土就像自在天宫;也有的国土如同水晶镜一样,十方国土都在其中呈现。有诸如此类无量无边诸佛国土,庄严显赫,清晰可见,令韦提希夫人一一亲见。

夫人以惊奇的眼光看着,非常高兴的说:「释尊啊!这些佛土虽然都很清净,充满了光明,不过我特别属意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希望释尊指点往生的方法,教我如何思惟,教我如何正受。」

【注释】

①阎浮提:梵语Jambū-dvīpa的音译,又作「南赡部洲」,四大部洲(须弥山四周的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之一,即地球众生所居之处,在须弥山之南,形状上大下小,以赡部树而得名。

②浊恶世:即五浊恶世。劫浊(灾难频发)、见浊(邪见流行)、烦恼浊(贪瞋炽盛)、众生浊(罪多福少)、命浊(寿命短促)。

③地狱:梵语「那落迦」(Nāraka)或「泥犁」(Nir-aya)的意译,又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无幸处」,即地下之狱,六道中的三恶道之一。大分三类:⑴根本地狱;⑵近边地狱;⑶孤独地狱。常受寒冰猛火之苦,故称「火途」。

④饿鬼:梵语「薛荔多」(Preta)的意译,鬼神的通称,六道中的三恶道之一。有福德者,为山林冢庙之神;其次为夜叉、罗剎;多数为下劣者,居地下或不净处,不得饮食,恐怯多畏,常受饥渴、刀杖之苦,故称「刀途」。

⑤畜生:梵语「帝栗车」(Tiryañc)或「帝力耶瞿榆泥伽」(Tiryagyoni-gata)的意译,又译为「傍生」,禽兽的通称,六道中的三恶道之一。或野生,或被畜养,因互相吞食,或被宰杀,故称「血途」。

⑥佛日:佛以智慧光破除众生无明痴暗,故以日为喻。

⑦清净业处:因清净业因招报之处。广则指一般净土,狭指本愿力所成就之报土。

⑧须弥山:梵语Su-meru,意译为「妙高山」,东西南北分别由白银、水晶、琉璃、黄金合成。高八万四千由旬,阔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环绕。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

⑨七宝:多种珍宝。诸经所说略有差异。《无量寿经》: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阿弥陀经》: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般若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法华经》: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

⑩自在天宫:他化自在天的宫殿。第六天的宫殿。

⑪玻璃:水晶。

极乐世界:梵语Sukhāvatī的意译,阿弥陀佛愿力所成就的清净国土。《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⑬思惟、正受:有隐显二义。⑴显义:思惟跟正受是观想的方法与境界。「思惟」,观想的前方便,是三昧定境前的修练、铺排;「正受」,入定的境界,把观想境界完全领纳心中。属自力。⑵隐义:「思惟」,信受弥陀救度前的预备阶段;「正受」,即信受弥陀救度。属他力。

【要义】

欣净缘二重取舍:《观经》的缘起是因为有禁父、禁母的因缘,才引起韦提希夫人想要厌离娑婆浊恶的世界,而欣慕有一个安详和乐、无忧无恼的世界,也就是净土。这时释尊就示现出十方各种净土让韦提希夫人选择。韦提希看了就说,十方净土都是清净光明的,但是第一、最殊胜美好的是极乐世界,因此「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这里开宗明义点出两个问题,就是二重取舍废立,哪二重呢?

第一重「厌秽欣净」--厌娑婆之秽,欣净土之乐,即舍娑婆,取净土。

第二重「舍通取别」--十方净土当中,舍十方净土,取极乐净土。

论十方净土有很多,不止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还有大日如来的密严净土、药师如来的东方净琉璃土、释迦如来的无胜庄严土、《法华经》的灵山净土、弥勒净土等等;恒沙净土那么多,韦提希没有选择其他净土,单单选择极乐净土。这种择取极乐净土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隐含释尊的慈悲在内。可以说,是释尊以他的力量加持韦提希夫人,暗中启发她,让她有足够的智慧去选择最殊胜也最容易往生的净土,如果没有佛的加持,她是没有智慧能力做出这种选择的。

所以,韦提希夫人选择极乐世界是释尊的意思,韦提希夫人选择极乐世界也等于替我们十方众生选择极乐世界。

从这段经文可知:净土宗以阿弥陀佛及其极乐净土为信仰对象,即是信受弥陀救度,目的是愿生弥陀净土。

弥陀与净土,是净土宗的根本;信弥陀、生净土,是净土宗全部教理的基础。

娑婆世界充满缺陷、充满苦难,面对这个多苦多难的世界,而引发向往美好的世界,是一切众生的希望。净土宗明确指出,我们永恒的归处就是极乐世界,那里才是最安稳、最究竟的永恒归处。因此,往生极乐世界意义重大,这是阿弥陀佛发愿的目的,也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当然更是我们人生的目的。如果我们不往生极乐世界,必定继续六道轮转,那我们的未来实在是悲惨得难以形容。这段经文背后有这样的玄义。

见土见佛论:释尊将诸佛国土显现在光台中,让韦提希夫人观看。夫人从其中挑选之后,表达出想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的愿望。夫人在这里看过极乐世界是很明确的事。又在第七「华座观」说法时,夫人拜见到站在空中的阿弥陀佛,同时得到无生法忍。所以说这里是见土,第七华座观是见佛。两者有这样的区别。但这种解释似乎有两个矛盾的问题:

第一,极乐世界是佛的住所,阿弥陀佛是那里的主人。在这里韦提希夫人既然看到了极乐世界,也应该看过主人阿弥陀佛。就是说,一定是见国土同时见佛,所以经文才会说「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第二,可是,如果见土又见佛的话,韦提希夫人应该在这里就得到了无生法忍,而不是等到第七华座观的时候才得到。但经文说韦提希夫人在第七华座观,看到住立空中的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而得到无生法忍。所以,很明显的,无生法忍是在第七观见佛时所得到的。

无生法忍既然是见佛的功能所得的利益,而夫人又在这时见土同时见佛,则当然无生法忍是在这时得到的了。然而在这段经文却没有提到得无生法忍,直到第七华座观时才说到。

如果第一个问题是肯定的,也就是在序分「光台现国」的时候见土也见佛,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没办法解决。第二个问题是说,韦提希夫人是在第七观看到佛的时候得到无生法忍。那如果第二个问题是正确的,第一个问题就说不通了。因为有这一种矛盾,所以就有种种的解说。

善导大师是怎么解释的呢?大师在《定善义》说:

序临净国,喜叹无以自胜; 今乃正睹弥陀,更益心开悟忍。(《圣教集》五九五页)

在「序分」的时候,韦提希夫人看到极乐世界,无比的欢喜;到了「华座观」,才直接、清楚的看到阿弥陀佛,更加使她豁然大悟,而心开悟忍,获得了无生法忍。

也就是说,在序分主要是以看到国土为主,第七观主要则是看到佛;见土与见佛这两个是前后相辅相成而得到无生法忍的。

至于序分中是不是只见土而不见佛呢?既然见土,应该也见佛的,只是那时候所看到的,是国土种种庄严围绕之下的阿弥陀佛,一直到「华座观」的时候,才特别直接、单独的看见阿弥陀佛,所以得到无生法忍的时机,是在华座观的时候。这样的解释,矛盾就同时解决了。

思惟正受论:关于思惟、正受的解释,净影寺慧远大师与天台宗智顗大师,都说思惟是散善之行,而正受是定善之行。但是善导大师却认为思惟、正受都是定善之行。

善导大师的解释是对经文透彻窥探后,得其奥底的一家卓见。即本经的地想观之经文说:

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 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

其中第一句相当于思惟,后一句相当于正受。又《六十华严经》第四十二卷、第四十七卷、第五十三卷,都把思惟一句当作观法前方便行的意思来用。由此,可以知道思惟是指观法前的方便,而正受是指观法本身。把思惟解释为散善还不如说它是定善前的方便。所以善导大师认为思惟是定善观的前方便,正受就是定善观。

详细的说,思惟就是做定善观之前,先把自己的心定在应观的对境,如地或宝树等而加以思惟,此时对境虽然不清楚,却模糊显现出来时的心情;正受就是那模糊的对境渐渐清楚,以至心与所观的对境完全一致时的心情,正是心「正受」了对境时的心境。这是就自力,也是就《观经》显义来解释。

若从隐义来解释,也就是深入经文背后的含义,是属于他力。什么是他力的思惟,他力的正受呢?「信受弥陀救度」就是正受,还没有信受之前的预备阶段,就是思惟。也就是说,释尊观机,借着韦提希夫人请求「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而开展了定善和散善,但目的不在于依此修持以求往生,这些不但韦提希夫人做不到,我们也做不到,自古以来的高僧大德也没几个能做得到。释尊讲这些,都是为了念佛作铺设,为了引导进入念佛。依此则「思惟」是净土方便之行,指定散二善;「正受」则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是深入探讨经文,并承受善导大师真义的解释。因此,定散十六观是应舍之行,称南无阿弥陀佛是应取之行。舍定散自力之心,通入他力念佛的这部《观经》的面目才能显现出来。

散善显行缘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 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1。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否?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2,谛观彼国净业成者3。我今为汝广说众譬4,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5: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6;二者受持三归7,具足众戒8,不犯威仪9;三者发菩提心10,深信因果,读诵大乘11,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否?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译文】

释尊听了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认为从近的来讲,开设净土的方便行,即定散二善的时期已经来到;从远的来看,出世本意,即净土真实的教理,从此可以弘扬了。)所以释尊很高兴,露出笑容,从口中放出五色光芒,每一道光芒,都照拂着身在远方另一个七重牢房里面的频婆娑罗王头上。

频婆娑罗王虽然身体被囚禁在牢房之中,肉眼看不到释尊,但是他的心眼却能够清清楚楚毫无障碍的遥见释尊。他向释尊礼拜,礼拜的当下他的心扉自然开启,断除了欲界的烦恼,而证悟了四果中的第三个果位,也就是阿那含。

这时,释尊对韦提希夫人说:「你也许不知道,你所仰慕的阿弥陀佛,其实就在距此不远的地方。只要信眼一开,你就会发现,彼佛就在你身边。你现在一心一意向着西方,看那无漏净业所成就的安乐世界的佛,要观察清楚。现在,我要告诉你往生安乐世界的种种方便。不只是你,也要使未来世贪瞋痴具足而难于修行其他法门的凡夫,只要他们想修往生净土的行业,都能够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听清楚!想要往生安乐国的人,应当修行三种福业:

第一福是『世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老师与长辈,同时还要有慈悲心,不杀害生灵,而且修持十善业戒。

第二福是『戒福』,要依佛法的戒律,首先要皈依三宝,之后要受戒不可以违犯。(譬如五戒、八戒,乃至前面所讲的十善业戒;进一步,如果是比丘、比丘尼,则有两百五十条戒,三百四十八条戒,都必须清净。)而且行住坐卧,威仪要端庄,言行要谨慎。

第三福是『行福』,也就是要修大乘行法。首先要发成佛的菩提心(,发心之后,就要行菩萨六度万行);要深信因果(,如果不了解世间有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怎么会发菩提心去拔除自己跟他人的轮回之苦呢);要诵读大乘经典,了解之后依此去行持;并且将自己所知道的,也来劝化他人,努力自行化他。夫人啊!这三福就是净土往生业。

你要知道,这三种福业是三世诸佛建立净土清净业果的通因,也是众生感通三世诸佛净土的通因。」

【注释】

①阿那含:梵语An-āgāmin的音译,声闻三果,意译为「不来、无还」,不必再来欲界受生。

②系念:思念,心向于。

③净业成者:由清净业因所成果上之佛,即阿弥陀佛。

④众譬:指十三定观以及三福散善。也就是说,定散二善是比喻的方法,通过这些来显示极乐净土的种种庄严,及弥陀的慈悲救度。定散二善如指月之指,念佛是所指之月;定散二善是方便,念佛是真实。

⑤三福:福同善,三福代表三善。⑴世福,又作世善。为世间一般伦理道德。⑵戒福,又作戒善。为佛所定出世间之戒法。⑶行福,又作行善。大乘所教善的修行。

⑥十善业:十种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

⑦三归:又作三归依,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依靠佛陀的指示而得进入正道;归依法,依靠教义而求得真理;归依僧,依靠僧伽的引导而正信佛教。

⑧戒:梵语「尸罗」(Śīla)的意译,防非止恶,防止身口意三方面的过失。又译为「清凉」,止恶则俯仰无愧,心无热恼而得清凉。《璎珞本业经》:「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

⑨威仪: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

⑩发菩提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即发愿成佛之心。「菩提」(Bodhi),意译为「道」,通往真理的道路。又译为「觉」,觉知真理的智慧。

大乘:指大乘佛教徒所信奉之经典。

【要义】

散善显行缘:发起序七缘的第六个缘。「散善显行缘」就是显现出散善所修行的内容。本来,韦提希夫人所请的是定善法门而已,为什么释尊特别在这里预先讲散善的三福呢?因为释尊晓得,这个定善法门,能够修得来的很少很少,大部分都是废恶修善,但不能够入定;可是,只要有这三种福行,即使不能入定观想,修这三福也一样能够回向往生。所以三福显行是正宗分所说的三辈九品段的缘由。这一段,预先在这里指出所讲的三福与之后所讲的九品两者之间的关系,故说「散善显行」。

即便微笑论:经文说:「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尔时世尊,即便微笑。」佛为什么微笑呢?诸师解释为父王得三果,韦提得无生忍之利益,佛预知故微笑。但善导大师解释为「说出世本怀」的机缘到来故微笑,《观经疏‧序分义》说「称佛本心,又显弥陀愿意」。但是,还不能马上讲出来,而是说「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以定善、散善为譬喻、方便,目的是要逐渐引导到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也就是弘愿念佛。

像这几段经文,一般都是依文解义,很快地就消文解释过去,但是善导大师看经文力透纸背,能深彻了解佛意,单单从这几段文,就能开展出一个法门,创建起净土宗的宗派教理,做出判教的内容,是非常不容易的。善导大师在《玄义分》一开始「序题门」的地方就引用这几段经文说:

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圣教集》四五九页)

善导大师对《观经》大意的分判就是「要弘二门」。「要」是必要,「门」是通入、进入,必须要有善业功德成就才能通往净土,「要门」就是正宗分讲的定善跟散善。要门很广,它包含了释尊一辈子所讲的所有法门,故说「广开」;「弘」就是弘愿,弘广、弘大的愿,指的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尤其是根本愿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只讲念佛,所有众生都做得来,能够广度一切众生,故称为弘愿。

因此《观经》有三种法门:定善的法门、散善的法门、弘愿念佛的法门。但是,到最后的「流通分」,释尊舍弃了要门的定善跟散善,而提倡弘愿的念佛。善导大师《散善义》就解释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可知:一部《观经》要旨,善导大师一开始先作「要弘二门分判」,到最后又作「要弘二门废立」。要门是方便教,弘愿是真实教;要门是「假门」,这个「假」是方便的意思,要门是方便之门,弘愿才是究竟之门。释尊讲定善跟散善的目的,就是要诱导、调熟一切众生进入弘愿的念佛。

所以,《观经》和《法华经》一样有「从假入真」的转折过程。《法华经》有所谓「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这些废和立的过程,《观经》同样也有。这个过程有三层:

一、为实施权--「正宗分」定散二善。

二、开权显实--「正宗分」定散二善之中说念佛。

三、废权立实--「流通分」废定散二善而立念佛。

《观经》正以「施开废」三种意涵来显明真实。而「序分」的「散善显行缘」、「定善示观缘」,可说是「为实施权」的发起因缘;到「正宗分」,定善示观缘展开为十三定观,散善显行缘展开为九品行业,则是「为实施权」;当在定善、散善文中讲到念佛了,则是「开权显实」;到「流通分」,释尊不付嘱定善、散善,只留下弘愿的「持无量寿佛名」,则是「废权立实」。

若沿着这个思路来深入考察,便可以发现释迦微笑之素怀,正是在于开示弘愿念佛的法门。不过这个详细内容,必须到后面才能够显露出来,这里只是简略提示。

去此不远论:《大经》、《阿弥陀经》都说,阿弥陀佛在去此西方十万亿土的极乐世界。然而,这里却说「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为了会通这个矛盾,善导大师在《序分义》中,提出三种解释。

(一)分齐不远义。分齐是范围、界限之意。这里分齐不远就是表示,西方极乐与娑婆世界的距离不远的意思。阿弥陀佛的净土与娑婆之间相隔十万亿土,听起来很远,但是与其他诸佛的净土相比,还算是很近的。《涅盘经》第二十四〈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说,释尊的净土在娑婆世界西方,相隔四十二恒河沙数国土。可见与诸佛的净土相比,阿弥陀佛的净土较近,所以说是「去此不远」。

(二)往生不远义。西方净土距此十万亿土,从道程上看不能说不远,但是念佛人命终往生之时,于一念之间、须臾之顷即可到达,所以说「去此不远」。

(三)观成不远义。以定善观法,在心中观想极乐净土时,若观想成就,净土浮现在观者心上,心与净土合而为一,所以可说「去此不远」。

以上是善导大师的三种解释。不过仔细的想,这三义所说的都是「在西方净土的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似乎并未论及阿弥陀佛「其人」去此不远。又怀感禅师在《群疑论》六,举出了十义,以解释「去此不远」,但也都是属于「净土」不远论,做为「佛」不远的议论,并不适切。

所以,在这里我们要一方面遵照善导大师的意思,解释未离西方净土的阿弥陀佛去此不远;而另一方面解释「去此不远」的意思是说:阿弥陀佛哀怜我们,所以离开西方极乐,来到我们身边,如影随形般的保护着我们。希望从两方面去拜读。

定善示观缘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1此事。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2。」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3,未得天眼4,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5,令汝得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6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译文】

释尊又对阿难尊者与韦提希夫人说:「要仔细听!仔细听!好好思量,一点都不要怀疑,还要对之深信、永记不忘。我现在要为未来世被烦恼贼所恼害的一切众生,宣说清净的行业,也就是方法。很好啊,韦提希!你问得恰到好处,正合我意,满了我的本怀。阿难啊!你要好好受持我将要说的教法,千万不要忘记,并且要广为大众宣扬,务必使我的教法普行于世。现在,我要教导韦提希以及未来世一切众生,如何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仰靠佛力的缘故,将能够观照到西方极乐清净的国土,就像手拿着明镜在照自己的面相一般的清晰明朗。见到彼佛国土极为美妙、快乐的景象,心中自然就会欢喜,当下就能得到无生法忍。

韦提希啊!你是凡夫,而且心力疲弱,又没有天眼通,不能看到遥远的地方。但诸佛有不可思议的特异方便,能让你得见极乐世界。(这完全不是你自己的能力,而是归功于佛力。)」

韦提希对释尊说:「正如释尊所说,我现在因为乘托佛力的缘故,才能见到极乐国土;如果释尊您入涅盘之后,未来的众生浊恶不善,众苦所逼,这些人又该如何得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呢?希望您详细解说。」(释尊答应了这个请求,于是开始讲解十三种观法。)

【注释】

①快问:问的问题,开辟了一切众生往生之路,令释尊心大快慰。

②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无生」就是真如理体,真如实相的境界。真如理体是不生不灭的法,故说「无生法」。「忍」,确认、决定、不动摇、不退转之意。忍是一种智慧,能够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慧,而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就称之为「无生法忍」。就通途法门而言,必须破了我执、法执,乃至破了无明才能证悟到;以净土法门而言,对于弥陀救度的心,决定、不怀疑、不动摇,即是「得无生忍」,因为一旦往生,就能证得无生法忍,快速成佛。

③羸劣:疲弱。「羸」(ㄌˊㄟ)。

④天眼:五眼之一。无色质障碍,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以及众生未来生死之相皆悉能见。有生得天眼,如天人之眼;有修得天眼,如阿那律所得天眼。

⑤异方便:便用契于众生根机的特异方法。「异」,特异。「方」,方法。「便」,便用。

⑥五苦:生、老、病、死、爱别离五种苦。进一步开展即有八苦,前五苦加上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再开展就是无量的苦。

【要义】

定善示观缘:发起序七缘的最后一个,也是定善十三观的一个前言。「定善」是指正宗分十三观;「示观」是显示十三观并不是自力观,而是完全要依靠他力才能成就的观法。

十三种观,乍看起来,与其他经典所讲的一样,是自力入定观想,但其实不是,十三观是依靠佛力他力才能修得来的,本段的主题就在这里。释尊在此预先透露接下来要讲的十三观,都是要靠佛力。

净土宗得忍论:这段经文「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隋唐时代几位大德一看「得无生法忍」,就判定韦提希夫人是圣者,是菩萨示现,其实不是。

就通途法门来讲,要证得「无生法忍」,必须破了我执、法执,乃至破了无明才能证悟到;但若就净土法门来讲,则是对弥陀的救度信心决定,无疑无虑,不动摇、不退失之意。这种信心决定即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机法两种深信」,有这样的深信,即称为「得无生忍」。所以,这里的无生法忍是凡夫的「无生法忍」,因为是「得」不是「证」。就是说韦提希夫人经过释尊的加持,看到弥陀的依正二报,看到弥陀的慈悲示现,晓得弥陀主动、积极、平等、无条件的救度,她领悟到阿弥陀佛是救度的佛,所以很欢喜地信受,以这个欢喜、信受的领悟作为「无生法忍」。所以她这个「无生法忍」与通途法门的名称虽同,但是内容是完全不一样的。

虽然内容不同,但跟通途法门自力行者所证悟到的无生法忍又是一样的。为什么?因为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够进入一生补处,快速成佛。从因说果,可说现在就已预先得到「无生法忍」的身分,虽然还没完全登上这个位置,但已先有那个名分了。

所以,净土法门对于得到「无生法忍」是以对弥陀救度的信心来论断的。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序分义》解释这段经文说:

言「心欢喜故得忍」者,此明阿弥陀佛国清净光明,忽现眼前,何胜踊跃!因兹喜故,即得无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 此乃玄谈,未标得处,欲令夫人等,悕心此益,勇猛专精,心想见时,方应悟忍。 此多是十信中忍,非解行以上忍也。(《圣教集》五五○页)

善导大师解释这里所谓的无生法忍就是「喜忍、悟忍、信忍」等三忍的意思。「喜忍」即心中欢喜,「悟忍」即心中领悟,「信忍」即心中信受无疑。也就是说看到了阿弥陀佛现出救度的相状,心中欢喜,领悟到了弥陀的救度,信受弥陀的救度,这个叫做无生忍。跟通途要门依戒定慧断贪瞋痴而没有烦恼,破了我执法执,破无明证无生法忍是两码事。所以后面就说「多是十信中忍」。

十信还是外凡夫。凡夫有内凡夫、外凡夫,还有底下凡夫(博地凡夫)。十住、十行、十回向为内凡夫,已断了见思惑的烦恼,只是还没有破无明,所以称为内凡夫;十信还没有断见惑、思惑的烦恼,统统称外凡夫;外凡夫之下,毫无修行,烦恼深重的,叫做博地凡夫。

「非解行以上忍也」,所谓「解」就是十住菩萨,「行」就是十行菩萨或十回向菩萨,在十回向以上,就是十地圣者。善导大师说韦提希所得到的无生忍,是十信中凡夫的信心,跟一般其他经典所讲的「解无生法忍」、「行无生法忍」或「七地到九地的无生法忍」是不一样的。表示这里所讲的无生法忍,就是指喜忍、悟忍、信忍。喜也好,悟也好,都是以信为本体。

同时,善导大师解释,此刻释尊只是先预告韦提希夫人及后世修定善观行者可得到的利益,故说「此乃玄谈,未标得处」,并不是说韦提希夫人在此时此处已得无生法忍。

那么韦提希夫人到底是何时得到无生法忍呢?善导大师说是在第七华座观得忍,这里只是提前把后来第七观的利益说出来,以此作为劝导。就像高中时,老师对学生说,你将来考上大学了,就会怎样怎样……。说这话的时候,还没有考上大学。所以这里只是举劝利益之前的一个铺垫,怎么知道呢?在下文紧接着说「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接下来就开始作日观、水观、冰观乃至第十三观,这些观想方法都是佛使众生得见净土庄严的胜异方便。

韦提凡圣论:对「汝是凡夫,心想羸劣」这句话,有种种不同的解释。诸师等认为韦提希夫人、频婆娑罗王、提婆达多、阿阇世,以及月光、耆婆等人,都不是真实的凡夫,他们本地(本来的阶位)都是智德圆满的大菩萨。但是善导大师却有不同的看法。

善导大师于《序分义》根据「汝是凡夫,心想羸劣」这句话,楷定韦提希等人都是实业(本来就是)凡夫,而说:

正明夫人是凡非圣,由非圣故,仰惟圣力冥加,彼国虽遥得睹。

(《圣教集》五五一页)

之后又于《定善义》「华座观」说:

韦提实是垢凡女质,不足可言; 但以圣力冥加,彼佛现时,得蒙稽首。(《圣教集》五九五页)

又于《般舟赞》说:

韦提即是女人相,贪瞋具足凡夫位。(《圣教集》九六五页)

善导大师提出这种见解,目的就是要显明本经完全是为凡夫而说的。如果韦提希等人是权假的凡夫,实际是智德圆满的圣者,那么这部经变成是为圣者而说的,对真实凡夫而言,则成为完全没有缘的教理而产生绝望。甚至于连《大经》、《小经》所说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净土教,也都会变成不是为了凡夫而有的教。然而如果韦提希等人是真实的凡夫,则像我们这种愚昧的凡夫,也能像他们一样的往生极乐。凡夫有了希望,净土教也才会是本为凡夫的净土教。所以,认定韦提希等人是权假凡夫(圣)还是真实凡夫(凡),实际上是分辨净土教是为了凡夫与否的死活问题。

二 正宗分

(一)定善观

【大意】所谓定善就是息虑凝心,把思虑停息下来,把心凝聚起来,进入禅定观想的意思,这项观法也就是释尊回应韦提希夫人「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这个请求而说的。有十三种。

这十三种观法中,第一观至第七观是对依报的观法,第八观至第十三观是对正报的观法。依报是有情所依的外界果报,指山河大地;正报是有情依过去业因而得的果报,指身体、精神。依报观法中,第一、第二观是假借观想此世的日与水,并非对净土庄严的观法,所以叫做假观。第三观至第七观是对真实净土依报的观法叫做真观。正报观法中,第八观是假借画像、木像为对象的观法,并非观想净土正报,所以叫做假观,第九观以下是观真实净土的正报,所以叫做真观。即:

第一「日想观」观想日没的情形。这是:一、看日落西方想起西方净土,二、看覆盖太阳的黑云想起自己心中罪恶,三、看太阳之显赫想起净土光明。

第二「水想观」是观想水的清平,想起净土的大地有如明镜的平整,接着观想水之透明,以比拟净土琉璃大地之清净。这是做下面地想观之前的方便观法。

第三观至第六观,正是净土依报观。第三观「宝地」,第四观地上「宝树」,第五观树间「宝池」,第六观宝地上宝树、宝池之间的「宝楼阁」。

第七「华座观」观想阿弥陀佛所坐的莲花座。在这里释尊告诉阿难尊者与韦提希夫人,现在要说「除苦恼法」,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应声出现,站在空中。韦提希向他们礼拜之后,问释尊说,我仗着佛力拜见了三尊,但是将来释尊入灭之后,众生要如何才能拜见他们。释尊回答说,想要拜见阿弥陀佛,可以观想花座,于是说了七宝池中的莲花与莲花心台的庄严。

第八观以下是正报观,其中第八「像观」是进入真身观前的方便观法。阿弥陀佛的真身相很广大,愚劣的人,开始无法观想。所以要先观画像、木像,然后在自己心中观想三十二相之佛身放出光明。接着观阿弥陀佛同时观观音、势至二菩萨。非常利根的人可以省略这一观,直接进入第九观。

第九「真身观」是观想阿弥陀佛真正身相。阿弥陀佛全身金色、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另外要观想白毫、佛眼、毛孔光明、圆光、化佛、化菩萨,以及佛光摄取十方世界念佛众生。能这样观想到佛身的人,也会观想到佛心,佛心就是大慈悲。体会了这一点,就能同时见到一切诸佛。

第十观、第十一观是观阿弥陀佛之左右胁侍「观音」、「势至」二菩萨。

第十二「普观」。依正二报观法已经成功,就具备了往生业因,所以再进一步观想自己往生,普遍拜见极乐的庄严。

第十三「杂想观」是观一丈六尺的阿弥陀佛像,这是为那些不能观真佛真菩萨的钝机而设的观法,所谓境大心小。但,能够观真佛真菩萨的人,则在这里进一步观小身佛,训练自由自在地观大身小身。这种大身小身、真佛化佛交杂观想叫做「杂想观」。

二、正宗分

(一)定善观

日想观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 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译文】

佛告韦提希:「我现在教你观想极乐世界的方法。你和众生应当用心专一,将念头归在一处,观想西方。怎样观想呢?一切众生,倘若不是生来即盲,只要有眼睛的人都见过日落。当要观想的时候,就端身正坐,面向西方,仔细观察太阳将要落下的地方,摒除余缘,使心坚住不乱,一心一向,不想别的事情,看那即将下沉的太阳,就像一面悬鼓。当太阳渐渐没入,留下余辉之后,这时无论闭眼睁眼,日轮都在眼前,就知道观想成就了。

这就是日想观,名为初观。

水想观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1,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 下有金刚2七宝金幢3,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4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 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5,以七宝界分齐6分明。 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7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8、空9、无常10、无我11之音。 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译文】

第一的日想观观成,就要做水想观。观水之澄净清澈,让它清楚的浮现脑中,一点都不可分散。观水清楚之后,接着想象水变成冰,见冰晶莹剔透。观过冰之透明,接着想象冰变成琉璃。琉璃观成,便见极乐世界琉璃大地内外透明。

极乐世界的琉璃大地,下面是由七宝金幢支撑着。这支幢是八面八角,每一面都是由百宝构成。每一个宝珠有千道光明,每一光明有八万四千颜色。色与光明一起映照在琉璃大地上,恰如百千万亿日光同时闪耀,不能一一分辨。

又极乐世界的琉璃大地上,有像绳子一样的黄金道路,纵横交错。但其间有七宝排列整齐,界限分明。

每一块宝中有五百色光,像花一样开放着,又像星月一样辉耀的悬在空中,形成光明台。光明台上耸立着百宝构成的千万楼阁。光明台的两端装有百亿的花幢、无数的乐器,非常庄严。

清风从各处的光明中吹起,吹到无数的乐器而发出微妙的声音,演奏出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之音。

像这样由水到冰,由冰到琉璃,从琉璃到琉璃地的观法就是水想观,名为第二观。

【注释】

映彻:透明。

②金刚:梵语「缚曰罗」(Vajra),金刚石,硬度最大。比喻坚(不被他物损坏)利(能损坏他物)。

幢:梵语「驮缚若」(Dhvaja),又作「计都」(Ketu),由竿柱高高竖立的圆筒形或八棱形彩色绢布旗帜,附缀一些丝帛,上面绣织佛像或经文咒语,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

④八楞:楞是角。八角。

⑤杂厕间错:混杂、夹杂、间隔、交错;相入相杂。「间」(ㄐㄧˋㄢ)。

⑥分齐:范围、界限。

⑦八种清风:八方而起之自然清风,或指有八种殊胜特质之风。

⑧苦:遇恶缘恶境,身心受其逼迫。《佛地经》:「逼恼身心名苦。」

⑨空:空无自性。并非色灭后虚无的「断灭空」。一切事物,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暂时假合,变幻无常,究竟而言没有实体,称之为空。无自性,不自在;因缘生,不常在;无实体,不实在。《大论》:「因缘生法,是名空相。」《大般若经》:「一切法自性空。」

⑩无常:一切事物生灭迁流,剎那不住。

⑪无我:即无有常一主宰、独立实存的自我可言。

地想观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睡时,恒忆此事。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1,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 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2;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译文】

从观水渐进至观极乐之琉璃大地,又观过种种庄严之后,就必须使得每一种都如同见火一样了了分明,闭目开目都不会散失,除了睡觉之外,行住坐卧都要经常想起。这样的观想叫做粗见极乐国地。观想进步到了入禅定的阶段,就能了了分明的见到极乐大地,详细状况无法一一说明。

此观叫做地想观。名为第三观。」

释尊换了一个话题对阿难说:「阿难啊!你要记住我说的话不要忘记,为未来世一切想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大众宣说观极乐宝地之法。观极乐宝地,能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必定往生极乐清净国土,心中对此要确信无疑。

修这一观的人叫做正观,因为能观的心与所观的境是一致的。如果想要做此观却把其他的观混杂起来,以致心境不能一致,则就是邪观。」

【注释】

三昧:梵语Sam-ādhi的音译,又作「三摩地」,意译为「定」,止息杂念,心不散乱。

②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应得八十亿劫之间生死轮回的罪,第六宝楼观能除无量亿劫罪,第七华座观除五万劫罪,第八像观除无量亿劫罪,第十观音观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各观除罪大小不一,并非表示除罪的功能会因观之深浅而有所不同,而是分别表示行者的罪全部可以消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未必限于八十亿劫,而是「不遗余罪」的意思。「劫」,梵语「劫簸」(Kalpa)的略称,用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

宝树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1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2。 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3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4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 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5,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宝6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 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 一一树叶,纵广7正等8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 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9色,如旋火轮10,宛转叶间。 涌生诸果,如帝释瓶11,有大光明,化成幢幡12,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 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 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译文】

释尊又对阿难尊者与韦提希夫人说:「地想观修成功之后,接着就要观想极乐国土的宝树,要一一观想清楚。心中想起具备根、茎、枝、条、叶、花、果的行树,排得整齐,长得茂盛。每一棵树都高达八千由旬。

这些树都长着七宝叶与花,每片叶与花都有种种宝色。色彩与光彩交错,青琉璃色发出黄金光,白玻璃色发出红光,红玛瑙发出砗磲的光,砗磲色发出绿色真珠的光,而且都用丹红珊瑚、黄琥珀以及其他一切宝珠装饰着。

仰看树梢上,每一棵树上都覆盖着装有妙真珠的网,网有七重。网与网之间,陈列着如大梵天王宫殿一般的五百亿妙花宫殿。里面有天人的童子,他们都陶醉在自然的快乐之中。每一个童子身上都佩带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宝璎珞,而每一粒摩尼宝的光彩都能照到百由旬的远方,恰如百亿日月聚合起来,无法描述。其他还有众多的珠宝互相交错,琳琅满目,展现着最灿烂的色彩。

回头来看宝树,一行一行排列整齐互相面对着,一叶挨一叶也不互相重迭。叶子与叶子之间,开着美妙无比的花,花上很自然的结有七宝果实。

再看树叶,每一叶子长宽都相等,都有二十五由旬那么大的面积。叶子都以千种颜色装饰,有百种图样,就像天上的璎珞一样。

还有各色各样的花,色与光如阎浮檀金,形如旋火轮,宛转展现在树叶之间。

从花上自然结出的果实,就像帝释天的宝瓶,具有不可思议力量,能随应往生者的希望,生出任何东西来。从果实上放出的大光明化成幢幡,又变成无数的宝盖;宝盖之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也显现在其中。

观完一树之后,接着再观其他的树。要把它们的茎、枝、条、叶、花、果想象得清清楚楚。

这叫做树想,名第四观。

【注释】

①七重行树:具备根、茎、枝、条、叶、花、实的行树。

②由旬:梵语Yojana的音译,古印度一日行军的里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八十里五种说法,以四十里居多。

③砗磲:(ㄔㄜ ㄑˊㄩ)用热带海洋中大贝的贝壳所做的宝物。用以模拟极乐珍宝。

④真珠:珍珠。

⑤梵王宫:大梵天王的宫殿。

⑥释迦毗楞伽摩尼宝:梵语Śakrâbhilagna-maṇi-ratna。「释迦毗楞伽」,译作「帝释持」,即帝释天之所有;又译作「能胜、离垢」。「摩尼」,宝珠之总称。即帝释天之颈饰,常能放光,经典中亦以之为佛菩萨之庄严具。依《大方广宝箧经》卷上载,帝释颈上之毗楞伽摩尼宝珠遍照三十三天;此净宝珠比喻菩萨之智性能现一切事。

⑦纵广:长度与宽度。

⑧正等:相当、相同。

⑨阎浮檀金:梵语Jambūnada-suvarṇa的音译。「阎浮」,树名。「檀」,意译为河。阎浮树下有河,河中出金,其色赤黄,带紫焰气,故亦称紫金、紫磨金、紫磨黄金。为金中最高贵者,常用以形容佛身之金色。《大智度论》:「此洲上有此树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为阎浮檀金。」

⑩旋火轮:火轮车。挥转炭火、炬火时所见到的火轮。

⑪帝释瓶:又作「德瓶、贤瓶、吉祥瓶」等。帝释天的宝瓶,所需万物自然涌出。

⑫幡:垂直悬挂的狭长旌旗,表佛威德的庄严具。

宝池观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1;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 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2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3,复有赞叹诸佛相好4者。 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5。 是为八功德水6想,名第五观。

【译文】

宝树观观完,接着要观极乐宝池的水。详细的说,极乐国土有八个宝池。每个池水都由七宝所成,其宝像草一样柔软,水是从池中的如意宝珠流出来的。一口池分成十四条支流,一一支流都呈现七宝的美妙颜色。以黄金为渠,渠下以众多光色的金刚石为底沙。

支流的每一渠中有六十亿七宝莲花。每一朵花都团团圆圆的,大小相等,同是十二由旬。从如意宝珠流出的摩尼宝水,又自然的流注在花与花之间,沿着树干上下流转。流水发出微妙的音乐之声,演说苦、空、无常、无我及大乘六波罗蜜等菩萨的修行,又有赞叹诸佛相好之声。

还有那水的源头,即池中的如意珠王,还涌出金色的微妙光明,此光明又变化成百宝色的鸟,发出宛转优雅的声音,不断的赞叹念佛、念法、念僧的功德,令闻者自然生出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这就是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注释】

①八池水:有人解释为八功德池水,但善导大师解释为八个宝池。不过并非限定为八个,八只是代表非数量的一个数量而已。

②寻:沿着,顺着,与「循」字同义。

波罗蜜:即「波罗蜜多」(Pāramitā),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即大乘菩萨所修之行。菩萨为众生修六波罗蜜(六度),从生死此岸,到涅盘彼岸。六波罗蜜即:檀那(Dāna布施)、尸罗(Śīla持戒)、羼提(Kṣānti忍辱)、毗梨耶(Vīrya精进)、禅(Dhyāna禅定)、般若(Pra-jñā智慧)波罗蜜。

④相好:佛身微妙庄严,明显可见的庄严大相称为相(ㄒㄧˋㄤ),大相之中微细难辨的庄严小相称为好。化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报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

⑤僧:「僧伽」(Saṃ-gha)的略称,意译为「和合众」,三人以上的和合众。有理事二和。理和,同证无为解脱;事和,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⑥八功德水: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又作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称赞净土经》)

宝楼观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1。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2,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3,名第六观。 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译文】

以上所说,以宝地、宝树、宝池构成的许多国土,每一国界上面,有五百亿的宝楼阁。楼阁中有无数天人,演奏着美妙的音乐。另有乐器悬在虚空,像兜率天宫的宝幢神乐器一样,不加弹打自然的发出妙音。一切音乐,都在讲说念佛、念法、念僧的道理。

此观观想成就,叫做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这是总观想,又名第六观。

见到此观境界的人,可以消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能往生彼国。

作这样的观想,叫作正观;如果混杂其他观想者即为邪观。」

【注释】

①伎乐:音乐。

②天宝幢:兜率天的天神,司音乐。《弥勒上生经》:「兜率天宫有五大神,第一大神名曰宝幢(ㄔㄨˊㄤ)。身雨七宝,散宫墙内。一一宝珠化成无量乐器,悬处空中,不鼓自鸣。」

③总观想:一切都能见到的观想。做宝楼观时,宝楼、宝池也都一时自然见到,所以称宝楼观为总观想。

华座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1、大势至2,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一一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 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各有百亿摩尼珠王3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4、梵摩尼宝5、妙真珠网以为交饰。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6,如夜摩天宫7。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8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译文】

释尊又对阿难尊者与韦提希夫人说:「你们要好好的听,好好的想,现在我要为你们分别解说消除苦恼的方法,此法很深又很重要。常没常流转的罪恶生死凡夫,由于贪欲瞋恚愚痴,所以常在六道苦海中轮回,不能够解脱,此法就是要解救他们的。所以你们要好好的铭记在心,同时要说给大家听,广宣流布。」

释尊说完这段话,话音一落,无量寿佛立即主动出现,站立在空中,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随侍左右。三尊身上发出的光明非常炽盛,以致于无法看清楚他们的尊颜。那光明非常亮丽,即使百千个紫磨黄金色,都不能跟这个光明相比。

韦提希夫人突然看见无量寿佛出现,内心无比感动、欢喜,当下向无量寿佛顶礼之后,向释尊说:「释尊啊!我现在因为佛力加持的缘故,才能够看到无量寿佛和二位大菩萨;可是释尊入灭之后,未来众生又要如何才能拜见他们呢?」

释尊回答说:「想要拜见他们,就要发起这样的想念:首先想前面所说的七宝地上有莲花。每一片莲花瓣上都有百宝彩色。再想莲花花瓣上有天画一般的脉线,共有八万四千条,可以清净八万四千烦恼。一一脉线有八万四千的光。韦提希,暂且先想念到这里,要重复观想,直到影像很清晰,然后再一步一步前进。

莲花瓣中即使最小的花瓣,长宽也有二百五十由旬。一朵莲花有八万四千片花瓣;又花瓣与花瓣之间,各各以百亿如意宝珠装饰着;每个宝珠放出千道光明,犹如七宝合成的伞盖,上照虚空,下覆宝地。

莲花中有释迦毗楞伽宝莲的果实,形成一个台面,上面装着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互相交错。

这个莲台上,自然的有四柱宝幢;每一柱宝幢像百千万亿须弥山一样的高耸着;从幢顶垂下的宝幔,像夜摩天宫一样的美丽。宝幔上有五百亿微妙宝珠辉光映彻,每个宝珠都放出八万四千光,虽然都是金色,但金光颜色各各不同,有八万四千种,每一种金色各自覆盖在宝地上,处处形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成为金刚台,有的成为珍珠网,有的成为各种颜色的花云,在十面八方随意变现,施设各种化度众生的佛事。

(韦提希啊!如果想要拜见西方无量寿佛,就必须这样观想佛的花座。因为花座是佛所在的地方。)以上所说的观法就是华座观,又名第七观。」

释尊接着又对阿难补充说道:「阿难啊!这样的妙花,完全是由于无量寿佛还是法藏比丘时,所发的大愿力所成就的。若要见阿弥陀佛身,就要先观刚才所说的花座。观莲花宝座时,不得杂乱,要严格按照观法的顺序正确观想:首先观花瓣,次观花瓣之间的一一宝珠,次观宝珠所放出的一一光明,次观莲花台,次观莲花台上一一幢柱。一一观想清楚,要像镜子上照自己脸孔一样的清晰才行。如果这观想成就的话,能够消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能往生极乐净土。

作这样的观想叫做正观,不是这样作观者叫做邪观。」

【注释】

①观世音:梵语「廅(ˋㄜ)楼亘(ㄍˋㄣ)」(Avalokiteśvara),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三圣,为阿弥陀佛左胁侍。《法华经》:「众生受诸苦恼……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因缘名观世音。」以慈悲著称,随类化度,拯救一切善恶众生离苦难,彰显诸佛悲心,世称「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②大势至:梵语「摩诃那钵」(Mahā-sthāma-prāpta),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三圣,为阿弥陀佛右胁侍。《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以大力著称。《观经》:「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③摩尼珠王:出自海底龙宫的如意宝珠,有福众生自然得之。亦名如意珠,随意而出宝物、衣服、饮食。得此珠者,毒不能害,火不能烧。《三藏法数》:「此宝光净,不为尘垢所染。」摩尼(Maṇi),意译为「珠、宝、离垢、如意、增上」,珠宝的总名。

④甄叔迦宝:梵语Kiṃśuka,译为赤色宝,形似甄叔迦树所开的花的宝物。《弥勒上生经疏》:「甄叔迦宝,状如延珪,似赤琉璃。」

⑤梵摩尼宝:梵语Brahma-maṇi,意译为「净珠」。「梵」,清净、离垢,以显宝珠之洁净。《弥勒上生经疏》:「梵摩尼者,谓净摩尼,或大梵王如意珠也。」

⑥宝幔:有珠宝装饰,挂在宝幢上的帐幕。

⑦夜摩天宫:欲界六天中第三天的天宫,此天依空而住。夜摩天(Su-yāma),又作「焰天、焰摩天、炎天、炎摩天」。意译为「时分、善分」,善知时分受五欲之乐。

⑧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因位出家修行菩萨道的名字。「法藏」,昙摩迦留(Dharmākara)之意译。Dhārma,法的意思。ākara有含摄、蕴积、出生、无尽等意思。「魏译」为法藏。「唐译」为法处。「宋译」为作法。「汉译」为昙摩迦留、法宝藏。「吴译」为昙摩迦。解释为一切佛法皆蕴蓄不失故。

【要义】

依正配属论:嘉祥大师与天台大师,把前六观视为净土依报(极乐环境)观,而把这第七观以下归为正报(佛及菩萨众)观。但是唯独善导大师在《玄义分》「释名门」里,把前六观视为「通依报观」,第七观视为「别依报观」。

然而远溯天亲菩萨的《往生论》,则有所谓佛八种功德,其中第一就是微妙净华台之「座功德」。昙鸾大师也在《论注》引华座观文,编在正报中。从这些地方看,善导大师把华座观视为依报,似乎是完全相反的解释。不过这只是解释的立场不同所衍生出来的差异而已,根本意思一点也没有矛盾。即天亲菩萨及昙鸾大师把重点放在能座的佛,而认为是主庄严;善导大师把重点放在所座的莲华台,而视为是依报,其实并不相违。因此,法然上人在《观经释》里,既把此观视为「别依报观」,也把此观视为「正报观」。

除苦恼法论:释尊在这里说到要为大家解说消除苦恼的方法时,马上就有阿弥陀佛来现,阿弥陀佛消失之后,释尊是接着继续讲华座观法。那么所说的除苦恼法,到底指的是什么?是指阿弥陀佛现身所表示的弘愿念佛法?或是指华座观法?这是一个疑问。从经的显文看,所指的是华座观法,但是从佛的密意而言,指的是念佛的要法。

先从经文来看,苦恼就是经文所说的「五万亿劫生死之罪」,而消除的方法就是华座观法。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定善义》中注释说「但能住心缘念,罪苦得除」(《圣教集》五九二页)。「住心缘念」是住心于华座一境加以观想的意思;而「罪苦得除」就是除去五万亿劫生死苦恼的罪障。所以从经文的表面看,除苦恼法指的是华座观法。

但从佛的密意来说,住立空中的佛身,才是除苦恼法。因为当释尊说要「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时,话刚说完,阿弥陀佛就现身了。《定善义》说:「娑婆化主为物故,住想西方;安乐慈尊知情故,则影临东域。斯乃二尊,许应无异。」(《圣教集》五九三页)道理就在这里。释尊一答应(许)要解说除苦恼法,阿弥陀佛就应声(应)而现。如果深一层想,就能知道二尊的意旨是一致的,就是要以弘愿念佛救度苦恼群萌。所以说从佛之密意而言,除苦恼法所指的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本身。

这里还有一个疑问。除苦恼法是「教法」,所以相对的,阿弥陀佛也应该以教法来与之呼应。然而经中与除苦恼法相呼应的,却是住立空中的「佛身」,这不能不说是身法不应,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疑问看来确实是个问题。但是仔细想想,其实也不冲突。因为住立空中的佛身是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其来源最根本是从第十八愿成就所显现的。第十八愿所成就的是什么?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当然,第十八愿成就佛身,所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要能够使十方众生往生,才能够成为这样的一尊佛,可是第十八愿成就的内容,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就是三心,三心也就是「南无」的意思。「至心信乐」是「信」,「欲生我国」是「愿」,「乃至十念」是「行」,就是「南无」(信、愿)和「阿弥陀佛」(行)。

「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行」,我们往生的功德,以及在极乐世界成佛的功德,都在这四个字里面,要给「南无」的众生。只要众生「南无」了,也就是「信」和「愿」了,当下就拥有阿弥陀佛的功德了。所以,第十八愿成就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要「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也就是摄取信佛念佛的人。

因此,住立在空中的阿弥陀佛本身,岂不就是名号的要法吗?「佛身」既然是名号的「要法」,则它可说就是回应除苦恼法这个「教法」所涵盖的相应之法,毫无冲突或不通的地方。

同时,佛体与佛名是一体的,阿弥陀佛本身就是名号,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本身,是一体不分,而且互相交融的,这就是「名体一如」。阿弥陀佛本身是无量光、无量寿,涵盖所有无量,如此说来名号不也同样具有无量的功德。

另外,这里所说的「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是表示所有罪的本体,并非指特定数目的罪业。

照理这里应该就韦提希得忍加以论述,但是这个问题在「得益分」项下讨论比较方便,这里拟予省略。

说苦恼法之由:韦提希夫人在释尊为其宣说第七观之前已经听闻了三福散善和日想、水想、地想、宝树、宝池、宝楼等定善观法。但若细加体会便会发现,以韦提希劣弱凡夫女人之根机,想要修成这些法门,希望极为渺茫。其实又岂止是希望渺茫,韦提希实际上在听闻了诸种法门之后,因为体悟到自身根机之愚钝,而开始变得无所适从。

回看经文,一开始她一边悲叹自身不幸,一边只顾怨恨自己儿子阿阇世的所作所为与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在这一阶段韦提希只是看到他人所作所为的不是,却没有反躬自省,对自身是何种根机也没有自知之明。然而,蒙释尊亲开金口为其说法,这才了解到若需要这样修持才能往生弥陀净土,则往生绝非易事。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等世间一般道德尚且难以做到,更何况是难度远在其上的散善和定善之种种修行?即便释尊说要深信因果,可愚痴之心、苦恼之心,却不会有片刻止息。其实闻法至此,夫人已开始心生疲倦,欲往生净土却发觉自己力所不及,那个心境可想而知就是苦恼的心境;但苦恼归苦恼,娑婆世界有地狱、饿鬼、畜生,杂恶同居,一定要远离,而极乐世界那么美好,一定要往生,也不能放弃;可是往生又很困难,怎么办?真是左右为难。

所以,在进入第七观时,释尊正是觉察到夫人心中之苦楚,晓得显扬弥陀救度的时机已经成熟,心中欢喜就说:

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这对夫人来说无异是天外传来的妙音。正当自己对往生净土不抱希望而苦恼之时,忽然听闻释尊将为其详细解说除苦恼法,于是欢喜异常,不能自已。原本已心灰意冷的她再次要礼拜释尊时,出乎她意料的是,阿弥陀佛突然显立在空中,观音势至二位菩萨分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其场面极尽庄严,于是夫人低头礼拜阿弥陀佛。

善导大师对此如何解释呢?首先,就一往义(文面意义)做解释,解释除苦恼法为华座观之观法。《观经》主要是在宣说定散要门,而且其后的经文也的确是在展开华座观的具体观法。不过,在这里,善导大师觉察到韦提希的苦恼,看出真正的除苦恼法是住立空中的阿弥陀佛,并不是定善的观法,如果这个观法可行,夫人就不会有那样的苦恼了。同时阿弥陀佛显立空中,是因为释尊说要解除夫人的苦恼时才显现的,善导大师正是看出这一段经文既是在显彰弥陀救度的弘愿,同时也说明韦提希「入信得忍」的地方。

韦提入信过程:韦提希是因睹见阿弥陀佛的相好而得证无生法忍(入信)的。可是,如果只是睹见佛的相好其实并不足以入信,但因为睹见佛身即是睹见佛心,佛心就是大慈悲。所以,其后第九真身观便强调这一点说:「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如此看来,韦提希见佛得忍,乃是因为领悟阿弥陀佛主动平等救度的悲心,而欢喜信受弥陀的救度。这种心灵大转换,和《大经》第十八愿成就文所说「闻其名号,信心欢喜」的旨趣是一致的。

因此,善导大师在解释《观经》的「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时,举了非常有名的「二河白道喻」。「二河白道喻」的场景是:有两条河,北边是水河,南边是火河,两条河中间有一条白道。念佛人走在白道上,东边有释迦牟尼佛劝告这个念佛人一定要往西方直进;西边阿弥陀佛也出现呼唤说:「你就这样过来,我能够保护你,你不要疑惑、退心,也不要惊恐。」这个其实就是从华座观「弥陀住立空中」这段经文所描绘出来的。所以,韦提希夫人见佛出现当下,可以说也隐隐约约听到阿弥陀佛对她说:「韦提希呀!我要救你,你就这样直来,我保护你,你不要害怕。」

同时,善导大师也解释说,因为韦提希在「序分」光台见国时就已看过极乐世界景象,无比的欢喜,现在又面对面看到阿弥陀佛,更加让她「心开悟忍」,得到往生决定的信心。

在这基础之上,善导大师进一步解释说,当释尊说除苦恼法时,弥陀「应声即现」,显示阿弥陀佛以他本身证明,凡是依靠他的人,都必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说「证得往生」;又弥陀「住立空中」,显示凡是仰靠他的人,在信受当下便决定往生,所以说「立即得生」。善导大师更体察到,弥陀是以悲切的愿心救度众生,不忍安坐在宝莲花上眼睁睁看我们受苦,才以站立的形象立即前来接引,所以说「立撮即行」;解释「光明炽盛」,显示阿弥陀佛是十方无碍光的一尊佛;解释韦提希当下向弥陀「接足作礼」,显示夫人得到弥陀救度后一种感恩、谦卑的心境;解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显示韦提希领荷佛恩的同时,也悲愍其他痛苦的人,所谓「自信教人信,真成报佛恩」的流露。

或许有人会疑问,甚至有失落感,认为韦提希在两千五百年前是亲自面对释尊,以及阿弥陀佛的现身;现在我们见不到释尊,也看不到阿弥陀佛,只不过从经文去看、去思维,怎么有办法像韦提希产生同样感动的那种心境?其实两千五百年前佛向韦提希夫人说法,两千五百年之后,佛同样也在为我们说法,只是方式不一样。《阿弥陀经》就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所以,根机不论上中下,时间不论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不论任何境缘,阿弥陀佛的救度都是永恒不变的,所示现的救度方法,自然也是善巧应现的。只要对阿弥陀佛的救度能够信受,就跟韦提希一样,获得喜、悟、信三忍;心境虽有不同,但都同样往生。为什么?因为往生的功能、功德、力量,不在我们本身,完完全全都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现身在空中,就是在显示这一点。再简单来讲,所谓的除苦恼法,就在于「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万德洪名。

韦提希「见佛得忍」,今天我们「闻名得忍」也属于见佛得忍。不过韦提希是眼见,我们是心见。这才显示韦提希与末世凡夫得益完全一致。

像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1,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2、八十随形好3。是心作佛4,是心是佛5。诸佛正遍知海6,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7、阿罗诃8、三藐三佛陀9。 想彼佛者,先当想象。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 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 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10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11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 是为像想,名第八观。 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12。」

【译文】

释尊又对阿难尊者与韦提希夫人说:「既已观过了花座,接着就要想佛身。为什么呢?诸佛如来是化益一切众生之身,所以观想佛身,佛必会在众生心想中显现出来,众生能在这里得到拜见如来的大利益。你们心想佛时,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自然会现在心上。(如果不去想佛,佛的相好就不会出现。佛之相好,现与不现,在于众生之想与不想。)所以说众生心想佛时,众生的心可以说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佛是由于众生心想而出现的,所以也可以说『是心作佛』,又离开了此心就没有佛,所以又可以说『是心是佛』。那得到如海广大真智的诸佛,可以说是由于众生心想才生出来的。(所以,只要有人心里想过一次佛,佛就必然会出现在那众生心中。)基于这个道理,大家应该要一心系念,观想无量寿佛,如来、应供、正遍知。

然而初学的人,一开始就观想佛之真身是很难的事。所以要先观想佛像;即闭目开目,经常想见一尊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在前面所说的莲花座上,见过之后,智慧之眼就会打开。然后要观想极乐国土七宝庄严的景象:宝地、宝池、宝树行列,宝幔遍覆,还有众宝罗网遍满虚空。要看得非常清楚,清楚到像在掌上看东西一样。

观想成功之后,就再想一朵大莲花,在佛左边,大小与佛的莲花相等;再观想一朵大莲花,在佛右边。然后想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坐在左边的莲花座上,身放金光,与佛光无异;再观想一尊大势至菩萨像,坐在右边的莲花上。

此想成就,弥陀、观音、势至三尊同时发出金色光明,遍照一切宝树;每棵树下都出现三朵莲花,分别坐着一佛二菩萨,如此景象遍满极乐国土。

以上观想成就之后,行者就能进入一种境界,即:听到极乐流水、光明、宝树、灵禽所自然发出的说法声音,出定入定都一样,妙法经常响在耳中,成为动不忘静的心情,能够忆念信持,一点都不违背经法。如果与经法不相符的,名为妄想;符合经法的,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

这样的观法叫做像观,又名第八观。

成就这个观法,能够消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不待命终,在现世中即得念佛三昧。」

【注释】

①法界身:化益法界众生的佛身。见要义「法界身论」。

②三十二相:又称「三十二丈夫相」,过去生勤修无边相好之业,此生方得三十二种显著特征:足安平相、足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圆满相、足趺(ㄈㄨ,脚背)高好相、(ㄕㄨˋㄢ,小腿肚子)如鹿王相、手长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光相、常光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正相、肩圆满相、口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清远相、眼色绀青相、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成肉髻相。具此相者,在家为转轮王,出家为佛。

③八十随形好:随三十二相而来的八十种微细、隐秘难见的特征。比如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身坚实如那罗延等等。

④是心作佛:用心或观佛相好,或口称佛名,即是作佛。

⑤是心是佛:心缘佛则佛现,即是心佛。念佛,心当下就被阿弥陀佛的功德所充满。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譬如火从木出,火不能离木也。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也。」众生如木,佛如火。

⑥正遍知海:佛的正遍知,深广不可测,喻之为海。《往生论注》:「『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无相,故诸佛无知也;以无知,故无不知也;无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是知深广不可测量,故譬海也。」

⑦多陀阿伽度:梵语Tathā-gata的音译,佛的十号之一,意译为「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

⑧阿罗诃:梵语Arhat的音译,佛的十号之一,意译为「应供」,当受众生供养之义。

⑨三藐三佛陀:又作「三耶三佛、三耶三佛檀」(Samyak-saṃbuddha)。佛的十号之一,意译为「正遍知」或「等正觉」等,指真正遍知一切法,契于一切的觉悟。

⑩凫:(ㄈˊㄨ)一种水鸟,俗称「野鸭」,雄的头部绿色、背部黑褐色,雌的全身黑褐色,常群游湖泊中,能飞。

⑪修多罗:梵语Sūtra的音译,意译为「契经」,指佛所说的经典教义。

⑫念佛三昧:⑴观念佛之相好即观佛三昧。⑵心系弥陀一佛,一心称名念佛。在这里,显义是⑴,隐义是⑵。见真身观「念佛三昧论」。

【要义】

法界身论:(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文中,对「法界身」的解释,诸师与善导大师不同。净影、天台、嘉祥诸师解释「法界身」就是无形无相的法身理(实相)佛;即「法界」是真如法性的异名,众生及一切万有皆具法界体性。因此,诸佛、真如法性与众生心想不是不同的东西,只是一体上的种种诸相。此心就是法性,也就是佛;离开此心别无有佛。

然而善导大师的解释不同,他认为「法界身」就是指阿弥陀佛。「法界」是所化之境;「身」是能化之身。详细的说,「法界」是被化益的对象,即众生界(佛要度众生的境界);「身」是化益主,即佛。法界当中离开了众生就没有法界,就好像病者才需要医生,医生是为病人而存在的;阿弥陀佛时刻都在众生的身上,因此阿弥陀佛之身就是救度众生的身,故称为「法界身」。

有关法界的解释,昙鸾大师在《论注》中也说「法界是众生心法」(《圣教集》二六三页),以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法,《本业璎珞经》上,及天台大师的《摩诃止观》五之三里也有同样的说法。因此善导大师的解释,并不是独断的。

再说佛有心遍、身遍、无碍遍三义,所以把法界这个众生的另一种名称加在佛身上面,也并不算是勉强的解释。即善导大师认为佛有心遍(佛的大悲心遍满众生心)、身遍(众生观佛则佛身现在众生心中)、无碍遍(佛是心身俱无碍,心身遍入众生之心)。佛的身心都遍满整个法界,遍满整个法界的作用是什么?是要入念佛众生心想之中。身心如影随形,众生心中想佛念佛,佛就进入充满众生心,所以佛是法界身。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来慈悲的心。

(二)《观经》本来是说阿弥陀佛的,怎么这里提到「诸佛如来」呢?这是反显法,以十方诸佛来凸显阿弥陀佛一佛。诸佛如来都已经是法界身了,何况是诸佛之王的阿弥陀佛呢?

若论十方诸佛境界都是一样的,都能够遍入一切众生的心念当中。只是同样要救度众生,因地的愿行不同,对于救度众生的缘也就有不同。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愿」,是经过五劫思惟而发下四十八大愿;阿弥陀佛的「行」,是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因此,阿弥陀佛愿行圆满的时候,所成就的功能与十方众生就比较有缘,比较有吸引力。因此,只要心中想念阿弥陀佛、口中称念阿弥陀佛,就跟阿弥陀佛相亲、相近,永不相离,将来也能够成佛。所以,这里就是以十方诸佛来反显阿弥陀佛一佛。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念阿弥陀佛等同念十方诸佛,何况念阿弥陀佛容易而念十方诸佛困难。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解释这段经文时就说:

弥陀身心遍法界,影现众生心想中。(《圣教集》九○五页)

到了第九真身观的经文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时就不是用「反显法」,而是以「直接法」唯举弥陀光明摄取念佛人。所以诸佛如来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诸佛如来的代表,这是非常明显的。

作佛是佛论:如上所说,对「法界身」的解释,诸师与善导大师不同,因此,接下来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解说也不一样。

诸师认为法界身就是法身佛,一切万有无不具足,所以众生心也具足法身,其本身即是佛;心迷即是凡夫,悟即是佛,这是「是心作佛」的意思。又众生心本身既成为佛,则心外无佛,以此解释为「是心是佛」。这也是《华严经》所说的「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意思。诸师都以此文为根据,认为《观经》观法是法身同体的真如观。

然而善导大师在《定善义》中,对此加以破斥,他说:

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既言想象,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身而可取也?然法身无色,绝于眼对,更无类可方,故取虚空以喻法身之体也。(《圣教集》六○六页)

亦即诸师以此文为根据,认为是无色无形的真如观或佛性观。相反的,善导大师则认为《观经》观法是有形有相的佛身观,如果是无色无形的法身观,则应该是无相无身犹如虚空。但是此经在前面劝人想「像」,并且举出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之佛相,怎么可以说是无色无形呢?

再说《观经》观法是教给凡夫女人韦提希夫人的,这种凡夫又怎么能修那种幽玄的真如观?所以这里所说的观,是观有相的佛身。既然是有相的佛身观,则所谓的法界身也就不是法身理佛,而是化益法界众生的有相事佛才对。这有相的佛,会显现在众生观法的心中,所以可以说众生观法之心能「作佛」,也就是「是心作佛」了。观法的心作佛时,佛与心合而为一,而达到离心无佛,离佛无心的境界,这就是「是心是佛」。总之,善导大师认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依观法的心在心上作佛,佛与心一体的意思。就好像把一尊佛像放在水边,水清净了,水里就会现出佛像,可以讲「是水照佛,是水是佛」。我们的心就像水一样,「作佛」就像水照佛,我们的心平静、稳定,佛就会显现出来。

当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也有观佛和念佛两种解释。观佛是心中缘佛的形相,这是「是心作佛」;如果观佛不来,念这句名号,也是「是心作佛」。观佛是自力的,必须「息虑凝心,入定观想」才能够成就;念佛则是他力的,因为佛名即是佛体,当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心中当下也是佛。

如实的说,诸师认为是心作佛是「这个心成为佛」;而善导大师则认为「这个心做出佛」,差别就在这里。

真身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1恒河沙2由旬。眉间白毫3,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4水,青白分明5;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 彼佛圆光6,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7,摄诸众生。 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8。 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译文】

释尊又对阿难尊者与韦提希夫人说:「既已观过佛像,就要更进一步观真的无量寿佛的身相光明。阿难,你要知道,无量寿佛身光,就像百千万亿夜摩天紫磨黄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的白毫向着圆心旋转,就像圆圆的宝珠,如五座须弥山那么的大;眼瞳好像青色的莲花,眼白有如秋天的月亮,非常澄清,广大如四大海水;周身毛孔放出的光明,也像须弥山那么大。

又佛头顶四周围的光明,像百亿三千大千世界;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的化佛;每一尊化佛,又被无数的化菩萨所奉侍围绕。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的大胜相;每一胜相中,又有八万四千细小的胜好;每一胜好中,又各有八万四千光明;每一种光明皆遍照十方世界,摄取保护念佛众生直到临终都不舍离,一直摄护到极乐世界。

这些光明、相好、化佛,都是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大慈大悲之显现,是说也说不完的;大家要忆念并打开智慧眼,去清楚的拜见。见到了以上情景,等于就是拜见过十方一切诸佛,因为一切诸佛都是阿弥陀佛的分身;既已拜见一切诸佛,所以这就叫做「念佛三昧」。行此观法的人,名叫观一切佛身;能观到佛身,也就能够看到佛心。佛的心就是大慈大悲,以平等而无条件的慈悲,救度一切善恶凡夫。

行此观法的人,一旦舍此迷妄之身时,来世即生于诸佛面前,入无生忍之位,悟诸法不生不灭的道理。所以,有智慧能修这个观法的人,应该系念、清楚的观想无量寿佛。要观无量寿佛就得先观一种相好。换句话说,先观眉间白毫,观得极为清楚之后,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就能显现出来。这样,观了无量寿佛,就能观见十方无量诸佛;既然观见了无量诸佛,依此功德诸佛就会现前授予成佛记别。

以上所说的观法叫遍观一切色身想,也名为第九观。

如此观者叫做正观,不是如此观的就叫做邪观。」

【注释】

①那由他:梵语Nayuta的音译,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等,古印度计数单位,有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说法,指非常大的数目。

②恒河沙:数量多得像恒河里的沙粒那样无法计算。

③眉间白毫:佛的三十二相之一。眉间有白毛,内外映彻如白琉璃,宛转右旋。

④四大海:须弥山四方各有一大海。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由铁围山围绕。

⑤青白分明:青黑的瞳与白眼分得很清楚。眼睛不模糊。

⑥圆光:佛菩萨头上的圆形光轮,又作「项光、顶光」。

⑦无缘慈: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系佛独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发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无缘」,表示无所依据,不用假借任何对象。

⑧现前授记:马上授予记别。记别,一一分别而记。佛对修行者的证悟,一一分别预言,如某某人于某时某处成某佛等。

【要义】

佛身报化论:佛本来是无色无形,可以说是宇宙真如本身不可思议之法体。但是佛在救众生时,为了让众生容易了解,有时会显现有色有形之身。因此,同样是「佛」,其中有无色无形的佛,也有有色有形的佛,不能一概而论。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佛的名位,将「佛」区别为二身、三身、四身以便了解;其中比较为一般所知的是三身门的区分法。

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法身的法是真如法性,指宇宙绝对第一真理,是无色无形的证悟境界。报身就是菩萨立下大誓愿之后从事各种修行,因誓愿与修行所得的佛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类所现出来的佛身,有时现出很大的身体,有时则现出很小的身体,释尊就是化身,化身有时也叫应身。

那么阿弥陀佛是属于哪一种身呢?正如《无量寿经》所说的「从如来生」。阿弥陀佛从真如化现成为法藏菩萨,立下四十八愿,历经永劫修行之后,得到果报成为光、寿二无量之阿弥陀佛。从这里看,阿弥陀佛是报身,这是没有异议的事。据此,前第七「华座观」中出现立于空中的阿弥陀佛也是报身。但这是从隐的一面去看经文时,所得的经文意义。如果从显义来说,住立空中的阿弥陀佛应是化身。就是说,依隐义弘愿真实的人所拜见的佛是报身,而依显义自力观法的人所拜见的佛是化身。

其次,第九真身观的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的佛,又是属于何身的佛呢?善导大师在《玄义分》说:

是报非化。(《圣教集》四八四页)

善导大师对阿弥陀佛的看法,都认为是对四十八愿的酬应而来的佛身,即报身。所以,真身观的佛,从显义来说是为数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的化身;从隐义来说则是光寿二无量的报身。「六十万亿」是非数量上的数量。

色心二光论: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佛的光明有色光与心光。色光是从身上放出的光明,心光是从心上放出的智慧光明;色光是指佛的身德或人格,而心光是指佛的智慧。此经说「身相光明」、「一切色身相」是指色光,「佛心者大慈悲是」等是指心光。

那么,「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中的光明,是指色光还是心光呢?可依文的断句不同而分为二种:

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二、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第一种断句,前面「遍照十方」一句是指色光,后面「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一句是指心光。色光是「遍照光明」,广通于任何根机,不分念佛、不念佛,都平等照耀;心光是「摄取光明」,只摄取念佛行人,接引往生。

第二种断句,则是将光明之中的心光分别出来。即光明所照及所摄取的,统统只限于念佛众生,其他行者既不照也不摄。

由于断句不同,含义也不同,但这两种都说得通。因为「照」的目的就是要「摄取不舍」,不是摄取不舍,那就不是照。从佛的平等慈悲来看,是普照一切众生,但就内涵来讲,只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其实就佛的光明来讲,色光、心光有不同吗?没有,都是一体,无二无别的,没有心光就没有色光,而这个色光也是从心光而来。因此,身光也好,心光也好,都普照十方世界;不管善人、恶人,甚至地狱众生也受弥陀光明普照。只是众生根机不同,还不是念佛的根机时,阿弥陀佛也逐渐的引导他能来信佛念佛,这时「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的光明叫调熟光明(色光),是花开果熟之前的一种方便,培养的过程,就像阳光照果树,目的是让水果能够成熟。而当我们生起信心念佛时,佛便放摄取光明(心光)现生护佑,临终接引往生。

可见,我们今生能生而为人,并能学佛,进而信佛念佛,不是靠自己之能,而是蒙弥陀十劫以来不断调御成熟我等根机,所以善导大师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法然上人称此为他力佛恩。

佛光唯摄念佛论:可能有人疑问,既然阿弥陀佛的光明都已经遍照十方世界了,为什么不直接摄取所有被普照的众生,而偏心只摄取念佛众生呢?

这里是个重点,这样的重点,不是凡夫可以看出,所以这段经文虽然短短两句十六字,然而善导大师的解释文字很多,而且一开始就下一个断定说:「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进一步又以「三缘义」及「本愿义」来解释。

(一)三缘义

首先善导大师解释,念佛人与阿弥陀佛有亲缘、近缘、增上缘(《圣教集》六一四页),故佛光明摄取。

第一「亲缘」说:「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佛与众生之亲,并不是因为我们有佛性而亲,也不是因为我们发四弘誓愿、行三学六度而亲,而是因为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发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第十八愿,所以,阿弥陀佛的成佛跟念佛众生的往生是绑在一起、缺一不可的,因此念佛人和阿弥陀佛自然就有亲缘的关系。

第二「近缘」说:「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其实,佛本来时刻都在十方众生的面前,就像无线电波,不论何时都在这个空间,可是开关不开,电视影像就不会出现,打开开关,电视影像才会出现。所以只要念佛,佛就应现在我们的眼前。不论平生、临终,阿弥陀佛皆常来、常守、常护、常迎念佛之人,故念佛人与佛实为最近。

《观经》说:「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小经》说:「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亲缘、近缘,似同而有别。心心相知为「亲」,空间无隔为「近」。

第三「增上缘」说:「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念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有无碍的光明力用,所以能够有增上的强缘,我们即使生生世世的障缘再怎么多,都不能障碍我们往生极乐,快速成佛。

善导大师以这三缘来解释念佛人跟阿弥陀佛特别的关系。所以,接着善导大师就以比较的方式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二)本愿义

那「本愿」呢?善导大师接着就引用例子说:「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为了证明这个道理,善导大师就举出净土正依三部经说: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此例非一也。广显念佛三昧竟。

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的,只有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就是本愿。念佛是本愿行,故佛光明照摄,余行非本愿行,故佛光明不照摄。《往生礼赞》说:「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善导大师广举三缘及三经证文作为解释,让我们晓得:弥陀光明唯摄念佛人,不摄其他余行者的道理在哪里。

又「本愿」、「三缘」、「摄取不舍」是一体的,互为因果的,一切来自阿弥陀佛的本愿,如果没有本愿,连这句名号都没有,何况亲缘、近缘、增上缘呢?所以,三缘来自本愿。因为有这三缘的功能力用,光明才摄取不舍,所以说本愿即三缘。因此,光明唯摄念佛人。

念佛三昧论:(一)前第八像观末了有「念佛三昧」,这里真身观也有「念佛三昧」四字;另外还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一句。这念佛是什么?

从经的显义来说,是观念,即观想佛的意思;从隐义来说,是称念,即称名念佛的意思。

先是真身观的经文中说到佛身金色、身量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佛眼、毛孔光明、圆光、化佛、化菩萨、八万四千相好及光明等等。其次又说:

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从这些地方看,观见所举各种事物是念佛三昧,所以此念佛是观念的意思。依此推想,「念佛众生」也应该解释为「观念佛的众生」。

然而,深入经文的隐义探讨,这个念佛是「持无量寿佛名」,也就是称名。如前,善导大师用「三缘义」与「本愿义」来解释「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之文,是把念佛解释为称名,则「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的意思自然就是摄取称名的众生。所以整部《观经》的目的,包括《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善导大师说都是在「广显念佛三昧」。这个「念佛三昧」,并不是观想佛,而是弥陀本愿的称名念佛。

再来,第九真身观的经文也说:

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自力行者,由于不知弥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愿心,以自力作勤行精进,息虑凝心之见佛;然而见到佛身后,体悟到弥陀主动平等无条件的救度,则能由观念、忆念等之方便「要门」,回入「本愿称名」之真实「弘愿」。如《般舟三昧经》说,有菩萨入定到极乐世界,问阿弥陀佛说要怎样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说:「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来生。」释迦牟尼佛也做一个结论说:「佛言:专念故得往生。」显示十方众生专称弥陀佛名,即是往生弥陀净土的正因。若能体悟弥陀佛心,亦即「信受弥陀救度」之信心,此乃是真正见佛,胜于见佛色身。

(二)有关「念佛三昧」的内涵,本来三昧是禅定、寂静的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要有入定的功夫,要降伏妄想杂念,要有清净心,可是只要称名念佛,本身就是三昧,为什么?因为这一句佛号,是万德洪名,本身即具有禅定、寂静的功能。再者,这句名号是法性,法性常寂常照,常在寂静涅盘当中,同时又能起般若观照,因此,只要专称弥陀佛名,禅定、般若的功能都在里面了,所以称名念佛本身就是三昧。

10观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1,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2中,五道3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4;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譬如红莲华色。 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5;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6,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7,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译文】

释尊又对阿难尊者与韦提希夫人说:「既能了了分明的见到无量寿佛,接着就该观想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是紫金色的,头顶有肉髻,颈项有圆光,每一个方面有百千由旬那么大。圆光中有大小与释迦牟尼佛相似的五百化佛,一一化佛都被五百化菩萨与无量诸天所奉侍围绕着。从观世音菩萨全身放出的光明中,现出五道众生一切色相,从这里可以清楚看到法界的万相。

头上戴有毗楞伽摩尼宝天冠,天冠中站着一个身高二十五由旬的化佛。观世音菩萨的脸上,像紫磨黄金一样的光亮。眉间的毫相有七宝的色彩,从这个毫相上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中有无量无数化佛,一一化佛又为无数化菩萨所围绕着。这些菩萨出没自在,充满十方世界,就像夕阳的红光布满天空,像红莲花一样的漂亮。

身上戴着八十亿微妙光明所形成的璎珞,璎珞中普现诸佛净土的庄严。手掌上有五百亿种种莲花色,指端有八万四千种画,很像印纹。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光很柔软,普照着一切众生,众生绝不会觉得晕眩。观世音菩萨就是以这样的光明宝手,把众生接引至净土。

观世音菩萨一抬足,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变成五百亿光明台;放下足时,地面就会开出金刚摩尼珠花,到处布满。其他的身相及众好,也完完全全的具足,和阿弥陀佛没有不同。

只有头顶上的肉髻与无见顶相,比不上导师阿弥陀佛。这样的观想是为观想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为第十观。

阿难,如果要观想观世音菩萨,就要按照上面所说的去观。做这样观想的人,不会碰到种种灾祸,能够净除种种业障,又会消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像观世音这样的菩萨,只要听到他的名号,就能获得无量福报,何况是观想清楚,其福无量自不用说。

重复的说,想要观想观世音菩萨,首先要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相好,也按照次第一一观下去,都能看得明明白白,像看自己的手掌那样的清楚。

作这样的观想,叫做正观,若混杂他想叫做邪观。

【注释】

①顶有肉髻: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头顶有肉如髻状。《无上依经》:「顶骨涌起,自然成髻。」「髻」(ㄐˋㄧ),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②举身光:身光。即全身放出的光明。

③五道:又作「五趣」,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与六道开合不同,将阿修罗道归于天、人、畜生、饿鬼诸趣。

④天冠:殊妙的宝冠,非人间所有。

⑤印文:图章上或印迹上的文字,显示清晰分明。

⑥千辐轮相: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足下有微妙的千辐轮宝印纹。

⑦无见顶相:佛的八十随形好之一,谓佛顶高至不得见之相。《优婆塞戒经》卷一:「得无见顶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头顶礼拜一切圣贤、师长、父母,尊重赞叹,恭敬供养,是故获得无见顶相。」

11势至观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1,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2;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侧塞3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作此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名第十一观。 观此菩萨者,除无数劫阿僧祇4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5,常游诸佛净妙国土。 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译文】

接下来观想大势至菩萨。这位菩萨身量大小与观世音菩萨相等。圆光每一方面有一百二十五由旬大小,能照得二百五十由旬。全身光明呈紫金色,也是照遍十方国土,能让有缘众生亲自看见。只要见到此菩萨一个毛孔所放出来的光,也就见到十方无量诸佛的净妙光明,因此这位菩萨名叫无边光。又以智慧的光遍照一切处,使众生脱离三途之苦,因具有此无上大力量,所以这位菩萨又名大势至。

这位菩萨的天冠有五百宝花,一一宝花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能显现出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的长与宽。他的肉髻像红莲花,肉髻上有一个宝瓶,内面装着智慧的光明,用以济度一切众生。其他一切相好与观世音菩萨完全一样,没有什么差别。

这位菩萨举足行路时,十方世界的一切都会震动,而当大地震动的地方,会生出五百亿宝花。一一宝花都显得高尚庄严,其庄严就像极乐世界一般。这位菩萨坐下来时,首先本国七宝地面会一时为之摇动,然后逐渐扩展,下至金光佛国,上至光明王佛国都震动起来。上下两国土之间出现尘数般无数的三尊之分身,全部云集到极乐国土,充满整个空中,坐在莲花宝座上。他们经常演说着甚深妙法,以济度苦恼的众生。

做以上观法的人,叫做正观,混杂其他观法者叫做邪观。

这样得见大势至菩萨,即是观大势至色身相,也叫第十一观。

说到此观的利益,观此菩萨能消除无量阿僧祇劫生死重罪;不再从父母娘胎所生,常能化生诸佛净妙国土。

如果成就了此观,就叫做圆满观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

【注释】

①三涂: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涂」,同「途」,道路,指众生轮回往来的道途。

②钵头摩华:梵语Padma的音译,又作「钵昙摩华」,红莲花。

③侧塞:侧立拥塞。

④阿僧祇:梵语Asaṃkhya的音译,无央数,无尽的数目。

⑤胞胎:在母体内时包裹着的膜,俗称胎衣。

12普观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1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2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 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3,名第十二观。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译文】

观好了大势至菩萨,接着要想象自己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莲花中跏趺而坐,并想象莲花开合的情景。想象莲花开时,五百色的光照着自己的身体,再想自己睁开眼睛,见到佛菩萨来临充满空中,想象水鸟、树林及诸佛所出声音,都在演说妙法,与经教相合。出定之时,极乐景象仍忆持不失。

做好这个观想的人,叫做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这个观叫做普观,也名第十二观。

做这个观法的人,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时常来到这位行人的处所,加持他,保护他。」

【注释】

①跏趺:(ㄐㄧㄚ ㄈㄨ)盘膝而坐。分为两种:两足放在两腿上,叫作「全跏趺坐」;一足放在腿上,叫作「半跏趺坐」。「全跏趺坐」也分为两种:先以右足置于左腿上,再以左足置于右腿上,是为「降魔坐」;先以左足置于右腿上,再以右足置于左腿上者,是为「吉祥坐」。《大智度论》:「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隐,不疲极。」

②十二部经:佛说法体裁有十二种类,故总称经文为十二部经。十二部是:⑴长行说(字数不定、长短随意的散文式说法)。⑵重颂说(用偈颂方式把前面长行经文重复阐释的说法)。⑶授记说(佛为听众的将来预言)。⑷孤起说(单独以偈颂构成的说法,即伽陀)。⑸无问自说(对象没有发问佛自己自动说法)。⑹因缘说(由于别人发问的因缘、宿世因缘等种种因缘而说的法)。⑺譬喻说(以譬喻说法)。⑻本事说(说弟子过去世因缘的说法)。⑼本生说(关于佛自身过去世因缘的说法)。⑽方广说(义理广泛丰富的说法)。⑾未曾有说(有关不可思议事的说法)。⑿论义说(议论问答义理的说法)。

③普观想:又作「普观、普往生观」,观想自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普遍见到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

13杂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1,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 是为杂想观2,名第十三观。」

【译文】

释尊又对阿难尊者与韦提希夫人说:「前面所说的观法,因为无量寿佛身量无边,以凡夫的心力毕竟是无法观想的。所以,至心想要往生西方的人,就要先想极乐池水之上,有一尊一丈六尺的阿弥陀佛真像。阿弥陀佛的身量虽然不可测知,但是由于如来宿世愿力,只要凝心观想,也必能观想成就。(或许有人认为观小像利益比较小。不过必须知道,就像第八像观所说过的,)只观此世作出来的形象,就有无量的福,何况是观想净土真佛圆满具足的身相,其利益一定很大。

阿弥陀佛神通自在,一方面他能俯察众生的意愿,一方面又能自由自在按照自己的意思,变现出没于十方世界。有时现出遍满虚空的大身,有时示现一丈六尺的小身。大身、小身一样,都是真金色。又圆光化佛、宝莲花等则与前面所说的一样。

其二侍者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在一切处,身形都完全相同;众生只要看头顶,就能分别天冠中有立佛的是观世音菩萨,肉髻上有宝瓶的是大势至菩萨。这两位菩萨帮助阿弥陀佛普遍度化一切众生。

这样的观叫做杂想观,又名第十三观。」

【注释】

①如意: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定善义》中举出两种解释。⑴如众生之意。即阿弥陀佛了解众生的意愿。随应众生的意愿启开救度之道。⑵如阿弥陀佛意。即阿弥陀佛自己随意自在,有可救的众生,必加救度。两种解释都很可贵。

②杂想观:大佛身小佛身、真佛化佛交杂观想,故名杂想观。

(二)散善观

【大意】以下是「散善观」的说明,散善就是所谓废恶修善,以散乱状态下的心,停止作恶,同时去做善行。诸师认为这段说法也是应韦提希的「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之请而说的。但是善导大师则持所谓散善自开的立场,认为夫人所请的只限于定善,而散善非依夫人之请,是释尊观察因缘,应机而说的。

大凡众生机类有定机、散机两种。定机者,心比较平静,可以修禅定;散机是指那些始终不能静下心来的人。所以释尊才依夫人之请为定机说定善,又自动的为散机说了散善。散善分成三节:

第一节是上辈观。上辈就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这三品都是修学大乘的凡夫,主修前面所讲的三福之中的行福,将之分为上中下三品。

释尊在其中的上品上生之中,叙述了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显示不论定善或者散善,只要愿生极乐世界,都要具备这三心。有关三心,在以下「三心义相论」另做专题来解说。

第二节是中辈观。中辈就是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中品上生跟中品中生是修学小乘的凡夫,主修三福之中的戒福;中品下生是未遇佛法行世间善行的凡夫,主修三福之中的世福。

第三节是下辈观。下辈是完全没有三福,所谓三福无分,是只会作恶的凡夫。说来这些人不应该名为善,但是为什么会被编入散善之中呢?这一点会在下面「三福九品论」中说明。

从上看来,九品都是凡夫,凡夫的根性各各不同,强加分为九品,只是一种权宜的办法,实际上应该是无量品的。

散善观就是学习这些人的修行,各各愿求往生。

(二)散善观

上辈观

⑴上品上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1,二者深心2,三者回向发愿心3。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4;三者修行六念5。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6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7往生彼国。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授记。还到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8门。 是名上品上生者。

【译文】

释尊对阿难尊者和韦提希夫人说:「上品上生者是大乘上善凡夫的往生。不过在这里要特别交代:若有人愿往生安乐国,定散两方的人都一样,都必须发三种心,才能往生。三种心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行者具备了这三心就必能往生,否则永远不能进入彼国。(这三心是上自做日想观的行者,下至下品下生的恶人,都必须发的至要信心,绝对不要忽略了。)

又有三种众生,他们都能往生。第一类的人是指慈悲心很深,不犯杀生罪,受持五戒、八戒、十戒等戒律的人。第二类是指读诵大乘经典的人。第三类是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的人。这些人把各自所修的功德善根回向安乐国,以愿求往生。寿存一日即修持一日,寿存七日即修持七日,总之,尽此一生回己善行期生净土,即可得生极乐净土。

当他们命终欲生彼国时,由于他们修道不退的关系,阿弥陀佛率领观音、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数诸天及七宝宫殿来迎。观世音菩萨手持行者应乘的金刚莲台,与大势至菩萨一起来到行者面前。阿弥陀佛放出大光明照行者的身体,与诸大菩萨一起授手迎接。这个时候观音、势至又与诸多菩萨,齐声赞叹、安慰鼓励行者。行者眼看慈尊来迎,耳闻赞叹之声,身受柔软的光明,欢愉踊跃;回顾己身时,已经身乘莲花台,跟在慈尊后面,转瞬间就已往生彼国了。

既已往生彼国,则亲眼拜见相好圆满的阿弥陀佛真身,接触到诸相具足的诸菩萨真形,听闻光明宝林的微妙说法,实时了悟无生法忍。然后在非常短的时间悠游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在诸佛前一一获得授记。又再回到本国净土,证得无量百千总持法门。

这叫做上品上生人。

【注释】

①至诚心:真实心。真心舍恶向善、厌秽欣净。

②深心:深信佛语,深信自力无法出离生死,唯有乘佛愿力往生净土。

③回向发愿心:有两种意义。一是行者以所修善根功德,回向西方净土,愿求往生的心。二是回转自力执情,向于他力本愿大道,而作得生之想。善导大师《观经疏》:「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

④方等经典:说明方等之理的大乘经典,《华严经》、《法华经》等的总称。「方」,方广;「等」,平等。普遍平等的真如之理。开说这种妙理的大乘经典叫大乘方等经典。

⑤六念:也叫六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戒律)、念施(念布施)、念天。

⑥乃至:是一多包容之语,多少先后相容之语。

⑦弹指顷:弹指一般的短时间。

⑧陀罗尼:梵语Dhāraṇī的音译,译为总持或能持。又名为咒。即短短的语言之中,持种种义理而不失的意思。

【要义】

三福九品论:三福九品段是前面序分中「散善显行缘」项下所说的世、戒、行三福的扩大说明。三福与九品是开合上的差异,本质上是同一的。善导大师在《观经疏‧散善义》卷头说「散善显行缘」的三福是正因,九品是正行。意思是说:三福是就法说其行业之深浅,九品是就机说其行业之胜劣。明白一点说,「散善显行缘」的世、戒、行三福,就像将库藏里的货币,依其价值加以分类,而「三辈段」的九品行业是手里拿钱,使用时的种种场合的分类。在藏库中,铜币、银币、金币的价值互不相同。世福、戒福、行福,在行业上的深浅不同也与此相似。即戒福比世福尊贵,行福又比戒福尊贵。「散善显行缘」的三福在于举出这种区别。又同样是货币,在使用时,有时只使用金币或铜币,有时则银币、铜币混合使用等等,有这些种种使用法。行三福时也是如此,有各种不同的行法。有人三福并修,有人只修世福或行福,又有人戒福、行福并修。

三福与九品是一体的,但在阶位上有这样的区别,所以善导大师才把两者区分为一个是正因,一个是正行。正因是法则,是指行的范畴;正行是行法则的各种场合。

三福无分论:再就九品来说,上中六品叙述修三福,而下三品中,则未曾提起三福。下三品的人,是不修一点三福,一生之中只会造恶的凡夫。所以下三品可以说与三福毫无关系。本来散善是修了三福才谈得上的名字,三福无分只是造恶的人,根本谈不上「散善」。然而散善三观,却把下三品也包括进去了,这是什么道理?

又上中六品是修三福的人,可以有多善人、少善人等优劣之分。但下三品是完全不修善的人,既然完全不修善,又怎么能够加以比较区分优劣而分为三品呢?这又是什么道理?

以上两点听来确实是有疑问的,但是,当把经文细读时,这些疑问就自然而然消解了。下三品确实是与三福扯不上关系,但是这些人最后都称念佛名。这念佛从经文显义来说,是修诸功德(散善)的一分。即,与戒福、行福这些善根功德,在阶位上是相同的。所以说下三品的人虽然一生造恶,但是临终念佛,因而可以说也修了一分诸功德,可以说,他们也是散善行者。

还有,同样只称念佛名,不修三福的下三品,如何分成三种呢?这里并非按照善的优劣,而是按照罪的轻重区分的。也就是说,下品上生的人是十恶恶人,下品中生的人是破戒恶人,下品下生的人是十恶五逆的恶人。

三心义相论:以下试根据善导大师《散善义》中,有名的「三心释」略加讨论。

(一)至诚心

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

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

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剎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又,真实有二种:一者自利真实;二者利他真实。(《圣教集》六四五页)

依照这个解释,「至诚心」就是真实心。一切众生必须信受阿弥陀佛在真实心中所修行成就的功德。因为凡夫内心怀着虚假,恶性难可停止,再怎么想修行,所修的也必然是混杂恶性的有毒之善,所以清净无垢的真实心是无从生起的。相对的,阿弥陀佛则一念一剎那,无不清净,无不真实。我们必须从这个真实心所施之处去趣求,这样所求来的必然全是真实。

又,同样是真实,如果就其内容加以深究,则有自力的真实(自利)与他力的真实(利他)之别。自力真实是自己策励其心,亦即指弃恶行善之心,而他力真实则完全是领受阿弥陀佛的真实心。凡夫没有真实心,须以弥陀利他真实成为凡夫自利真实。

(二)深心

其次,「深心」是什么?善导大师解释说:

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圣教集》六四七页)

从《观经》的显义看,深心是指自力心。但是善导大师,更进一步去探索如来密意,而从经的隐义,认为深心是他力深心。所以大师的《往生礼赞》说:

深心即是真实信心。(《圣教集》八五五页)

他认为深心与第十八愿的三信中的「信乐」是同一的。因此,这个深心,也有自力深心与他力深心的区别。这是很明显的事。

二种深信⑴

如上所述,善导大师把他力深心的内容分成二种,那就是所谓的二种深信。其一是机之深信:即觉悟自身的罪恶,深信必定堕落地狱。其二是法之深信:即深信阿弥陀佛的悲愿正是要救度罪恶苦恼的众生。

信心本来就是一心一向相信阿弥陀佛,应该不会有两种内容才对,但是就他力信心加以深入探讨,则其中确有二种光景,即,一是痛感自己的罪恶,二是感到必须把这个罪恶的自己,举体乘托在阿弥陀佛的绝对力上。一个人如果不能发现自己的罪恶,就不会发起归命阿弥陀佛的心。如果只有罪恶感,而没有对阿弥陀佛的信顺归命,则等于只有烦闷而不是真实的安心。罪恶感与归命感相分离时,绝不会有真实的信仰。善导大师的二种深信说,把这层意思说得非常清楚。若只是罪恶感则与机之深信不同,机的深信是信阿弥陀佛,沐浴在阿弥陀佛光明中所感受到的那种感觉。

现在试把《观经》的九品众生拿来对照一下看看。《观经》所说的九品中,上三品是大乘善凡夫,中三品是小乘与世间的善凡夫,下三品是无善造恶的恶凡夫。然而上、中六品,却由于都是善凡夫,把自己一些小的善挂在嘴巴上,以为依靠自力就能成佛,而不会生起归命于佛的心。另一方面,下三品又由于是恶凡夫,认为自己是极恶,因而退缩;既然认为自己终归不能得救,也就同样不能兴起归命于佛的心。结果是上、中六品因骄慢心而不能得信,下三品因为退缩,也不能得信。善导大师有见于这样的现象,乃把信心分成两面,对骄慢心的人示以机之深信,先使其自觉罪恶,折服骄慢;而对退缩的人则示以法之深信,让他们相信任何罪恶都要救度不舍的阿弥陀佛本愿力。这样一来那些认为自己是善人,因而忽视弥陀本愿的上中六品,闻到机的深信而打开信的大门;而那些认为自己是恶人,因而不敢接近弥陀本愿的下三品,则由于法之深信而入信。于是九品都能得以成为他力信仰的行者。九品是一切人类的总称;人心虽然互不相同,要皆不出这九品之类。九品由于二种深信而得救,正意味着全人类救度的道路畅开。善导大师显示二种深信等于教了全人类以救度之道。所以法然上人在《选择集‧三心章》里说:

当知:生死之家,以疑为所止;涅盘之城,以信为能入。 故今建立二种信心,决定九品往生者也。(《法全》七一页)

二种深信⑵

再进一步,这二种深信,到底是自己发起的自力深信还是他力所赐的深信呢?对这个问题的答复是:真实的信心当然是他力所给的。这二种深信本来就是他力一心所展开的两面,所以都不外乎是他力一心。既是他力之一心,则此二种深信也是他力。我们众生的心,是被无明所封闭的愚痴暗钝的东西,就连自己对自己的罪恶都发现不到,何况是乘托本愿他力之心,更是做梦也不会想到。「月光越亮,松荫越暗」;相同的,唯有在如来智慧光照之下,我们才能发觉自己罪恶深重。机的深信是由阿弥陀佛的智慧光所引起的;又乘托本愿力之法的深信,也不外乎是其本源之阿弥陀佛大慈悲心在我们身上所引起的结果。子女之所以知道父母的心,是因为父母爱心彻入子女的心;我们之所以相信阿弥陀佛之心,是因为阿弥陀佛救度罪恶众生的真实悲愿,彻入我们的心。总之,机的深信也好,法的深信也好,都是依阿弥陀佛的他力所发起的。

二种深信既然是他力,则我们可以知道,像龙树菩萨、天亲菩萨那样的大圣人,同样也是由于他力才得到二种深信,深感自己的罪恶,相信无由出离之缘的。有人主张像龙树菩萨、天亲菩萨那样的大圣者,应该没有机的深信。这是因为不懂二种深信是他力,才会产生的臆测。

接着来读《散善义》关于「回向发愿心」的注释:

(三)回向发愿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 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 又「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

此心深信,由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圣教集》六五四页)

从这里看,回向发愿心也有自力、他力两种。

「自力回向发愿心」是自己累积善根,又随喜他人的善根,将自己及他人的善根回向净土,发愿往生的心。

「他力回向发愿心」是领受阿弥陀佛从真实心中回向的善根,而成为自己往生决定的信心。

他力回向心完全是阿弥陀佛不动之心所赐的,是不为火所烧,不为雪所冻的金刚石一般坚定的信。当然也不会受到不同意见的人,即异学、异见、别解、别行的人所动乱破坏。所说的「又回向发愿愿生者」等,所表示的就是这个意思。

善导大师在这里提出了一则有名的譬喻。那就是「二河白道之喻」或称「信心守护之喻」。(《圣教集》六五五页)

二河白道喻比喻的就是出现在我们生活上的信仰状态,我们被那日夜起于心中的贪瞋烦恼与从外界来的种种思想,染污了清净信仰,有时候甚至于想要放弃信仰。但真实信心是不能被那些所障碍的。只要我们随顺大圣释迦牟尼佛的发遣与阿弥陀佛的招唤前进,什么样的贪瞋烦恼,都伤不了我们所领受得来的信仰。如果是自力信心,在我们漫长的生活过程中,也许难免遭到破坏。

但是,他力信心则不同。这种信心是从佛愿回向领受得来的,亦即得到他力的信仰,任何事情都破坏不了;善导大师用二河白道的比喻所要表示的就是这个事实。

三心微意:思维善导大师的「三心释」,有以前后二心之释,引导净土行人归入机法二种深信之微意。

亦即,真实心是指阿弥陀佛的真实心,唯有阿弥陀佛有此真实心,凡夫没有,以「至诚心释」引导净土行人进入「机深信」;而真实回愿心也是指阿弥陀佛的大悲回向心,唯有阿弥陀佛有此真实回愿心,凡夫没有,因此,我等只要深信弥陀救度,而作得生想便可,以此「回愿心释」引导净土行人进入「法深信」。

是故,虽说三心,其实只是一个深信弥陀救度之「深心」,此外别无。若对照本愿「至心、信乐、欲生」之三心,则亦不外是其中的「信乐」之心。

善导大师很巧妙地将释尊所讲的三心,先各从自力他力来解释,再引导众生进入他力。最后用「二河白道喻」来做「三心」的总结论,以显示一个念佛人的心态与行持,及阿弥陀佛的安慰与保证。

一个念佛人的心态是什么?清楚看到自己是个罪恶生死凡夫,贪瞋水火二河充满,地狱之火在脚底燃烧,后生必堕无疑。幸好有弥陀愿力的白道--阿弥陀佛五劫思惟,兆载永劫苦行所成就的这句名号。我等只管念着这句名号,就是行走在白道之上,永远受到阿弥陀佛的摄取保护。因此,心思弥陀救度,口称弥陀名号,即是三心具足,往生大事成办。

定散要门(第十九愿)之行者,乃由不知真实之机与法,故其心行难免皆凭自力。佛以定散要门摄此机类,亦以之引入弘愿之一向专称。若入则是机法深信,一向专称;未入则是要门俦类,生于宫胎。

三心正因论:以上,三心的内容大概已经明白了。剩下必须说的是三心与三福的关系,本经在序分中已经举出三福说道:

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但是善导大师却举出这里所说的「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一节,加以批注说道:

正明辨定三心,以为正因。(《圣教集》六四五页)

他把三心认定为是往生净土的正因。这样看来,三福是往生净土正因,三心也是往生净土的正因。本店变成了两家,到底哪边才是真实正因?

解答是:正如经文所说的,「三福」本来就是往生净土的正因。但是如果缺少了三心,即使修了三福,还是不能往生;因为三福原来就不是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因行。所以必须发三心,而将三福之行回向阿弥陀佛净土,三福才能成其为往生行。如实的说,没有三心的三福,不能成其为净土往生之助,有了三心,三福才能成为往生行。三福像身体,而三心如生命。所以经文说「具三心者必生彼国」,而善导大师则再加注说「若少一心即不得生」。三福行必须具足三心,才能成为往生净土的正因。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三福、三心都是往生净土的正因,但是没有三心的三福,并非真的正因。

以上是就经文的显义而说的,如果再进一步,从隐义来说,又另外有一番不同的光景。原来九品行的眼目只有一个,那就是念佛。这一点等读到流通分时就会明白,这里不加多说;然,要而言之,所谓三福也不过只是经文显义上的说法而已。就释尊开说这部经的真正意图,即隐义加以深入探讨时,我们就能明白,九品唯有念佛才能往生。所以法然上人在《选择集》卷头「标宗」说:

南无阿弥陀佛 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总之,从经文的隐义看,唯有三心才是往生的正因。

⑵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1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2,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3,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 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4则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5得不退转6;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 是名上品中生者。

【译文】

上品中生者是大乘次善凡夫:这些人不必一定像上品上生者那样心受口读大乘诸经典,但是能懂大乘甚深义趣,听到第一义真理,心不会惊动;深信因果法理,不诽谤大乘教义。(他们不会像小乘机类,一听到第一义诸法皆空的道理,就心生害怕,认为是魔道邪见而产生惊谤。)他们把这些功德回向,愿求往生极乐国。

有此行业的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会与观音、势至以及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着紫金莲台来到行者面前赞叹说:「譬如由大法力所生的孩子啊!你修行大乘,了解第一义真理,所以现在我们来到这里,要迎接你到我国。」然后佛与一千个化佛一起伸出手来引导他。行者回顾己身时,已经坐在紫金台上。行者心中充满了欢喜,不知不觉合掌叉手,对诸佛赞叹礼拜,莲台在一念之间,来到净土,生到极乐净土七宝池中。

座下的紫金台,犹如大宝莲花,经过一夜自然打开。行者的身呈紫磨金色,足下又另有七宝莲花。佛与菩萨都放出光明照在行者身上。行者受到这样的利益,当下眼目开明,对佛智的疑云一扫而空。由于具有前世听闻大乘第一义的习惯,所以听到一切水、鸟、树林的音声无不都在演说甚深第一义谛。他步下金莲台,合掌礼拜,赞叹阿弥陀佛。经过七日,当下即于无上正遍知得不退转;当下就能飞行遍至十方,一一奉侍供养诸佛,在诸佛座下修习种种三昧。经过一小劫,得无生法忍,蒙受诸佛现前授记。

这叫做上品中生。

【注释】

①第一义:即第一义谛,指至高无上的究竟真理。又称胜义谛、真谛、涅盘、真如、实相、中道、法界。

②法子:皈依佛所说之法,并据此塑造人格、指导生活的人,即法之子、因凭佛法力而生之子。窥基《阿弥陀经疏》:「佛为法王,人为法子。」元照《观经义疏》:「从法化生,故名法子。」

③叉手:印度礼法,次于合掌。左手握右手,稍微离胸,高举至与乳平。或掘左手拇指,以其余四指握之,举向胸前。

④宿:(ㄙˋㄨ)一夜。

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Anuttara-saṃyak-sambodhi的音译,意译为「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无上正等正觉」,遍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亦即佛果。「耨」(ㄋˋㄡ)。

⑥不退转:梵语「阿毗跋致」(A-vaivartika)的意译。即所得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会退失转变;不再退转,必定能至成佛之位。

⑶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1: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2,住欢喜地3。 是名上品下生者。 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译文】

上品下生者是大乘下善凡夫:这些人也能相信因果(不是深信),不诽谤大乘教义,唯发求取佛果普度众生之心:回向这些功德,愿求往生极乐。

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带领观音、势至及众多菩萨眷属,持黄金莲花,并且现出五百化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起伸出手来接引,并赞叹说:「譬如由大法力所生的孩子,你现在罪灭得清净,又发往生成佛的无上道心,所以我来迎接你。」行者看到这个光景,回顾自身时,发现已经坐在金莲花上;坐下之后花即合上,随佛往生极乐国土七宝池中。

经过一日一夜,莲花绽开。七日之内,行者拜见到阿弥陀佛;虽然见到佛,于佛的种种相好,看得并不清楚。二十一日后才能清楚拜见,同时还能听见种种声音在说妙法。这时行者游历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在诸佛前听闻甚深妙法。经历三小劫后,了悟一切法门,进入欢喜地之阶位。

这叫做上品下生。

观想以上三种人往生叫做上辈观,名为第十四观。」

【注释】

①无上道心: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

②百法明门:一切清楚明白的法门。所有毫无错误的道理。「百法」,代表一切法;「明」,智慧、通达。

③欢喜地:十地之初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又作极喜地、初欢喜地。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中辈观

⑴中品上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1,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2,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3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莲华寻4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5,应时即得阿罗汉6道,三明7六通8,具八解脱9。 是名中品上生者。

【译文】

释尊对阿难尊者和韦提希夫人说:「中品上生者就是小乘上善凡夫。这些人受持五戒、八戒及其他一切戒律,不作五逆罪,而且没有种种过患:就以这些善根回向,以愿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个人命将终时,阿弥陀佛率领众多比丘眷属,放出金色光明,来到行者面前,演说世间苦、空、无常、无我之法,并赞叹出家修道得离众苦。行者得见佛圣现前,心大欢喜,回顾自身时,发现已经坐在莲花台上。他高兴之余,下跪合掌,礼佛表示谢意;还未抬头,已经往生极乐世界。

包裹身体的莲花随即舒展开来;莲花开放之时,他听到极乐世界的微妙声音,水流、树响、鸟鸣无不都在赞叹苦、集、灭、道四谛因果的道理。他倾耳而听,随即得到阿罗汉果,三明清爽,六通开朗,具足八种解脱。

这叫做中品上生。

【注释】

①五戒:佛为在家居士制定的五种根本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②五逆:逆恩逆德的五种大罪恶。又分㈠小乘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妨害僧侣的和合)、出佛身血。㈡大乘五逆:⑴坏塔、烧经藏、盗三宝财物。⑵谤三乘法、轻视圣教。⑶咒骂责使僧侣。⑷同小乘五逆罪。⑸不信因果道理、造恶口、邪淫等十不善业。

③长跪:两膝着地,挺身而立。

④寻:随即、随后、不久。

⑤四谛:说明迷之因果与悟之因果的四种真实道理。⑴苦谛(人生是苦);⑵集谛(人生之苦是由贪瞋等烦恼恶业所集);⑶灭谛(一切烦恼恶业皆可息灭);⑷道谛(若想息灭烦恼恶业,必须修道)。苦集二谛是迷的果与因一对,灭道二谛是悟的因与果一对。《涅盘经》:「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由圣者所见之谛理,故名「圣谛」。此四圣谛修行圆满,可证阿罗汉果。

⑥阿罗汉:梵语Arhat的音译,意译为「不生、应供、应真、杀贼」。「不生」,解脱三界生死,永入涅盘;「应供」,当受人天供养;「应真」,应受人天供养的真人;「杀贼」,杀烦恼贼,断尽一切烦恼。是声闻乘的第四果。

⑦三明:宿命明(知自他过去世)、天眼明(知自他未来世)、漏尽明(以圣智断尽烦恼)。

⑧六通:六神通。⑴天眼通(能见一切众生、事物,能见自他来生境界);⑵天耳通(能闻一切音声,能懂一切语言);⑶他心通(能知众生心中所想、品行善恶);⑷神足通(随意变现,无远不至,不受时空障碍);⑸宿命通(能知自他过去多生多世所行之事);⑹漏尽通(断尽见惑思惑,不受三界生死)。

⑨八解脱:解脱三界烦恼的八种禅定。⑴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心有物质的贪念,为除此贪,观外色不净青瘀,使贪心不起。)⑵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内心虽无物质的贪念,而欲使其更为坚固,观外色不净青瘀,使贪心不起。)⑶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光洁妙宝之色。观净色而不生贪,名「净解脱」。身心怡悦,证得解脱,名「身作证」。具足圆满,安住定中,名「具足住」。)⑷空无边处解脱。⑸识无边处解脱。⑹无所有处解脱。⑺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这四种是依四无色定而起,各于所得之定,观苦、空、无常、无我,生厌心而弃舍。)⑻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即灭尽定,灭尽受、想之心,灭尽六识心及心所。)

⑵中品中生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1,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2,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戒香熏修3,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 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4。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是名中品中生者。

【译文】

中品中生者是小乘下善凡夫:这些人或一日一夜之间持八关斋戒,或一日一夜之间持沙弥十戒,或一日一夜之间持具足戒,而且威仪注意得非常好,没有任何的欠缺:以这些功德回向净土、愿求往生极乐国。

这样受持戒律德誉高洁的人,临命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一起,放出金色光,持七宝莲花来到行者面前,行者听到空中有美妙音声,称赞行者说:「善男子,你真是一个善人。由于你遵从三世诸佛之教,受持戒律,所以我来迎接你。」行者回顾己身,发现已经坐在莲花台上。莲花闭合,把行者送往西方极乐世界,生在七宝池中。

经过七日,莲花舒卷开来;莲花开了之后,行者就张开眼睛,并且合掌赞叹佛;闻法即生欢喜心,立刻得证小乘初果须陀洹。经过半劫后,成为小乘极果阿罗汉。

这叫做中品中生。

【注释】

①沙弥戒:沙弥,梵语Śrāmaṇera的音译,意译为「息慈、勤策男」。息恶修慈悲行的意思。男子出家,受十戒而未受具足戒之通称。沙弥须持十戒,叫沙弥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着华鬘好香涂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②具足戒:具足圆满之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

③戒香熏修:戒能灭身口之恶,犹如香能除污秽之气。修行人持戒无犯,就如用香熏衣服一样。《楞严经》:「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④须陀洹:梵语Srota-āpanna的音译,声闻乘的初果,意为入流,初入圣人之流。

⑶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 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1,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是名中品下生者。 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译文】

中品下生者是未入佛门的世善凡夫:这些人对父母行孝,心地仁慈,勤行世善。

命将终时,遇到善知识,广为宣说阿弥陀佛国土清净安乐,又说法藏菩萨四十八愿的悲愍之心;行者闻法之后,随即命终,在壮士伸屈手臂那么短的时间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经过七日,遇见观音、势至二菩萨给他说法,闻法即生欢喜,得证小乘初果须陀洹。经过一小劫,成为小乘极果阿罗汉。

这叫做中品下生。

观想以上三种往生叫做中辈生想,名为第十五观。」

【注释】

①善知识:正直有德、教人正道之人,即菩提之道的导师。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天台四教仪集注》:「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莲池大师《弥陀疏钞》:「闻名钦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识。」

下辈观

⑴下品上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 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1;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2,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是名下品上生者。 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

【译文】

释尊又对阿难尊者和韦提希夫人说:「下品上生者是十恶轻罪(比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的罪轻)凡夫:这些人虽不诽谤记载大乘方等教理的经典,但却愚痴的造了许多恶业,而一点都不知惭愧。

这样的人本来是必定堕落地狱的,但是他于命将终了时,遇到善知识来给他讲大乘经典的经名;由于听到大乘经典的名字,就除去了千劫极重的恶业。不过这样还是不能出离生死苦海,于是智者又进一步教导他合掌叉手,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他顺从所教,称念佛名;由于称念佛名的缘故,灭除了五十亿劫的生死轮回之罪。

这个时候,阿弥陀佛派遣化佛与化观音、化势至二菩萨,来到此人面前赞许说:『善男子,由于你称念佛名的缘故,种种罪都灭除了,所以我来迎接你前往净土。』话一说完,行者见到化佛的光明充满了房间,满怀欢喜而终,乘坐宝莲花,跟随化佛,往生极乐宝池中。

经过七七四十九日,莲花才开;花开之时,大悲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一起放大光明,住立在行者面前,为他解说甚深大乘经典;此人听了生起信心并了解经文道理,当时就发起无上道心。经十小劫,乃了悟一切法义,入初地位,即欢喜地。

这叫做下品上生。

此人由于闻佛法僧三宝而得到了这个大利益。大家也都一样,只要闻信三宝名,也就必然能够往生安乐国。」

【注释】

①首题名字:经题、经名。如《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

②合掌叉手:合掌而交叉手指,表示内心恭敬虔诚。

【要义】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梵音Namo Amitābhāya Buddhāya(归命无量光觉)或Namo Amitāyuṣe Buddhāya(归命无量寿觉)。归命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的觉体。南无二字也当做是阿弥陀佛的名字,称念此名即是归凭阿弥陀佛救度的意思。善导大师的解释:「南无」是愿,「阿弥陀佛」是行。这是愿行具足的六字,所以称念的人必能往生。更明白地说,「南无」是归信的机,「阿弥陀佛」是救度的法,「南无阿弥陀佛」是机法一体。从如来一方来说,是「救度归信者」的敕命;从众生一方来说是「任凭救度」的信心。我们听到如来于十劫往昔所成就的机法一体的南无阿弥陀佛之缘由,而生起信心,愿生极乐,此后即会于日常生活中自然忆佛念佛,念念相续,无间无杂。

闻经称佛论:在这一段中,善知识为临终恶人讲解经典标题的意义,接着又劝他称念六字名号。理由是:从经的显义看,闻经的功德只能除去千劫极重恶业,而十恶罪人还是得不到永久的救度,所以必须再劝他做能够消除五十亿劫之罪的称名念佛。再就隐义加以探讨,善导大师在《散善义》中说:

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圣教集》六九二页)

即从阿弥陀佛的本愿来说,佛意是:一切凡夫只要称名念佛,就要加以救度。善知识劝临终的恶人称名念佛,理由就在于此。此事至后面流通分时再加详论。

选择化赞论:从经的隐义说,佛的愿意只劝念佛,已如上述,所以化佛,化菩萨来迎时,也赞叹说:「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关于这点法然上人在《选择集》末,称之为「选择化赞」。选择是从种种东西中,只选取一种,化赞是化佛、化菩萨的赞叹。详细的说,法然上人从《观经》列举了三种选择。

第一是真身观的「选择摄取」,即释尊虽然开说了定散之行,而阿弥陀佛则只选择念佛众生加以摄取。

第二就是这里所说的「选择化赞」。

第三是流通分的「选择付嘱」,即释尊在前面开说了定散二善,却只选择念佛一行付嘱阿难尊者。

这三选择把《观经》说法的本意凸显得非常清楚:说法的本意只在念佛。

⑵下品中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1,盗现前僧物2,不净说法3,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 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4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5。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6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是名下品中生者。」

【译文】

释尊又告诉阿难尊者与韦提希夫人说:「下品中生者是破戒次罪凡夫:这些人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因烦恼愚痴,偷窃寺院僧众共有财物,偷窃分施僧众之物;口说佛法,心术不正,为求名利,损佛自肥,而毫无惭愧,他以造种种的罪恶来庄严自身。如此罪人,恶业所牵,应堕地狱。

临命终时,所有地狱猛火,一时齐至焚烧其心。此时,幸遇善知识,以大悲心为他解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又为他详细说明彼佛光明之不可思议力,又称赞佛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分法身,亦即解说阿弥陀佛的名号德能。此人听完,即灭除八十亿劫生死轮回之罪。地狱猛火变成清凉的风,随着风吹,花从天降。这一一花朵上都有化佛、化菩萨,迎接此人。在一念之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在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过六劫而花开,这个时候,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用清净的声音安慰他,为他解说大乘甚深微妙之经典;此人闻法领解,当下发起无上菩提心。

这叫做下品中生。」

【注释】

①偷僧祇物:偷盗僧众共有之物,即寺院的公共财产,如寺舍、田地、树木等。

②盗现前僧物:偷盗现前分施僧众之物,如个人用品、食物等。

③不净说法:曲解佛法而为人说,或以邪心说法,或为名利而说法。《佛藏经》:「不净说法者,有五过失。何等为五?一者自言尽知佛法,二者说佛经时,出诸经中相违过失,三者于诸法中心疑不信,四者自以所知非他经法,五者以利养故为人说法。」《优婆塞戒经》:「不清净者复有五事:一者为利故说,二者为报而说,三者为胜他说,四者为世报说,五者疑说。」

④十力: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⑴知是处非处智力,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⑵知三世业报智力,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⑶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⑷知诸根胜劣智力,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⑸知种种解智力,能普知众生种种知解不同;⑹知种种界智力,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⑺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⑻知天眼无碍智力,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⑼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盘;⑽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习,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

⑤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佛以五种功德法成就佛身:⑴戒法身(三业远离一切过失);⑵定法身(真心寂灭,离一切妄念);⑶慧法身(真智圆明,观达法性);⑷解脱法身(身心解脱一切系缚);⑸解脱知见法身(了知自己实已解脱)。

⑥梵音声:梵(Brahman)是清净之意。清净的声音。

【要义】

十力佛名论:善导大师在《散善义》中,把「十力威德」、「光明神力」与「五分法身」统合起来,加以注释,合称之为「弥陀名号」。这可能是以《无量寿经》所说的第十七愿愿文与第十七愿成就文的关系为根据所做的注释。第十七愿愿文有:

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圣教集》六六页)

而相应的成就文则说: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圣教集》九一页)

愿文中的「名」在成就文之中变成「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另一方面,《观经》在这里所说的「十力威德」相当于「威」,「光明神力」相当于「神」,「五分法身」是威神功德之内的德。可见十力威德、光明神力、五分法身三句统合起来,等于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所以善导大师才对十力威德等文加以批注说:「闻弥陀名号,即除罪多劫。」(《圣教集》六九七页)

闻名称名论:关于「闻弥陀名号」与「称弥陀名号」两者间有何不同的问题,从本经显义看,「闻」与「称」有别;但是从隐义来说则完全相同。「闻」即是「信」,信之一念谓之闻。伴随闻即信而来的就是「称名」,所以说「闻」、「称」是一。闻而往生、称而往生都是蒙他力所催,虽有口与心之差异,但是意义则是完全同一。所以从经的显义看,下上品与下下品是「称南无阿弥陀佛」的称名往生,下中品是「闻十力威德」等的闻名往生,完全互不相同;然而从隐义说,三品一样都可以说是「闻名往生」或「称名往生」或「信心往生」。

⑶下品下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1,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2。彼人苦逼,不遑3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4,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5、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是名下品下生者。 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译文】

释尊又对阿难尊者和韦提希夫人说:「下品下生者就是极恶凡夫:此人造作不善业,五逆十恶,诸恶俱全。这样的人,必会被恶因所牵堕落地狱,在多劫之间轮回不已,遭受无穷的痛苦。

如此愚痴的人,临命终时幸遇善知识,善知识想尽种种办法安慰他,为他解说弥陀名号救度的妙法,教他心念佛德。然而此人由于受着无常刀风刺骨的痛苦,无法静心思维忆念。善知识知道这种情形,转而告诉他:『你如果不能思维忆念阿弥陀佛,那就口称无量寿佛名号吧!』此人听说口称佛号即可脱苦,就这样恳切的发出声音,一念一念呼喊着『南无阿弥陀佛』,相续不断,念了十声就断气了。由于称念佛号,每一念、每一念,都在消除他的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竟然看到一朵金色大莲花,就像金光闪闪的太阳停在面前;一剎那之间,就坐着这朵金莲花往生到极乐世界。

他在莲花中经过十二大劫后,花朵开了。这个时候,观音、势至二菩萨以大悲的声音,为他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的道理。行者听了之后,非常欢喜,马上发起大菩提心。

这叫做下品下生。

以上三品往生观叫做下辈生想,又名第十六观。」

【注释】

①十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瞋恚、愚痴等十种恶业。其中初三是身恶,中四是口恶,后三是意恶,所以称为身三口四意三。

②令念佛:这里指心中思维阿弥陀佛救度的功德,及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③不遑:来不及,没有时间;心紧迫,失从容。「遑」(ㄏㄨˊㄤ),闲暇。

④十念:指口业十声称名,与第十八愿「乃至十念」同。「乃至」为从多向少之语,把多则一生念佛,少则一声念佛,通通包括在内。「十」代表圆满数,并非定要念满十声,多一声多余,少一声不足。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

⑤诸法实相:诸法如实之相,法界究极真理,常住不变的本体,又称「法性」(万法体性)、「真如」(其体真实常住)、「实际」(真如实理至于穷极)。净土宗以弥陀名号为诸法实相。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即「除灭罪法」,能灭逆谤重罪。

【要义】

下品三生的显示:仔细看《观经》下品三种往生,就晓得它们都是为了凸显这句名号的功德力用,显示称名念佛必定往生,但有角度、次第的不同。下品上生、下品中生是局部、侧面、前行方便地显示,而下品下生是全面地、结论性地、彻底不假方便地显示。

下品上生的往生是三业俱全的,「闻大乘十二部经」属于意业,「合掌叉手」是身业,「称南无阿弥陀佛」是口业;下品中生,身口虽缺,意业犹存,也就是闻解阿弥陀佛的名号救度,属于意业;下品下生,虽有口业,但三业以意业为主,既然意业失功,自然也失去口业的功能,虽有口称,但并不知自己在念什么,可说三业无功。三业无功的念佛也能往生,显示往生之功德、功能,不在众生这边,完全在弥陀那一边。善导大师《玄义分》别时意门,以六字名号之功能,解释失念口称成就往生业因之理由而说: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可知「阿弥陀佛」四字即是往生极乐的正因正行。阿弥陀佛以名号救度众生,以名号作为众生往生的功德,只要称念弥陀佛名,佛名的功德、佛愿的力量必然会使这个即将堕入地狱的人往生极乐,这就是完全佛力、绝对他力、毫无自力,也就是「名号独运,称名独达」。

易修易行之极,即是念佛往生之法。

下品下生的重要:就整部《观经》来讲,下品下生的经文是非常重要的;就整个净土宗来讲,《观经》下品下生也是净土宗的精华,也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终极意义。可是一般人,由于认为下品下生在品位上是最低的、在根机上是最劣的,因此就忽略了这段经文背后其实是另有甚深含义,这实在是很可惜的事。

应知:就是因为下品下生这样的众生,也能被救而脱离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并且成佛,因此更能显出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大愿大力之所在。如果没有下品下生这种的根机,就很难显示出阿弥陀佛在整个佛教当中是爱心最绝对、力量最超绝的特色;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下品下生,就没办法显示出阿弥陀佛是怎样的一尊佛,就好像如果没有最严重难治的病人,就没办法显示出这位医生的崇高医德、超世医术一样。可说唯有下品下生的念佛往生才能彻底显示弥陀无条件的救度,也显示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所在。

念佛口称胜心念:下品下生这短短经文当中,念佛的「念」总共出现五个地方,有六个字,这些都是关键的地方。

第一个地方: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第二个地方: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第三个地方: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第四个地方: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第五个地方: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前面三个「念」是属于意业,也就是心中思维弥陀救度的功德,忆念弥陀的名号。后面两个「念」是属于口业,也就是口中称念佛名。所以,虽然是同一个「念」,但却有「心中忆念」与「口中称念」两种不同的内涵。

论下品下生的人,心念的念佛,于临终的慌乱和恐惧中难以提起,而口称的念佛却能让他声声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岂不是显示称名念佛胜过心念的念佛?因为心念的念佛不普遍,而口称的念佛能够普遍。

如果念佛的「念」是指心中思维或者观想的话,那这个下品下生的人能往生吗?一定不能往生;可是如果让他只要口中喊出这句弥陀名号,那他就做得到了,这岂不是显示净土宗称名念佛的容易与殊胜吗?净土宗「易行道」这种「易」的特色,从下品下生的经文中彻底地展现了出来。

念佛功超定散论:念佛明明出在下辈三品,应属散善,是要门所摄,何以善导大师判为弘愿门,又说功超定善散善呢?有关这个问题,前面「三福无分论」有略微提到,即念佛有隐显二义。

就经文文面来看,念佛出于九品之中,为散善,要门摄。如善导大师《玄义分》中说:「从日观下至十三观以来,名为定善;三福九品,名为散善。」所以这里念佛的功德也是散善的一部分,与六度万行的功德同等,这是就显义来说。

若就隐义,散善必须「废恶以修善」才能称为散善,下辈三品曾无一善,乃是恶机,非定善之机,亦非散善之机,如何为散善呢?

论下品下生之机,有三缺一得。一、缺时:时已不及。二、缺法:定散二善修不起。三、缺力:即使能修定散二善,其善力亦不能灭其重罪。一得:唯有念佛,来得及,修得来,功德能够灭生死重罪,更能往生弥陀净土。故善导大师说:「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故知念佛非定非散,超定超散,非要门摄,是弘愿行。

念佛置下品四意:念佛既属弘愿摄,功能超绝,何在下品,往生得益最差?

佛意幽深,略举四点:

(一)显摄机之广:下品下生有三摄(三种包含),哪三种呢?

1举恶人摄善人。举出一个极恶的人临终才念几句佛号就能往生,来含摄善人,乃至所有众生都必定能够念佛往生。

2举临终摄平生。举出临终念佛也能往生,显示我们现在平生念佛,当然更加决定往生。

3举少念摄多念。举出临终才开始念佛,所念只是少句都能往生,何况我们现在就开始念佛,所念岂是十声、百声而已,更加决定往生。

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标准是从「恶人、临终、十念」开始算起,显示弥陀救度,无一遗漏。

(二)以下下机显上上法:为显示弘愿念佛得益最胜,功德超越散善三福,故念佛特在下品宣说,以下机显现念佛之最胜,所谓「以极恶最下之机,显极善最上之法」。高山之水,能降深谷之底;最上之法,能救极恶之人。故净土法门,法是易行极致,益是无上涅盘。

(三)显抑止劝善:念佛本身虽然超越定善、散善的品位,但是下品下生是个恶人,恶人念佛虽然同样往生,但却说在下品,又说往生之后经过十二大劫莲花才开,这就有抑止造恶的意思,要我们行善来念佛。

(四)随他意的方便引导:佛说法有随他意、随自意、随自他意三种。《观经》是释尊随顺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而说,韦提希只请佛说定善观法,对于称名念佛没放在心上。释尊就先顺着韦提希夫人的意思,先讲十三定观,然后自己开说三福散善,最后在下品下生,一切定善散善都救不了的时候,独显念佛的超胜与绝对,引导一切定善散善的修行人都归到念佛法门。所以念佛说在下下品,这是佛随他意的方便引导,并不是念佛一定在品位当中,甚至是下品。

如果释尊完全随自意说的话,那就直接说念佛往生,不说品位,《阿弥陀经》就是证据。《阿弥陀经》是佛无问自说,其中就将一切定善散善功德贬为「少善根福德」,不能往生,独独以念佛为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必定往生;往生也不谈三辈九品,都是不退转,一生补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都在同一地位、同一境界。

又,「辈品」乃为说明阎浮提众生机类,故善导大师说:「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佛说九品之目的,是以这九品来涵盖一切善恶凡夫,引导一切众生归入弘愿念佛。若原为要门之机,而不依靠自己之要门功德回向,完全以念佛依靠弥陀功德,则不在辈品之中,即是无千差万别之辈品,万机万品通通成为「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法界皆兄弟」之念佛一机,以弥陀功德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超胜超绝自己任何修行之功德,故昙鸾大师说「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世人皆求上品上生,岂不知上品上生犹属散善所摄。

故下品下生即是以事相(救度事迹),解释《大经》第十八愿之道理,事理双彰,以显净土宗之精华。

(注:有关下品下生之深义,慧净法师着有《无条件的救度》一书,书中引经据论,罗列有关弥陀与诸佛菩萨慈悲救度的法语,不啻是三藏十二部的精华精要、奥藏秘髓,静看静思,必能彻入佛心,领受佛力。欢迎索阅流通。)

三 得益分

 

 

大意这里叙述韦提希夫人、五百侍女预先得到往生极乐世界之利益的情形。诸师都将此段归入前面正宗分中,认为是关于闻经的利益。但是善导大师特地把本段分开,做为得益分,依大师的解释,韦提希夫人的得益不是闻经的利益,而是由于阿弥陀佛的他力救度才得到的利益,后面将加以详细说明。

三、得益分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1,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2大悟,逮3无生忍。 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4,愿生彼国。 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5。 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译文】

释尊说完以上十六观。韦提希夫人与五百侍女听过释尊说法之后,随即看到了极乐世界广大的面貌。他们同时也在释尊讲说第七观「华座观」时,亲眼看到住立空中的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因而心中充满欢喜,感叹这是未曾遇见过的殊胜、尊贵、难得的救度的法缘,就像拨开浮云见到阳光一样,心中忽然开朗起来,而得到无生忍,也就是得到往生决定的信心。

五百侍女见前胜相,也都发起无上菩提之心,愿生极乐世界。

释尊向这些侍女预言说:「你们都会往生,都会得到诸佛现前三昧。」

在场的无量诸天一路见闻稀奇之益,也都发起无上道心。

【注释】

①广长之相:横广竖长的样子。

②豁然:心情开朗起来。「豁」(ㄏㄨˋㄛ),开阔、开朗。

③逮:(ㄉˋㄞ)达到。

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菩提心。

⑤诸佛现前三昧:见十方诸佛显现在自己面前说法的三昧。

【要义】

韦提得忍论:无生忍就是无生法忍。也就是得到他力信仰,决定往生极乐的信心。这个忍,韦提希夫人是在《观经》说法中的哪一个阶段得到的?关于这个问题有几种说法,但主要有两种:

(一)正宗分毕得忍说:这是净影慧远大师、天台大师等诸师的见解,认为韦提希夫人是听过「正宗分」全部说法完毕之后才得到无生忍,亦即经文所说的「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若从这里看,不能不说得忍是在于听过释尊正宗分全部说法之后,这种见解认为「得忍」是闻经的利益。不过,《观经》有「要门」与「弘愿」两种内涵,也有「显说」跟「隐说」两种意义,若从「要门、显说」来看,就很容易让人联想是在这个时候。

(二)华座观初得忍说:这是善导大师的见解。善导大师认为,韦提希夫人是在「第七华座观」拜见住立空中的弥陀、观音、势至三尊时,体悟到佛的慈悲救度而得到无生法忍。

夫人在序分看到极乐世界,到华座观拜见佛身,心里顿时开朗终于得忍。「得益分」的经文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是指「序分」的见土,而「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则是指第七华座观见佛的状态。经文既然说无生法忍是见土见佛的利益,那第一种说法,认为是闻经之后才得忍的说法自然是错误的。

得益分显示:净影寺慧远等诸师,并没有在正宗分之外别立得益分,这是因为慧远等几位大师判定韦提希夫人之得忍,是听闻十六观的内容,在过程中随闻随观,到了第十六观之后才证得无生法忍的。这种见解是站在自力圣道的观点来看的。

然而善导大师却并不这样看,善导大师认为韦提希夫人之得忍是在第七观之初,得见一佛与二菩萨之时,信心欢喜而得无生法忍的,并非随闻随观。正是为了凸显出韦提希夫人之得忍是在第七观之初这一点,所以善导大师才特别科出得益分。

同时,也是为了显示《观经》这部经最终的归趋点。如果判定得益是在「正宗分」,正宗分的内容是定善跟散善,则得益也必须由定善跟散善的功夫与功德所成就。但是《观经》之得益不是这样,是由弥陀救度众生的愿──超越定善跟散善的弘愿而得,不是听闻定散之说而得。而定善、散善最终都要归于阿弥陀佛的弘愿,因此才在正宗分之外别开得益分。

总之,善导大师在正宗分之外特别科出得益分,是为了在正宗分中辨明要门与弘愿门,并且引出韦提得益这一问题;而为了明确韦提希夫人之所以证得无生法忍完全是得益于弥陀救度的弘愿,而非自力定善散善的功夫。所以才在正宗分之外特别科出得益分。

也可说,善导大师之所以特别设立这一段「得益分」,主要在于显明:不论有定善散善,或没有定善散善,不论任何人,只要信佛念佛,都能依靠弥陀弘愿之力得救,而且「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现生获得净土门之无生忍。

四 流通分

【大意】阿难尊者在正宗分中,未曾发过一语,到这里才开口提出有关经名与受持的问题。释尊给予亲切的答复,之后就念佛三昧与观佛三昧加以比较,显出唯独念佛才是最为容易又最为殊胜,接着赞叹念佛行者,最后才把念佛付嘱阿难尊者。

至此,正宗分中所说的观佛三昧与念佛三昧之孰优孰劣已经非常明白了,念佛的月光照破了定散二善之浮云,浮云完全消散,唯独一轮明月朗照太虚。善导大师提出废立的解释,废观佛三昧取念佛三昧,其根据就是从这边认定出来的。

四、流通分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译文】

(流通分有三段,此为三段中第一,释尊应阿难尊者之问,提示了经名。)

释尊的说法已经完毕,韦提希夫人、五百侍女,以及诸天,各各得到了利益。这个时候!阿难尊者从座位上起立,走向释尊,恭敬地说:「释尊啊!由于释尊的大悲,我们听到了这个未曾有的法门,请问您,今天的演说,应该给予怎样的题目,又我们应该如何去受持今天讲法的要点?」

释尊回答阿难尊者说:「此经名为《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因为本经所说的就是观想阿弥陀佛的国土、阿弥陀佛本身,以及二位菩萨的法门。这部经也可以叫做《净除业障生诸佛前》,因为本经所说的观想念佛的利益,可以净除业障,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地方。

汝当受持,无令忘失。行此三昧1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2;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3,生诸佛家4。」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5无量寿佛名。」

【译文】

(流通分三段中第二,比较观佛三昧与念佛三昧,并叙述前面说法之要点。)

你应当好好受持,不要忘失。修持前面所讲的观佛三昧的人,于观佛三昧有所成就时,在这一辈子就能够看到阿弥陀佛,以及观音、势至二大菩萨。如果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只要听闻到阿弥陀佛,以及观音、势至菩萨的名号,就能够除却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信受名号功德而常称念名号的人,他更能够得到莫大的利益,这更是不用说的。

一个人如果能够念佛的话,就应该晓得,此人已经不是一般凡夫,而是人中的芬陀利花;观音菩萨、势至菩萨都会称他为善亲友(殊胜的道友)。除了现在得到的这些待遇之外,他命终必当往生诸佛之家,即阿弥陀佛国土,端坐道场树下,成就佛果。

阿难啊!你要善持此语,所谓「持此语」就是「持无量寿佛名」,要信而不忘,并且要为未来世众生广为宣说。(阿难啊!此经的要点就在这里。前面我就定散二善说了很多的话,但其实我要弘扬的只有一点,那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亦即绝对他力的念佛。)」

【注释】

①此三昧:通称时指定散二善,别称时指观佛三昧。

②芬陀利华:梵语Puṇḍarīka的音译,一名「百叶华」,开敷的大白莲花,花瓣数百,光彩夺目,异香芬馥。此花多出于阿耨达池(赡部洲中心的无热池),人间无有,故称「稀有华」。经中极赞殊胜稀有,喻为芬陀利花,亦为佛自赞之语,《别译杂阿含经》:「一切尽知断后生,如芬陀利善开敷。」「华」,古同「花」。

③当坐道场:必当端坐道场树下得证佛果。「道场」,菩萨说法度众生的场所。

④生诸佛家:往生诸佛之家,即极乐净土。

⑤持:⑴不忘以便传至后代。⑵心信常想。

【要义】

比较显胜论:这一段是《观无量寿经》中最重要的内容。关于这一段,善导大师在《散善义》里下了一个大断案。他说:

上来虽说定善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段经文以五个层次显示念佛的殊胜:

一、经文在这里首先举出观佛三昧的利益说:

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

二、接着举出闻名的利益说:

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

三、然后再举出念佛三昧利益说:

何况忆念。

四、在举出三种利益加以比较之后,为了强调表示念佛三昧功德超过一切修行,经文又称赞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五、最后再把「无量寿佛名」付嘱给阿难尊者。经文说: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很明显,这段经文所要说明的就是:本经唯一要点在于「持无量寿佛名」。

这里为什么不从头拿定散二善与念佛比较,而只从定善中拿第九观的观佛三昧出来与念佛比较呢?这是因为定散二善中,定善胜于散善,既知胜者定善之利益都还不如念佛,则劣者散善自然不及念佛,没有再比较的必要。

再者,这里特别提出闻名的利益,其目的也不外乎在于凸显念佛利益的地位。则闻名利益大于观佛三昧利益,而念佛利益既然胜于闻名利益,当然胜于观佛利益。

绝对念佛论:正宗分常常出现的念佛,与这里所说的念佛,是同一个念佛还是不同一个念佛?这是一个必须要厘清的问题。

其实,「正宗分」定散二善中所讲的念佛跟「流通分」所讲的念佛,本体上是一样的,同样都是六字名号,不过,在经文上的位置有一点差别。也就是说,「正宗分」当中,念佛的位置就好像浮云之中的月亮,虽然明月在天,可是被定散两善所覆盖,所以看不太清楚,到了「流通分」的时候,遮覆月亮的浮云逐渐散去了,唯有绝对念佛一法的月轮,朗朗皎洁,明照太虚空。所以释尊最后付嘱念佛的时候,不谈定善,也不谈散善,唯一举出念佛,显示念佛超越定散二善。所以善导大师才下一个大结论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等于废舍定散诸行,而取本愿念佛一行,所谓废立的真意就在这里。

说定散三意:释尊正意既在念佛,何不纯说念佛,而杂定善、散善,岂不让人会错意吗?此中含有三种意义。

(一)为兼摄定散的根机。(摄万机)

善导大师《序分义》说:「一切众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圣教集》五四一页)

(二)为示本愿选择范围。(明易行)

弥陀本愿,选舍万行,只选取名号为往生正因,为显示其他法门不在选择之内,才在《观经》里面讲定善跟散善。以「散善」来讲,或有人以为,世间善固然是有漏的,不能够往生,可是小乘善是脱离轮回的,是不是就可以呢?进一步,小乘善也不行,是不是大乘善可以呢?大乘善之中有「定善」跟「散善」,即使散善不行,定善是万行中最殊胜的,是不是可以呢?可是《观经》把定善散善囊括在一起,然后说这些都不是弥陀本愿,意即「定善、散善」--世间善及所有的大乘、小乘、权教、实教等出世间善,都不是往生正因,只留下「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所以最后「流通分」的付嘱文,释尊舍掉所有的法门,唯交代阿难尊者,专一劝导念佛。

(三)为显念佛超胜定散。(显盛德)

以「定善」来讲,十三种观想法门当中,第九观的观佛是最高的,观佛成就之后,才晓得阿弥陀佛的光明是在摄取称名念佛的人,不在摄取观想念佛的人,显示十三种观当中,最殊胜的第九观都不如称名念佛了,何况其他的十二种观想?也就是「只管念佛」胜过十三种定观。

再就「九品」来讲,上中六品是学大乘善,或者小乘善,或者世间善的;这六品的法门也能够利益相应的根机。到了下三品极重罪人,以他们的根机即使「散善」都学不来了,何况「定善」?只有念佛他们做得来,而且能灭生死罪,使他们往生极乐,以此来显示念佛超过「散善」,所谓「极重恶人,无他方便;唯称弥陀,得生极乐」。

总之,为显示念佛方法简单、功德殊胜,才在《观经》当中先讲「定善」、「散善」,最后讲「念佛」,把这三种法门摆在一起互相比较。所以法然上人在《选择集‧付嘱章》说:

又说定散,为显念佛超过余善,若无定散,何显念佛特秀。(《法全》九五页)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译文】

(流通分三段中第三,叙述大众闻说欢喜。)

听完释尊的付嘱之语,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韦提希夫人以及五百侍女等人,都感到非常的欢喜。

五 耆阇分

【大意】阿难尊者回到耆阇崛山,复演王舍城内的说法。

五、耆阇分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 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 无量诸天,及龙1、夜叉2,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佛说观无量寿经

【译文】

释尊结束了在王舍城监牢里为韦提希夫人的讲法,就在虚空中步行,返回耆阇崛山。

阿难尊者也同样回到山上,并且向大众详详细细报告了王宫的讲法内容。

无量诸天、龙神、夜叉,听了也都非常高兴,恭敬的礼拜过释尊之后,就各个回到自己的地方。

【注释】

①龙:梵语「那伽」(Nāga)的意译,有神通力,兴云布雨。《辅行》:「龙得小水以降大雨。」《孔雀王经》、《大云经》等说诸龙王护持佛法之事。五不思议中,有龙力不思议。

②夜叉:梵语Yakṣa的音译,意译为「勇健、捷疾鬼、能啖鬼」,或飞空,或地行,能食人。

【要义】

耆阇分显示:历代诸师都只将这几段经文归入到「流通分」,并没有另立一分,为什么善导大师特别把它划分出来,另立为「耆阇分」,也就是将整部《观经》科为王宫会与耆阇会两会,是显示什么呢?有几种说法,可归纳为五个原因。

一、处别故。处所不一样。王宫会是在王宫监牢所说,耆阇会是在耆阇崛山所说。因为说法处所不同,所以科为两会。

二、时别故。时间不一样。王宫会说法是阿阇世王正在造逆罪时,耆阇会是阿阇世已经造了逆罪,释尊跟阿难尊者回到耆阇崛山之后,阿难尊者复述的法。因为说法时节,时间点不同,所以科为两会。

三、对机别故。王宫会所对根机是末代凡夫的总代表韦提希夫人,耆阇会所对根机则是声闻与菩萨。因为所对根机不同,所以科为两会。

四、说人别故。王宫会是佛亲口宣说,耆阇会由阿难转述。因为说法的人不同,所以科为两会。

五、为显「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之义故。王宫会显示以韦提希夫人为对机众的「本为凡夫」之法,耆阇会则是显示以声闻菩萨等圣者为对机众的「兼为圣人」之法。为了凸显此义,所以科为两会。

总之,之所以要特别科出耆阇分,就是为了凸显五乘齐入。王宫会正度障重根钝的人乘、天乘之机,耆阇会兼益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念佛一法,使五乘齐因齐果。亦即:因地圣凡根机不同之五乘,同以念佛之一因,往生净土同证成佛之一果。